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皮肤上的血管瘤如何处理
婴儿皮肤上的血管瘤如何处理
有些婴儿一生下来,娇嫩的皮肤上就可看到有红色斑块,哭闹时,红色更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消退,有的反而增大。这种红色斑块称为血管瘤(血管痣)。根据长期随访观察,多数能自行逐渐消退,但也有一小部分持续终身。
皮肤上的血管瘤常在一部分婴儿中见到,如果长在头面部,平时隐约可见,哭起来血管扩张,更清晰可见。
血管瘤又可分好几种类型,预后较好的是橙色斑和红色痣,见于新生儿的脸、颈、枕等部位,不高出皮肤表面。橙色斑几乎全部在数月内自行消退;红色痣则较难消退,在面部除影响美观外多无其他妨碍,一般毋需治疗。如果面部有范围分布较广的红色痣,同时有抽痉及智能落后,则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是否在面部血管瘤的同侧脑部也有脑血管瘤。还有一种称为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在1岁内逐渐增大,以后相对静止,如果短期内快速生长则需医治。平时应注意血管瘤处皮肤的护理,防止表面擦伤引起继发细菌感染。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液氮冷冻、放射、核素32磷瘤体内注射或96锶敷贴及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应视血管瘤的类型、范围大小及部位而定。
什么血管瘤会消退
目前,我国血管瘤治疗的现状存在许多问题。很多血管瘤患者想治疗却找不到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权威的专家,还有一些血管瘤患者急病乱投医花了很多钱却没有取得治疗效果,甚至还使面部遭受了难以逆转的损害,有些则对血管瘤的了解不够,以为血管瘤不要去管,过段时间他可以自愈的,最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血管瘤通常分皮肤血管瘤和内脏血管瘤两大类,皮肤血管瘤常见的有可分为红胎记、鲜红斑痣、血管瘤等。针对血管瘤自行消退的推测,尽管没有组织学证据证实,有学者认为血栓形成与血管瘤的自发消退有关。组织学研究证实,当处于增殖期的血管内皮活性降低时,其形状变为扁平,失去分裂增殖能力。在消退期,血管周围有纤维脂肪组织沉积,血管腔变窄或消失;随着血管数量的减少,剩余血管更为扩张,扩张的血管在血管瘤完全消退后仍存在于高密度的胶原网状结构中,其内充满脂肪组织。
在出生后一年,婴儿血管瘤增值速度减慢,进入消退期,但此分期并非绝对,并存在重叠。血管瘤从增殖到消退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组织学分析表明,在此阶段,内皮细胞活性持续降低,直至血管瘤处于稳定期。
对消退应有正确的理解,不幸的是相当多的父母被告和并认为血管瘤可完全消退而不留痕迹。血管瘤消退后应无多余皮肤,无皮肤瘢痕或毛细血管扩张。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在消退期,患儿哭闹时病变不在增大,皮肤血管瘤的颜色有鲜红变为灰黑,最终病变质地变软,并从中央向周围逐渐消失。对深部血管瘤而言,这些征象并不明显,不易观察到。但病变无论深浅,其变化周期和演变是相同的。
什么是婴儿血管瘤
本病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多见于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脑和肌肉等亦可发生,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出生时或出生后三个月至六个月内出现,常发生于头、脸及颈部,影响宝宝外观,2-8个月一般生长较为迅速,造成爸妈的担心。父母的耐心加上与医师密切配合,有时不必治疗就可痊愈;但具有危险性的婴儿血管瘤,如长在眼睛、咽喉、肢体末端,则需特别留意。
1、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头颈部多见、常在出生时出现,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
2、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
3、海绵状血管瘤: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在原有毛细血管瘤处发生或位于皮下,呈圆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
温馨提示:以上介绍的就是婴儿血管瘤,相信各位父母都清楚的了解到了婴儿血管瘤是什么,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患有婴儿血管瘤,就要马上去医院接受治疗。
小儿血管瘤有哪些危害
血管瘤的症状危害:
1、影响美观,皮肤表面的婴儿血管瘤因为颜色的异常造成皮肤的损坏和对美观的影响,这种情况通常表现在鲜红斑痣,鲜红斑痣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以 头面部多见,因为终身不退的特点,所以如果不采取治疗措施的话,将终身伴随婴儿患者,那么对患儿的身心发育影响极大。对于鲜红斑痣目前的医疗水平采用美国 赛诺秀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大部分可以完全治愈,在早期治疗更有可能恢复到和正常皮肤一样颜色。
2、婴儿血管瘤容易破溃出血,引起感染,留下疤痕。这种通常表现在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因为在皮肤表面,婴儿皮肤脆弱,又没有正常皮肤保护, 所以来回摩擦容易造成破溃出血,一旦血管瘤出血,不容易止血,创面经久不愈,容易引起感染。创面愈后后会留下大小不同的疤痕组织。 皮肤下面的婴儿血管瘤可见部位很广泛,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病。
皮肤血管瘤的症状
常见的皮肤血管瘤有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那么这些常见的皮肤血管瘤的症状有些什么呢?以下就为大家介绍。
