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什么时候吃
降压药什么时候吃
有两个时间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就是上午7-8点。这是我们的第一个血压高峰期到来之前的一个小时,这时候吃的效果比较好一些。
在一个时间点就是下午3到3点半,因为我们身体的第二个血压高峰值即将到来,这时候吃,也能期待很好的降压作用。
但是又很多的老年人在在上刚起床的时候血压就高,那就建议在晚上睡觉前也吃上点,但是不要吃多了,以免引起过重的身体负担。不过这种情况的老年人最好先去医院问问或者电话咨询医生,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尽量晚上不吃药。
还有就是,降压药最好是饭前半小时吃,因为降压药对胃基本上没有伤害,可以饭前吃。但是不建议饭后吃。
此外,降压药也可以不是利用这两个时间点来吃,可以在每天吃饭的时间,进行三顿服用,但是效果不如两次的好。
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降压药只是辅助降压的手段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在吃药的同事一定要注意坚持吃,长时间的吃,固定时间的吃,才会起到相应的效果。
高血压用药误区介绍
误区一:病轻者不用吃药
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保护靶器官,防止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对于血压在150/90mmHg左右轻度的血压偏高患者可以先不吃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进行调控,如果观察3~6个月血压控制不好,就必须用药物控制。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副作用是可逆的,轻微的,只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应该是安全的,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害怕药物治疗。
误区二:血压高吃药 血压不高不用吃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只在自己感到不舒服时才服降压药,还有的患者测量血压不高就不吃药,等到血压升高后再服药,其实,这些作法都是很不科学的。降压药吃吃停停,会引起血压忽高忽低,上下波动。有研究证实,血压经常波动对人体危害很大,甚至比轻、中度高血压的危害还要大。高血压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没有任何办法和任何一种药物能从根本上治愈高血压,需要终生用药物控制。
目标血压达到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按有效的维持量长期服用,切忌自觉症状良好后便突然停药。
误区三:超量服用见效快
老年人降压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较高的血压已经适应,突然降得过低反而会引起不适,出现一些不良的症状,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和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发生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塞。老年人用药一般主张用长效药,单一用药。如果单一用药血压控制不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配伍,联合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低剂量降压药物,使之优势互补,增加降压效果。但切忌自作主张过量用药或把几种降压药一起使用,这样可能会导致血压降得过低、过快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同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而可能降低治疗效果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
高血压患者吃药需注意这些误区要避免
吃降压药警惕这些误区
切勿“无症状就不吃药”。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会出现头晕、烦躁、耳鸣等症状。不过,也有人没有上述症状。但不能因为无症状,就不接受降压治疗,这会潜伏着巨大的危险性。因此,无任何症状的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要定期测血压,至少一年一次;如果本身有血压高,不论有无症状,都要进行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
切勿“不想终身服药就不吃药”。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自己一旦吃上降压药就不能停药,而药物又有那么多副作用,于是坚持不吃药。高血压患者要终身服药这一理念一定要接受才行,而且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才能达到目标血压,所以,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要轻信根治高血压不正规的小广告宣传,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种药能根治高血压。
提防“降压要从便宜药吃起”。不少高血压患者认为,一开始就吃昂贵的降压药会让身体产生耐药性,再吃其他类型的降压药就不管用了。其实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便宜的降压药多为短效药物。如果单纯只顾降压而不注意靶器官保护的话,会带来严重的身体损害。
如果祖辈、父母中有高血压患者,更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忌暴饮暴食、熬夜,戒烟戒酒,保持适量运动。一旦发现患有高血压也不要过于紧张,首先是要积极使用药物进行降压的个体化治疗,不同疾病有不同标准,要针对自身的危险因素,明确血压达标值。其次是尽量选用保护靶器官功能的药物,以联合用药为主,遵医嘱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便达到良好的控压效果。
如何选择适合患者长期服用的降压药?
