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宝宝度过敏感期
怎样帮宝宝度过敏感期
应对语言的敏感期的方法
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 但幼儿能容易学会母语,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
1、在宝宝1岁到1岁半左右可进一步学习“你”、“他”和你的”、“他的”“大家的”,“我们”“你们”“他们”等词,使宝宝的语言更加丰富。宝宝不会,只因缺乏大人示范,没有人教导所以还不会,平时同宝宝说话时注意多用代词,很快宝宝会理解并且学会用。
2、如果21-22个月宝宝还不会说多个字,在吃水果之前要让宝宝说出名称才让吃。多次用游戏去强化,就能使宝宝不但说出水果名称,还能说“吃香蕉”“吃苹果”,变成三个字的话。
3、31-33个月宝宝已能理解反义词,能口头对答。父母经常与宝宝玩对答,宝宝会越学积累越多,通过对答反义词,对词的理解更深入,而且不会用错,如对高矮和长短,大小和多少不会混淆。
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
应对秩序敏感期的方法
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2岁至3岁的幼儿开始进入执拗的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
1、端正对秩序敏感期的认识。
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顺应 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 “镇压”。
2、不要让孩子秩序错乱。
孩子会因为秩序产生自然的快乐,也会因为秩序错乱而乱发脾气。对于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只要物品离开了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他就会很快发现,并且 要求把物品回归原位。如果大人不理解这种敏感性,而让孩子的秩序错乱下去,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以后建立规则。什么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3、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秩序感也让孩子认识到每样东西在环境中所处的位 置,让孩子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细节上支配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平静和快乐。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4、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来时,保护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协助儿童,尽可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 序的环境。家里的日常用品最 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要注意及时归位。孩子的东西更要注重摆放有序,家长不要随便去更改它们的位置。尽量不要对孩子居住的环境做太大的改变,比如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等,尤其是长途旅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即使不得已,也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并且为孩子可能的不适应做好各方 面的准备。
对于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这不仅能让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应对对细小物体关注敏感期的方法
孩子对小的物体特别感兴趣,比如孩子面前同时有一支笔、一粒花生米、一粒小豆,孩子会首先抓住小豆。因为孩子的视野和成人的视野不一样,成人视野是开放的,孩子的视野是关注细枝末节的,哪个微小,孩子就关注哪个。
2岁至3岁的幼儿开始进入执拗的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孩子的观察视角往往多会关注许多细枝末节,越是微小的东西他关注得越多。所以,在这个时期,妈妈不要用成人宏观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允许孩子进行这些观察,并通过适当的引导保护他的观察兴趣。
1、给孩子创造适当的观察机会。
妈妈可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机会,比如带他一起寻找路边的小蚂蚁洞,并陪着他一起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讲解,让他既能体会到观察的乐趣,还能从中学到知识。
2、别强行打扰孩子的“观察工作”。
孩子的观察在他自己看来,其实也是一种“工作”,一种值得他聚精会神去做的“工作”。但有许多妈妈却会在孩子观察某些东西的时候,直接就来打扰他,甚至是阻止他。妈妈在阻止过程中的训斥、威吓,也许会对他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3、不要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有的妈妈有这样的认识:既然观察细小的事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那就直接将许多小东西摆在他面前,一个一个让他认好了。这样的方法就是在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这种方法,并不一定会引起他的兴趣。因为孩子都是先对某一个小事物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积极地去认知这一事物。
