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儿童有幼儿园阴影
50%儿童有幼儿园阴影
近半数人有“幼儿园阴影”
调查显示,在17—28岁的受访者中,超过2/3的人认为幼儿园经历对成年后的心理有影响;40%的人认为“幼儿园简直是童年阴影”,60%的人称,自己或身边的孩子受到过体罚。一位25岁的网友留言称,“幼儿园教会了我闭嘴与沉默。顶撞老师的话不能说,尿了裤子不能说……3年的幼儿园经历,让现在的我无力反抗一切不合理现象。”专家认为,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造成成年时的精神障碍。也因此,幼儿园逐渐重视起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的幼儿园甚至定期请心理咨询师解答孩子的问题。
随机对10位正在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并询问了他们的父母对幼儿园的看法。其中,6个家庭对幼儿园的印象较好,“毕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另外4个家庭则不满意。当问及不满意原因时,答案普遍为幼儿园规矩多、老师责任心差。
而网上和随机调查得出的同一结果是,幼儿园对孩子最大的吸引力,是有人和他们一起玩,不至于孤单。但又是哪些原因让他们极不情愿走进幼儿园大门呢?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几个原因
幼儿园条条框框太多
“我们幼儿园不让随便说话。”5岁的曹爽(化名)说,他所在的幼儿园规定了什么时候能说话、什么时候不能。“有一次,我午睡起来穿衣服时,叫了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就被老师批评了。老师说穿衣服时不能说话,否则会穿得慢,影响下面的活动。”
此外,曹爽所在的幼儿园还有这样的规矩:每天下午5点以后不能上厕所。“有时,我刚把孩子接出幼儿园,他就嚷嚷着上厕所。一问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憋了半天了。”曹爽的父亲有些气愤,“这是因为老师会在5点前打扫厕所,等家长把孩子接走后,他们就能直接下班了。可5点以后,孩子通常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家长。我觉得,对身体发育和控制力还不完全的小孩来说,这个要求实在过分。”
在幼儿园总得不到重视
4岁的芳芳(化名)这几天正在为上幼儿园的事儿和父母闹别扭。每次一提去幼儿园,她就一脸不乐意。问及原因,芳芳支吾了半天说:“老师上课问问题,让我们举手回答。她问的我都会,可我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不叫我。还有,我们吃饭前老师会叫小朋友摆碗,可是最近一直没叫我摆,老师肯定是不喜欢我了。”
孩子不大喜欢幼儿园,家长对幼儿园也有些不满。孙女士说:“老师总拿‘还行’这样的词敷衍家长。孩子在幼儿园受没受委屈,听不听话,我们一点谱都没有。”孙女士称,有些老师还暗示家长送礼。“我们不敢不送啊,可送后发现,每送一次,顶多能让老师对孩子上心3天。”此外,一些家长指出,孩子在幼儿园并没学到对生活真正有用的东西。“我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恨不得让他们背圆周率,可有什么用呢?幼儿园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他现在连袜子都不会洗。”
体罚现象仍然存在
据报道,北京3岁男孩坤坤到幼儿园入托13天就遭到体罚。之后,坤坤被诊断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911”恐怖袭击后,很多美国人患上的心理疾病)。
对一些成年人来说,幼儿园体罚也带给了他们很多阴影。一位网友在本报调查后留言说:“当年我经常被关小黑屋,上课说话要关,吃饭慢了也要关。”另一位网友则说:“老师稍不顺心,就捶我们的后背。”
不过,小曹爽倒觉得,老师对他们挺好。“我们做操做错了,老师顶多让我们到队伍第一排去做。”即便如此,曹爽还说,有的老师也会板起脸,“一看老师这样,我就害怕。”
流感对家庭构成多方面危害
0-3岁婴幼儿和3-6岁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学龄前儿童流感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症状严重,流感并发症多,给家长乃至整个家庭造成的精神负担最大。 流感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发病率可达30-40%,甚至更高。一般情况下,孩子越小,发病越重,造成的健康风险越大。流感对儿童的健康伤害主要源自并发症,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脑膜炎和中耳炎等,尤其是肺炎,虽然这些并发症可以治疗,但孩子需要忍受更多疾病和治疗痛苦,承担更大的健康风险。
相对于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流感对0-3婴幼儿的健康伤害更大,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0-3岁婴幼儿因严重流感并发症导致住院的可能性同65岁以上老年人相当。而3-6岁在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家庭流感重要的传染源之一。
研究发现,儿童流感的病死率不高,但儿童流感的症状严重,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因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对父母乃至整个家庭造成的精神压力最大。
