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必须纠正的癌症认识误区 误区二、癌症会传染

必须纠正的癌症认识误区 误区二、癌症会传染

这是一个很流行的误区。在临床工作中,作为肿瘤专科医生,曾被患者家属无数次的问到过:癌症会不会传染?尽管他们只是以咨询的形式,事实上他们眼中已认定癌症会传染,至少对癌症会不会传染是存有肯定的倾向,他们非常担心被患有癌症的亲人或朋友传染。

为什么“癌症会传染”的误区很普遍?因为在生活中,似乎发现某些地方甚至某个村子里的人特别容易得某种癌,将范围再缩小,似乎有一种现象,很多家庭里有多个成员或者夫妻同时或相继得癌,而且甚至可能是得同一种癌,这些现象难道不是癌症会传染的证据吗?看起来,这个误区似乎有理有据,让人不能不信,难怪“深入人心”,看来有必要重点分析。

癌症到底会不会传染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目前为止,可以肯定地说,癌症本身不会传染。传染是指某种疾病从一个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渠道传播给另一个人或别一些人身上,也就是传染必须要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的源头(也就是具有传染性的源头,这个源头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传播的途径渠道(也就是传染需要借助的媒介,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比如空气、飞沫、血液、体液等)、易感人群(也就是容易被传染到的人或动物),这三者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那它就不能算是传染病。显而易见,癌症根本不满足这些条件,没听说过也根本没有证据说癌症会通过呼吸的空气或吐出的飞沫,或者血液体液直接传给另一个人,果真如此的话,肿瘤医院就是传染病医院,肿瘤科就是传染科。

可这似乎仍不能消除大家的疑虑和顾虑,因为很多人认为:医生不是说很多癌症是由于病毒甚至是细菌引起的吗?医学上不是已经肯定病毒和细菌是会传染的吗?这不验证了癌症会传染吗?不可否认,某些癌症的发生确实与某些病毒或细菌有关,比如鼻咽癌与EB病毒有关、乙肝病毒与肝癌有关、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及胃淋巴瘤有关。但必须要知道,上述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只是与某种癌症的发生相关,是癌症的病因,要说传染,最多只能说这些病毒或细菌会传染,而不是癌症本身会传染,更何况,感染了这些病毒细菌也不是一定会得某种癌。

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癌症列为传染病,没有哪个医院对癌症病人采取隔离措施。而且你肯定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肿瘤科的医生在对癌症病人进行诊疗活动时根本不会采取隔离防护措施,有时医生在诊疗活动中戴口罩只是出于其他的医疗目的需要,根本不是为了防癌症,不只是肿瘤科的医生,任何一个专业的医生在进行某些诊疗操作时也要戴口罩帽子。另外,事实上,肿瘤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肿瘤科的医护人员,其癌症发病率也不比一般人群高,由于他们更懂得肿瘤防治知识,他们得癌症的概率反而可能还会更低一些。

真相是: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或同一家庭的人更容易患癌或倾向于患同一种癌,癌症似乎有“传染”嫌疑,但其实所谓癌症“传染”只是相同或相似环境所致,也就是他们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癌环境中,同一地区有着相似生活方式或经受同样的环境污染;夫妻有着高度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或环境污染等因素,正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不是癌症会传染,而是他们暴露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癌环境中,从而相对集中地发病得癌。

所以请大家切记,家人或朋友不幸得癌,要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给他们细心的呵护和照顾护理,不要防着躲着,别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别给他们带来双重的身心伤害。


必须纠正的癌症认识误区 误区三、癌症是不治之症

这可以说是最普遍流传最广的一个误区,正是因为有了“癌症是不治之症”的观念,才有了“谈癌色变”。只要是沾上个“癌”字,“等死”就开始了。有时只是到医院做了CT等检查,报告上写有“癌”字,怀疑有某种癌症的可能性,应该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可由于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多人连继续检查都不肯进行,直接回家等死,或者是烧香拜佛,或者是遍寻所谓的偏方秘方,甚至采取迷信活动,让病情恶化雪上加霜,无知确实会害死人。

为什么这样的错误观念会流传这么广?当然有它的原因。必须承认,几十年前,甚至是十多年前,绝大多数的癌症都是无法治愈的,得了癌就基本等于是判了死刑。但医学的进步,让很多癌症可以根治,甚至是晚期癌症同样有治愈的机会,而即便那些暂是做不到根治的癌症,通过综合的治疗,也是可以让病情得到控制、延长生命、实现带瘤生存,至少是可以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很多癌症可以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癌症列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谈癌色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应该要转变观念,理性看待癌症并对癌症进行科学防治。


