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宝宝一岁最喜欢扔东西
为什么宝宝一岁最喜欢扔东西
为什么宝宝一岁最喜欢扔东西呢?1岁左右的宝宝经常会有这样的举动:总是试图抓住你手中的物品,得到之后非常珍惜地“研究”一会儿,然后把它扔到地上,同时嘴里发出“嗯,嗯……”的叫声,并伴随着期盼着你给他捡起来的眼神。你捡起来之后,他又挥舞着小手企图拿过来,拿到手之后,却并不珍惜,再次扔到地板上,然后又期盼着你捡起来。就这样——扔下去,捡起来,再扔下去,再捡起来……
有些妈妈会被宝宝的这种“戏弄”行为所激怒,粗暴地抱走宝宝或者拿走物品,有的甚至抓起宝宝的小手打几下,力度虽然不大,但生气完全写在脸上。妈妈,请息怒,你们有想过,对于宝宝而言,其实扔东西也是游戏吗?
宝宝的这种看似荒谬、重复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符合婴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称为自发游戏,而你对于婴儿自发游戏的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宝的身心发展。
出生11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特征
1、主要技能:能够站立,11个月的宝宝可以不扶任何物体,独自站立一小会儿。
2、粗大运动技能:11个月的宝宝能够自己拉着东西站起来了。发育快的宝宝,能什么也不扶地独自站立十几分钟;有少数宝宝,到了这个月还不会站立,但其他方面发育都正常;能用棍子够取远处的玩具;
3、精细运动技能:11个月的宝宝能把较轻的门推开和关上;能把东西放进容器中,也能把容器里的东西倒出来;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小东西;喜欢有孔的玩具,会用手指钻进孔里;能拉开抽屉;喜欢用摇、打击、扔或摔探索周围物体;会有意识地把玩具放进抽屉、箱子等容器再取出;会打开及合上书,还能试着用笔在纸上乱涂乱画;能堆叠玩具,会搭积木;可以玩拍手和藏猫猫的游戏。
4、语言和社交技能:11个月的宝宝能够正确地叫出”爸爸”、”妈妈”,还会叫奶奶、姑、姨等;能模仿和说出一些词音;能用一个单词表达自己的多种意思;宝宝能够理解很多大人说的话,能听懂3-4个字组成的一句话。;会用手指着东西提要求;宝宝能说出由两三个字组成甚至更长的句子,但是大人听不懂;对简单的问题能用眼睛看、用手指的方法做出回答;能表达自己的喜恶,遇到害怕和不喜欢的东西会躲会哭;可以从人群中一眼认出妈妈,而且喜欢粘着妈妈;能试着给别人玩具。
5、认知思考技能:11个月的宝宝能明白”不”和一些简单的指令;能认出镜中的自己;遇到困难时比如打不开盖子等,会主动找大人帮忙;能指出身体的一些部位;不愿意母亲抱别人,有初步的自我意识;懂得选择玩具,逐步建立了时间、空间、因果关系,如看见妈妈倒水入盆就知道要洗澡,喜欢反复扔东西拾等;能够和大人一样去判断声音的来源,能够随着音乐摆手,并能寻找视野以外的声音。
6、宝宝喜欢的事情:11个月的宝宝喜欢看图画书,喜欢会走会动的玩具;喜欢和大人交往,会模仿大人的动作。
温馨提醒:大部分11个月的宝宝都能站起来,但是依然有少数宝宝到了这个月还不会站,如果宝宝都发育正常,那么妈妈就要考虑宝宝是不是太胖、平时训练太少,总是在推车里、躺椅里、周围的家居是不是不牢靠、地板或者鞋子是不是很滑。如果宝宝到了1岁还不能站起来,那就要赶紧去医院。
10个月宝宝发育指标 动作的发育
10个月的婴儿能独自站立片刻,能自由地爬到想去的地方,大人牵着手会走。拇指和食物能协调地拿起小的东西。会招手、摆手等动作。有的孩子在这段时间已经学会一手扶物地蹲下捡东西。他会开始喜欢扔东西。
宝宝自发性动作
宝宝自发动作
5-6个月的孩子,会用手抓东西了,看见什么都要抓,而且出手很快,一眨眼,东西就到他手里了。你还会发现,贝贝喜欢把固体食物捏得粉碎。贝贝不是在捣乱,而是在做试验,他想要了解东西的质地、重量,他想看看自己是否能驾御它们。
如果贝贝不太愿意吃你给他的固体食物,你不妨由着他去用手抓、捏,等他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性状,相信自己能驾御它们时,他便乐意吃了。
过不了多久,这个爱抓、爱捏的贝贝,“无缘无故”变得不喜欢这些东西了,不断地扔东西,你才捡起来,他转眼又扔掉了。贝贝扔东西不是要破坏,不是想激怒你,而是想练练“身手”,练习“扔”这个动作;是要试验试验,看看东西扔在地上会发生什么。
所以你千万不要生气,只要看好你的贝贝,不受伤,看管好那些不宜摔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你发现贝贝练习和试验有变成调皮嬉闹的迹象,你要做的是保持平静,不要过分关注。
宝宝动作暗示
6个暗示,妈妈抱抱
1.笑眯眯地看着妈妈:宝宝想要抱抱或需要大人关心时,会一直笑眯眯地盯着妈妈看。当妈妈走过来抱起他后,宝宝就笑得更开心了。
2.趴在床上发出“哦~哦~”的声音:宝宝趴在床上充满期待地看着妈妈,嘴里发出“哦~哦~”的呐喊声,就是在要求你的怀抱或关注。
3.手脚乱蹬:想要抱抱的宝宝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有比较激烈的行为,比如手脚乱蹬,以示不满。
宝宝13个月发育标准是什么
