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葵的临床运用
天葵的临床运用
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用100%天葵子注射液2-4毫升肌注,每日1-2次。体温在39.5℃以上者,适当加用其它退热药物。治疗96例,痊愈84例,好转5例,无效7例。
②治疗痈肿
取天葵子适量,洗净捣碎,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糊膏(宜现配现用)。先用温盐水冲洗患处,拭干后再敷上药膏。敷药范围应较炎症范围稍大,厚约1-2厘米。每日敷药2-3次,严重者夜间亦须敷药。一般经2-3次后局部疼痛大减,炎症局限化;2-3天后患者全身症状大减或消失。治疗5例痈肿,病灶范围约直径4-8匣米,经敷药14-34次,5-13天治愈
天葵的临床运用
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用100%天葵子注射液2-4毫升肌注,每日1-2次。体温在39.5℃以上者,适当加用其它退热药物。治疗96例,痊愈84例,好转5例,无效7例。
②治疗痈肿
取天葵子适量,洗净捣碎,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糊膏(宜现配现用)。先用温盐水冲洗患处,拭干后再敷上药膏。敷药范围应较炎症范围稍大,厚约1-2厘米。每日敷药2-3次,严重者夜间亦须敷药。一般经2-3次后局部疼痛大减,炎症局限化;2-3天后患者全身症状大减或消失。治疗5例痈肿,病灶范围约直径4-8匣米,经敷药14-34次,5-13天治愈。
乌药的临床运用
1. 治疗黏连性肠梗阻乌药、川楝子、当归、炒莱菔子各12克,厚朴、元胡、赤芍、枳壳各9克,大黄15克(后下),芒硝6克(冲)。水煎服。治疗85例,临床治愈70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96.5%,多在1~2日内显效
2. 治疗多种疼痛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炒)、青皮(去白)、良姜(炒)各15克,槟榔(锉)2个,川楝子10个,巴豆70个(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麸不用),共研细末。每服3g,温酒送服;疼甚者,炒生姜挤汁和热酒下亦得。治疗疝痛、腹痛、虫痛、胃痛、痛经等因寒凝气滞、肝气横逆者,效果良好。
3. 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乌药、党参、山药、车前子各15克,黄芪20克,桔梗5克,茯苓、泽泻、丹皮各10克。水煎服。治疗63例,显效28 例,有效21例,无效14例。本方不能显著缩小前列腺体积,但能大幅度地减少残余尿。
4. 治疗关节扭伤栀子2份,乌药、桃枝心、樟树枝心各1份,晒干,研末,以50%酒精调成糊状,再加适量面粉,混合搅匀后摊在塑料布中,厚约0.3cm,敷于患处。用于关节扭伤,一般1次即可明显消肿止痛,2次基本痊愈。
玉露膏的临床运用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膏药总的作用是因其富有黏性,敷贴患处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疮面,可以避免外来刺激和毒邪感染。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太乙膏、千捶膏均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的通用方。
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火、解毒、生肌。千捶膏性偏寒凉,功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阳和解凝膏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一般5~7天调换一次。
凡疮疡使用膏药,有时可能引起皮肤掀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痘,瘙痒异常,甚则溃烂等现象,这是因为皮肤过敏而形成膏药风(接触性皮炎);或溃疡脓水过多,由于膏药不能吸收脓水,淹及疮口,浸淫皮肤而引起湿疮。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药物。