抗癌蔬菜比水果营养价值高

水果的营养价值普遍比蔬菜低

【认识误区】癌症得不到有效治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郝希山,在2014年世界癌症日主题活动上明确提出,“肿瘤学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以往认为的有些不治之症,通过合理有效的规范诊治,有的可治愈,有的生存质量可获大大提高和改善。”

罗以则表示,肿瘤问题,不仅仅是健康问题,而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只有消除公众的认识误区,唤起公众的关注意识,科学抗癌,肿瘤防控现状才能实现较大改善。

【科学食疗】饮食误区四,水果的营养比蔬菜好。

在经济欠发达的年代,人们只有在生病时才能吃到水果,探望病人也是送水果,由此人们认为:水果比蔬菜有营养。

可是,专家通过查阅食物成分表后发现,水果的营养价值普遍比蔬菜低,如100克苹果的维生素C含量为4毫克,而100克小白菜的维生素C含量是28毫克。

古代养生理论“五菜为充,五果为助”,可见,先辈早就知道蔬菜比水果营养价值高。蔬菜中尤以颜色深的绿色、橙色菜营养丰富,每天最好选用5种以上蔬菜,总量6两~1斤。当然,水果色美、可口,也是重要的辅助。

癌症会不会传染

癌症会传染,这是一个很流行的误区。在临床工作中,作为肿瘤专科医生,曾被患者家属无数次的问到过:癌症会不会传染?尽管他们看似是不经意的问询,但事实上他们眼中其实已认定癌症会传染,只是希望从我嘴里得到所谓专业的证实,他们非常担心被患有癌症的亲人或朋友传染。

为什么“癌症会传染”的误区很普遍?因为在生活中,似乎发现某些地方甚至某个村子里的人特别容易得某种癌,将范围再缩小,似乎有一种现象,很多家庭里有多个成员或者夫妻同时或相继得癌,而且甚至可能是得同一种癌,这些现象难道不是癌症会传染的证据吗?看起来,这个误区似乎有理有据,让人不能不信,难怪“深入人心”,看来有必要重点分析。

癌症到底会不会传染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目前为止,可以肯定地说,癌症本身不会传染。传染是指某种疾病从某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渠道传播给另一人或别一些人身上,也就是传染必须要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的源头(也就是具有传染性的源头,这个源头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传播的途径渠道(也就是传染需要借助的媒介,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比如空气、飞沫、血液、体液等)、易感人群(也就是容易被传染到的人或动物),这三者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那它就不能算是传染病。显而易见,癌症根本不满足这些条件,没听说过也根本没有证据说癌症会通过呼吸的空气或吐出的飞沫,或者血液体液直接传给另一个人,果真如此的话,肿瘤医院就是传染病医院,肿瘤科就是传染科。

可这似乎仍不能消除大家的疑虑和顾虑,因为很多人认为:医生不是说很多癌症是由于病毒甚至是细菌引起的吗?医学上不是已经肯定病毒和细菌是会传染的吗?这不验证了癌症会传染吗?不可否认,某些癌症的发生确实与某些病毒或细菌有关,比如鼻咽癌与EB病毒有关、乙肝病毒与肝癌有关、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及胃淋巴瘤有关。但必须要知道,上述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只是与某种癌症的发生相关,是癌症的病因,要说传染,最多只能说这些病毒或细菌会传染,而不是癌症本身会传染,更何况,感染了这些病毒细菌也不是一定会得某种癌。

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癌症列为传染病,没有哪个医院对癌症病人采取隔离措施。而且你肯定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肿瘤科的医生在对癌症病人进行诊疗活动时根本不会采取隔离防护措施,有时医生在诊疗活动中戴口罩只是出于其他的医疗目的需要,根本不是为了防癌症,不只是肿瘤科的医生,任何一个专业的医生在进行某些诊疗操作时也要戴口罩帽子。另外,事实上,肿瘤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肿瘤科的医护人员,其癌症发病率也不比一般人群高,由于他们更懂得肿瘤防治知识,他们得癌症的概率反而可能还会更低一些。

真相是: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或同一家庭的人更容易患癌或倾向于患同一种癌,癌症似乎有“传染”嫌疑,但其实所谓癌症“传染”只是相同或相似环境所致,也就是他们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癌环境中,同一地区有着相似生活方式或经受同样的环境污染;夫妻有着高度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或环境污染等因素,正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不是癌症会传染,而是他们暴露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癌环境中,从而相对集中地发病得癌。

