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一天吃多少粒为宜 枸杞为什么越晒越湿
枸杞一天吃多少粒为宜 枸杞为什么越晒越湿
枸杞含糖较多,在40%以上,极易吸潮泛油、发霉和虫蛀;而且其成分的色质也极不稳定,容易变色,是中药材中较难保养的品种。普通的贮藏方法很难使之妥善保管,达到防潮、防蛀、防闷热的目的。
黑枸杞补肾还是红枸杞补肾 吃枸杞的注意事项
枸杞一次不可摄入太多,建议一天15颗左右为宜。枸杞性温,吃太多容易导致上火,从而出现咽喉痛,流鼻血等症状。
枸杞晾晒干燥后表面会变褶皱,很容易导致灰尘和细菌藏在这些褶皱当中,所以食用之前先用清水冲洗一下。
枸杞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枸杞多糖,而高温容易破坏这些成分,所以泡枸杞时将水温控制在45℃-60℃为宜。
枸杞受潮了还能泡茶喝吗
一、枸杞受潮的补救方法
1、烘烤
秋冬季雨水多,光照少,空气湿度大,易用此法。但这个方法比较麻烦,因为对温度的掌控要把握好(60度左右),建议选择烤箱。烤干后也要及时装袋,避免返潮。
2、晾晒
1)选择一个好天气,日出后即可晾晒枸杞。将枸杞薄薄的平铺开,放在干爽通风且日照好的地方,但不宜暴晒。先有弱光低温逐渐至强光高温,让它慢慢风晒干。
2)枸杞晒干后要及时装入袋中,要用双层袋,装袋时间要选择在下午四、五点钟,此时,阳光充足,潮气比较小,黑枸杞不易返潮,装袋后应立即把袋子口扎死。春夏季节,日光充足,空气湿度小,易用此法。
3)要注意的是在枸杞在晾晒过程中,翻动后果肉受伤,晒干后即变黑。因此,枸杞子摊晾后,中间不宜翻动,直至晾干后才能收集。
二、枸杞轻微霉变的补救方法
1、将霉变的黑枸杞置于圆簸箕中,双手将结块者搓散,弃去严重变质者,喷淋适量白酒,湿润表面白斑处,双手搓除斑,反复多次,直至无斑。
2、然后用微火焙干,并常用手轻搓翻动,使之散发水汽,出锅过筛,然后密封保存。
妈妈们,若发现枸杞出现了湿湿的症状或者有轻微霉变的症状的时候,千万不要当机立断就扔垃圾桶了,这样的枸杞还只要轻微处理一下,还是可以泡茶喝的。
枸杞烘干的方法是什么
一、自然干燥法(传统干燥方法)
1、把新采摘的枸杞子用食用碱水拌匀,均匀地摊放到枸杞盘中(“枸杞盘”:晾晒或烘烤枸杞子的专用工具。一般是用木条钉成长90厘米、宽60厘米的木框,在木框下方钉上窗纱,窗纱下方再钉一条横木。枸杞子就摊放在窗纱上面。注意:有使用纸板或竹席的,但都不如窗纱的透气、通风性能好)。晾在背阴、通风处(以一天为宜),等枸杞子失去部分水分后,再移至太阳下曝晒。
2、曝晒应选择通风、平整的地方(河北省巨鹿县群众大都选择在自家房顶上)。枸杞盘要单个摆开,阴天下雨和每天晚上都要把枸杞盘摞起来,及时用塑料薄膜盖好,防止枸杞子返潮,天晴后和第二天清晨要及时撤下塑料薄膜,防止因温度过高枸杞子变黑。枸杞子晒到七八成干时要及时扣盘。
3、扣盘就是把盘中的枸杞子扣到阳光充足、通风、容易清扫的硬面上(平房房顶最好)。扣盘要选择在清晨。扣盘的前一天晚上,枸杞盘不要再盖塑料薄膜,让枸杞子在盘中返潮一个晚上,这样枸杞子很容易被从盘中扣出来(如果不让返潮,枸杞子会大量沾在窗纱上,不容易取下来)。扣盘后的枸杞子要均匀的摊开。
4、枸杞子晒干后要及时装入袋中,要用双层袋,装袋时间要选择在下午四、五点钟,此时,阳光充足,潮气比较小,枸杞子不易返潮。装袋后应立即把袋子口扎死。