草莓状皮肤血管瘤的症状: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半球形柔软而分叶状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3-5周出现,刚开始表现为一个或几个没有融合在一起的红点,随着时间的增长红点融合到一起,形成片状,有的婴儿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刚开始发现就成片状分布,表面凹凸不平,像草莓的表面,也因此而得名。一部分草莓状毛细血管瘤症状发展迅速,在一个星期或几天时间内可分布很大面积,或者往皮下发展形成混合型血管瘤,破坏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对婴儿的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皮肤鲜红斑痣的症状: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多发性,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大多为单侧性,偶为双侧性,有时累及粘膜。损害初起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红,变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将逐渐扩张,在40岁前可增厚和出现结节,于创伤后易于出血。鲜红斑痣是无数扩张的毛细血管所组成的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块,属于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生不消退。
皮肤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常发生在皮下和粘膜下,可深达肌层,一部分位置比较标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可在皮肤表面表现出来症状;位置较深时,皮肤或粘膜颜色正常;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部和面部,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深紫色,呈扁平状、半球形、结节形,不规则形,指头大至鸡蛋大,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触之柔软似海绵样,压之缩小,去压后恢复,增大时可破溃或继发感染。肿块体位移动实验阳性,当头低位时,肿瘤充血膨大;抬头后,肿块缩小而恢复原状。肿瘤较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畸形及功能障碍。病员一般无自觉症状,但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肿胀、溃疡、出血。海绵状血管瘤有时与毛细血管瘤并存。
皮肤蔓状血管瘤的症状:主要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是一种迂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瘤,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肿瘤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较高,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肿瘤的搏动和杂音就会消失。肿瘤可侵蚀基底的骨质,也可突入皮肤,使其变薄,甚至坏死出血。注意蔓状血管瘤可与毛细管型或海绵型血管瘤同时并存。
以上便是我们为你提供的关于血管瘤疾病的阐述,通过以上学习你对血管瘤的知识收获不小吧,如果发现家中有以上类型的血管瘤疾病的话,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婴儿皮肤血管瘤怎么治疗
1、介入医治:是指在"X"导引下将,动静脉导管导入血管瘤部位,然后将栓塞剂注入瘤体,让其产生无菌性炎症,以期达到使瘤体血管闭塞作用。新生儿皮肤血管瘤治疗方法有哪些?
2、激光医治:利用专业激光医治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医治血管瘤目的。但激光医治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层皮肤0。2~0。4mm以内,超过0。4mm即产生明显疤痕,故对浅表性血管瘤,有一定疗效,对深层血管瘤,易引发出血及疤痕畸形。
3、手术医治:采用外科手术办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医治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疗效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面部血管瘤的医治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
新生儿皮肤血管瘤治疗方法有哪些?期望以上讲解能够帮助到您。期望朋友们能够引起重视,非常多朋友当自己得了血管瘤,却迟迟没有发现,从而耽搁了最好的医治时间,医治好的难度也大了非常多。
肝血管内皮瘤的表现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包括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肝血管瘤外观呈紫红色或蓝紫色。可呈不规则分叶状。质地柔软或富有弹性感。切面示蜂窝或海绵状,有血栓及纤维疤痕区,偶伴钙化或整个血管瘤呈钙化。疾病末期象疤痕,因而称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瘤 亦较少见。多发生于新生儿,女性多见。常伴有其它器官的血管瘤,尤其皮肤血管约占50%。临床上主要表现是肝脏肿大,高排出量心衰和多处皮肤血管瘤贫血。肝脏大小与心衰不成比例,在心衰治愈后肝脏仍然肿大,1/3病人出黄疸,偶可闻及肝脏上的血管杂音,肿瘤偶然可自发破裂,也可合并血小板减少。
肝血管内皮瘤虽然细胞学上为良性肝脏肿瘤,但因瘤体压迫,破坏肝组织和肝内动静脉分流出现的高排出量心衰常使70% 的婴儿在数月内死亡。瘤体内血管腔内为一层或多层内 皮细胞衬里,腔内充满血液,易破裂导致死亡。因此、威胁生命的最难以处理的充血性心衰和肿瘤破裂。肝血管内皮瘤的自然病程是早期生长迅速,随后逐渐退化,如果儿童生存,肿瘤可完全消退。
