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
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
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之高令人担忧
在我国,受到骨质疏松症影响的人群非常广泛,尤其是50岁以上处于绝经期的女性,大约每3人就会有1人因骨质疏松而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
“俗话说:‘人老矮三分’。人到中年之后,身高会渐渐地变矮;到了老年,大部分人的身高要比年轻时缩短几厘米,有的甚至达十几厘米。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骨骼承重能力变弱,椎骨被压成楔状或变扁,脊椎的支撑能力下降而变弯,于是身高就矮了,还经常因为轻微的外伤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骨质疏松。”薛庆云教授介绍,“其实,这仅仅是骨质疏松症危害的一部分,如果不留意,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特别是髋部骨折后,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易并发感染、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往往会导致患者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有研究表明,髋部和脊柱骨折人群的死亡率要高于年龄相同而没有骨折的人群,对于50岁以上的女性,髋部骨折的死亡率与乳腺癌相同,在一年内每10个发生髋部骨折的人中就有2人因骨折后的并发症而死亡。”
骨质疏松症仅靠补钙远远不够
随着近几年骨质疏松疾病知识的普及,公众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有明显提升,但是如何正确治疗,仍存在不少认知误区。许多人认为平时大吃含钙饮食或者吃钙片就能预防甚至治疗骨质疏松症,或者将骨质疏松症和正常的衰老变化混为一谈,认为骨质疏松症无需治疗,这些认知都是非常错误的。
“仅仅通过生活方式途径比如补钙,还不足以用来预防骨丢失或减少骨折危险。一旦患了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吸收钙而形成新骨的能力差,单纯补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盲目地长期补钙还可能产生肾结石等副作用。” 薛庆云教授指出,“所以,对于已有骨质疏松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并伴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仅靠补钙是远远不够的,在补钙的同时,还一定要想办法让钙补到骨头里去。”
如何从源头上对抗骨质疏松?
薛庆云教授介绍,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首先要坚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在选用药物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它们是形成新骨的原料。但是,只是把钙吸收进血液是不够的,还需要确保把钙转运到骨质疏松的骨骼中去,现在有许多药物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加用双磷酸盐等药物,来抑制骨骼的破坏和吸收,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对抗骨质疏松症。
“双磷酸盐类药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非常有效的手段,目前临床上已经确认只要科学地选择药物,并且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就可以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 薛庆云教授强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要能够坚持规律地用药。在骨科门诊时我们发现,很多确诊患者不按时、规律地服药,因而治疗效果不好,骨折风险仍在增加,这样不但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医疗花费,还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有时为了方便,采取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来治疗骨质疏松,一年只需给药一次,即可理想地降低骨折的风险,同时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可能产生的刺激。
与常规口服药物相比,采用静脉注射双磷酸盐的方法,药物能够100%进入体内,其中大部分直接与骨结合。数据显示,这种给药方式可使骨松症患者脊椎骨和骨盆发生骨折风险分别降低约70%和40%,可有效增加患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骨量,降低骨质疏松骨折风险,避免了老人每天服药的麻烦。
骨质疏松的危害是什么
骨质疏松的危害概括起来有:
1、发病率高: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骨质疏松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50岁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我国老年人居于世界首位,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9000万,占总人口的7.1 %。预计到2050 年将增加到2.21亿,那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
2、疼痛:骨质疏松的危害感到腰酸背痛者最多,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酸痛,同时可感到全身无力。疼痛部位广泛,可有变化,与坐、卧、站立或翻身等体位无关,症状时轻时重。
3、骨折:因骨骼强度和刚度下降,轻微暴力、跌跤,甚至坐车颠簸、咳嗽,都可以引起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柱椎骨、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骨折。老年人脊柱和下肢骨折后,长时间卧床不起,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如褥疮、尿路结石、脑血栓、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
4、骨骼变形:由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骼易发生断裂。脊柱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骨小梁断裂时,整体外观并无裂缝,X线照片或CT图片也难以发现。但日久天长,积少成多,一些椎骨慢慢塌陷,引起身材变矮,弓腰曲背。可继发腰背疼痛,影响行走、呼吸等多种功能活动。
骨质疏松症的详细分类
骨质疏松症(有时也简称为骨质疏松)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3)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范围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2)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
中老年人为什么会导致骨质疏松
1、老年饮食量减少,食欲减退,营养缺乏,钙的摄入量就会减少。实际上老年需要钙的数量可能比青年人还要多,至少老年需要钙的量与青年人相似。但是老年所需要的钙可能达不到需求。老年钙的代谢与维生素D的代谢有很大关系,在充足的日光照射下,维生素 D充足,体内的钙、磷浓度就会增高。饮食中缺乏足够的维生素D和蛋白质,胃切除手术等都会造成钙的吸收障碍。
2、老年行动缓慢,活动量减少,如果长期卧床缺少必要的活动,都可以造成骨质疏松。就是青年人肢体固定一定时间,也会发生骨质疏松,而且再增加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
3、绝经期以后的妇女,由于缺乏性激素,造成骨质疏松,饮水中氟减少也会影响女性,使妇女骨质疏松。四肢的长骨从40岁以后骨髓腔逐渐扩大,男性骨髓腔扩大极为徐缓,而女性则进展迅速。这些原因可能是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增高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介绍,您是不是知道为什么中老年朋友容易患有骨质疏松这种疾病?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家人要做好老年的运动和饮食护理等工作,让老年在日常生活当中,远离各种疾病的伤害,健康的享受生活!