春夏季节,日光充足,空气湿度小,易用此法。枸杞子为浆果,采摘下后不易保存,自然晒干的方法往往受到天气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不仅干燥时间长,干燥程度不均匀,而且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会使部分采下的枸杞子由于干燥不及时而发生腐烂,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烘灶干燥。烘灶干燥也是一种传统的烘干方法,就是在地面砌灶,在灶底生火,将鲜果摊在灶房内进行干燥。先在 40℃-45℃温度下烘干24—36h,出现部分皱纹;再在45℃~50℃温度下烘干36-48h,全部呈现收缩皱纹,体积显著缩小;最后在50℃-55℃温度下烘干24h左右即可干透。此方法成本低,一次性烘干量大,但温度不易控制,烘干不均匀,干燥时间长,耗能高,产品质量差。
三、热风干燥。热风干燥是一种使用热风干燥机械进行干燥枸杞子的方法。用热风炉加热空气,用风机送入烘箱与鲜果接触,实现加热干燥。
四、远红外干燥。远红外干燥是一项正在研究开发的新方法,此方法成本较低,处理量大,易于操的技术,可以用于枸杞子干燥。其干燥设备可实现自动化,但有效成分损失较大。远红外烘干机是由远红外辐射元件发射出远红外线后,被果实吸收直接转变为热能实现干燥的。
枸杞子一天吃多少为宜
一般来说,枸杞老少皆宜,但不可多吃。因为它毕竟是药物,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但一定要每天吃一点,长期坚持食用,才能见效。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的。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由于枸杞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日大量摄取肉类导致面泛红光的最好不要食用。另外,枸杞子含糖量较高,每100克含糖19.3克,糖尿病者要慎用,不宜过量。
黑枸杞受潮了怎么办
一、黑枸杞受潮补救方法
1、烘烤
秋冬季雨水多,光照少,空气湿度大,易用此法。但这个方法比较麻烦,因为对温度的掌控要把握好(60度左右),建议选择烤箱。烤干后也要及时装袋,避免返潮。
2、晾晒
(1)、选择一个好天气,日出后即可晾晒果实,将黑枸杞薄薄的平铺开,放在干爽通风且日照好的地方,但不宜暴晒。先有弱光低温逐渐至强光高温,让它慢慢风晒干。
(2)、黑枸杞晒干后要及时装入袋中,要用双层袋,装袋时间要选择在下午四、五点钟,此时,阳光充足,潮气比较小,黑枸杞不易返潮,装袋后应立即把袋子口扎死。春夏季节,日光充足,空气湿度小,易用此法。
(3)、要注意的是在黑枸杞在晾晒过程中,翻动后果肉受伤,晒干后即变黑。因此,枸杞子摊晾后,中间不宜翻动,直至晾干后才能收集。
二、黑枸杞轻微霉变处理
1、将霉变的黑枸杞置于圆簸箕中,双手将结块者搓散,弃去严重变质者,喷淋适量白酒,湿润表面白斑处,双手搓除斑,反复多次,直至无斑。
2、然后用微火焙干,并常用手轻搓翻动,使之散发水汽,出锅过筛,然后密封保存。
黑枸杞含有枸杞多糖,极易吸潮泛油、发霉和虫蛀;而且其成分的色质也极不稳定,受潮极容易变色,造成花青素流失,影响功效,是中药材中较难保存的品种。如果单纯的搁置很难使之妥善保管,达到防潮、防蛀、防闷热的目的。
枸杞的保质期有多久 保存枸杞要注意什么
枸杞里面含有糖,夏天容易变软,所以枸杞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枸杞遇到水,是很不容易干的。大家保存的时候尽量不要沾到水,最好是现吃现洗。
潮湿的空气会让枸杞变暗,所以大家平时要封好装枸杞的袋子。或者用食品防潮夹子夹好,没有空气就不会变潮湿了。
