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猪口蹄疫为什么叫五号病

猪口蹄疫为什么叫五号病

一类动物疫病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

猪一号病:猪水皰病、

二号病:非洲马瘟

三号病:马传贫

四号病:鸭瘟

猪五号病:口蹄疫

六号病:牛瘟

只有我国大陆地区这么叫,是根据危险程度等情况排的。

口蹄疫传播途径有哪些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口唇和蹄部等部位发生水疱及其溃斑为主要特征的偶蹄动物(猪、牛、羊、鹿、骆驼等)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为“鹅口疮”、“口疮”、“蹄癀”、“脱靴症”。蒙古族牧民称其为“雪里河”,维吾尔族牧民称其为“阿克塞勒”,藏族牧民称其为“卡查”。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易感动物与被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直接接触;间接传播,主要通过带毒媒介物和器械传播。

气源传播,口蹄疫病毒可以随发病动物呼出的气体传播。水源传播,如污染的饮水、水源等。口蹄疫病毒还可经乳汁传播。

口蹄疫都有哪些危害呢

患口蹄疫的动物会出现发热、跛行和在皮肤与皮肤黏膜上出现泡状斑疹等症状。

排病毒量以在病畜的内唇、舌面水泡或糜烂处,在蹄趾间、蹄上皮部水疱或烂斑处以及乳房处水泡最多;其次在流涎、乳汁、粪、尿及呼出的气体中也会有病毒排出。

恶性口蹄疫还会导致病畜心脏麻痹并迅速死亡。

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泡(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在数天后痊愈,愈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例如分泌物、排泄物、畜产品、污染的空气、饲料等)传给易感动物。

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完整皮肤(如乳房皮肤)、黏膜(眼结膜)。另外还可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治,预防主要通过疫苗注射接种,发生口蹄疫的则捕杀。

猪口蹄疫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流行特点

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

口蹄疫的主要临床表现:

不同动物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体温40~41℃,食欲不振或不食,精神沉郁。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由于气温高低、日光强弱等对口蹄疫病毒的生存有直接影响,而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情况、环境状况、饲养管理等不尽相同,导致口蹄疫流行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的季节性。一般冬、春季较易发生大流行,夏季减缓或平息。有的国家和地区以春、秋两季为主。猪口蹄疫以秋末、冬春常发,春季为流行盛期,夏季发生较少。

口蹄疫病畜舍、污染物及其环境的消毒:

口蹄疫病毒可随感染发病畜的粪便和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畜舍及周围环境。对畜舍内外先喷洒消毒液,清扫、清洗后再消毒,对地面和各种用具等彻底冲洗,并用水洗刷畜舍、车辆等,对所产生的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清洗干净后可用消毒液喷洒的方式消毒;对金属设施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畜舍的垫料、粪便等作深埋、堆积发酵或焚烧处理;畜舍附近场地、沟渠用石灰、漂白粉等消毒。

口蹄疫怎么办

口蹄疫也可以被称为“头号杀手”。口蹄疫是一种以病毒为载体的疾病,主要受感对象为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老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潜伏期有几天至半个月不等,接触、空气、食物等均可导致疾病传播,如遇大风或兽群的大批运输则传染更快。口蹄疫发病后一般不致死,但会导致病兽口、蹄部出现大量水泡、高烧不退,使实际产量锐减。另外,个别口蹄疫病毒的变种亦可传染给人。因此,每次爆发后只能屠宰和集体焚毁以绝后患。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头号杀手”。

1、搞好猪舍的环境,用一些消毒药消毒,一般情况下是一周消毒两次

2、在疫区牲畜一定要注射疫苗

3、发病的采用血清抗体做紧急治疗,能够直接中和口蹄疫病毒。大群中没发病的猪使用口蹄一针灵做紧急预防,净化体内口蹄疫病毒,防止病毒的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一般的养殖户都不注重预防,应该防治结合,不能等疾病来了才开始治疗,那样损失很严重的。

口蹄疫患者的保健护理方法有哪些

一、严格实行床边隔离

口蹄疫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全身皮肤粘膜红斑及水疱,加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3],容易合并细菌感染。①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其用过的一次性被单、废纸等一律焚烧;一次性注射器、手套先用0.5%84消毒液浸泡10 min,毁形后再进行深埋。患者所用体温计、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等固定专用。②各种治疗及护理均尽量集中实施。患者双手,足底及全身红斑、水疱,下床困难,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护士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并做好消毒隔离措施。③对患者所接触过的物品,如床头柜、椅等用0.5% 84消毒液擦洗;体温计、血压计袖带用0.5%84消毒液浸泡10 min,浸泡后袖带用清水冲洗,凉干后放入熏蒸备用;棉絮、床垫暴晒3 d,或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后房间密闭24 h;所穿衣物用开水煮沸5 min,以彻底消灭口蹄疫病毒,防止口蹄疫流行。