国人超过三成骨骼指数不达标
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广东省营养学会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首个骨指数报告显示,全国骨健康平均分未“及格”,超过三成受检国人骨骼指数不达标,国人的骨骼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记者了解到,该报告是通过分析一项在2011~2013年全国实施的“健康快车”体检项目资料得出的。报告显示,31.9%国民存在骨量低或骨质疏松问题,半数50岁以上的居民存在骨量异常,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四成。报告还发现了中国骨骼状况的“黄金海岸线”,即东部沿海地区的骨健康指数最高,东北、中部、西部依次降低。其中,以重庆为首的西部地区,骨质疏松率高达11.2%,东部沿海地区是骨骼健康的“发达地区”,上海地区居民的骨骼最为健康。此外,骨质疏松有年轻化的趋势,35岁后骨质疏松发病率从1%上升至1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常翠青告诉记者,骨密度是衡量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反映出骨质疏松的程度并预测骨折危险性。上述报告中所谓的“骨指数”,也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骨密度T值换算而来。他解释说,“超三成国人骨密度未达标”表明这些人面临骨质疏松的危险。骨质疏松或骨密度减少,是一种退行性且不可抗的自然衰退现象,一般在35岁后都会出现骨密度流失,但当下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缺乏运动等原因,导致本身骨骼质量就相对较差的国人,罹患骨质疏松症的人数直线上升,甚至有20多岁就出现骨密度大量流失的情况。骨密度流失不仅会让人腰酸背痛,还容易导致骨折,对于老年人来说,骨折可能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进而危及生命。
常翠青分析说,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除了饮食、运动外,阳光照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能促进钙吸收,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这一点通过中国骨骼“黄金海岸线”也能看出来。比如,西南地区骨质疏松率高,可能就与该地区多阴雨天气,影响了人们到户外运动和晒太阳。而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地区饮食习惯受外来文化影响大,肉类食品和牛奶摄入较多,所以成为骨骼健康的“发达地区”。常翠青建议,要想改善骨骼健康,运动和饮食是关键,特别要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和绿叶蔬菜。此外,绝经期女性要适度采用雌激素干预疗法来缓解骨密度流失,久坐室内工作的年轻白领要多运动、多晒太阳。
5类人要防骨质疏松
1.慢性病患者风险高。国内外研究显示,慢性肾脏病、风湿性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患骨质疏松的风险较正常人明显增加。由于这部分人本身存在炎症,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尤其是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加大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所以,慢性病患者应及早开展合理的抗骨质疏松防治措施,保障骨健康,预防骨折。
2.绝经期女性应重视。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为40%,男性为13%。约有1/3的绝经期女性存在骨质疏松问题,绝经过程中,由于雌激素减少,骨骼代谢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大量的骨质被吸收溶解,就出现了骨量流失,所以绝经期女性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3.年龄越大骨质疏松患病率越高。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年龄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老年人由于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胃肠功能下降,使体内钙质减少,而体内排出不变或略有增加,从而造成体内钙质缺乏。加上老年人户外运动减少,免疫力低下,可能存在多种疾病,都加大了患病几率。
4.白领一族生活方式不健康,成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对骨质疏松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白领一族由于工作忙,长期缺乏运动、晒太阳的机会少、缺乏维生素D,还有吸烟、喝酒、大量喝咖啡等习惯,都会降低骨密度,令骨头变脆。此外,素食者和长期节食减肥的人,今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也较高。
5.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度警惕。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病史、姿势不良、身高缩短等问题,自身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就相对更大,需要提早引起重视。
老年人骨质疏松有什么发病特点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之一是骨骼疼痛,有时是周身疼痛,更突出的是腰骨痛;症状之二是腰弯、背驼,身材缩短;症状之三是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实际上身材缩短就是多次发生脊椎椎体骨折的结果。虽然大多数骨折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髋部骨折。
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介绍,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已达9000多万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趋势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有研究天津、上海、长沙、成都、青岛等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特点,但尚无确切的全国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尤其是广州地区同类研究不多,中老年人群的研究少见。