在校学生--家庭流感的主要传播者流感在学生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小学生中,发病率可达30%。同上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在校小学生往往是流感的第一受害者和家庭流感的主要传染源,孩子在学校、幼儿园感流感后,会将病毒传染给家庭其他成员,包括和孩子接触比较密切的父母、老人等。
流感对在校学生健康的风险同样源自并发症。另外,孩子感染流感后一般需要在家休息3-5天,所以流感对在校学生除了健康风险之外,对孩子的学习影响也较大。
中年人--承受的身心和经济负担最重流感在健康中年人当中的发病率为5-15%。相对于老人和孩子,流感对中年人健康影响不如儿童和老年人大,但中年人在家庭流感中承受的身心和经济压力最大。中青年在家庭中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老人和孩子感染流感,对中年人,尤其是对中年女性造成的身心负担最大。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中年人除了需要负担孩子医疗费用之外,一定程度上也还要贴补老人医疗费用。
老年人--流感的高危成员流感在60岁以上老年人当中的发病率仅次于学龄前儿童,在30%左右,但在老人院等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场所,发病率会高达40-50%。 流感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同样源自并发症,最主要的是肺炎,通常发生在流感发病后期,可以直接危及老人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流感导致的严重并发症达300-500万,死亡50-100万,其中90%左右为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且流感导致的肺部感染占绝大多数。
据美国肺病协会(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的研究发现,流感及其引起的肺部感染(肺炎)是导致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第5大诱因,也是美国全部死亡的第6大诱因。
慢病患者--流感最高危的成员慢性疾病患者是流感的易感和高危人群。流感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风险来自两个方面:流感会导致慢病加重甚至恶化,危及生命;另外,流感引起的肺炎对慢病患者健康危害更大。对流感比较敏感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病、哮喘和免疫系统疾病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流感和肺炎是导致冬春慢性死亡的最重要诱因之一。以糖尿病患者为例,糖尿病患者感染流感之后的死亡风险是普通患者的3倍。
上幼儿园的流程
一、报名
幼儿园每年都在春季公开招生,招生的范围一般是在幼儿园所在地区的周围。孩子入园的报名时间一般在6月左右,也有些幼儿园会提前到4月底或5月初。至于具体的幼儿园报名时间,每个幼儿园都会在幼儿园的园所门前贴海报、或者通过公众传媒发布广告、或者投递邮件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通知。在这一时期,父母应该多加留意。如果有疑问的话,还可以到各区县教育局托幼办咨询(详见表格)。等到了正式报名之日,即可携带孩子和相关资料(出生证、户口簿、父母身份证、儿童保健卡等)去幼儿园报名。
特别提醒: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该满3周岁。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和初具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些幼儿园还设置了小小班,小小班的入园年龄则应该在2岁至2岁半。
二、考查
在幼儿园审核过孩子的入园材料后,幼儿园会派出专门的老师看看孩子,就像是和孩子聊天一样。不少父母以为,这就是对孩子进行“面试”,但其实这也说不上是正式的面试,因为其内容非常简单。比方说,询问孩子的姓名、年龄、家庭地址和平时喜欢做些什么事等。一般的考查时间大约为5至10分钟左右,主要目的是测查孩子在智力以及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特别提醒:
幼儿入园是没有面试的。但老师好歹还是要“看看”孩子的,大方、活泼、聪明的孩子毕竟还是惹人喜爱的。需要提醒父母的是,父母不必太紧张,因为过分紧张、给孩子施加压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反倒是轻轻松松的态度可能帮助孩子回答得更好。
三、录取
经过报名后,大约在一个月之内,幼儿园会通过各种传媒公布入园孩子的名单,或者直接和父母联系。特别提醒:如果父母在一定期限内,还没有接到通知或消息,或者有任何不清楚,都可以及时打电话到幼儿园询问。
四、体检
在国家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儿童入园所必须到当地妇幼保健机构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入园体检不仅让幼儿园老师知道孩子的健康状况,也让父母全面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一般来说,除特殊情况外,体检的结果不会影响孩子入园。
专家认为美国的幼儿园教育已经落后了
教育的决策权力已经下放给各个州和当地学校;
美国没有教育学龄前儿童的传统,而其他国家已经进行正式的学前教育几十年了。
幼儿园和托儿所在美国的地位一直比较低。比如,幼儿园和托儿所老师在教师中收入最低,大学和高中教师的薪水最高。