二、做好皮肤护理工作

口蹄疫的治疗主要以外用药为主。①搽药前先洗澡,然后用炉甘石水剂外搽,先搽红斑及水疱处,再搽全身,反复涂擦,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5 d。搽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澡,第6天早上用温水擦澡,更换消毒的衣服及被单。继续涂搽炉甘石水剂,②勤修剪指甲,以免抓破皮肤和水疱、引起疼痛或继发感染。本病例第12天全身红斑、水疱逐渐消褪。

三、口腔粘膜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口腔粘膜、牙龈、舌面、咽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水疱甚至糜烂。①用生理盐水500 ml加病毒唑1g嘱患者反复漱口;再用3%硼酸溶液清洗口腔,2次/d。因病毒唑可通过口腔粘膜吸收达到抗病毒的作用;3%的硼酸溶液有消炎、收敛、防口臭的作用。②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防止发生出血和疼痛,同时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糜烂、溃疡及其演变情况。③嘱其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汤、鱼汤、菜粥等。食物宜温凉,每次进食前后帮助患者饮用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促使创面愈合。

四、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

口蹄疫俗称“牲畜5号病”,在偶蹄动物之间传染性较大,常引起耕牛、牲猪大批死亡。邻居及亲友们对患了“牲畜5号病”者避而远之,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通过讲解本病的传播途径、转归及愈后,痊愈后不留任何瘢痕并可获持久性特异性免疫。使患者及家属从悲观、恐惧不安心理转变为舒心和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不同,因为口蹄疫是通过口蹄疫病毒为媒介进行传播,是属于人和动物共患的病原体。但是手足口病却不同,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或者病菌感染导致的。

二、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因为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或者携带手足口病病毒的人群才会病发,可以通过日常中的一些生活用品,餐具以及玩具等污染经口感染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所以手足口病可以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手足口病的诊断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家长需要注意。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诊断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 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相关推荐

口蹄疫防治

常规防治方法(1)预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二氯异氰豚酸钠(含有效氯≥20%)、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接种。对疫区周围牛羊,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

猪口蹄疫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降温、给予营养制剂,口腔局部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糜烂面可涂1%~2%明矾或碘酊甘油(碘7g、碘化钾5g、乙醇100ml、溶合后加入甘油10ml)或口腔局部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高锰酸钾溶液漱口。手、足患部涂以各种抗生素软膏如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治疗水疱烂斑效果较好,可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二)预后一般预后较好。

口蹄疫的症状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0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

引发手足口病的原因介绍

(一)发病原因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

月饼可以寄快递吗 月饼可以过海关吗

需根据月饼种类而定。普通的五仁、莲蓉等植物源性的月饼是可以过海关的。含有肉、蛋种类的月饼,是禁止携带的,海关需要依法对该类违规邮寄入境物品做出退运或者销毁处理。未经检疫的蛋类或肉类等来自动物的原料存在携带禽流感、口蹄疫及其他检疫性疫病传播的风险,邮寄进入我国可能造成极大的卫生和安全隐患。海关截留这些月饼也是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我国生态安全。

口蹄疫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畜类对于畜类,口蹄疫的症状主要是二至三天后的高烧;口中的水疱导致粘性或泡沫状唾液的过度分泌并流淌出口外;足部的水泡有可能破裂并导致残废。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成年动物感染后可能会伴有数月无法恢复的体重减轻

怎样鉴别小儿手足口病及其他类似疾病

手足口病的某些症状会跟其他疾病的症状相类似,因此如何正确鉴别手足口病,对接下去的治疗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对症治疗。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1)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2)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

口蹄疫的猪肉能吃吗

最好不要,口蹄疫是一种人畜共患病,OIE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接触轻易传染,最好不要食用。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的疾病,人吃了患病猪的肉容易得这种病。病原是口蹄疫病毒,本病的传染源很广,病猪的各种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有传染性。传播方式复杂,直接或间接均可传播。流行方式多为蔓延式,间有跳跃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季多发,寒冷天气病毒在外界环境长期存活,所以潜藏着天气转暖时大流行的疫原。

口蹄疫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蹄疫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疑似感染动物水疱皮或水疱液中所有血清型口蹄疫病毒,适用于口蹄疫病毒的检测、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2.血清学试验 ,ELISA是目前检测FMDV感染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其与补结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血凝抑制、免疫扩散沉淀试验相比较、具有灵敏、快速、价廉等优点。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1.1病原菌:该病是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化脓性棒状杆菌、大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及变形杆菌等。其中最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引外,结核杆菌、放线菌、布氏杆菌及口蹄疫病毒也能引发乳房炎。病原体的感染途径:主要有经乳头输乳管侵入乳腺;由乳房破损皮肤经淋巴道侵入乳腺;经血液循环流入乳腺引发乳腺炎,如结核病、布病、口蹄疫及胃肠炎、子宫炎等。1.2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