所以请大家切记,如果您的家人或亲朋好友不幸得了癌症,请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不要歧视,多给他们细心的呵护和照顾护理,不要防着躲着,别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别给他们带来双重的身心伤害。

纠正九个肾病认识误区

肾功能正常就代表着没有肾病。人体的肾脏具有很强的储备能力,轻微的病变是不会表现出来的,只有当肾脏损害超过了50%以上才表现出肾功能衰竭的症状。

肾炎是绝症。肾炎是属于难治性疾病,但这不代表着治不好该病,要知道,很多肾炎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疗法缓解或控制住了该病。肾炎治疗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治疗是否及时、合理以及自身的保健工作。

禁盐禁水。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要分不同情况来对待。如果患者没有水肿、高血压以及尿量减少症状,建议限盐不限水,饮食方面多为清淡为主,像咸菜、腌制品的食物最好不要食用,每日的食盐的摄入量为5克。如果出现了水肿、高血压、尿量减少的情况,就应该严格限制水和盐的摄入量,食盐每日摄入量为3克。

尿中的蛋白、红细胞增多就说明肾病严重。专家提示:蛋白质、红细胞多不一定就是病情严重。这种情况要注意不要使用大量药物过渡治疗,尤其是肾毒性药物。

肾炎患者要少进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新陈代谢必不缺少的营养素。一般情况下,像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只要病情稳定,就应该摄入一些对人体利用度较高而又排泄要求较低的蛋白质,比如:牛奶、鸡蛋、鱼等。

吃肾补肾。很多人都认为吃动物的肾脏会滋补自身的肾脏,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动物的肾脏虽然蛋白质较高,但是这类食物除了胆固醇高外,嘌呤成分也高,它们不但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滥用肾毒性药物。人体中从心脏流出的血液大约有25%会流向肾脏,再加上肾脏的毛细血管丰富且耗氧量大,药物通过血液流进肾脏后反而容易造成肾脏损害。从而造成毒性反应或诱发免疫反应,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中药补肾可以任意服用。现在中草药肾毒性已经得到了证实,这些中草药常见的有木通、防己以及中成药制剂。另外,肾病患者还应该禁用中药偏方,而且像中药汤剂也不宜长期使用。肾病患者禁用的中草药有:关木通、朱砂、雄黄、鱼蛋、蜈蚣、雷公藤。禁用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排石冲剂、妇科分清丸、安宫牛黄丸等。

相信偏方。专家解释:有病乱投医是病人求医心切的一种表现。但是像肾炎这类病,从临床及病理方面看,可以分为数百种。要知道,不同种类的肾炎,其病因、病情轻重是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也会随之改变,因此,用一种偏方来治疗所有的肾脏显然是不合适的。

癌症的认识误区

除了预防,正确认识、面对癌症,也是战胜癌症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癌症已成为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癌症的治疗目的也从单纯的将癌细胞“赶尽杀绝”变为更加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好。但目前人们对癌症仍存在认知误区。

误区一:不敢直面癌症

对大多数人来说,被确诊为癌症后,震惊、恐惧、愤怒、伤心、孤独、焦虑的感觉随即产生。在一些环境中,癌症仍然是人们谈论的禁忌,以至于患者都不敢承认自己是癌症病人。

专家表示,对于癌,谁都回避不了,谁都需要防范,要采取综合措施,正确判断。直面癌症、正确认识癌症可以使患者得到早诊早治,并为他们获得高质量的诊疗营造好的环境氛围。

误区二:早期无法发现

不少人认为,癌症早期无明显信号,到发现时通常已是中晚期。

专家表示,事实上,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几种癌症,可能在无症状情况下,通过常规健康体检及普查早期发现。部位较表浅的肿瘤,如皮肤癌、口腔癌,可在体检时及时活检确诊。一些位于身体内部的肿瘤,也可能通过常规检查早期发现。

误区三:我们无能为力

面对癌症,很多人认为无能为力。

研究表明,在正确决策的引导下,相当一部分常见肿瘤是可以预防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肿瘤的重要内容。

误区四:晚期癌症别治了

一旦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等于宣判了死刑,也就没有治疗的必要了。

专家表示,晚期肿瘤治疗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改善患者症状、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目的。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经济状况、治疗期望值等各个环节入手,做到“量体裁衣”式的治疗。对于放化疗等治疗手段,患者不要过度担忧。放化疗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通过现有的手段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切不可因恐惧副作用而拒绝放化疗。