婴儿头部血管瘤很容易恶化
婴儿头部血管瘤容易破溃出血,引起感染,留下疤痕。这种通常表现在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因为在皮肤表面,婴儿皮肤脆弱,又没有正常皮肤保护,所以来回摩擦容易造成破溃出血,一旦血管瘤出血,不容易止血,创面经久不愈,容易引起感染。创面愈后后会留下大小不同的疤痕组织。
婴儿头部血管瘤生长在颌面部由于颌面部生理结构复杂,面部皮肤薄且柔软,含有较多的皮脂腺和毛囊,所以皮肤容易感染,浅筋膜中还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神经血管丰富,所以创伤后出血多,容易损伤神经,引起面瘫等后遗症,而面部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有交通,所以一旦颌面部血管瘤因手术或其他创伤引起感染的话可能向颅内蔓延。
了解婴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
孩子太小,手术需要全麻。
海绵状血管瘤大部分和周围正常组织分界线不清楚,手术切除不干净,复发得很快。
手术过程出血多,风险大。
术后有个疤痕,如果是女孩子的话,就有点影响美观了。
治疗混合型血管瘤的最好的治疗方法:核素90锶+超导介入消融
治疗混合型血管瘤,先用核素治疗,使皮肤毛细血管瘤消退,脱落,可以保留住正常的皮肤,不留疤痕。深部海绵型血管瘤采用超导介入消融治疗利用超导消融技术结合局部用药,改变细胞生存的内部环境,使血管瘤瘤体内细胞
失去活性,供血管壁收缩,减少瘤体内部供血,使瘤体供血与回流达到平衡,从而使血管瘤逐渐消退,最后消失.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蔓状血管瘤如何治疗呢
对血管瘤自行消退的推测,尽管没有组织学证据证实,有学者认为血栓形成与血管瘤的自发消退有关。组织学研究证实,当处于增殖期的血管内皮活性降低时,其形状变为扁平,失去分裂增殖能力。在消退期,血管周围有纤维脂肪组织沉积,血管腔变窄或消失;随着血管数量的减少,剩余血管更为扩张,扩张的血管在血管瘤完全消退后仍存在于高密度的胶原网状结构中,其内充满脂肪组织。
在出生后一年,婴儿血管瘤增值速度减慢,进入消退期,但此分期并非绝对,并存在重叠。血管瘤从增殖到消退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组织学分析表明,在此阶段,内皮细胞活性持续降低,直至血管瘤处于稳定期。
对消退应有正确的理解,不幸的是相当多的父母被告和并认为血管瘤可完全消退而不留痕迹。血管瘤消退后应无多余皮肤,无皮肤瘢痕或毛细血管扩张。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在消退期,患儿哭闹时病变不在增大,皮肤血管瘤的颜色有鲜红变为灰黑,最终病变质地变软,并从中央向周围逐渐消失。对深部血管瘤而言,这些征象并不明显,不易观察到。但病变无论深浅,其变化周期和演变是相同的。
通过上述中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蔓状血管瘤治疗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婴儿出现血管瘤是很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定发现孩子患上血管瘤的话,是一定要积极的带孩子去专业医院就诊治疗,千万不可以听信偏方,避免耽误孩子病情。
脑部血管瘤危害是什么呢
婴儿脑部血管瘤的危害1、破溃或治疗不当留下疤痕等后遗症 。
婴儿脑部血管瘤的危害2、一部分新生儿脑部血管瘤不会自己消退,只会无限制的生长,在头面部影响美观,引起畸形。
婴儿脑部血管瘤的危害3、婴儿脑部血管瘤容易破溃出血,引起感染,留下疤痕。这种通常表现在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因为在皮肤表面,婴儿皮肤脆弱,又没有正常皮肤保护,所以来回摩擦容易造成破溃出血,一旦血管瘤出血,不容易止血,创面经久不愈,容易引起感染。创面愈合后会留下大小不同的疤痕组织。
婴儿脑部血管瘤的危害4、婴儿脑部血管瘤生长在颌面部由于颌面部生理结构复杂,面部皮肤薄且柔软,含有较多的皮脂腺和毛囊,所以皮肤容易感染,浅筋膜中还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神经血管丰富,所以创伤后出血多,容易损伤神经,引起面瘫等后遗症,而面部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有交通,所以一旦颌面部血管瘤因手术或其他创伤引起感染的话可能向颅内蔓延。
婴儿脑部血管瘤的危害5、婴儿脑部海绵状血管瘤在会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神经、肌腱、其他组织器官等,引起疼痛、畸形等并发症。
婴儿脑部血管瘤的危害6、婴儿脑部血管瘤迅速生长的,富有极大的侵犯性,在几周之内,正常组织可以受到严重破坏,以致眼睑、口唇、鼻、耳等组织都被不断扩张的血管瘤组织所覆盖。
婴儿皮肤红斑怎么办
当婴儿皮肤上出现红斑时,父母无法判断是属于哪种红斑的情况下,最好是能够到医院进行就诊,以得到准确的诊治,才能够对症下药。如果确诊为血管瘤,那么也要看看是哪种血管瘤,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医治。如果医生判断为新生儿红斑,那么爸爸妈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爸爸妈妈们要加强婴儿的保护以及护理,为宝宝穿舒适的衣服,不穿具有刺激性的衣服。如果有就立即换掉。
一般柔软舒适的衣服得是纯棉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跟亲戚朋友拿下他们宝宝以前穿过的衣服,一般这种衣服会更舒适。
二是爸爸妈妈们平时不要给宝宝包得过多,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宝宝皮肤血管的扩张,从而婴儿皮肤出现红斑。
三是爸爸妈妈们在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少用沐浴乳之类的东西,及时给宝宝使用的是无刺激、温和的中性沐浴乳,对于宝宝娇嫩的肌肤而言可能也是一种刺激,所以最好少用或不用。
皮肤血管瘤严重吗
皮肤血管瘤严重吗?皮肤血管瘤的发病机理虽还不十分清楚但研究表明它与雌二醇增高有关,目前血管瘤的发生成增长态势与环境污染、蔬菜、水果、肉类所含有的生长素、催熟剂等化学物质不无关系。
一、皮肤毛细血管瘤严重吗?