研究中还发现,由于世界各国对儿童教育目标的看法不同,所以各国的幼儿园也有显著不同。
比如,在一项跨国研究中,研究者对比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幼儿园,结果发现:
日本的父母认为幼儿园给孩子提供了成为集体中一员的机会。比如,日本把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放在首位。
美国的父母认为幼儿园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孩子更加独立和自力更生。
中国的父母则倾向于认为幼儿园主要是为了给孩子日后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美国的学前教育理念并不完全统一,且差别显著。
浪漫主义学派强调一切活动不必按一定的顺序,听凭儿童自己的兴趣进行。
文化传递派反对自由教育,要求加快儿童的学习速度,把主要精力放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上。
宝宝上幼儿园的最佳年龄
孩子上幼儿园的最佳年龄 儿童正常上幼儿园的年龄应该在两岁半。
儿童由于长期在家,环境比较封闭,平时和小朋友的接触比较少,可能有的孩子到了幼儿园不适应那里的环境一到那里就哭闹,这时家长暂时不要强制让孩子去幼儿园。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每天安排孩子和周边的小朋友一起玩,教会孩子怎样和别人相处,让他和小朋友之间建立友谊,喜欢群体生活的氛围。作为家长不要太着急,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方便,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带孩子去幼儿园,让他逐渐对幼儿园感兴趣。
孩子该不该上幼儿园,是有学问的,还应考虑到子女心智的发展。
那些想办法让孩子提早入学的想法,的确有待考量。幼儿教育专家发现,在小学二年级以前,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童,有3/4以上容易产生情绪困扰,罹患儿童期精神官能症,学业跟不上,团体生活适应不良等现象。
年龄并不是决定儿童入学的唯一条件。在你准备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不妨先给他一个小测验:
·会不会自己扣衣服扣子?
·懂得如伯伯、叔叔等称谓吗?
·能不能分辨左右?
·可以不用练习而念出四个连续数字?
·能画一个正方形?
·能说出毛衣、鞋子与帽子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孩子能够轻而易举的说出正确答案,那么便有资格快快乐乐地上学了。
协助幼儿愿意上幼儿园
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充满陌生的环境,心理上的杀戮战场。因为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
学前教育的成考专业
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主干课程
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游戏学原理、教师口语等。
就业前景
随着婴幼儿生育高峰的临近,使得“幼儿园短缺”、“幼师短缺”等问题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婴幼儿家长对此更是颇为担忧。“2007年我们国家要求儿童入园率需达到80%,但到2008年我国儿童入园率才达到47%,这个数字跟国家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幼教专家说:幼儿园短缺和幼师短缺是有一定关系的,“2011年北京市现有的资源只能满足一半的学生入园,也就是刚刚满足了50%的幼儿的需求,幼师的缺口一直以来都是基本存在的。”
幼儿园安全教育常识
幼儿的安全是最需要关注的,那么幼儿园安全教育常识有哪些呢?请看以下介绍:
一、幼儿园工作人员应经常学习法律知识、卫生常识,提高认识,加强责任心,杜绝不安全事故发生。
二、幼儿园所有的设备和组织儿童一切活动都要从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出发,对全园环境、设备、场地、大型玩具、房舍以及水电暖设备要及时检查维修,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三、防止摔伤事故。组织集体活动要有领导,有计划(尤其户外活动)保证全体儿童不离开自己的视线,(不让个别儿童离开集体,替大人做事,不把个别儿童单独留在室内,以防意外)组织活动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如体育活动要检查场地,外出散步、参观要观察周围环境,组织室内活动要注意家具的放置等,禁止在室内组织跑、跳等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教育儿童不在活动室内乱跑和大声喧哗。
四、防止异物入口,在儿童入园或日常活动中,午睡前要检查身上有无危险品,如:火柴、小刀、别针、扣子、小珠和玻璃片等。儿童药物要按时服。服药前要仔细查对姓名、剂量、用法,并亲自督促服下。服药情况要有记录,内服药与外用药严格分放,有毒药品要指定专人发放、使用。
五、防止烫伤。严禁让幼儿到不安全的地方,并严禁儿童拿开水壶、烫饭等,热水瓶要放在适当位置,夏天,厨房要提前把饭菜做好,儿童不吃烫饭。有组织地给儿童喝温度适宜的开水。
六、防止儿童丢失,交接班组织儿童活动,均要随时清点人数,儿童来园、离园时,要与家长交代情况。
七、防止食物中毒,严格遵守采买、验收制度,不吃不洁和腐烂的食品,外出时,严禁儿童摘吃野果。
八、防止触电,室内、外电流开关要设量在幼儿接触不到的地方,禁止儿童自行开关电灯、电视机、收录机、消毒柜等电器。
