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下坏疽诊断与鉴别诊断
新生儿皮下坏疽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1.病史: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或尿粪浸泡史;与不洁物品接触史;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史等。
2.局部特征性表现:身体受压或尿,粪浸湿部位皮肤有界限不清的红,肿,硬,伴婴儿发热及行为异常;或皮肤暗红,触及皮肤有漂浮感,或皮肤下空虚感。
3.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注意与尿布疹和硬皮病作鉴别,尿布疹的皮肤红布不肿,硬皮病的皮肤肿而不红,两者都无感染的全身症状。
1.尿布疹:尿布疹的皮肤发红,无肿胀。
2.硬皮病:皮肤有肿硬,不发红,多以双下肢僵硬为主,无感染的全身症状。
3.丹毒:病区广泛红斑,边界清楚,稍高出周围皮肤表面,无漂浮感,极少发生于新生儿。
新生儿发热是什么原因引起
新生长时期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与散热易失去平衡、故体温容易波动,而且新生儿对高热耐受力差。多种细菌(大肠杆菌、肮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鼠伤寒杆菌及其它沙门氏杆菌等)或多种病毒(肠道或呼吸道病毒)感染均可致发热;如新生儿败血症、化腕性脑膜炎、肮炎、及早炎、乳腺炎、新生儿皮下坏疽,新生儿脓疱病、天疱疮及削脱性皮炎等。阿鲁片是阿斯匹林和鲁米那的合剂,适合于高热有惊厥史的孩子,用量:每次每千克体重8-10毫克;在服用退热药的同时,要给孩子多饮水,帮助其发汗,利尿,排毒。退热药用药间隔不少于4个小时,急于退热,一次用药量过大或间隔时间太短,重复用药可使体温下降过快,出汗太多,导致虚脱。有些孩子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反应,因此切勿滥用退热药。
新生儿呕吐如何鉴别诊断
1.溢乳和呕吐 首先确定是溢乳还是呕吐。
(1)溢乳:新生儿溢乳比较常见,但溢乳没有神经反射参与,不属于真正的呕吐。溢乳的原因与食管弹力组织和肌肉发育不完善有关。溢乳多发生在喂奶后不久,乳汁从口角边溢出,量少,喂奶后体位改变可引起溢乳,小儿一般情况好。
(2)呕吐:有神经反射参与,乳汁常从口、鼻涌出,量多。
2.喂养不当和疾病引起
(1)喂养不当:喂养不当引起新生儿呕吐非常多见,有喂养不当史,新生儿一般情况较好,改进喂养方法后呕吐可停止。
(2)疾病引起:除呕吐外,有其他伴发症状和体征,原发疾病不解除,呕吐不易止住,且影响小儿发育和营养状况。
3.各种病因的鉴别
(1)定位:根据呕吐发生的时间、呕吐特点、呕吐物、是否有腹胀、肠型、便秘等情况,初步判断消化道疾病的位置。
①上消化道疾病:呕吐出现时间早、呕吐物为乳汁或乳凝块,不含胆汁,腹胀不明显。
②下消化道疾病:生后1~2天即呕吐,呕吐物含较多胆汁,腹胀不明显,提示病变在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如呕吐物含黄绿色粪便样物质,腹部有较细的肠型和肠蠕动,提示病变在空肠下段或回肠。而直肠病变的呕吐,常发生在出生3天以后,呕吐物含棕色粪便样物质,腹胀明显,肠型较粗大,可触及粪块。
(2)定性:为使呕吐原发病得到及时治疗,要鉴别是内科疾病还是外科疾病所致。
①内科疾病:呕吐症状不剧烈,呕吐次数不频繁,呕吐物常不含胆汁或粪便,有较明显的消化系统以外的症状和体征,常提示呕吐为内科疾病所致。
②外科疾病:呕吐出现早,频繁,较剧烈,呕吐物含胆汁、血液或粪便,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常提示呕吐为外科疾病所致。
(3)进一步检查:对呕吐原发病的位置和性质有初步判断后,应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①消化道影像学检查:对消化道先天畸形、对肠道炎症、肠梗阻等诊断、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②脑脊液和头颅B超或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或其他占位病变可做出诊断、鉴别诊断。
③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病:如已排除消化道、中枢神经等疾病,而患儿仍然频繁呕吐,应进一步做内分泌和代谢方面检查,如血氨、血糖等,以助诊断、鉴别诊断。
新生儿肝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二者早期临床表现及体征相近,皆表现有黄疸,肝肿大,故两者鉴别比较困难,但是二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病变发展过程,并有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前者只能通过早期外科手术,方有可能获得胆汁引流,可望获得生存希望;而后者则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多能获得治愈,因此,临床上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并与新生儿肝炎作出鉴别,尤为重要,临床上,需结合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判断。
骨穿术的适应证是什么
适应证:1.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1. 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3.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炭疽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患者的职业,工作和生活情况,如与牛,马,羊等有频繁接触的农牧民,工作于带芽胞尘埃环境中的皮毛,皮革加工厂的工人等,对本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 值。