1 、新生儿斑痣:又称橙色斑,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大多数在数月后自行消退,毋需治疗。
2 、葡萄酒色斑(鲜红斑痣):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
3 、蜘蛛痣:特征是从一个皮下中心小动脉,发出许多放射形状的扩张的皮下毛细血管,其形状酷似蜘蛛,痣的中央点隆起,一般细小如针眼,压迫中央点可是血管瘤暂时消失,蜘蛛痣的数目可以很多,往往出现在 3-4 岁的儿童,童年时并不多见,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并发出血,成年后出血症状显著增多。
4 、草莓状血管瘤: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 3-4 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少部分能自行消退,常在 1-4 岁间消退。有一部分增长迅速,甚至 发展 为混合型血管瘤,如果是在头面部等重要部位的草莓状血管瘤, 建议 早治疗,因为没有谁能保证一定会消退,一旦没有消退,反而发展,给治疗增加难度不说,因破溃或治疗不当留下疤痕等后遗症,遗憾终身。
二、皮肤海绵状血管瘤严重吗?
海绵状血管瘤,多在出生时即可发现,或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年月。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累及骨髓腔者, X 片中可见骨小梁被破坏后的多腔空泡样征象。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
海绵状血管瘤的危害:
1 、海绵状血管瘤不会自己消退,只会不限制的生长,在头面部影响美观,引起畸形。
2 、海绵状血管瘤在会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神经、肌腱、其他组织器官等,引起疼痛、畸形等并发症。
3 、海绵状血管瘤在四肢,引起患肢肿胀、畸形、甚至侵犯关节,引起功能障碍等后天残疾。
4 、海绵状血管瘤在四肢可引起肌肉萎缩 . ,使患肢比正常肢体小。
三、皮肤蔓状血管瘤严重吗?
蔓状血管瘤较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少见,约占血管瘤 1.5% 。它是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常见于头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与四肢广泛性动静脉瘘有所不同。头面部皮下蔓状血管瘤多见于颈部颊部。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纡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状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脚底)见到不规则的几个连接在一起的柔软肿块,皮肤可呈紫灰色,触之有振颤搏动感。压迫时可缩小。压紧时搏动消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的危害:
1 、蔓状血管瘤可有疼痛,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
2 、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
3 、蔓状血管瘤长在四肢引起畸形,特别是手术部位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学习、 生活 。
4 、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路往往发展很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
四、皮肤混合型血管瘤严重吗?
混合型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同时存在一起的血管瘤,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血管瘤,多发生在面颈部,也可发生在身体其他部位。一般出生时已存在,最初颇似草莓状毛细血管瘤,但很快扩展至皮肤范围以外,而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
混合型血管瘤的危害:
1 、混合型血管瘤迅速生长,富有极大的侵犯性,在几周之内,正常组织可以受到严重破坏,以致眼睑、口唇、鼻、耳等组织都被不断扩张的血管瘤组织所覆盖。
2 、肿瘤的形态不规则,呈紫红色,易发生溃破,出血、感染、坏死、瘢痕形成。
3 、混合型血管瘤增大还可以引起一系列继发性问题,眼、耳被遮蔽,口唇肿大等,因而出现呼吸、饮食、视觉、听觉等的功能障碍。
4 、混合型血管瘤在婴儿出生后生长迅速,不断增长扩展,向周围皮肤及深部组织侵犯,严重者引起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危及 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