雄黄临床运用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取明雄黄500g,白糊为丸1000粒。成人每服1丸,10-15岁每服 1/2丸,5-9岁每服 1/3丸,2-4岁每服 1/4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9例(其中喘息性交气管炎19例)、支气管哮喘11例,效果:治愈(症状消失未再发)16例,显著好转(症状消失,但感冒或劳累过度时仍有轻微症状)14例,症状减轻9例,无效5例(均合并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因效果不明显中断治疗6人。治疗热带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症雄黄中含有三硫化二砷,用以试治本病 1例,结果取得明显效果。用量:每次4分,日服2次。服后4天气促、咳嗽均减轻,肺部罗音消失,血检白细胞由18300/mm3降为8400/mm3,嗜伊红细胞由63%降为24%,X线胸片复查与治疗前对比有明显吸收,自觉症状消失出院。治疗带状疱疹取雄黄粉50g,加入75%酒精100ml混合。每天搽敷2次。如疼痛剧烈,可在雄黄酊中加入2%普鲁卡因20ml。治疗125例,皆有效。疗程平均为5.8天。无副作用及后遗症。另有用雄黄5g,冰片0.5g,酒精10Oml混合外搽患部,每日4-6次。治疗10例,一般在搽药 1-2天后疼痛减轻,水泡萎缩,红肿逐渐消退,以后自行脱皮而愈。治疗翼状胬肉取雄黄3分,生矾 1钱,共研细粉末装入有色瓶内,置阴凉处备用。患者取仰卧位,先作眼科常规麻醉及消毒。用开睑器撑开眼睑,嘱患者斜视健侧,使胬肉充分暴露,以消毒小棉棒蘸取少量药粉,涂于胬肉表面,待 1-2分钟(过长无效)用有齿小镊子将胬肉头部挟起,逆胬肉伸展方向揭扯,待撕至半月皱襞处,用无菌小剪从胬肉根部剪下,再在根部涂少量药粉。待渗血停止,将残留之胬肉提净,并将多余之药粉加以清除,敷以眼药膏,外加包扎,次日揭去敷料,点眼药水数天即愈。
血海穴的 临床运用
1. 治疮疡 本穴可以清血利湿,治血液中血浊血毒血热引起的疮疡。
2. 治血疾病 统治凡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
3. 治皮肤痒 血虚、血躁,血稠引起的皮肤痒,用拍穴法。
4. 治荨麻疹 风寒外侵肌表引发一连串皮肤丘疹,用拍穴法。
5. 脱发秃头 本穴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毛囊微循环,使发易长少油不脱落。
6. 治膝盖痛 例如退化性关节炎、风湿性膝关节炎,多与风湿有关,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穴可以祛风清热、疏筋活血与阳陵泉穴同按效果更好。
7. 治月经不顺 包括月经有血块、经期提早或延后、血崩、经血淋沥不断、闭经、痛经。
8. 腹股沟湿疹 病因多为湿热下注,本穴可利湿清热。
9.治疗阴囊湿疹和股癣 采用放血疗法,配合拔罐。
红薯藤的临床运用
引产取离块根约20厘米的番薯藤嫩茎,选取软、粗、肥的茎段,长约10~20厘米,去枝叶,浸在75%酒精中消毒后,用无菌纱布揩干即可使用。
带根块番薯藤按妇科操作常规,将消毒后的番薯藤1~2条插入官腔(宫口宽的插2条,1条插至宫腔,1条插至宫颈),然后在阴道塞入纱布球,以防番薯藤过早脱出。
插入2天未娩出的,可再插1次。
观察147例,年龄在19~48岁,有初孕妇,也有多孕妇;妊娠月数多数为4~6个月,部分为死胎。
结果134例(其中15例因胎盘剥离不全需行刮宫或人工剥离胎盘)自然娩出(91.1%),10例加滴催产素(6.8%),无效3例(2.1%)。
娩出时间最快的7小时10分,慢的8~10天。
上药后仅少数有发热,流血也不多,未见其他副作用,但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常规,以防感染。
茯苓甘草汤临床运用