如果枸杞受潮了,那么要看看枸杞有没有变坏。枸杞如果颜色发黑,而且发酸,那么就不能吃了。如果受潮的枸杞没坏,那么晾晒是可以的。要挑选连续晴朗高温的天气晾晒,中午晒,然后下午时收好。
枸杞黑了还能吃吗 怎么预防枸杞受潮
枸杞受潮发粘就容易变黑,这种情况下不可以放在阳光下面晒,发粘的枸杞可以完全密封好放置于冰箱冷藏。
在烘烤加工枸杞干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烘烤的温度,最适宜温度在60度左右,最好选择用烤箱,烤干后及时装袋,避免翻炒。
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将枸杞铺平摊开,放在干爽通风,且有日照的地方晾晒,但是不要暴晒。让枸杞慢慢风干,晒干后的枸杞及时装入袋中,装袋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四,五点中,此时阳光充足,潮气比较小,枸杞不易返潮。春夏季空气湿度小,最适宜用这种方法。
枸杞子受潮之后还能吃吗
没关系,受潮,拿出来在太阳底下晾晒一下就可以食用的。记住枸杞只要不生虫子、表面无黑色的斑点和里面无霉变就可以继续食用。建议你今后将买回的枸杞在太阳光下晾晒半天之后,放入不漏气的塑料袋中,将口用橡皮筋扎实,放在通风、干燥、无阳光直射和无异味的地方保存就可以了,不要放入冰箱。
另外,用枸杞泡水或煲汤,只饮汤水并不能完全吸收,因为受水温、浸泡时间等因素影响,只有部分药用成分能释放到汤水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效果,最好将汤里的枸杞也一起吃掉。不用任何加工,直接嚼服枸杞子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会更充分,可将枸杞用水冲洗干净后嚼服,但服用量要减半。
没关系,受潮,拿出来在太阳底下晾晒一下就可以食用的。记住枸杞只要不生虫子、表面无黑色的斑点和里面无霉变就可以继续食用。建议你今后将买回的枸杞在太阳光下晾晒半天之后,放入不漏气的塑料袋中,将口用橡皮筋扎实,放在通风、干燥、无阳光直射和无异味的地方保存就可以了,不要放入冰箱。
另外,用枸杞泡水或煲汤,只饮汤水并不能完全吸收,因为受水温、浸泡时间等因素影响,只有部分药用成分能释放到汤水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效果,最好将汤里的枸杞也一起吃掉。不用任何加工,直接嚼服枸杞子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会更充分,可将枸杞用水冲洗干净后嚼服,但服用量要减半。
如果枸杞只是受潮了,在没有变味或者是变质的时候就可以吃,这样的枸杞可以用来晒晒,太阳大的时候将枸杞子晒干,那么这样的枸杞子就可以吃了,而如果枸杞子在潮湿的情况下还变味变质了,那么这样的枸杞子就不可以再吃了,建议大家面对这个症状的时候就再给自己买一次,让自己吃到最健康的枸杞。
枸杞一天吃多少粒为宜
根据所需要的目的来选择。
枸杞虽然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枸杞一般保健用量是每天15到20克,差不多是40到60粒左右。
枸杞子一天吃多少为宜
枸杞子一天吃多少为宜?
枸杞虽然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
10克:明目
15克:补肾
30克:减肥
哪些人不能吃枸杞子?