研究人员对广州地区1024例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骨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腰椎骨密度没有随增龄持续降低,但髋部骨密度随着增龄逐渐降低;而女性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都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而且,从60岁开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髋部的骨密度都显著低于腰椎。“这说明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提醒,对中老年人骨密度测量有诊断意义的部位应该首选髋部。
广州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53.7%
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的中老年人骨量减少症总患病率约为33.1%,其中男性为43.7%,女性为24.5%。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总患病率为53.7%,男性为39.1%,女性为65.6%。而10年前的一份根据1160例40岁以上广州市内及郊区乡村居住20年以上的男女性人群的调查显示,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5.9%,女性为19.6%。因此,目前,广州地区中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3.3成和4.6成。
研究人员提醒,老年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生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中老年女性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80.8%
数据显示,中老年女性总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65.6%,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则高达80.8%,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在50~59岁组骨密度值开始下降明显,60~69岁组骨密度值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改变,而此时正为女性绝经后5~10年阶段,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直接关系。
女性进入老年初期的累积骨丢失量约占终生骨量丢失的72%,女性50岁以上大多数已绝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增高,骨量丢失加速,结果导致绝经后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研究人员还发现,骨量减少在女性40~49岁和50~59岁年龄组较高,分别为41.4%和37.5%,随着年龄增长迅速下降,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因此,女性应注意早期进行50岁绝经前后女性骨密度测定筛查工作,积极防治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可以有效地减少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
研究人员提醒,绝经后及老年女性,应注重早期骨密度筛查,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生。
中老年男性
骨折后致残率死亡率高女性4倍多
同时,报告指出,广州地区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9.1%,骨量减少症患病率为43.7%,在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人群中占一定比例。
报告指出,大多数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骨量低的人群。从50岁开始,男性骨量减少症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且,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后的致残率、死亡率高于女性4倍多。
研究还表明,男性在70~79岁组髋部骨密度值出现明显下降,表现为骨质疏松改变。其可能原因与性激素水平下降、体力活动缺乏、日照时间减少,饮食中钙、维生素D缺乏等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也是重要的患病因素。
研究人员提醒,男性骨质疏松往往被人忽视,中老年男性骨量减少症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不低,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高,因此,中老年男性应从50岁开始重视骨质疏松症预防。
中年人补钙的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
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
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不辨病因治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
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
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中老年女性勿忽视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衰老的表现骨质疏松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属祖国医学“骨痿”、“骨痹”的范畴。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藏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盛衰与骨骼的生长代谢有密切关系。骨质疏松与肝、肾、脾等多个脏腑相关连,以肾虚为主。肾虚精髓不充、骨失所养为其主要病机。骨质疏松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久病失治、老年衰变、用药失当引发。
骨质疏松是衰老的一种表现,如果骨质疏松伴有骨折、明显腰背痛或神经症状,应视为一种疾病。骨质疏松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因生理功能逐渐衰退造成原发性骨质疏松,另一方面,各种疾病后期都会影响到肾,导致肾虚,引发继发性骨质疏松。
中老年女性容易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男女性的骨量在35~40岁以后开始下降,女性在绝经期以后的骨量丢失远远高于男性,故女性的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能刺激成骨细胞,制造骨基质。如果雌激素水平下降,则使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绝经后妇女如合并甲亢,其骨质疏松出现较早且较重。