心下停水:程某,男,年48岁。平素脾气衰弱,常患噫气胃满,消化滞呆之证。后在溽暑季节,贪食瓜果,而患腹泻。服健脾利水之剂,腹泻止,而胸脘满闷异常,逆气上冲,烦躁不宁,头眩欲呕,心下漉漉作水声,四肢逆冷,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沉弦。此为脾不健运,水湿停潴之证。故以扶阳温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汤治之。处方:桂枝15g,茯苓24g,生姜15g,甘草3g。连服2剂,而躁烦不作,脘闷消失,冲逆平息,脉象虚软。后以健脾行水之剂,调理而愈。1、组成:茯苓、桂枝二两,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2、主治: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太阳证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亦治伤寒汗出不渴者。经曰: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汗而不渴为邪热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遗溺。
3、方论:此足太阳药也。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
4、按:悸证,有过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气虚而悸者。惟饮之为悸,甚于它邪,以水停心下,无所不入,侵于肺则咳,传于胃为呕,溢于皮肤为肿,渍于肠间为利。故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病之浅者乎。
5、本方去生姜,加白术,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逆满气冲,寒邪伏饮,上搏于膈也,故令头眩;沉为在里,且既经吐下,复发其汗,则阳益虚而津液耗,故身振摇也;与此汤导饮和中,益阳固卫。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维生素b6的临床运用
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发现维生素B6 在临床上还有着广泛的新用途。
1.抢救异烟肼中毒
用法为每服1g异烟肼可缓慢静注维生素B61g。如不知中毒量,可缓慢静注维生素B65g,历时3~5min,不佳时可间隔5~20min重复注射直至抽搐停止、意识恢复为止。维生素B6用量不足是抢救失败的主要原因。
2.治疗贫血
维生素B6为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的辅酶,而此酶为合成血红蛋白的限速酶,故其可用于预防贫血的辅助治疗。
3.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维生素B6参与氨基酸和脂肪的代谢,刺激白细胞生成,因而可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通常每日口服30~60mg,也可用维生素B650~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ml静注。
4.治疗智力发育迟滞
本病的病因之一是基因发生突变,DNA分子上氨基酸的排列改变,使遗传信息的传递发生障碍,引起酶的活性缺陷或减弱,导致各种代谢障碍。
维生素B6能参与氨基酸的代谢和代谢酶的转化,有纠正各种代谢异常的作用。据临床观察,智力发育迟滞者,服用维生素B6每1个月为1疗程,休息1周后进行第2疗程,第2~4个疗程后,智力得到明显的改善。
5.治疗口腔溃疡
维生素B6100mg/次,3次/d口服或100mg加入5%GS20ml中静注,一般3~4天即愈。
6.治疗动脉硬化及血栓栓塞性疾病
维生素B6可促进亚油酸变成花生四烯酸,而后者与胆固醇结合成的酯易于转运代谢和排泄。
另外,维生素B 6还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和纤维蛋白的形成,故可降低胆固醇和防止血栓形成。用法为50mg/d肌注。
7.回乳
从生育2~6天开始,用药5~6天,0.2g/次,3次/d口服,10~12h生效,其抑制乳汁分泌率达95%,比雌激素生效快,效果好,且无副作用。作用原理与其促进脑内多巴胺的生成,从而激动多巴胺受体而减少垂体催乳素分泌有关。
8.治疗帕金森综合征
可使震颤明显减少,开始肌注50mg/d,以后逐渐递增50mg/d,直至0.3~0.4g/d,12~15天为一疗程,总量为3~4g。作用原理与提高脑内多巴胺浓度,从而激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有关。
9.治疗妊娠糖尿病
孕妇易缺乏维生素B 6而引起色氨酸代谢异常,产生黄尿酸-胰岛素复合物,后者的降糖作用减半,故致妊娠糖尿病。用维生素B 6100mg/d×2周治疗,可使血糖明显减低,并可使糖耐量曲线改变。
艾草临床运用