适宜人群:
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但一定要每天吃一点,长期坚持食用,才能见效。
不适人群:
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不要吃。另外,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日大量摄取过多营养导致面泛红光的人最好不要食用。
枸杞子一天吃多少为宜
枸杞虽然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
10克:明目
15克:补肾
30克:减肥
感冒者发烧最好别吃枸杞
枸杞颜色鲜艳,味道甘甜,形似玛瑙。自古以来备受人们青睐。
中医认为,枸杞子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的功效。现代枸杞含有大量胡萝卜素、维生素、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粗脂肪和磷、铁等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橙子高,β―胡萝卜素含量比胡萝卜高。此外,枸杞还能增强免疫力,具保肝、抗疲劳、抗衰老等作用,适合抵抗力低、身体虚弱者服用,常服可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美肤养颜。
服枸杞四季皆宜
春季可单服,也可与黄芪煮水喝;夏季宜与菊花、金银花、胖大海和冰糖一起泡水喝,常服可以消除眼疲劳;秋季宜与雪梨、百合、银耳、山楂等制成羹类;冬季宜与桂圆、大枣、山药等搭配煮粥。以红茶3克、枸杞子20克,用沸水冲泡即成枸杞茶;也可将20粒枸杞子、5朵干菊花一起加水冲泡;银耳15克、枸杞子25克,加适量水用文火煎成浓汁,加入蜂蜜20克,再煎5分钟即成枸杞银耳羹,隔日1次,温开水兑服。
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枸杞比较合适;治疗用可增至30克。枸杞要常吃,不可一次大量食用。用枸杞泡水或煲汤,只饮汤水并不能完全吸收,因为受水温、浸泡时间等因素影响,只有部分药用成分能释放到汤水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效果,最好将汤里的枸杞也一起吃掉。不用任何加工,直接嚼服枸杞子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会更充分,可将枸杞用水冲洗干净后嚼服,但服用量要减半。
由于枸杞温热身体效果明显,所以正在患感冒发烧、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同时,枸杞还有兴奋性神经的作用,性欲亢进者不宜服用;另外,枸杞子含糖量较高,每100克含糖19.3克,糖尿病者要慎用,不宜过量。
绿茶和枸杞绝对不可以同饮
绿茶含有儿茶素与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多项实验证明,绿茶能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预防癌症。常喝绿茶可以防止细胞基因突变、抑制恶性肿瘤生长,降血脂、降血压,防止心血管疾病,还可以预防感冒、龋齿及消除口臭等。
枸杞性平、味甘,具有补肾益精、滋阴补血、养肝明目、润肺止咳的功效,很多保健养生的药物中都含有枸杞。枸杞含有氨基酸、生物碱、甜菜碱、酸浆红素及多种维生素,还含有多种亚油酸。
绿茶和枸杞都很有营养,两者可以分别用开水冲泡饮用,对人体很有益处。有不少人干脆就把它们放在一起冲泡。但是,绿茶里所含的大量鞣酸具有收敛吸附的作用,会吸附枸杞中的微量元素,生成人体难以吸收的物质。餐馆里流行的八宝茶中也是既有绿茶又有枸杞,虽然绿茶的量比较少,但也不宜多喝。
上午喝绿茶,开胃、醒神;下午泡饮枸杞,可以改善体质、有利安眠。
枸杞返潮怎么快速弄干
返潮后的枸杞就会容易变质、发霉,若是吃了这些变质、发霉的枸杞也会对自身造成健康危害,因此对于枸杞返潮应采取以下方法快速弄干:
1、晾晒法
选择一个通风、太阳光线好的地方,然后将枸杞子摊放在窗纱上面晾晒1—2天,直至其重新变得干燥。
2、烘烤法
如果天气不佳,没有太阳,那就借助烤箱、微波炉、热炉子等一切发热的工具,将潮湿的枸杞摊开,放到干净的纸张上,置于旁边,是不是的留意下其烤干的程度,避免烤焦即可。
备注
枸杞如果只是轻度受潮,颜色略微变化,并没有生虫、霉变,表面无黑色的斑点就可以继续食用,反之是不能继续吃的,最好尽快扔掉为宜,避免误食造成不良后果。
枸杞一天吃多少为宜 枸杞怎么吃最好
枸杞茶。
枸杞一年四季皆可服用,夏季宜泡茶,但以下午泡饮为佳,可以改善体质,利于睡眠。但要注意的是,枸杞泡茶不宜与绿茶搭配,适合与贡菊、金银花、胖大海和冰糖一起泡,用眼过度的电脑族尤其适合。
枸杞子一天吃多少为宜
枸杞子一天吃多少为宜?
一般来说,枸杞老少皆宜,但不可多吃。因为它毕竟是药物,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但一定要每天吃一点,长期坚持食用,才能见效。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的。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由于枸杞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日大量摄取肉类导致面泛红光的最好不要食用。另外,枸杞子含糖量较高,每100克含糖19.3克,糖尿病者要慎用,不宜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