误区五:治疗是医生的事

有些患者将治疗癌症看做是医生的事情,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被动接受。

专家提醒,除了患者本人和医生,家属的责任也很重要。一方面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针对病人可能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并发症。在临床中,当患者的心态摆正了、思想乐观了,再加上科学规范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更容易稳定,可带病延长生命,并且保证生活质量。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波动,因为治疗癌症不仅是医生的事,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

必须纠正的癌症认识误区 误区四、癌前病变是癌症的一种

由于对癌症的恐慌心理作怪,很多人看到“癌”字就怕,只要和“癌”字沾上边,就想当然认为是得了癌,比如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就是,像宫颈的糜烂息肉病变、结直肠的息肉或腺瘤病变、粘膜的白斑病变,医生有可能会提到这些都是癌前病变的一种,或者有的人通过所谓的网络搜索,发现这些病变都是一种癌前病变,因为“癌前病变”有一个“癌”字,于是不由自主心生恐惧,完全无视还有一个“前”字,“癌前”不等于已经是癌!是提醒你,这是癌症前的阶段,要特别注意,不注意它有可能变会癌,处理得及时处理得好,它没什么危害。

癌前病变,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它只是癌症的癌前阶段,当然它有可能发展为真正的癌,但仍然不是癌,而且有一定的可逆性,除了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癌,也有可能自行或在采取某些有效的治置措施之后重新恢复正常。

说癌前病变就是癌症,这是典型的无知惹的祸。远离无知、消除恐慌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它多一些了解多一些认识,未知会让人产生不必要的恐惧。


正确认识灰指甲避免走进误区

对灰指甲认识误区一:觉得美甲和灰指甲无关。其实美甲可能引起灰指甲。美甲后过多的化学品会让指甲组织不断受异物所侵蚀,造成指甲愈来愈脆弱,此时霉菌就会伺机而动,引起灰指甲。

对灰指甲认识误区二:很多人觉得灰指甲只是指甲不好看,不会传染。灰指甲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不仅会传染给家人朋友,还会引起脚气。其实引起灰指甲的真菌和引起脚气的真菌是一样的。在家里面的物品,若全家一起用,可能会把灰指甲的真菌传染给家人,造成脚气或是灰指甲。

对灰指甲认识误区三:很多人觉得治疗灰指甲最好是用口服抗菌类药品,而外用的一般无法根治。据了解,口服抗菌药治疗灰指甲的效果并非百分之百,且服药时间长,对肝肾的毒副作用非常大,不宜长久服用。反之一般的外用药物只要可以穿透指甲的致密角质层,药效能作用于甲床,就能有效治疗灰指甲。所以灰指甲换则,选择要的时候最好是选择一些外用的药物,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正确认识灰指甲,避免走进误区。灰指甲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灰指甲是属于真菌感染,灰指甲会传染,特别是家人里面更会传染,所以值得重视。对于患了灰指甲的人,不要担心,现在科学比较发达,及时寻医,可保证治愈。

必须纠正的癌症认识误区 误区一、长了瘤就是得了癌

一说到“瘤”字很多人就会害怕,因为民众普遍将“瘤”等同于“癌”。有的人无意中摸到乳房长了个包块,用老百姓的话,也就是长了个瘤子,可大家普遍认为包块是肿瘤,肿瘤就是癌,于是吓得不行。事实上,她得的只是一种乳腺良性肿瘤。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癌症肯定是肿瘤,但肿瘤不一定都是癌症,癌症是恶性的肿瘤。因此,当遭遇肿瘤,不必恐慌,先要到医院找专科医生就诊咨询,弄清楚肿瘤的性质。

但也不能对“瘤”掉以轻心。首先,瘤尽管不等于癌,可能只是良性的肿瘤,但部分良性肿瘤是有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癌症)的,既不能把瘤等同癌,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也不能不把瘤当回事,否则会耽误病情;其次,癌症的病名也可能没有“癌”字而只有“瘤”字。对于医生下的疾病诊断名称,不能望文生义。有的癌种其诊断病名可能后面带的是“瘤”,甚至只是带一个“病”字,比如非霍奇金淋巴瘤,它可不是一般的良性肿瘤,而是真真正正的癌症,又比如霍奇金病(现在一般叫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也是完完全全的癌症,千万不要以为是一般的“病”而不管不治延误治疗。


必须知道的六个癌症认识误区

误区一:不敢直面癌症

对大多数人来说,被确诊为癌症是改变一个人生活的重大事件,震惊、恐惧、愤怒、伤心、孤独、焦虑的感觉随即产生。在一些环境中,癌症仍然是人们谈论的禁忌,癌症患者往往遭到歧视,以至于患者都不敢承认自己是癌症病人。