生长发育指标
1、男孩身高为71.8-82.7厘米、体重值为8.3-12.7千克
2、女孩身高为69.8-81.2厘米、体重值为7.6-11.9千克
3、头围——男婴为47.11厘米,女婴为45.82厘米。
4、胸围——男婴为47.07厘米,女婴为45.74厘米。
动作发育
1、有的宝宝早在满周岁以前就能单独行走,但绝大多数宝宝要到1岁零2个月或1岁零3个月时才行。开始时大人用手牵着走,逐渐放开,宝宝自己就能独自向前走两三步,但马上就得抓住什么东西以保持身体平衡。虽然这两三步走得摇摇晃晃,但却是宝宝走向独立人生的开始。
2、语言发育
宝宝现在能更多地理解大人的语言了,可以听指令帮大人取东西。但现在宝宝会说的词汇仍很有限,有时他会用动作或手势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尽管宝宝还不能用语言和父母进行沟通,但与幼儿期相比,幼儿与父母交流的时间显著延长。
大多数宝宝在1岁左右说出人生中的第一句话。这是宝宝成长的里程碑。
3、宝宝活动范围扩大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其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想自己动手吃饭、摆弄东西,到处试验自己的能力和体力。宝宝不想吃的东西,妈妈很难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喂给孩子。宝宝不喜欢的东西,会毫不犹豫地扔到地上。妈妈越是不让动什么东西,宝宝越要去拿。若是受到阻碍或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又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就哭闹、摔打东西。
身体发育
1岁以后的幼儿,体格发育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比较缓慢。相对身高而言,体重的增加尤为缓慢,在未来的几个月里,体重都没有明显的增加。
别错过宝宝成长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 0~6岁 3岁前是宝宝的语言学习期,学习方式多以听、看为主;
3~6岁的宝宝在听、看的语言信息积累的基础上,学习方式主要以口语表达为主,肢体动作表现为辅。此时家长应与孩子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促进儿童对来自生活、自然的各种信息的感知,增强其表达能力。
动作敏感期 0~6岁 1岁半前是宝宝四肢活动及视觉发育的敏感期,1岁半是精细动作的敏感期,1~2岁是行走的敏感期,3~6岁是大肌肉运动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应加强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锻炼。
数字敏感期 1~6岁 在这个时期,宝宝对周围事物所表现的数字概念和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各年龄段敏感期
0岁-2岁半
视觉--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口--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听觉--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
空间--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模仿--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玩水、玩沙--水、沙对儿童的吸引力可长达12年,在生命的头6年表现最强烈。
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2岁半-3岁
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3岁-4岁
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
宝宝为什么喜欢咬东西
1. 口欲期
口腔在宝宝发育发展过程中是一件很重要的器官,在婴儿期他们用嘴来进食、吮吸,使心理得到满足,同时也用嘴去感知世界,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到小年龄的婴儿总是把玩具往嘴里放的原因。咬东西是婴儿探索世界的行为,是无意识的。2到8个月宝宝正处于口唇快感期,他们通过咬人或者咬物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获得满足感,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
2. 长牙期
一般来说,4到10个月内,宝宝会长出第一颗乳牙,长牙时期宝宝会有口腔不适的感觉,会因为牙龈疼痒而咬人咬物;如果过晚地添加辅食,宝宝没有办法体会咀嚼的感觉,所以就会通过咬人来体验牙齿和口腔的感觉。
如何纠正宝宝乱扔东西的问题