首先,小剂量用药。开始用药时只用常规剂量的1/3~1/2,此期间即使患者有轻度的不适感,也不要急于换药。另外,可以把药物改为饭后服用,以减缓药物吸收的速度,这样经过两周左右的适应期,患者的不适感通常会有所减轻。此时为了药物的良好吸收和利用,患者应空腹服药。
此外,联合用药也是减轻不良反应的较好方法。联合用药降血压,可以减少单个药物的剂量,同时一并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有些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抵消部分不良反应。比如,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合用,可减轻心慌、浮肿的程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小剂量的利尿剂合用,可以防止高血钾的发生。
其次,看人用药。正如有些人对花粉过敏,无论多漂亮的花,在他眼里都是极其可怕的东西,这是个人体质的问题。用药也一样,相同的药物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作用、代谢方面的差异。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例,有些人一吃这个药,只要一点点,就会不停地干咳,像是被人掐住脖子,呼吸不过来一样,但有些人却一点反应也没有。这种情况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不适合就只能换另一种药。
总之,选择适合自己长期服用的降压药,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其间医生的用药经验固然重要,但患者积极配合的作用也是不能被忽视的。
高血压患者不要随意换药
有些患者对治疗自己的高血压,很是心急,常常在吃了降压药后,马上测量血压。
如果血压正常了,就以为高血压“治好”了,于是就自行停药。停药几天后,如果发现血压又升高了,又连忙再吃原来的降压药。可是这一次血压却没有下降到正常,还以为是药物没效果,又赶紧去医院要医生换别的降压药。这样反反复复看了多家医院,换了不少医生,降压药吃了很多种,高血压却有越来越厉害的趋势。
其实,高血压是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首要原因,脑中风、冠心病等疾病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还有很多群众对高血压所知甚少,有的患者不服药或不服正规药,使得血压长期高于标准值。
高血压患者随意换药是错误的。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可以使用作用时间长效的降压药。因为,许多降压药达到稳定的降压效果,往往需要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此,大家一旦选择好了一种降压药,就切忌随意更换。在高血压的治疗上,首先还是要长期坚持服药,并且要坚持把血压降到达标值(通常是 140/90mmHg)以下。虽然,根据目前的医学技术,高血压是不会被“治愈”的。但是,大家却能够通过合理用药,使高血压被人完全控制住,从而降低高血压的危害。
降压药吃多了会有什么后果 造成脑栓塞
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是,导致血液骤然大幅度下降,从而可影响到大脑血流供应,脑补血流缓慢,血流中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容易沉积而形成血栓,可阻塞脑血管造成脑组织缺血而发生卒中。
如何控制和防范高血压呢
如何控制高血压是每个患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控制高血压并发症更不能轻视。所以,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用药进行治疗,不同的程度有不同的用药,有不同的治疗过程,不同的方案。
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9.8%。高血压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成为脑卒中、心、肾功能衰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一些认识误区和错误做法,是不利于血压控制和预发并发症的。
切勿“无症状就不吃药”。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会出现头晕、烦躁、耳鸣等症状。不过,也有人没有上述症状。但不能因为无症状,就不接受降压治疗,这会潜伏着巨大的危险性。因此,无任何症状的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要定期测血压,至少一年一次;如果本身有血压高,不论有无症状,都要进行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
切勿“不想终身服药就不吃药”。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自己一旦吃上降压药就不能停药,而药物又有那么多副作用,于是坚持不吃药。 “高血压患者要终身服药”这一理念一定要接受才行,而且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才能达到目标血压,所以,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要轻信“根治高血压”不正规的小广告宣传,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种药能根治高血压。
提防“降压要从便宜药吃起”。不少高血压患者认为,一开始就吃昂贵的降压药会让身体产生耐药性,再吃其他类型的降压药就不管用了。其实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便宜的降压药多为短效药物。如果单纯只顾降压而不注意靶器官保护的话,会带来严重的身体损害。
专家表示,如果祖辈、父母中有高血压患者,更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忌暴饮暴食、熬夜,戒烟戒酒,保持适量运动。一旦发现患有高血压也不要过于紧张,首先是要积极使用药物进行降压的个体化治疗,不同疾病有不同标准,要针对自身的危险因素,明确血压达标值。其次是尽量选用保护靶器官功能的药物,以联合用药为主,遵医嘱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便达到良好的控压效果。
吃降压药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
有些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这样的“对症药”,出现头晕、头痛才会吃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临床上,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并不会就此消除,因此,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吃药。此外,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误区二:跟风吃药