4、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让他自己去观察。
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所以,妈妈可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去亲身体会并观察事物。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应对动作的敏感期方法
孩子的学习都是通过手来进行和获得的,孩子从迈步到学会走路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愿意走路的,而且不愿意让成人拉着走,手的动作是伴随着走路而发展的,孩子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
1、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更要注意小肌肉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2、没有机会玩球的孩子,可以学习接自制的米袋和沙袋,用沙袋抛到对方,自己用双手接住。沙袋不可能反跳。但可学习接到抛球和投掷的能力。
3、宝宝还不会用剪子,是因为大人害怕宝宝受伤害。只要是圆头剪刀,就可以放手让宝宝练习。总是由不会到会,只要有机会练习就一定能学会。
4、宝宝还不能单足跳跃,可以学习扶物单足跳,跳熟练之后就可以不扶物单足跳。学会左足要交换到右足,轮换单足跳之后可以做跳跃的游戏。
什么是幼儿敏感期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多父母关心的话题,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重视孩子不同时期的成长问题,及早的重视,也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意义,所以说对于新手父母一定要了解关于幼儿敏感期的定义,然后有所重视,陪伴宝宝平稳的度过幼儿敏感期,这个是父母的责任。
什么是幼儿敏感期,怎么才能利用好幼儿的敏感期呢(1)
对于家长朋友来说,幼儿敏感期肯定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而对于幼儿敏感期的定义,家长朋友也要完整的了解,这样做,是为了父母可以让宝宝顺利的度过幼儿敏感期。
分析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何运用这股有效动力,帮助孩子完美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
如何帮宝宝度过厌奶期 改变喂食方式
当宝宝出现厌奶的征兆,爸妈可以从改善喂食方式做起,采取较为随性的方式,不需要按表作业。以少量多餐为原则,等宝宝想吃的时候再吃。给宝宝喂奶时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宝宝分心,也可以适当将奶水稀释或在宝宝似睡非睡时喂奶;可以通过游戏消耗宝宝的体力,例如按摩、肢体活动等,当他精力耗尽、感到饥饿时,进食的状况也会获得改善。
宝宝流感不能吃什么 鱼虾蟹
流感的宝宝在进食鱼腥类食品后,咳嗽会加重,是因为腥味刺激呼吸道导致的,同时流感期间对鱼虾食品蛋白质敏感度更高,容易出现过敏的情况,因此流感宝宝不适合食用。
如何帮助宝宝度过反抗期
如何安抚宝宝的怒气
把宝宝紧紧抱在怀里,一边摇晃一边哼些歌使他平静,然后打些比方来表示你有多么喜欢他,例如说:"我好喜欢你哦,我的喜欢有花那么大……有房子那么大……有天空那么大……"你要越说越大,还要孩子一起帮忙想出更大的东西。
对着宝宝的耳朵说悄悄话,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话来,说不定孩子听了心情会变得很愉快。告诉宝宝,他肚子里面装有一个叫做"笑"的东西,如果让它跑出来就会转变成格格的笑。这招通常会使他忘了发怒,真的格格地笑出声来。
帮宝宝发泄怒气
我们可以为宝宝设计个沙袋或者大沙包,让他用来发泄自己的怒气。等宝宝发泄完后再询问他发怒的原因。
可以让宝宝用各种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说让他很大声的数数,或者播放段节奏比较快的舞曲让宝宝在随着节奏舞动的过程中发泄怒气。或者让宝宝自己画张画来表现心中的不满等等。
和宝宝讨论他为何生气的原因,若只是因为不能称心如意而生气,就要劝他忍耐,要宽宏大量,肯为别人着想。家长还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宝宝沟通,设法让宝宝说出使他生气的事情,并建议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鼓励宝宝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愤怒,譬如教他说一些你认为可以接受的表示愤怒的字眼。
宝宝早教关键期
一般来说,宝宝早期教育的关键时期主要有:亲子依恋敏感期、感观敏感期、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等。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某一段生长时期,婴儿对环境中某种特定的要素的感受性特别敏锐。如获得满足,婴儿便可轻松地获得某种能力。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所以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同时还会对宝宝心灵、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父母不要任宝宝自然发展,而应该充分利用宝宝的敏感期这一良机,积极地促进宝宝的发展。