1、设计各种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掷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2、宝宝两岁以后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了,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3 、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对孩子提出正面批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4、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那么爸爸妈妈应先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对孩子生气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当的,要对宝宝加以同情,并给予他安慰;如果是因为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可以采取转移目标的方法进行处理。
5、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强对宝宝的关注程度,让宝宝感觉到家长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6、宝宝每次玩玩具后,家长要经常喝宝宝一起整理玩具,整理好了,一起欣赏。要培养宝宝美的感受能力,这样可以指导宝宝不要乱扔东西。
7、如果宝宝扔完东西后主动收拾,哪怕只是一两次,家长要抓紧机会进行赞扬和教育。通过表扬使宝宝加强收拾东西的行为。
妈妈勿责备宝宝的4种“坏习惯”
“坏习惯”一:用手抓饭
一岁左右的宝宝经常用手抓饭吃,很多家长会立即制止这种“不规矩”的行为。其实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坏习惯。吃饭和读书都是需要慢慢培养兴趣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接触食物的颜色、形状和特质吧。
“坏习惯”二:吃手指
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喜欢吮吸手指,甚至凡是触手可及的物体总爱放到嘴巴里咬一咬。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孩子是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尝试认知事物、感知世界的。强硬地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坏习惯”三:到处乱爬
在地上爬来爬去多脏啊!妈妈们一般不喜欢让宝宝在地上乱爬。但爬行是宝宝行走的第一步,而且爬行还能加强宝宝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协调,能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对于陌生的环境,除了畏惧感,宝宝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自娱自乐。
“坏习惯”四:乱扔东西
你把玩具递给宝宝,他看都不看就扔到地上。你捡起来,他再扔。有时候宝宝抓到什么都扔,水杯、汤匙、饭碗……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基础。“扔”和“捡”之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与情绪发展,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孩子六岁之前需要培养的好习惯
【1、不可拿别人的东西】
6岁前的宝宝没有“你的”、“我的”区别,他们见到喜欢的就会拿,父母这阶段的提醒尤为重要,如果演变为“偷拿”,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例子】
2岁半的嘟嘟见到毛毛有芭比玩具,一把抢过毛毛的玩具归为己有,导致毛毛大哭,嘟嘟妈告诉嘟嘟:“芭比是毛毛的,不是你的,你现在要把芭比归还给毛毛,如果想玩要先征求毛毛的意见,看毛毛是否愿意借给你玩,强抢是不对的。”经过多次的提醒和改正,宝宝逐渐有了“我的”、“你的”概念。
【2、东西用完要归还】
这是让宝宝养成随时整理的良好习惯,很多孩子乱扔玩具不收拾,这非常不好。习惯将东西归位,不仅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通过物品的摆设也能提高创造力。 孩子从小养成归位的习惯,生活也会更加整洁。
【例子】
2岁的囡囡喜欢丢东西,无论是玩具还是衣物,都喜欢撒的满地。囡囡妈每次都有意识地让跟囡囡一起收拾,扫把、抹布、凳子等东西也让让囡囡用完后放回原地,归位成为囡囡最习以为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