我曾遇到一个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听朋友说β受体阻滞剂降压好,就自己买了吃,结果引起哮喘发作。患者本身心率就慢,吃药后心率只有每分钟40来次,非常危险。还有些患者不去看医生,自己到药店买药吃,或是看身边人吃什么自己也吃,还有些人喜欢打听偏方、买降压帽、戴降压皮带,这些做法都会延误病情。高血压是种“有个性”的病,每个人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随的其他疾病都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因此,选什么药、怎么吃都需要医生具体指导,不能自己擅自做主。
误区三:来回换药
有一些患者不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而是自作主张换来换去,结果导致血压波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降压太快的并不一定是好药。有的降压药作用比较温和,从服药到理想平稳控制血压一般需1周时间,在此期间不要来回换药。
误区四:老盯着副作用
很多老年朋友对说明书上的副作用特别上心,并会因此排斥吃降压药,或改服其他所谓“没有副作用”的中药。其实,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有时候药用得好,副作用也能成为治疗作用。比如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可能会使心率增快,引起心悸等副作用。但如果患者用药前心率过缓,则副作用可能转化为有利作用。
误区五:用药时间不对
血压会根据时间不停波动,因此,吃降压药要讲究“天时”。很多人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出现高峰,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这类患者,晨起第一件事就是把降压药吃上,但很多人偏偏喜欢晨练完,或者吃完早饭再吃药,很容易导致意外。建患者每年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做两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误区六:服药不测血压
测试降压药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不仅要观察症状是否减轻,更科学的方法就是每天测量血压。高血压病人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
警惕吃药吃出阳痿来
吃药确实是阳痿的原因没错,不要看到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事实上,人们多应警惕吃药吃出阳痿来!临床上,许多药物的使用通常都会导致阳痿的发生,如降压药肼苯哒嗓、利血平、甲基多巴、服乙陡。利尿药速尿、安体舒通,治胃腹痛的阿托品、普鲁苯辛,治溃疡病的甲氰咪胍,止痛药吗啡、度冷丁,安眠药利眠宁、安眠酮,激素类药乙蔗酚、安宫黄体酮等。
阳痿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虽然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这些药物的使用均会发生阳痿,但对于这一阳痿的原因认识是有必要了解的,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怕就怕在这个万一上,对于上述能够导致阳痿的药物,一定要万分当心才是。
千金难买早知道,警惕吃药吃出阳痿来,如若对于这一阳痿的原因不了解,那么,可能就会因此而导致阳痿的发生,对于吃药引起的阳痿,一定要当心啊!
三七粉能代替降压药吃吗
三七粉是一种性温、味甘微苦的中药制品,不仅具有活血化瘀和扩张血管的作用,还可起到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因为三七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主要通过三七粉来发挥降压作用。三七粉通过缓解人体动脉的硬化程度,使外周血管的弹性增加,并减少血管内壁的压力,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所以三七粉在临床上常被用于高血压的各类研究。三七粉虽具有降压作用,但目前来说,没有研究可以明确指出三七粉一定能降低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且也无研究表明三七粉可代替西药降压。因此,建议广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还应以西药为主,千万不能用三七粉等相关中药制品来替代西药治疗。但如果大家在坚持使用西药降压的同时,与一些辅助降压的中药材同用也是可以的。现阶段,西药降压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三七粉等也只能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那么除此之外,高血压吃什么能辅助降压呢?
为什么降压药吃太多也会得脑中风
脑中风为中老年人常见病,主要是因为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病所致,但是有时药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诱因。根据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在服用以下几类药物时应特别注意。
降压类药物有些中老年人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便大量服用降压药物,甚至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以求达到快速治愈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很危险,因为人体血压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体检前已长期习惯于在高血压下维持脑部血液灌流的中老年人,如果在很短时间内通过大量服药使血压骤然下降,将会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脑部供血不足,血流缓慢,血液易于凝聚,很容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因此,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合理用药,使血压逐渐下降至理想水平。
利尿类药物速尿、双氢克尿塞等利尿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肿,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剂量过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可导致脑血管栓塞。因此,中老年人应慎用。其他如镇静催眠药,服用不当也可引起血压下降,形成脑血栓;滋补强体药如人参等,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长期服用时,有发生脑血管破裂,造成脑溢血的可能,切不可滥用。
