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1、腔道出血 呕血、便血最为常见,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均较常见。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
3、肺水肿 是本病常见的合并症,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本病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主要临床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大汗淋漓,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布满对称性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两肺蝶形片状模糊阴影,晚期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动脉血气分析早期可有低O2、低CO2分压、严重缺O2、CO2 潴留及混合性酸中毒。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肺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高使肺间质大量渗液,此外肺内微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均能促成ARDS。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30~40次/min。早期没有明显发绀和肺部啰音,中期可出现发绀,肺都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双侧斑点状或片状阴影,肺野外带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Pa02)降低至8.0kPa(60mmHg)以下,并进行性降低。肺泡动脉分压明显增高,达4.0kPa(30mmHg)以上。常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常于发病第2~6天内因呼吸窘迫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4、心脏损害 汉坦病毒能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损害,临床上常见为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由于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使心肌负担过重。
5、肝损害是病毒损害肝脏所致。4%~60%患者ALT升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或明显肝功能损害,肝损害以SEOV感染多见。
6、胸腔积液和肺不张普马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多见,Kanerva对125例PUUV引起的HFRS患者进行检查,发现28%的患者存在胸膜积液或肺不张,而肺水肿罕见。这些患者均有较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
出血热少尿期是什么疾病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出血热流行病学是什么
一、传播范围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较广,主要分布于欧亚两大洲,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原苏联、苏兰、丹麦、瑞典、挪威、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瑞士、比利时、英国和法国等。我国于30年代初开始流行于黑龙江下游两岸,以后逐渐向南、向西蔓延,近年来几遍及全国各地。
二、传染源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是亚洲地区的主要传染源,欧洲棕背是欧洲地区的主要传染源。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此外,黄胸鼠、小家鼠、巢鼠、普通田鼠等亦可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
近年来已在猫、狗、猪、兔、臭鼩鼱等动物体内检出流行性出血热毒或抗原。此外,在青蛙、蛇及鸟类也检出EHFV,说明流行性出血热毒的宿主动物范围较广。要注意通过鸟类远距离传播流行性出血热毒的可能。由于臭鼩鼱、猫等为自然带毒动物,故在疫区不宜提倡养猫。
三、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迄今还未完全阐明。可能有以下两种。
1.虫媒传播:日本学者在40年代观察到寄生在黑线姬鼠身上的优势寄生虫革螨有叮咬吸血能力,将革螨制成悬液,注射人体,可产生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故提出革螨是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的媒介之一。近年来已从革螨体内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革螨通过叮咬吸血可在鼠间传播,也是鼠-人之间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的途径之一。韩国李镐汪等对革螨传播作用作了研究,未能证实上述结果。有人提出恙螨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媒介,并在小盾恙螨体内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毒。
2.动物源传播: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通过带毒的鼠排泄物可传播流行性出血热,已引起重视。
(1)呼吸道传播:黑线姬鼠感染后第10天,其唾液、尿和粪便开始有病毒排出,尿排毒时间可长达1年以上。带毒的排泄物可污染尘埃,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发病。
(2)消化道传播:摄入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发病者已有报道,也有进同一食物而引起人大批发病的事例。病毒可通过破损的口腔粘膜进入体内引起发病。
(3)接触传播:由感染鼠的排泄物或病员血标本污染破损皮肤、粘膜而感染引起发病的报道已引起重视,但此种感染机会毕竟较少,不能作为主要传播途径。
此外,还发现在患病孕妇的流产死婴的肝、肾、肺等脏器内,以及疫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的胎鼠中,也均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毒。说明流行性出血热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鼠间病毒垂直传播对保持自然疫原地有一定意义,但在人间其流行病学的意义较小。
综上可见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多种途径,但究竟以何者为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别把出血热和感冒弄混
■流行性出血热并不是鼠疫
在人们的一般观念里总是认为流行性出血热就是鼠疫,其实不然。流行性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及老鼠身上寄生的革螨虫等为传染源,人体感染汉坦病毒造成的传染病,主要危害人的肾脏。鼠疫则是由鼠疫杆菌引发的,鼠疫伤害人的淋巴或肺部,二者不仅致病的原因不同,危害的器官也各不相同。
■城市人也可能患上流行性出血热
春季是鼠类开始繁殖的季节,所以它们的活动变得频繁,所以也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季节。很多人对这种病的认识不够,觉得在城市里是不会感染上这样的疾病的。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野鼠传播的,一般在秋冬季容易让在田里收获的农民感染。另一种则是由褐家鼠在居民区里传播,尤其是卫生状况不甚良好的城乡结合部、平房区和建筑工地等老鼠较多的地方被传染的可能并不为零。