1、治胎动不安,有下腹痛和阴道流血(先兆流产),常配阿胶止血,四物汤(去川芎)调和血脉,再加桑寄生、黄芩、续断等加强安胎作用,方入胶艾四物汤加减。
2、治虚寒出血,尤其妇科崩漏、月经过多。艾叶炭作为辅助药,与血余炭、陈棕炭、侧柏叶等同用,再随证配补益药和收涩药。
3、治寒证腹痛,例如妇女经痛而见证属寒者,可用艾叶、香附辅助四物汤温经止痛(寒甚可加干姜、肉桂)。
4、治湿疹癣癞等皮肤病,内痈艾叶祛寒湿,常配蝉蜕、蒺藜、防风、黄芪等水煎服;外用则以艾叶30g、雄黄0.6g,硫磺0.6g,制成艾卷炙患部,或煎水熏洗,效果较好。
5、艾绒可作为温炙的材料用。
蜂皇浆临床运用
1.治疗急住传染性肝炎:
口服1%王浆蜂蜜(由王浆与蜂蜜调和而成),4岁以下5g,5-10岁10g,10岁以上20g。每日 1剂,2次分服,20天为一疗程,连服三疗程。治疗22例,各种症状在3-14天内明显好转,肝脏在3周左右显著缩小, 血清转氨酶在10天左右下降40单位以上或恢复正常,其他各种实验室检查在9-18天内显著好转。对肝功能的改善有良好的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少数病例有嗜酸性细胞绝对数较前增加,实性心律不齐(其中 l例兼逸搏、皮疹、腹泻等反应。
2.治疗慢性期风湿样关节炎:
每日服王浆400ml,连服3-6个月。初步观察28例,显著进步者(全身情况改善,关节疼痛显著减轻)7例,进步者(全身情况改善,关节疼痛略减轻)3例,稳定者(全身情况与治疗前相同,关节疼痛无改善,但无急剧发作)10例,无效看8例。一般在服后第3-4局开始生效,仅少数需在6-7局才发生疗效。服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间有口干、头痛、大便干燥等,但短期内即自行消失。
3.应用于神经精神病科疾病:
神经科治疗16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每日300-600ml,服半个月至3个月以上;其中显著进步3例,轻度进步 1例。精神病科治疗精神分裂症、麻痹性痴呆、更年期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及精神发育不全共9例,开始每日服100ml,每 1周后增加剂量,渐增至每日800ml(每次最多400ml),服药6-10周,总量19200ml-30600ml。结果情况明显活跃者 1例,精神振作者2例,精神发育不全较以前听话者 l例,余5例无进步。
雄黄临床运用于哪里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取明雄黄500g,白糊为丸1000粒。成人每服1丸,10-15岁每服 1/2丸,5-9岁每服 1/3丸,2-4岁每服
1/4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9例(其中喘息性交气管炎19例)、支气管哮喘11例,效果:治愈(症状消失未再发)16例,显著好转(症状消失,但感冒或劳累过度时仍有轻微症状)14例,症状减轻9例,无效5例(均合并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因效果不明显中断治疗6人。
治疗热带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症
雄黄中含有三硫化二砷,用以试治本病
1例,结果取得明显效果。用量:每次4分,日服2次。服后4天气促、咳嗽均减轻,肺部罗音消失,血检白细胞由18300/mm3降为8400/mm3,嗜伊红细胞由63%降为24%,X线胸片复查与治疗前对比有明显吸收,自觉症状消失出院。
治疗带状疱疹
取雄黄粉50g,加入75%酒精100ml混合。每天搽敷2次。如疼痛剧烈,可在雄黄酊中加入2%普鲁卡因20ml。治疗125例,皆有效。疗程平均为5.8天。无副作用及后遗症。另有用雄黄5g,冰片0.5g,酒精10Oml混合外搽患部,每日4-6次。治疗10例,一般在搽药
1-2天后疼痛减轻,水泡萎缩,红肿逐渐消退,以后自行脱皮而愈。
治疗翼状胬肉
取雄黄3分,生矾
1钱,共研细粉末装入有色瓶内,置阴凉处备用。患者取仰卧位,先作眼科常规麻醉及消毒。用开睑器撑开眼睑,嘱患者斜视健侧,使胬肉充分暴露,以消毒小棉棒蘸取少量药粉,涂于胬肉表面,待
1-2分钟(过长无效)用有齿小镊子将胬肉头部挟起,逆胬肉伸展方向揭扯,待撕至半月皱襞处,用无菌小剪从胬肉根部剪下,再在根部涂少量药粉。待渗血停止,将残留之胬肉提净,并将多余之药粉加以清除,敷以眼药膏,外加包扎,次日揭去敷料,点眼药水数天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