解热镇痛类药物 人在感冒发热时,常用此类药物,特别是高热病人往往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热。这些药物均是通过大量散热而使体温下降,继而使人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尤其是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致使机体严重缺水,造成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热时,最好不要服用此类药物,而以物理降温为好。非用不可时,大量出汗之后,应及时通过饮用糖盐水或静脉滴补液等方法补充水分,切不可大意。
降血压八大误区
一、第一次服药出现不适后停药。有些患者第一次使用某种降压药物时,由于机体一时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心慌、晕厥等不良反应,甚至感到服药后症状加重,又叫首剂综合征。
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为此,高血压患者开始服用降压药物时剂量宜小,一般主张是常用量的1/3,之后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二、药价越贵效果不一定越好。有人在选用降压药物时,片面认为药价越贵降压效果越好,看价吃药。其实,药品的价格和效果不成正比,一些廉价的大众降压药同样有不错的疗效,服用得当才是关键。
三、服药出见效即停药。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值也不能停药,否则容易回到治疗前的水平,甚至诱发更加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正确的做法是,待血压有效控制在正常水平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力争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四、忽视血压升高。有人体检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但自觉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也就不当回事。事实上,高血压的程度与症状并不成正比,没有症状,并不表明血压不高。所以说,即使没有头晕、失眠等高血压症状,如果发现血压高于正常范围,也一定要上正规医院检查,并遵照医嘱吃药。
五、一味追求降压速度。降压讲究的是平稳、有效,尤其是平稳更为重要,因为血压的波动往往是引发卒中的诱因。“欲速则不达”,如一味地追求降压效果,而忽视血压的平稳,有可能导致心、脑、肾供血不足而产生严重后果。
六、服药越多越好。有人错误地认为药吃得越多,血压就会降得越快,甚至自作主张增加剂量和增加降压药的种类,其结果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反而会危及生命安全。
七、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即停药。“是药三分毒”,降压药也同样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如服用甲基多巴,可出现嗜睡、眩晕、腹胀等不良反应。有的患者在服用降压药过程中容易走向极端,一旦遇到不良反应,即对服药降压失去信心,转而停止服药,导致血压不能有效控制。
八防睡前服药。人的血压在一天中,午夜最低,入睡后的血压比白天平均下降20%左右。因而睡前服用降压药,会导致血压较大幅度下降,再加上夜间血流量减少,血流供应量不足,容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出现失眠、失明、偏瘫等症状,所以高血压患者切忌在临睡前服药,以防夜间发生意外。
降压药用药七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误区二:宁可相信广告不肯相信医生高血压患者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延误病情的同时也蒙受金钱损失。
误区三:来回换药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降压太快的并不一定是好药。
误区四:老盯着副作用其实,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有时候药用得好,副作用也能成为治疗作用。比如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可能会使心率增快,引起心悸 等副作用。误
区五:用药时间不对血压会根据时间不停波动,因此,吃降压药要讲究“天时”。很多人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出现高峰,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这类患者,晨起第一件事就是把降压药吃上,但很多人偏偏喜欢晨练完,或者吃完早饭再吃药,很容易导致意外。建患者每年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做两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误区六:服药不测血压测试降压药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不仅要观察症状是否减轻,更科学的方法就是每天测量血压。高血压病人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
误区七:跟风吃药有些患者不去看医生,自己到药店买药吃,或是看身边人吃什么自己也吃,还有些人喜欢打听偏方、买降压帽、戴降压皮带,这些做法都会延误病情。高血压是种“有个性”的病,每个人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随的其他疾病都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因此,选什么药、怎么吃都需要医生具体指导,不能自己擅自做主。
盘点吃降压药6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有些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这样的“对症药”,出现头晕、头痛才会吃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临床上,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并不会就此消除,因此,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吃药。此外,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误区二:跟风吃药。我曾遇到一个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听朋友说β受体阻滞剂降压好,就自己买了吃,结果引起哮喘发作。患者本身心率就慢,吃药后心率只有每分钟40来次,非常危险。还有些患者不去看医生,自己到药店买药吃,或是看身边人吃什么自己也吃,还有些人喜欢打听偏方、买降压帽、戴降压皮带,这些做法都会延误病情。高血压是种“有个性”的病,每个人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随的其他疾病都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因此,选什么药、怎么吃都需要医生具体指导,不能自己擅自做主。