■流行性出血热与感冒初期症状很相似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如果病人出现了“三痛”和“三红”的表现时就要特别注意了。“三痛”包括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红”则是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出现潮红充血,类似酒醉的样子。如果诊断和医治不及时,流行性出血热很容易造成肾脏的严重损害,出现肾区叩击痛、少尿、尿血甚至肾功能衰竭,而且对心肝脾胃和血管也都有不良的影响。
■灭鼠和接种疫苗是保证安全的两大良方
流行性出血热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被带病毒鼠污染的尘埃,接触到它们的各种排泄物从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到人类。另外,误食了被带病毒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及被革螨叮咬都有可能把流行性出血热传染给我们。所以避免流行性出血热首先要控制污染源,通过各种方法灭鼠,在有人居住或工作的地方减少鼠的密度,才能治本。对于在平房、卫生设备相对较差的城乡结合部居住的居民,以及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人员来说,注射疫苗也是保护自己的一个好方法。
一般10岁到70岁的普通人如果没有发烧、慢性心血管病、过敏和怀孕都可以接种,疫苗包括3针,第一针注射后,第二针与第一针要间隔14天,半年后注射第三针。注射疫苗后,效果可以保证五六年。
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疫吗
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疫吗?流行性出血热不是鼠疫。虽然都是由老鼠传播,但是流行性出血热并不是鼠疫。实际上,出血热是医学上对一系列由病毒引起的,有发热和出血症状的疾病的统称,一共有十几种之多。我国已知只有三种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而其中又以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为最多。因此,流行性出血热一般指的就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而鼠疫则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它的烈性程度和死亡率远超过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无尿者可用20%甘露醇、硫酸镁、大黄口服导泻。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2、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是什么疾病
由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 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特 征的病毒性疾病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包括我国的流行性出血 热、朝鲜半岛的朝鲜出血热、前苏联的出血性肾炎、芬兰的流行 型肾病等。
出血热是什么病
出血热疾病的感染源有很多,不过主要还是以鼠类传染为主,人一旦接触到感染鼠类的任何事物或粪便或一些其他带病生物,都很有可能会感染上这种疾病。而这种疾病也会在人之间尽享传播,使健康的人也患上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 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中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中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中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想知道出血热是什么疾病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疾病了。这种疾病在以前来说可能就是一场瘟疫,但是由于现代人们注重健康,而且科学也在不断得进步,人们对于这种疾病已经能够有所掌控了。建议大家要做好家里的消毒卫生工作,防止一些有害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出血热抗体是什么
当人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不久,在血清中就可检测到EHF-IgM,在7-10天内达高峰。而EHF-IgG在发病后2周才出现,可持续数年。EHF-IgM的测定对诊断断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有重要价值。
一般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之后在起病后的4~5天出血热IGM检测出现阳性,它是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正常结果为阴性,阳性是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凡遇到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或伴有少尿,低血压的流行性出血热疑是病例如出血热IGM检测阳性则可明确诊断。
以上就是两种比较常见的出血热的抗体检查了,如果不小心感染了出血热病毒,一定要去医院及时的检查,或者是在感染病毒出现什么的症状是一定要检查,及时去检查是对家人对自己负责。当然了,最好是不要出现以上的症状,万一真的感染了,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为了自己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染: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如尿,粪、鼠唾液等排出体外后干燥,可以污染灰尘飘浮于空气中,人吸入带有病毒的尘埃或空气后即可被传染而得病。
2.病从口入:进食被鼠粪、鼠尿污染的食物后也可传染而发病。
3.接触传染:人们在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皮肤的细微损伤,不易察觉,只要直接或间接接触带有出血热病毒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病毒即可由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引起发病。
4.螨传播:螨是一种寄生于老鼠皮毛中的寄生虫,当野鼠生病后,螨叮咬鼠吸入带有病毒的鼠血,当带病毒的螨离开老鼠后,再咬人时即可将病毒带入人体,引起发病。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吗
出血热是一种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疾病,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应该对之掉以轻心,相反的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危害性。因此,不少人都会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出血热传染吗?据相关专家介绍,出血热确实是会传染的,而且其传播途径有很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小编特意为大家总结了关于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出血热传染吗?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专家说:它的主要传播来源为动物,而且出血热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以及唾液、尿、便排出。不仅出血热传染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目前已经确认了的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 被已经感染的动物咬伤或者其血液、唾液等直接接触人体的伤口也会导致传染