专家表示,对于癌,谁都回避不了,谁都需要防范,要采取综合措施,正确判断。直面癌症、正确认识癌症可以使患者得到早诊早治,并为他们获得高质量的诊疗营造好的环境氛围。

误区二:癌症早期无法发现

不少人认为,癌症早期无明显信号,到发现时通常已是中晚期。事实上,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几种癌症,可能在无症状情况下,通过常规健康体检及普查早期发现。部位较表浅的肿瘤,如皮肤癌、口腔癌,可在体检时及时活检确诊。一些位于身体内部的肿瘤,也可能通过常规检查早期发现,例如,无症状的早期肾癌、早期肝癌,可通过超声波检查早期发现。

误区三:对于癌症,我们无能为力

尽管癌症目前仍是医学界尚在攻克的难题,但人类面对癌症并非束手无策。研究表明,在正确决策的引导下,相当一部分常见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肿瘤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地区以及国家层面上的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降低因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育运动等导致的癌症发生是必要的。

误区四:晚期癌症别治了

晚期肿瘤治疗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改善患者症状、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目的。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经济状况、治疗期望值等各个环节入手,做到“量体裁衣”式的治疗。对于放化疗等治疗手段,患者不要过度担忧。放化疗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通过现有的手段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切不可因恐惧副作用而拒绝放化疗。

误区五:治疗癌症是医生的事

世卫组织调查发现,在低收入国家,75%的人认为在制定治疗癌症的方案时全都是医生说了算,仅8%的人同意患者应该与医生一起做决定。与之相比,经济发达国家中72%的人认同患者与医生共同决定的模式。

在临床中,往往是当患者的心态摆正了、思想乐观了,再加上科学规范的治疗,使患者的病情稳定,或带病延长了生命,并且保证了生活质量。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关注个体的心理情绪波动,因为治疗癌症不仅是医生的事,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

专家提醒,除了患者本人和医生,家属的责任也很重要。一方面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针对病人可能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并发症。

误区六:带瘤生存误区需警惕

可能有许多人不理解,带瘤生存不就是不治了吗?有肿瘤在身体内,病情随时都有可能恶化,这还能安全吗?吴永忠院长表示,其实带瘤生存不是听之任之,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模式,这也是近几年从“循证医学”发展而来的“个体医学”的核心。

首先,要认清一个事实,人类征服肿瘤的梦想还没有实现。WHO已经把肿瘤当作一种慢性病,因为其病情发展有一个过程,不能治愈,终身存在,跟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一样。

其次有时候过分积极治疗也是一种伤害,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老年肿瘤患者,儿女们一听说能够手术,不惜一切代价治疗,反而没有获得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各种机能都已经退化,根本无法耐受手术、化疗。此时完全不必去考虑消灭肿瘤,可以选择单独放疗或其他治疗,从而做到带癌生存。

再次倡导带瘤生存并也意味着保守等待不治疗,如果能够外科切除、放疗等其他治疗方法治愈的,依然要鼓励肿瘤患者积极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1/3恶性肿瘤可预防,1/3可治疗,1/3可治愈,预防癌症的主动权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指出,防癌最简单方法是多吃果蔬,可减少20%患癌几率,并建议民众每日至少吃5份蔬果(1份约85克)、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保持标准体重、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戒烟限酒。只要坚守“预防重于治疗”的第一道防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已知的癌症危险因素,再加上定期筛检的第二道防线,远离癌症并不难。

纠正对肾虚的认识误区

谈及肾虚,我们还要纠正一些对肾虚的认识误区。很多人认为,阳痿就是肾虚,实际上阳痿诱因众多,并非肾虚的代名词。其次体弱就是肾虚,肾为人体生命之根,内藏元阴元阳,主骨生髓,藏精。肾气不足,自然会体质下降,腰膝无力。可是引起体质虚弱的原因很多,如脾胃受损、肺气亏虚、肝血不足等。体弱是为虚症,但并不等于就是肾虚。再次,误以为肾脏病都是肾虚,中医的肾虚可以是疾病所致,也可以是衰老的结果,是人体内脏功能失调的概念,而不一定指人体解剖上的肾脏有了病变。

因此肾虚并不等于肾脏有病。还有人觉得怕冷就是肾虚,肾主一身之元阳,故肾阳亏虚者,大多畏寒怕冷,肢体冰凉,但这其中有表证与里证之分。里证又有脾阳不足与肾阳不足之分,不可全归之于肾虚。