九、晚班人员在下班前须仔细检查门、窗、水、电是否关好,以防意外。
儿童上幼儿园可预防白血病
据国外媒体10日报道,最新研究发现,儿童上幼儿园可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患白血病的可能性比没上幼儿园的低30%。
研究人员认为,适当接触一些传染源,可能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免疫系统,使他们少得病。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专家对以前的14项有关儿童传染病和癌症风险的研究进行重新审查,提出了上述观点。他们总结说,上幼儿园可将儿童患这种血癌的风险平均降低21%,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可降低多达3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最常患的一种白血病,英国每年大约有400名儿童患上这种疾病。不过目前科学家还不清楚致病原因。近几年的几项研究支持了所谓的“卫生假设理论(hygiene hypothesis)”,认为生命早期生活在无菌环境里,会剥夺儿童的免疫系统对抗白血病等疾病所需的刺激因素。
血液里大量出现发育异常的白血球时,就会引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常白血球对正常血细胞的生成产生干扰,引起贫血,最终导致白血病。不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常罕见,大部分儿童只要经过正确治疗,都会完全康复。
研究人员表示,生活在太干净的环境里,儿童还易患哮喘和过敏症。去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如果儿童的皮肤太干净,伤口也不容易愈合。他们表示,皮肤上的灰尘里包含的一些细菌,有助于控制由人体修复机制引起的炎症。
你有幼儿园阴影吗
调查表明,大部分人长大后都有“幼儿园阴影”,但是不能光看到幼儿园存在的问题,毕竟这是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第一个驿站,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关键词:幼儿园 幼儿园阴影 3-6岁
图片来源CFP
近半数人有“幼儿园阴影”
调查显示,在17—28岁的受访者中,超过2/3的人认为幼儿园经历对成年后的心理有影响;40%的人认为“幼儿园简直是童年阴影”,60%的人称,自己或身边的孩子受到过体罚。一位25岁的网友留言称,“幼儿园教会了我闭嘴与沉默。顶撞老师的话不能说,尿了裤子不能说……3年的幼儿园经历,让现在的我无力反抗一切不合理现象。”专家认为,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造成成年时的精神障碍。也因此,幼儿园逐渐重视起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的幼儿园甚至定期请心理咨询师解答孩子的问题。
随机对10位正在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并询问了他们的父母对幼儿园的看法。其中,6个家庭对幼儿园的印象较好,“毕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另外4个家庭则不满意。当问及不满意原因时,答案普遍为幼儿园规矩多、老师责任心差。
而网上和随机调查得出的同一结果是,幼儿园对孩子最大的吸引力,是有人和他们一起玩,不至于孤单。但又是哪些原因让他们极不情愿走进幼儿园大门呢?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几个原因
幼儿园条条框框太多
“我们幼儿园不让随便说话。”5岁的曹爽(化名)说,他所在的幼儿园规定了什么时候能说话、什么时候不能。“有一次,我午睡起来穿衣服时,叫了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就被老师批评了。老师说穿衣服时不能说话,否则会穿得慢,影响下面的活动。”
此外,曹爽所在的幼儿园还有这样的规矩:每天下午5点以后不能上厕所。“有时,我刚把孩子接出幼儿园,他就嚷嚷着上厕所。一问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憋了半天了。”曹爽的父亲有些气愤,“这是因为老师会在5点前打扫厕所,等家长把孩子接走后,他们就能直接下班了。可5点以后,孩子通常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家长。我觉得,对身体发育和控制力还不完全的小孩来说,这个要求实在过分。”
体罚现象仍然存在
据报道,北京3岁男孩坤坤到幼儿园入托13天就遭到体罚。之后,坤坤被诊断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911”恐怖袭击后,很多美国人患上的心理疾病)。
对一些成年人来说,幼儿园体罚也带给了他们很多阴影。一位网友在本报调查后留言说:“当年我经常被关小黑屋,上课说话要关,吃饭慢了也要关。”另一位网友则说:“老师稍不顺心,就捶我们的后背。”
不过,小曹爽倒觉得,老师对他们挺好。“我们做操做错了,老师顶多让我们到队伍第一排去做。”即便如此,曹爽还说,有的老师也会板起脸,“一看老师这样,我就害怕。”
在幼儿园总得不到重视
4岁的芳芳(化名)这几天正在为上幼儿园的事儿和父母闹别扭。每次一提去幼儿园,她就一脸不乐意。问及原因,芳芳支吾了半天说:“老师上课问问题,让我们举手回答。她问的我都会,可我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不叫我。还有,我们吃饭前老师会叫小朋友摆碗,可是最近一直没叫我摆,老师肯定是不喜欢我了。”