皮肤炭疽具一定特征性,一般不难作出诊断,有关工厂工人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尤其当症状与体征不相称时应提高警惕,需想到肺炭疽的可能,确诊有赖于各种 分泌物,排泄物,血,脑脊液等的涂片检查和培养,涂片检查最简便,如找到典型而具荚膜的大杆菌,则诊断即可基本成立,荧光抗体染色,串珠湿片检查,特异噬 菌体试验,动物接种等可进一步确立诊断。
皮肤炭疽须与痈,蜂窝织炎,恙虫病的焦痂,兔热病的溃疡等相鉴别,肺炭疽需与各种肺炎,肺鼠疫相鉴别,肠炭疽需与急性菌痢及急腹症,脑膜炎型和败血症型炭疽应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败血症相鉴别。
皮下组织坏死的鉴别诊断
组织坏死症状需要做如下鉴别。
(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梗死。坏死灶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光镜下可见组织结构的轮廓。
(2)液化性坏死:有些组织坏死后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坏死囊,主要发生在含蛋白少脂质多(如脑)或产生蛋白酶多(如胰腺)的组织。发生在脑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又称为脑软化。
(3)纤维素样坏死:是发生在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光镜下,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似纤维蛋白,有时纤维蛋白染色呈阳性。常见于急性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等过敏反应性疾病。
(4)坏疽: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
早期胃癌的鉴别诊断解析
很多晚期胃癌患者都是因为不能够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发现不及时,耽误了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掌握一些早期胃癌鉴别诊断的方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更好的保持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一、隆起型早期胃癌的鉴别诊断。
对于这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也就是判断胃部是否出现了良性息肉。当大于10mm的时候,很大的可能为恶性,若大于20mm,则大多数为恶性。癌肿细胞基底的宽度要大于其高度,则出现恶性现象的可能性较大。表面不光滑,不平整,很可能是恶性,或有恶变的可能。
二、凹陷型早期胃癌的鉴别诊断。
仔细观察凹陷癌肿细胞周围的粘膜皱襞情况,如果呈圆形或卵圆形的时候,良性龛影非常的少见。一般情况下,良性的溃疡龛影是呈直角形、火焰状,可以以此进行进一步的诊断鉴别检查。早期胃癌的特点是,向平面扩散,一般不会向纵深的部位蔓延,龛影周围粘膜皱襞会出现僵硬、中断,呈杵状。
希望通过以上对两种鉴别方法的具体介绍,各位朋友能够增加对早期胃癌疾病诊断鉴别的常识了解,生活中提高对胃癌疾病的预防意识。爱心提示,生活中一定要养成定期到医院作身体检查的习惯,更好的防范疾病的侵袭。
新生儿发热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即为发热(fever),进一步应明确发热的原因,首先除外各种感染病因,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容易诊断,但首先应准确测量体温。
测量新生儿体温常用部位是肛门,腹部皮肤和腋下,通常将肛温视为深部体温,测肛温时温度探头插入深度为3cm,测肛温的缺点是偶可引起肠穿孔,这种情况极少见,如操作谨慎轻柔,完全可避免,测量皮肤温度的优点是能及早发现由于环境温度影响引起的体温过高,对新生儿的干扰很小;缺点是探头不易固定,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弥补的方法是用双面胶将探头固定在皮肤上,上面覆盖反光片,腋温的优点是对新生儿干扰很小,受外界影响也小,兼有肛温和皮温的优点,因此,临床上通常以测腋温作为新生儿体温监护,腋温接近深部体温,一般情况下较肛温低,若机体受寒冷刺激,棕色脂肪分解增加,此时腋温偶可比肛温高。
测量体温的间隔时间需视新生儿体温是否稳定和所使用的方法而定,如用热敏电阻为探头的电子体温计,温度探头可固定在新生儿身体某一部位作为体温监护,随时可从数字屏幕上得知体温读数,如用间断测温法应注意勿过频,临床常用的水银柱玻璃体温计,价格低廉且较准确,用于新生儿应另外设计低温读数,可以测得低于35℃的低体温。
鉴别诊断
1.发热由疾病引起还是环境因素引起:发热由疾病引起还是环境因素引起有时很难区别,测定深部体温和周围体温之差如肛温-指(趾)温差,有助于区别,当环境温度过高时,新生儿周围血管扩张,肛温与周围体温差减少;由疾病引起的发热,周围血管收缩,肢体变冷,增加了肛温与周围体温差,如深部温度与周围温度差超过1.6℃,提示发热由疾病引起。
2.新生儿脱水热 、应注意与围生期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颅内出血引起的发热区别,脱水热表现为发热,烦躁,哭闹,尿少,皮肤潮红;将患儿置于低温度环境中,补充水分后体温即可降至正常。
怀疑肝病要做哪些检查 甲胎蛋白检测
甲胎蛋白是做早期发现肝癌的基本检查项目之一,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
新生儿脐炎的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新生儿脐炎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⒈脐窦 由于卵黄管脐端未闭而引起。仔细检查脐部,用探针或造影剂可发现窦道。有时局部可见到球状息肉块组织切片为肠黏膜上皮而非肉芽组织,称为脐茸或脐息肉应手术切除。
⒉脐肠瘘(卵黄管未闭) 脐孔处可见一圆形突起的鲜红色黏膜,正中有一瘘口,有恶臭分泌物或有液状粪便排出,口服炭末或于脐孔注入造影剂经X线检查可确诊。需手术治疗。
⒊脐尿管瘘(脐尿管未闭) 脐部经常有清亮液体流出,局部注入造影剂可进入膀胱或膀胱逆行造影可达皮肤,注入亚甲蓝可见脐部排出蓝色尿液。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