补益肾气要辨证中医治疗肾虚辨证为先,弄清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是关键。一般而言,肾阴虚者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盗汗、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者则面色白或黎黑,腰膝酸冷、精神不振,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遗尿浮肿、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有的患者表现为阴阳两虚。补阳药多是热性药,如附子、肉桂、鹿茸、桑寄生、淫羊藿、肉苁蓉、巴戟天等;补阴药多是甘凉药,如石斛、玉竹、枸杞子、女贞子、西洋参等。补阴代表方是六味地黄丸,补阳代表方有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由于中医还讲究“阴阳互根”,因此治疗中还要做到“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

乳腺癌的认识误区

1、体重与乳癌风险无关。

这是错误的,肥胖、超重会加大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特别是绝经后,或到了晚年体重飙升时。

2、喝咖啡更易患上乳腺癌。

事实上,一项曾发表在《乳腺癌研究》杂志上的研究称,每天喝两杯咖啡,可降低乳腺癌危险。不过咖啡是否真的会对乳癌的发病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乳房小,不易得乳腺癌。

乳房大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无关,即使是男性也会患上乳腺癌。无论什么罩杯的女性,都应学会自查,进行常规筛查等。

4、母亲比父亲的遗传风险更大。

这也是不对的。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患上乳腺癌,都会加大子女的乳腺癌风险。

5、用止汗剂加大乳腺癌风险。

由于止汗剂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它们可能会影响雌激素,“止汗剂会加大女性乳腺癌风险”的说法曾广为留传。

不过,美国癌症协会表示,这是个谣言,研究表明它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没有相关性。

6、多数乳腺肿块是恶性的。

实际上,约80%的乳腺肿块不是恶性病变,如囊肿。

如果检查发现乳房有变化,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时复查。

癌症到底会不会传染 为什么“癌症会传染”的误区很普遍

因为在生活中,似乎发现某些地方甚至某个村子里的人特别容易得某种癌,将范围再缩小,似乎有一种现象,很多家庭里有多个成员或者夫妻同时或相继得癌,而且甚至可能是得同一种癌,这些现象难道不是癌症会传染的证据吗?看起来,这个误区似乎有理有据,让人不能不信,难怪“深入人心”,看来有必要重点分析。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目前为止,可以肯定地说,癌症本身不会传染。传染是指某种疾病从某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渠道传播给另一人或别一些人身上,也就是传染必须要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的源头(也就是具有传染性的源头,这个源头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传播的途径渠道(也就是传染需要借助的媒介,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比如空气、飞沫、血液、体液等)、易感人群(也就是容易被传染到的人或动物),这三者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那它就不能算是传染病。显而易见,癌症根本不满足这些条件,没听说过也根本没有证据说癌症会通过呼吸的空气或吐出的飞沫,或者血液体液直接传给另一个人,果真如此的话,肿瘤医院就是传染病医院,肿瘤科就是传染科。

可这似乎仍不能消除大家的疑虑和顾虑,因为很多人认为:医生不是说很多癌症是由于病毒甚至是细菌引起的吗?医学上不是已经肯定病毒和细菌是会传染的吗?这不验证了癌症会传染吗?不可否认,某些癌症的发生确实与某些病毒或细菌有关,比如鼻咽癌与EB病毒有关、乙肝病毒与肝癌有关、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及胃淋巴瘤有关。但必须要知道,上述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只是与某种癌症的发生相关,是癌症的病因,要说传染,最多只能说这些病毒或细菌会传染,而不是癌症本身会传染,更何况,感染了这些病毒细菌也不是一定会得某种癌。

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癌症列为传染病,没有哪个医院对癌症病人采取隔离措施。而且你肯定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肿瘤科的医生在对癌症病人进行诊疗活动时根本不会采取隔离防护措施,有时医生在诊疗活动中戴口罩只是出于其他的医疗目的需要,根本不是为了防癌症,不只是肿瘤科的医生,任何一个专业的医生在进行某些诊疗操作时也要戴口罩帽子。另外,事实上,肿瘤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肿瘤科的医护人员,其癌症发病率也不比一般人群高,由于他们更懂得肿瘤防治知识,他们得癌症的概率反而可能还会更低一些。

真相是: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或同一家庭的人更容易患癌或倾向于患同一种癌,癌症似乎有“传染”嫌疑,但其实所谓癌症“传染”只是相同或相似环境所致,也就是他们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癌环境中,同一地区有着相似生活方式或经受同样的环境污染;夫妻有着高度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或环境污染等因素,正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不是癌症会传染,而是他们暴露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癌环境中,从而相对集中地发病得癌。