孩子不大喜欢幼儿园,家长对幼儿园也有些不满。孙女士说:“老师总拿‘还行’这样的词敷衍家长。孩子在幼儿园受没受委屈,听不听话,我们一点谱都没有。”孙女士称,有些老师还暗示家长送礼。“我们不敢不送啊,可送后发现,每送一次,顶多能让老师对孩子上心3天。”此外,一些家长指出,孩子在幼儿园并没学到对生活真正有用的东西。“我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恨不得让他们背圆周率,可有什么用呢?幼儿园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他现在连袜子都不会洗。”
专家意见:童年经历影响性格
“幼年播下的种子,决定青年时长成什么样的芽,成年收获什么样的果。”孩子的自我评价意识会在学前初期(3—4岁)迅速发展。
“这时的他们更关注外部世界和他人行为。也许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种语气,都可能形成孩子性格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首先,规矩太多可能形成强迫意识。专家认为,幼儿园的各种规矩是必要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尽量满足,这样孩子长大后不容易适应社会。”而幼儿园通过各种规矩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利。但温方强调,规矩纵然重要,却要人性化;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活力。“严重的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形成强迫意识。因为老师通常只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必须做什么,却很少说明要这么做的原因。”
其次,惩罚过度会造就两种极端性格。由破坏规矩而受到的惩罚也得有“度”。幼年体罚会给孩子造成两种影响:一是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对老师的管教“死扛死顶”,使矛盾不断激化。二是形成自卑情结。如果孩子本身比较柔弱,老师的批评会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破罐子破摔”下去。这样的孩子上学后,往往会成为“问题学生”。
专家认为,“关小黑屋”这样的惩罚方式对孩子起不到良性作用。“老师应该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别动不动就用‘武力’。”
最后,得不到重视会让孩子逃避责任。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证明,孩子最恐惧的就是“不被重视”。“最初,他可能会做些极端的事,想要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如果徒劳无功,他就会选择逃避社会和责任。”
尽管如此,专家们一致认为,还是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不能光看到幼儿园存在的问题,毕竟这是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第一个驿站,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当然,前提是幼儿园为孩子的心灵提供一个‘安全地带’。”
近半数的儿童都有幼儿园阴影
随机对10位正在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并询问了他们的父母对幼儿园的看法。其中,6个家庭对幼儿园的印象较好,“毕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另外4个家庭则不满意。当问及不满意原因时,答案普遍为幼儿园规矩多、老师责任心差。
而网上和随机调查得出的同一结果是,幼儿园对孩子最大的吸引力,是有人和他们一起玩,不至于孤单。但又是哪些原因让他们极不情愿走进幼儿园大门呢?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几个原因
幼儿园条条框框太多
“我们幼儿园不让随便说话。”5岁的曹爽(化名)说,他所在的幼儿园规定了什么时候能说话、什么时候不能。“有一次,我午睡起来穿衣服时,叫了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就被老师批评了。老师说穿衣服时不能说话,否则会穿得慢,影响下面的活动。”
此外,曹爽所在的幼儿园还有这样的规矩:每天下午5点以后不能上厕所。“有时,我刚把孩子接出幼儿园,他就嚷嚷着上厕所。一问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憋了半天了。”曹爽的父亲有些气愤,“这是因为老师会在5点前打扫厕所,等家长把孩子接走后,他们就能直接下班了。可5点以后,孩子通常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家长。我觉得,对身体发育和控制力还不完全的小孩来说,这个要求实在过分。”
体罚现象仍然存在
据报道,北京3岁男孩坤坤到幼儿园入托13天就遭到体罚。之后,坤坤被诊断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911”恐怖袭击后,很多美国人患上的心理疾病)。
对一些成年人来说,幼儿园体罚也带给了他们很多阴影。一位网友在本报调查后留言说:“当年我经常被关小黑屋,上课说话要关,吃饭慢了也要关。”另一位网友则说:“老师稍不顺心,就捶我们的后背。”
不过,小曹爽倒觉得,老师对他们挺好。“我们做操做错了,老师顶多让我们到队伍第一排去做。”即便如此,曹爽还说,有的老师也会板起脸,“一看老师这样,我就害怕。”
儿童进入幼儿园应该做什么检查