老年人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呢
1、老年人行动缓慢,活动量减少,如果长期卧床缺少必要的活动,都可以造成骨质疏松。就是青年人肢体固定一定时间,也会发生骨质疏松,而且再增加活动也不能恢复正常。
2、老年人饮食量减少,食欲减退,营养缺乏,钙的摄入量就会减少。实际上老年人需要钙的数量可能比青年人还要多,至少老年人需要钙的量与青年人相似。但是老年人所需要的钙可能达不到需求。老年人钙的代谢与维生素D的代谢有很大关系,在充足的日光照射下,维生素D充足,体内的钙、磷浓度就会增高。饮食中缺乏足够的维生素D和蛋白质,胃切除手术等都会造成钙的吸收障碍。
3、绝经期以后的妇女,由于缺乏性激素,造成骨质疏松,饮水中氟减少也会影响女性,使妇女骨质疏松。四肢的长骨从40岁以后骨髓腔逐渐扩大,男性骨髓腔扩大极为徐缓,而女性则进展迅速。这些原因可能是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增高的原因。
女性更应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数据显示,中老年女性总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65.6%,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则高达80.8%,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在50~59岁组骨密度值开始下降明显,60~69岁组骨密度值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改变,而此时正为女性绝经后5~10年阶段,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直接关系。
女性进入老年初期的累积骨丢失量约占终生骨量丢失的72%,女性50岁以上大多数已绝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增高,骨量丢失加速,结果导致绝经后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
研究人员还发现,骨量减少在女性40~49岁和50~59岁年龄组较高,分别为41.4%和37.5%,随着年龄增长迅速下降,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因此,女性应注意早期进行50岁绝经前后女性骨密度测定筛查工作,积极防治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可以有效地减少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
为何摔倒的多是老太太
现在的大部分的老人都是患有轻微的或者是比较重的骨质疏松,并且还有绝经后女性也开始成为骨质疏松症高发人群了。
因为女性更年期时,随着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骨的吸收和重建失去平衡,骨质逐渐变脆。
女性绝经后,骨量大量流失,使骨质密度下降加快,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这也是为什么摔倒的大多是老太太而不是老大爷。
在我国,60~70岁的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1/3,80岁或80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2/3。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相比女性要低得多。
近有一个来自上海市的相关人士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般在60岁以上男性患有骨松发的概率是14.6%,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在80岁以后才开始出现这个疾病的。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对于这个“隐形杀手”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比如:常见的弯腰驼背,被大部分人视为伴随年老的自然现象。其实,驼背恰是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典型症状。
患者任由骨量流失,无法承受身体自身重量,后容易演变成连咳嗽喷嚏、提拎重物、睡觉翻身等都会突发骨折的“骨脆脆”状态。
骨松就诊宜早不宜迟,万一骨折应与骨科医生配合,手术是骨松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应积极地进行抗骨松药物治疗。
因为手术只解决了骨折的问题没有解决骨质疏松的问题,多数患者一旦发生骨折后,再发骨折的风险非常高。如果发生过1次椎体骨折,相比正常人群再发骨折的风险将高出6~12倍。
如何防摔倒后引发严重的骨折?应奇峰认为:骨折前或是一次骨折后,光补充钙和维生素D不够,还要进行抗骨吸收治疗和促骨形成的双向治疗。
这好比是除了抗骨吸收会“省钱”,还要能促骨形成能“挣钱”,这样骨髂才有强度与韧性的“积余”。
因为骨骼康复需要运动刺激,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慢跑、打太极拳、快走等运动,这些运动对骨骼产生压力,可增强骨密度。
骨质疏松的危害是什么
1、发病率高: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骨质疏松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50岁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我国老年人居于世界首位,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9000万,占总人口的7.1 %。预计到2050 年将增加到2.21亿,那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
2、疼痛:骨质疏松的危害感到腰酸背痛者最多,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酸痛,同时可感到全身无力。疼痛部位广泛,可有变化,与坐、卧、站立或翻身等体位无关,症状时轻时重。
3、骨折:因骨骼强度和刚度下降,轻微暴力、跌跤,甚至坐车颠簸、咳嗽,都可以引起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柱椎骨、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骨折。老年人脊柱和下肢骨折后,长时间卧床不起,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如褥疮、尿路结石、脑血栓、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
4、骨骼变形:由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骼易发生断裂。脊柱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骨小梁断裂时,整体外观并无裂缝,X线照片或CT图片也难以发现。但日久天长,积少成多,一些椎骨慢慢塌陷,引起身材变矮,弓腰曲背。可继发腰背疼痛,影响行走、呼吸等多种功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