所以请大家切记,如果您的家人或亲朋好友不幸得了癌症,请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不要歧视,多给他们细心的呵护和照顾护理,不要防着躲着,别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别给他们带来双重的身心伤害。


抗癌蔬菜比水果营养价值高

【科学食疗】“综合治疗是治疗肿瘤的最合理手段,而饮食营养是综合治疗的一个方面。”胡小翠指出,癌症是“三分治,七分养”,合理营养至关重要,然而许多人对食养存在误区。

饮食误区一,食药分疗,药食分开。当今,手术、化疗、放疗、营养支持治疗等,均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是基础,有些人却认为只要做了手术、化疗、放疗即可,吃什么无关紧要,甚至有些人认为要饿死肿瘤细胞。

其实不然,以上治疗手段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机体的正常细胞,导致正气亏损,造成营养不足,无法进行正常的治疗,丧失治疗机会。

也有人认为,许多食品都有抗癌作用,多吃抗癌食品就可以了,不用别的治疗。事实上,许多食品能辅助抗癌,但不能完全取代上述常规治疗。食物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机体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体质,食疗不等于抗癌治疗。

任何癌症都有早期的蛛丝马迹

【认识误区】认为癌症没有明显症状,早期难以发现,只能听天由命。罗以否定了这一说法,“许多肿瘤都有自己独特的早期信号,了解、掌握这些预警症状,对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肿瘤有重大意义。”这一点,患者需要学知识,医院需要提高诊疗水平。

【科学食疗】饮食误区二,过分忌口。忌口是疾病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临床病人忌口往往存在误区,有人认为“要严格忌口,鸡鸭鱼等所有肉类都不能吃,只能吃素,饿死肿瘤细胞”。结果忌口后,病人体质一日不如一日,也无法进行任何针对肿瘤的治疗。

也有人认为不用忌口,什么都可以吃,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来对抗肿瘤。结果吃了很多肉类食物,引起消化不良,加重肝肾负担,甚至加速肿瘤的复发等。

胡小翠认为,“除吃中药应遵医嘱忌口外,一般不宜过度忌口,以免影响营养的摄入。”病人应因病施膳:如放疗时应少吃狗肉、羊肉等燥热食物,应多补充水分;手术后足够的营养促进伤口的恢复;消化道肿瘤应进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肺癌忌燥热伤阴的食物等。

生活方式健康40%的肿瘤可预防

【认识误区】面对癌症大家都束手无策。“目前,最有效降低肿瘤发病率的办法是病因预防,即一级预防。”罗以介绍,通过对癌症采取主动、积极的预防和干预,保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40%的肿瘤可以预防。之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三分之一的恶性肿瘤可以预防,三分之一可以治愈,三分之一可以治疗。

【科学食疗】饮食误区三,一味乱补。“大多数补品,含有中药成分或药食同源的成分。”胡小翠指出,中医认为,补品有四气五味,均有针对性,在食用时应根据病情和体质,遵循一定的食疗原则选用,随便乱用,非但治不了病,且有害无益。切记不能轻信广告的宣传,一味迷信滋补品的作用。

此外,“病人喝汤最营养”也是个误区。在临床中,常看到病人喝汤、陪人吃渣的“动人”情景,一问,都说营养在汤里。据科学测试,汤的营养只有原料的5%~10%,主要是些维生素、无机盐,大部分营养(特别是蛋白质)都留在渣里。因此建议,能吃渣的,尽量汤和渣一起吃。

水果的营养价值普遍比蔬菜低

【认识误区】癌症得不到有效治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郝希山,在2014年世界癌症日主题活动上明确提出,“肿瘤学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以往认为的有些不治之症,通过合理有效的规范诊治,有的可治愈,有的生存质量可获大大提高和改善。”

罗以则表示,肿瘤问题,不仅仅是健康问题,而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只有消除公众的认识误区,唤起公众的关注意识,科学抗癌,肿瘤防控现状才能实现较大改善。

【科学食疗】饮食误区四,水果的营养比蔬菜好。

在经济欠发达的年代,人们只有在生病时才能吃到水果,探望病人也是送水果,由此人们认为:水果比蔬菜有营养。

可是,专家通过查阅食物成分表后发现,水果的营养价值普遍比蔬菜低,如100克苹果的维生素C含量为4毫克,而100克小白菜的维生素C含量是28毫克。

相关推荐

走出乳腺癌认识误区

对乳腺癌的恐惧是女性健康的大敌新华网沈阳6月10日专电据《千山晚报》报道:对于许多女性来说,最具有威胁性的疾病莫过于乳腺癌。看到媒体上的相关报道以及身边熟人患了乳腺癌的实例,一些女性总是显得惴惴不安,谈癌色变。有关专家认为,为了消除女性相关心理负担,正确了解乳腺疾病及相关知识是必须的,这样才能走出认知误区,快乐生活。鞍山市妇儿医院乳腺科主任姜国伟介绍说,乳腺癌大多数发生在中老年女性身上,年轻女性不