2.呼吸道传播 由于吸入鼠排泄物尘埃而受染。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可以解答流行性出血热传染吗,还提示我们日常要经常清理室内卫生,防止有鼠的排泄物遗留
3螨媒传播 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4.垂直传播 在孕妇的胎肺、肝、肾中可以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的上述器官组织中也可查见符合EHF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这些现象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
对于出血热传染吗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答案是肯定的。同时大家也已经知道了它传播的具体途径,因此,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同时也应该向身边的家人朋友普及关于出血热传染吗这类问题的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隔离呢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的传染源是宿主型小型啮齿动物(家鼠、野鼠),这些小动物的尿、血液及粪便都是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很长,一般为2到3个星期不等。主要表现为头痛、全身关节痛、呕吐恶心、发热及腹泻,皮肤出现血点或淤斑等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要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具体隔离方法为:
①病人住单间病室,同类病人可同住一室,关闭门窗,禁止陪伴和探视病人;
②进人病室的医务人员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换鞋,注意手清洗与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③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敷料等严格消毒;
④室内采用单向正压通气,室内的空气及地面定期喷洒消毒液或紫外线照射。
流行性出血热一般青壮年的发病率比较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的死亡为率为20%-90%,治愈后肝、肾等脏器功能有会有比较严重的损害,总的来说预防是消灭此疾病的关键,各个家庭一定要做好环境、食品卫生,积极防鼠、灭鼠。
出血热的介绍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中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中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中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第1~2病日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
(2)白细胞分类: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由于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病毒性疾病时亦可出现,因此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3)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由于血浆外渗,导致血液浓缩,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可达150g/L和5.0×1012/L以上。
(4)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2.尿常规
(1)尿蛋白:第2病日即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 或 ,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部分病例尿中出现膜状物,这是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2)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此外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这是EHF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引起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这些融合细胞中能检出EHF病毒抗原。
3.血液生化检查
(1)血尿素氮及肌酸酐: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酸酐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2)血酸碱度: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这与发热及换气过度有关,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3)电解质: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而磷,镁等则增高,血钾在发热期,休克期处于低水平,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但亦有少数患者少尿期仍出现低血钾。
(4)凝血功能: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其黏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109/L以下,DIC的高凝期出现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则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进入纤溶亢进期则出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升高。
4.特殊检查
(1)病毒分离:发热期患者的血清,血细胞和尿液等标本接种Vero-E6细胞或A549细胞中,可分离出汉坦病毒。
(2)抗原检查:早期患者的血清,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尿和尿沉渣细胞,应用汉坦病毒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常用免疫荧光或ELISA法,胶体金法则更为敏感。
(3)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中检测特异性IgM或IgG抗体,IgM抗体1∶20为阳性,发病第2天即能检出,IgG 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目前认为核蛋白抗体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而G2抗体的检测,则有利于预后判断,新近国外研究免疫色谱快速试验以重组核蛋白(NP)为抗原来检测患者的IgM抗体5min能出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4)PCR技术:应用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敏感性高,可作早期诊断。
【影像学检查】
1.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约50%左右患者升高,少数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
2.心电图: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表现,此外高血钾时出现T波高尖,低血钾时出现U波等。
3.眼压和眼底:部分患者眼压增高,眼压明显增高者常预示为重症,脑水肿患者可见视盘水肿和静脉充血,扩张。
4.胸部X线:约30%患者有肺水肿,淤血表现,约20%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和胸膜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