尿频概述
尿频概述
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尿频是一种症状,并非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可引起小便次数增多,但无疼痛,又称小便频数。尿频的原因较多,包括神经精神因素,病后体虚,寄生虫病等。
中医认为小便频数主要由于小儿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过于疲劳,脾肺二脏俱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花无力,而发生小便频数。因此尿频多为虚症,需要调养,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妊娠期糖尿病的概述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糖尿病患者妊娠(即糖尿病合并妊娠),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间发现或发病的由不同程度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引起的不同程度的高血糖。
根据其定义,该类糖尿病包括妊娠前即已存在但妊娠期间才诊断的和随着妊娠期而发生的2类,同时它既包括糖尿病,又包括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和空腹血糖不良(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1型和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不一样,各有特点,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家族中母亲患有糖尿病,下一代糖尿病的发病率高。
因此,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积极预防护有效护理。患者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很重要。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肾小球性血尿的概述
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病情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尿毒症。 肾性血尿的发病机理目前医学界认为与免疫有关,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破坏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屏障,同时引起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引起肾性血尿。
尿道狭窄的概述
尿道狭窄是指尿道任何部位的机械性管腔异常狭小,使尿道内阻力增加而产生的排尿障碍性疾病。多见于男性。按病因可将尿道狭窄分为先天性尿道狭窄,炎症性尿道狭窄、外伤性尿道狭窄3大类。由于增生的纤维组织代替了正常的尿道海绵体而形成瘢痕,使尿道及其周围组织挛缩,从而造成尿道狭窄。
男性尿道狭窄临床上常见有先天性尿道狭窄如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精阜肥大,尿道管腔先天狭窄等,炎症性尿道狭窄,常因尿道管腔感染,损伤所致,外伤性尿道狭窄多因损伤初期处理不当所致。
然而尿道扩张在治疗狭窄中有一定作用,对于仅侵及上皮或浅表海绵体的纤维化有治疗作用。经扩张后使狭窄部位起到舒展和按摩作用,改善局部血运,促进瘢痕组织软化,有利于狭窄的缓解。对于较敏感者或初次行尿道扩张术者,可施以表面麻醉。探子越细,头部愈尖,颇易穿通尿道壁,形成假道,若16F、14F或12F的探子不能扩入,切忌勉强重复扩张造成人为的尿道损伤。
尿失禁概述
尿失禁(别名:遗尿 英文:urinary incontinence)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尿失禁按照症状可分为充溢性尿失禁、无阻力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压力性尿失禁5类。引起该类尿失禁的病因很复杂,需要做详细检查。
尿失禁是指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病理状态。尿失禁分为潴留型、排尿型和功能型3种。
尿失禁不仅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家庭社会也有较大的影响。约半数患者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近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尿失禁的病因、诊断、治疗及护理均已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
尿血的概况描述
症状
尿血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挟杂血块。《素问》称“溺血”、“溲血”。
尿血与血淋相似而有别,若小便时不痛者为尿血,小便时点滴涩痛,痛苦难忍者即为血淋。《类证治裁·溺》:“溺血与血淋异,痛为血淋,出精窍,不痛为溺血,出溺窍。”
尿血之症,多因热扰血分,热蓄肾与膀胱,损伤脉络,致营血妄行,血从尿出而致尿血,发病部位在肾和膀胱,但与心、小肠、肝、脾有密切联系,并有虚实之别。常见的有心火亢盛,膀胱湿热,肝胆湿热,肾虚火旺,脾肾两亏等症。
原因
血尿同时伴有较长期的尿频、尿急、尿痛者,以肾结核的可能性较大;如血尿伴眼睑、面部或全身浮肿,血压增高及发热等症状,可能是急性肾炎;如血尿伴剧烈的尿频、尿急、尿痛者,大多为急性膀胱炎;如排尿不畅、尿道口不痛,但肉眼见淡红色尿或显微镜下见红细胞微量者,多为前列腺炎症;血尿伴腰痛症状者,有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腰痛--肾绞痛者,可能为肾或输尿管结石;年龄在40岁以上,无明显症状和疼痛的血尿,可能有泌尿系统肿瘤;血尿、腰痛与体位及日常活动有明显关系者,如症状在卧床休息后好转,体力活动增加后加重,则肾下垂的可能性较大;如血尿伴全身其他部位出血者,可能由血液病引起。
尿路感染的概述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由细菌(极少数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尿路所引起。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肾盂肾炎又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好发于女性。治疗主要是抗感染。
非复杂性尿路感染80%由大肠杆菌引起,10~15%由葡萄球菌和克雷白氏杆菌引起,仅2~5%是由变性杆菌所致。而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细菌谱则要广的多,大肠杆菌仍为主要致病菌,但许多其它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变性杆菌、沙雷菌属、克雷白菌及假单孢菌属等,均可导致复杂性尿路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霉菌的感染日益增多。
对有些尿路症状的病人应明确膀胱尿是否有细菌,在被证实为有意义的菌尿时,才能诊断为尿路感染。对发病不久、膀胱刺激症状明显而无全身不适、感染局限于下尿路的患者,可诊断为膀胱炎;对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和剧烈腰痛的患者,可以认为感染已波及上尿路而诊断为肾盂肾炎。如未经过特殊检查确定感染部位,则以“尿路感染”这一诊断较为合适。
尿频的概况介绍
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正常,因而全日总尿量增多,见于糖尿病、尿崩症、前列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等,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或仅有尿意并无尿液排出,见于:
①膀胱或尿道受刺激:膀胱、后尿道炎症、膀胱结核或结石,其中膀胱结核时,尿频持续时间特别长;
②膀胱容量减少:见于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结核性挛缩膀胱或妊娠子宫、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压迫膀胱等;
③下尿路有梗阻:见于前列腺增生症、尿道狭窄等。通常有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开始迟缓,排尿费力,射程缩短、射力减弱、尿线中断或不成线呈滴沥状;
④神经原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膀胱功能失常;
尿频概述
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尿频是一种症状,并非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可引起小便次数增多,但无疼痛,又称小便频数。尿频的原因较多,包括神经精神因素,病后体虚,寄生虫病等。中医认为小便频数主要由于小儿体质虚弱.