秋季腹泻预防的误区

误区1:是菌痢或由细菌引起的腹泻。正确认识:罪魁祸首是轮状病毒。● 误区2:宝宝饮食不干净造成的,没有传染性。 正确认识: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有效预防● 误区3:秋季腹泻不是传染病,没有疫苗 。正确认识:宝宝秋季腹泻有疫苗,是计划外疫苗,需自费。●误区4:腹泻往往是由细菌引起的,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正确认识:秋季腹泻是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无效,反而造成不良后果● 误区5:宝宝泻得太厉害,用止

关于卵巢癌7个认识误区

卵巢癌认识误区一:卵巢癌一般多见于更年期或绝经期的女性?正确解答:卵巢癌可发生任何年龄,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女性,发生卵巢癌是最为常见的人群,并不能笼统的这样理解。现在20岁以下发生卵巢癌的病人都有。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女性,独身或未

自闭症的认识误区

(1)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不了解孤独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孤独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2)认为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绝大多数研究和经验显示,到现在为止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

当心这些致癌病毒传染

误区癌症等于绝症在中低收入国家,人们对癌症的看法很悲观。低收入国家中,48%的人认为癌症没有什么治疗办法,患癌症就等同于被判死刑。在中等收入国家,39%的人持相同看法。与之相比,高收入国家中仅17%的人有此看法。黄新恩解读:这种错误的看法可能影响到人们参与癌症筛查的积极性,也非常不利于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其实,临床上,很多癌症都能得到控制,生存率很高,我们南京还有百岁癌症老人。误区癌前病变是癌症

宫颈癌的误区是什么

误区一:宫颈癌发病时没有症状,因此一般确诊后只能等死事实上,人的身体在时时刻刻预示着身上各种大小疾病。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歇期出血都是宫颈癌的信号,其他还有异常排泄物或盆腔局部痛等都预示着宫颈癌的可能性。早期宫颈癌病人的存活几率都比较大。此外,宫颈癌复发大多是在治疗后2年内,一旦熬过5年,复发危险就很低了。误区二:年轻不患宫颈癌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因此女性21岁或有3年性行为后,就

吃糖癌症恶化吗

超级食物能防癌?癌症是人为引起的?关于癌症,各种说法众说纷纭,人们心中也是疑团不断。英国《每日快报》特别刊文,帮助大众走出癌症认识的常见误区。误传1:癌症是一种人为的现代病。癌症并不是到近代或现代才出现,自从人类诞生,癌症就存在了。只不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它,医生也能做出更准确的诊断。误传2:癌症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生活方式的确对患癌风险产生巨大影响,以吸烟为例,它占英国所有癌症死亡病例中的

卵巢癌的常见认识误区

1、卵巢癌不能早发现:实际上,定期体检,包括常规妇科检查、血液CA-125化验、腹部B超检查,均可发现早期卵巢癌变,尤其对常见卵巢病变,可以很容易在早期发现并治疗,能够阻止病情的恶化,成为卵巢癌。2、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当女性出现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她们很难察觉到这是卵巢癌,因为卵巢癌的症状也有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很难被引起重视。3、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过量且不规范的

治疗宫颈癌的误区

在很多认识和治疗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之一、手术即为治愈:部分患者和家属缺乏医学常识,不了解恶性肿瘤的转移性和侵袭性,肿瘤细胞可经淋巴和血液向全身转移。术后盲目乐观,不重视后续治疗,最终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也有部分患者害怕放、化疗的毒副作用而放弃后续治疗。误区之二、出院后不再复查:定期复查,重视后续治疗,对症状好转的宫颈癌患者尤为重要。部分患者在手术、放化疗结束后,症状缓解或肿块消失

如何区分胃癌和胃炎

胃癌是我国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导致的死亡率也是位于其他疾病之首。胃癌已经成为很多人谈之色变的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在出现症状就诊的时候已经是到了晚期。可是为什么这么多人的不重视呢?专家分析后认为:主要还是人们不能够正确的区分胃癌和胃炎。胃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再加上很多人往往把胃癌的症状认为是胃炎,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所导致的。其实,胃癌和胃炎并不难区分,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