误区三:来回换药。有一些患者不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而是自作主张换来换去,结果导致血压波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降压太快的并不一定是好药。有的降压药作用比较温和,从服药到理想平稳控制血压一般需1周时间,在此期间不要来回换药。
误区四:老盯着副作用。很多老年朋友对说明书上的副作用特别上心,并会因此排斥吃降压药,或改服其他所谓“没有副作用”的中药。其实,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有时候药用得好,副作用也能成为治疗作用。比如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可能会使心率增快,引起心悸等副作用。但如果患者用药前心率过缓,则副作用可能转化为有利作用。
误区五:用药时间不对。血压会根据时间不停波动,因此,吃降压药要讲究“天时”。很多人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出现高峰,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这类患者,晨起第一件事就是把降压药吃上,但很多人偏偏喜欢晨练完,或者吃完早饭再吃药,很容易导致意外。建患者每年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做两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误区六:服药不测血压。测试降压药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不仅要观察症状是否减轻,更科学的方法就是每天测量血压。高血压病人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
降压药应该什么时间吃
一般来说,我们每天的血压水平是规律波动的:24h有两个血压高峰时间,即上午6~10时,下午4~8时(所谓的“勺型曲线”)。那么在这两个高峰前半小时服药,降压作用就会比较好。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患者凌晨血压升高,那么就需要在睡前加服药一次。但话又说回来了,大部分人夜间入睡时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故睡前服用降压药,容易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造成心、脑、肾等的器官供血不足,所以是否睡前用药一定要在血压监测的基础上咨询您的医生。
高血压的治疗存在哪些误区
高血压的治疗存在以下误区:
1:血压高吃药、血压不高不吃药: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经测量血压升高时才服用降压药,如果测量血压正常则停用降压药。更有部分患者根据有无头晕、头痛、眼胀、乏力等不适确定是否服药。不规则服用降压药,容易导致血压较大的波动,会加重血管和靶器官的损害。因此需终生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当血压达标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剂量,按有效的维持量长期服用。
2:初次诊断或症状不明显者不用药:部分患者虽已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但因为是初次诊断或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年龄相对较轻,所以多数采取不服药的对策。究竟要不要服药主要取决于血压水平、有无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及血管、靶器官损害情况。因此即使初次诊断的患者,或症状不明显,或年龄较轻,但只要血压水平较高、或者合并有血糖血脂异常、或有血管、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均应尽早接受药物治疗。
3:不结合自己的病情用药:有些高血压患者初始服用降压药并不是由专科医生指导下的医嘱,而是看张三李四或隔壁邻居、亲戚朋友吃什么药就直接去药店购药服用。这种做法显然极不科学。高血压发病原因及其机制极为复杂,临床类型不同,个体差异较大,不同患者可能合并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或不同程度的靶器官损害。而降压药物作用机制也有多种。所以降压药物的选择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随意选择药物服用。
4:频繁换药:有不少病人不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而是自作主张,换来换去,结果导致血压大幅波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有的是降压心切,希望能立竿见影,吃药3天效果不明显就换药;有的是吃药后有不良反应,害怕副作用;也有因为价格较高,不愿长期服用。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尽量不要频繁换药。有时候血压控制不理想不一定是药不对,也有可能是单一药物效力不够。应对降压效果不好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千万不可自作主张频繁换药。
5:要从便宜药吃起:一些患者误认为,降压药开始时不能吃最“好”的,否则以后降压药就不管用了,所以吃药应该从便宜药开始。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高血压患者,尤其中老年患者,或者合并有靶器官损害,应尽可能选择长效降压药物。长效降压药能够全天24小时把血压平稳地控制在理想水平,避免了短效降压药物所带来的血压较大波动,从而更有利于保护靶器官,减少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长效降压药大多价格相对贵一些,而大多数短效药物价格低廉。
高血压患者不要随意换药
有些患者对治疗自己的高血压,很是心急,常常在吃了降压药后,马上测量血压。如果血压正常了,就以为高血压“治好”了,于是就自行停药。停药几天后,如果发现血压又升高了,又连忙再吃原来的降压药。可是这一次血压却没有下降到正常,还以为是药物没效果,又赶紧去医院要医生换别的降压药。这样反反复复看了多家医院,换了不少医生,降压药吃了很多种,高血压却有越来越厉害的趋势。
其实,高血压是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首要原因,脑中风、冠心病等疾病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还有很多群众对高血压所知甚少,有的患者不服药或不服正规药,使得血压长期高于标准值。
高血压患者随意换药是错误的。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可以使用作用时间长效的降压药。因为,许多降压药达到稳定的降压效果,往往需要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大家一旦选择好了一种降压药,就切忌随意更换。在高血压的治疗上,首先还是要长期坚持服药,并且要坚持把血压降到达标值(通常是 140/90mmHg)以下。虽然,根据目前的医学技术,高血压是不会被“治愈”的。但是,大家却能够通过合理用药,使高血压被人完全控制住,从而降低高血压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