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过于疲劳,脾肺二脏俱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花无力,而发生小便频数。因此尿频多为虚症,需要调养,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糖尿性肾病的概述
糖尿病时常合并有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盂肾炎及肾乳头坏死,小动脉性肾硬化等肾病。但糖尿病性肾病,通常是指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和肾小球硬化症。它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发病与遗传因素及糖代谢异常有关。糖尿病与血管病变均属遗传缺陷结果,在高血糖导致肾小球高滤过的条件下,与肾某种转换酶的作用下,使肾小球基底膜糖蛋白合成增加并沉积,引起基膜增厚和通透性改变,系膜内基膜样物质增加。于是临床出现蛋白尿、肾病综合征、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
近年研究糖尿病肾病要历经间歇性微白蛋白尿期、持续性微白蛋白尿期、临床蛋白尿期及肾功能不全四期。一般认为从糖尿病发病至临床蛋白尿期约有10~15年,尔后再经4~12年进入尿毒症期。本病按其病理损害特征,可分为结节型及弥漫型两型,但两型往往同时并存。据研究在微白蛋白期积极控制糖尿病,肾病可望逆转,至临床蛋白尿期仅能延缓肾病的进展或恶化。在发生尿毒症后应考虑透析疗法或肾移植。
尿频尿急是怎么回事 尿频尿急的概念
尿频是指由于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小便次数增多的一种表现;尿急是指当患者有尿意时,就迫不及待的难以控制的一种现象。尿频尿急两者一般同时出现。
尿道畸形的概述
(一)输尿管不发育由于胚胎时输尿管芽未发育所致,同侧的肾也不发育,膀胱三角区发育不全或缺如。双侧者则不能存活,在尸解中发现。
(二)双输尿管 胚胎4周时,在中肾管下端发育出一个输尿管芽,其近端形成输尿管,其远端被原始肾组织块覆盖而发育为肾盂、肾盏和集合管。如输尿管远端的分支为多支,则形成双肾盂或多肾盂。如分支过早则形成不完全性双输尿管或Y型输尿管。如中肾管的下端发生两个输尿管芽,与正常输尿管并行发育而成为完全性双输尿管,是泌尿系最常见畸形之一,其发生率各家报告不一,据一组尸解资料统计为1/147或0.68%,另一组为1/117或0.85%。女性略多于男性,比率为1.6∶1,单侧比双侧多6倍,左右侧均等。
双输尿管各自引流其所属肾的尿液。但两肾常融合成一体,称为重肾,分为上肾段和下肾段两部,在肾的表面可见一浅沟为分界线,但其肾盂、输尿管及其血供各自分开。一般上肾段较小,时常仅有一个大肾盏,肾盂及其输尿管常并发积水和感染或发育不全和功能不良。下肾段常有两个以上的大肾盏,但亦可能有相反的情况。
不完全性双输尿管呈Y型,即上部分裂成两支,而其下部在进入膀胱前合并为一支和只有一个开口,汇合点可发生于输尿管的任何部位。输尿管输尿管反流常发生于汇合点位于下1/3段的病例,反流引起的尿潴留是导致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完全性双输尿管则并行或交叉向下,来自下肾段的输尿管在进入膀胱前越过来自上肾段的输尿管,开口于膀胱内正常位置,而上肾段的输尿管则开口于其下内方,即所谓Weigert-Meyer定律,临床上很少见有相反情况的,虽然双输尿管都可有反流,但更多发生于下肾段。如有梗阻性病变时,几乎无例外的均影响上肾段。约10~15%重肾双输尿管合并其他泌尿系畸形,如输尿管异位开口,输尿管囊肿。
双输尿管如无合并症一般毋需治疗,如并发感染而无形态及功能上的改变,可用药物治疗,如上肾段功能存在但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则可采用输尿管膀胱再植加抗反流手术。如重肾的上半肾或下半肾因严重病变而丧失功能,则作半肾切除。
(三)多输尿管 如在中肾管下端发育出三个输尿管芽,或两个中的一个早期分裂,即可形成完全性和部分性三输尿管。文献中收集有70例。亦可发生反流、梗阻等症状和体征。
高尿酸血症概述
高尿酸血症(别名:痛风 英文: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
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女性很少发病,如有发生大多在经绝期后。国外报告不少病例有阳性家族史。痛风病程颇长,未累及肾脏者经过有效防治预后良好,但如防治不当,易导致关节畸形、肾结石、肾损害等严重后果。肾功能不全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