亲子依恋敏感期(O~2岁)。这是指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培养。这种关系在妈妈怀孕后、产前就已经确立了,一直延续到宝宝2岁。在2岁前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个敏感期里宝宝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于宝宝的大脑发育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宝宝信任感发育时,在大脑的语言、智力、感官和运动区域中,有上万亿个神经接点在这些区域里形成,宝宝在依恋关系中得到的爱对宝宝日后的社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感官敏感期(0~6岁)。宝宝从生下来,就可以靠自己的听觉、视觉、味觉来感知这个世界。尤其在宝宝3岁前,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感官来获得生活上的实践经验。父母可以在这一时期给宝宝创造锻炼感官发育的机会,用生活中各种能够锻炼感官的事物、环境来挖掘和锻炼宝宝的感官发育,为智力加分。
动作敏感期(0~6岁)。3岁之前,是宝宝大肌肉动作发育的敏感期。宝宝在此期间一直都是活泼好动的,父母要放开对宝宝的束缚,让宝宝自己去爬、走、跑、跳,这也是锻炼宝宝肢体动作正确和熟练的最好方法。
语言敏感期(O~6岁)。从宝宝开始发音“自言自语”的时候,其实就代表着宝宝已经进入了语言敏感期。这个时期里大脑主要准备学习语言,宝宝在自然状态下会轻松地学会母语。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如果宝宝开始对地上的小虫子、书上凸起的小树皮、衣服上的小图案产生了兴趣,眼睛盯着用手动、抠,就代表着宝宝进入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时期。父母这时可以让宝宝尽情观察这些小东西,也可以多找一些小的东西吸引宝宝,锻炼宝宝的观察能力,促进智力发育。
抓住敏感期你的教育就对了
在绪论部分,我们可以对敏感期有个初步认识。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敏感期是孩子成长的推动力,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期,而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着难以解释的神奇与奥秘,认识到规律也要注意到千差万别的差异性和个性。我还很想了解一下蒙台梭利归纳总结的“孩子九大敏感期” 。细读那一部分,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
书中写道:书写敏感期的孩子会笔不离手,喜欢四处画线、画圈、戳点点。我家宝宝就是这样,特别爱画画,还喜欢写字,有时候总说:我要写作业啦。我把宝宝的画粘到墙上,我说这是宝宝的艺术展,宝宝可开心了。
“当我们发现孩子因为这样的事情而表现出急躁时,就代表他已经进入秩序敏感期了。”看到这句,我想起了我的宝宝正是这样,有时候做什么事情做不好,就特别着急,着急的哭起来,我也没要求他必须做好啊,不会还可以慢慢学啊,可是宝宝看自己做不好,特别委屈,我很怕宝宝有这种挫败感。
宝宝最近很调皮,钻衣柜,在床上蹦来蹦去,从沙发蹦到地上,有次险些磕到头,我有些担心,所以经常嘱咐宝宝别做危险动作。看了这份电子文档,其中有这样一段“孩子处在敏感期时,只要不是危及健康或安全的原则问题,我们就该给他一个足够的活动空间。我们此时应该放慢脚步,要学着去适应孩子的活动节奏,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更要尊重他的成长,给予他最起码的信任,可以选择恰当时机协助他,但一定不要随便干预。这样,我们才不会人为地给孩子增加过多的限制,他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我想我也不要过于限制孩子的行动了。
当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到来时,我们要尽量为他准备可以刺激他感官发育的各种物品;当孩子进入空间探索期时,我们则可以为他准备积木等玩具,或者带着他体验各种空间;当孩子开始进入情感敏感期时,我们就要多倾听,用耐心与包容缓解他多愁善感的情绪;等等。真是一本好书,能够给予家长具体的指导,虽然我的孩子已经四岁了,但书上之前那三章的内容对我依然有意义,值得深入学习。
如何帮助宝宝度过第一叛逆期
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首先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说,“我不喜欢扔玩具,因为玩具会受伤;妈妈不喜欢你用脚踢墙壁,因为墙壁会变脏变难看;我不喜欢你打小朋友,因为小朋友也会痛等等”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这种行为是不被父母所喜欢的,这比恐吓和冗长地说教对孩子更有效。
其次,我们应该去弄清楚导致宝宝攻击他人的原因。比如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过,或者是经历了特别沮丧和恼火的事情等等。宝宝很有可能通过无意的攻击性行为使他的某些要求得到了满足,使他误认为攻击性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或者,宝宝认为大人对他受到的伤害不予理解,心理受到伤害。这时,如果大人能够紧紧的搂住宝宝,轻拍他的背部,轻轻的告诉他你的理解。这样的宝宝会慢慢地平息他的火气。
最后,你要帮助孩子去释放或是转移攻击性的情绪。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们要鼓励孩子开口,让他自己来解释为什么他会去攻击他人。如果宝宝不愿意说,而你可能已经猜到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你可以替他说出来,比如“我猜你是因为…是这样吗?如果不是的话,你可以纠正我…”这样孩子会觉得原来父母很关心自己,很在乎自己的想法,会促进他和你沟通。然后你可以继续和他交流,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