儿童入园体检必检项目为:幼儿体格检查及评价、ALT+乙肝两对半、血常规、甲肝——IgM、胸透、心电图、血型;在园儿童体检项目为:幼儿体格检查及评价、血常规、乙肝表面抗体监测、甲肝IgM抗体监测、口腔涂氟防龋、听力筛查(纯音测听)、弱视斜视筛查(人工)、心理量表测试。望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积极推行儿童入园体检知情选择,实行入园体检知情选择单制度,严格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开展集体儿童保健服务。
一般都是这些项目,对于乙肝有的列入体检项目,可反对的人很多,很多人大代表都反对。
也有的幼儿园自己定标准:
幼儿体检项目为:肝功、澳抗、血色素、微量元素(含血铅)、智测、胸透、全面体检。
体检注意事项:幼儿肝功检查应为空腹。
怎样帮助宝宝做好秋季入园准备
幼儿园里宝宝的同龄人非常多,在家里感到孤独的宝宝现在有了与人交往的机会,因此在幼儿园可以增加与小朋友的接触,避免自我为中心。由于幼儿园是集体生活,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宝宝将学会谦让、容忍的精神。集体生活对于培养宝宝独立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大有好处,还可以帮助宝宝形成良好的自立习惯。长期与家人接触,宝宝的言行会趋于成人化,在幼儿园可以避免盲目模仿家人,避免使语言、行为失去童真、童趣。另外,专业幼教对宝宝身心的帮助明显为了激发宝宝上幼儿园的兴趣,家长可以带宝宝去幼儿园参观,让宝宝熟悉一个环境。现在就开始培养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入园后因不能自理所致的自卑和焦虑。可以适当地称赞和批评,使宝宝做好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多带宝宝出门接触小朋友,鼓励他主动地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避免因语言障碍影响入园后的生活。在宝宝刚入园时,应特别注意成人的态度对宝宝情绪的影响。
上幼儿园的最佳年龄 过晚上幼儿园的影响
太晚入园,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培养。孩子在3岁时是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与爷爷奶奶相比,幼儿园的老师有更专业的知识,他们懂得如何去提高孩子的口语能力。而且,在幼儿园里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有节律的生活,能更加锻炼小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是家庭教育无法做到的。
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幼儿园
当孩子从一个软弱无能的个体发展到会走路,会初步地游戏,会与周围的人简单地交谈后,便开始进入了幼儿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已不再只满足于家庭的小天地,局限于同家庭中的成员打交道,而开始产生了参加社会生活与活动的需要,这就具备了进入幼儿园的能力与条件。
3岁是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最佳年龄,家长应及时地送孩子进幼儿园,让他们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接受 全面发展教育。习惯集体生活,这对幼儿身心发展大有益处。当孩子跨进幼儿园大门时,就迈出了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因为幼儿园是孩子的世界,为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环境,孩子在这们的生活环境中可以积累初步的经验,初步形成与人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一些品质,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形成合群、开朗的性格,并且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缺乏伙伴、“孤独”的缺陷,促进幼儿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孩子进入幼儿园时面临着双重任务:
第一,他必须乐意来园,愿意和幼儿园里的人来往,并喜欢使用那里的物质材料;
第二,他必须克服一些矛盾心理,减少对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的依赖,愉快地在幼儿园为他提供的新天地里生活,并在那里追求可能得到的新的满足。
他必须适应与亲人分离,能够自由行动,高高兴兴地去探索那些可能成为他新的快乐源泉的新的人和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成长过程中跨出的一大步,如果幼儿能地幼儿园的新环境,他对自己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上幼儿园可以巩固他们在家庭和邻里中已经培养起来的信任感。而对少数孩子来说,入园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可以使他们通过设法解决以前的难题,而逐步重建对他人的信任感。
除此之外,更何况幼儿园还有受过专门训练的老师,还有幼儿教学课程,分健康、自然、社会、语言和艺术五大类,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寓教于乐的游戏课程,相信宝宝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一定能健康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