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关元怎么进针
针刺关元怎么进针
针刺关元的进针方法
取穴:仰卧,脐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之间的连线上3/6与下2/5处(耻骨联合上2寸)。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针与腹前臂成90°。
深度:斜刺0.8-1.2寸,留30分钟;艾炷灸7-14壮,温和灸20-3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外生殖器。
针刺关元主治疾病
关元为任脉经腧穴,小肠之募穴,足三阴与任脉之交会穴,又是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该穴具有回阳固脱,温经散寒,调血暖宫,固精止带,分别清浊,培肾固本,补益元气调元散邪,强身防病的作用。用于治疗遗精,小便频数,遗尿,尿闭,月经不调,经闭,带下,崩漏,阴挺,产后出血,前阴瘙痒,疝气,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眩晕,失眠,中风脱症。
针刺关元能治什么病 关元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大补元气,益气摄血,如配气海,隐白,治疗肾虚崩漏;配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治疗气虚恶露不止;配足三里,太白,会阳,治疗气虚便血。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宜灸,温肾暖宫,如配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治疗肾虚寒凝之痛经;配肾俞,子宫,气户,三阴交,太溪,治疗肾虚宫寒不孕症。
3.配血海,三阴交,太溪,水泉,针刺补法,调补冲任,治疗肾虚冲任不足之月经不调,闭经等。
4.配次髎,肾俞,中极,带脉,三阴交,针刺补法,灸关元,补肾止带,治疗肾虚带下。
5.配气海,归来,三阴交,太冲,针刺补法,调气行血,治疗气滞血瘀之痛经,闭经,产后腹痛等。
针刺内关的作用 针刺内关功能主治
功能:宽胸和胃,宁神镇惊。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病,痫病,热病,抑郁症。
配穴:配中脘治疗胃痛;配公孙治疗心胸痛;配间使治疗胃痛,心悸。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心绞痛,心悸,胸痛,腹痛,胃痛,哮喘呕吐,膈肌痉挛,癫痫,癔症,失眠,咽喉肿痛以及各种手术疼痛的治疗。
下关针刺手法 针刺下关的作用主治
下关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又是足阳明与足少阳之会穴,故能疏泄阳明,少阳气机,而起到疏风调气,活络止痛,开关通络,开窍益聪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耳痛,牙痛,口眼歪斜,牙关开阖不利,下颌脱臼。
射精不能症的针灸疗法
它是由于射精中枢被过分抑制,致使正常刺激亦不能引起其兴奋而射精。多数是精神因素引起,特别是对性知识的缺乏。亦有器质性原因,诸如泌尿生殖系统解剖上的病变或畸形,使用影响交感神经功能的药物等。目前,现代西医学对射精不能症,特别对功能性射精不能症除心理治疗外,尚无理想方法。
针灸(之一)
(一)取穴
常用穴:曲骨(或关元)、大敦、阴廉。
备用穴:体虚加足三里、肾俞;失眠加三阴交、百会。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取3穴,曲骨或关元穴,深刺以出现电击感至龟头为宜,阴廉以局部酸胀即可,留针30分钟(包括温针10-15分钟)。大敦穴采用雀啄灸法,灸5分钟。备用穴,据症而取,快速进针,得气后施捻转1-2分钟,针感弱者可采取慢搓手法,促使感应强烈,针15-20分钟。每日针灸1次,10-15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再行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疖202例,经针灸后,痊愈159例(78.7%),有效18例(8.9%),无效25例(12.4%)。总有效率87.6%(3-5.8)。发现针刺曲骨或关元针感达到龟头或尿道口者效果较好,而不能达到者,则效较差。
针灸(之二)
(一)取穴
常用穴 ①中极、太溪、关元 ②肾俞、次髎、命门。
(二)治法
每次1组,2组交替轮用。中极、太溪和肾俞、次髎,先予以针刺,轻刺激捻转补法,待病人有酸、胀、麻后,再灸关元穴或命门穴。隔姜灸,灸3壮。灸毕取针。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如疗效不显,可停3~5天后再针灸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疗152例,痊愈100例(65.8%)、有效24例(15.8%),无效28例(18.4%),总有效率为81.6%。坚持治疗者效果较好。经随访发现,痊愈者生育能力恢复,好转者生育能力较差(6)。
电针加艾灸
(一)取穴
常用穴 ①三阴交、关元、中极、曲骨 ②会阴、会阳、次髎、肾俞。
(二)治法
每次取1组穴,轮流交替。第1组穴用3寸毫针,刺关元、中极、曲骨,深刺约2.5寸,略作提插捻转,使酸麻感向下传导为度,然后刺三阴交,进针2寸,局部得气留针,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20分钟。第2组,改用2寸毫针,先刺会阴穴,进针1寸,然后取膝胸卧位,继刺会阳、次髎、肾俞。次髎应深刺,使针感朝会阴部放射,余穴局部酸、胀即可。接通电针仪,亦以上法通电20分钟。取针后,在上述穴位以艾卷薰灸,穴区潮红为度。2日为一疗程,每日1次,疗程间隔1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5例,痊愈24例,痊愈率达到96%(7)。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 肾俞、命门、膀胱俞。
(二)治法
上穴均取。以硝酸士的宁2毫克,加注射用水10毫升,每穴注入2毫升,6小时内行房事。隔日注药1次,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12例周围性不射精症患者,结果均在1~6次内痊愈(9)。
子宫脱垂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芒针主穴:维道、维胞、维宫、环上。配穴:关元、曲骨、阴陵泉、三阴交、百会。维宫穴位置:维道下2寸。环上穴位置:自尾骶骨至大转子连线上2寸为环中穴,其外上5分即是穴。治法:主穴每次选1穴,配穴酌取2~3穴。维道、维宫、维胞之操作如下:用26号6寸长芒针,令病人取仰卧位,双腿屈起,快速进针,针尖沿腹股沟向耻骨联合方向透刺,深度在肌层与脂肪层之间。双侧同时进针,至得气后,进行捻转,捻转幅度和频率均由小到大,由慢渐快,强度则以病人可耐受为度,直运针至会阴部有抽动感,自觉子宫体徐徐上升。环上穴操作法:嘱病人取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屈曲,上身稍向前倾,用26号7寸芒针,针尖朝子宫体方向直刺4~6寸左右,用雀啄式点刺手法进行提插,使产生触电式针感,向前阴或少腹部放射,直运针至脱出子宫有上提之感。在针刺本穴时不作捻转,每次只针1侧。上述穴位,针前均应排净尿,针时手法不宜过重,以免引起疼痛或不适。均不留针,每日1次,穴位可交替轮换。余穴,百会穴平刺,针后加艾条薰灸15~20分钟;关元、曲骨直刺,使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三阴交、阴陵泉针尖略朝向心方向直刺,使针感向上传。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亦为每日1次。芒针法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二、体针主穴:百会、气海、子宫、关元、大赫、三阴交、维道、曲骨、横骨。配穴:足三里、肾俞、太溪、脾俞。治法:主穴每次选4个,轮替使用,百会穴每次均取。配穴酌取2个。子宫、维道、气海向耻骨联合方向呈45度角斜刺,关元、大赫、曲骨、横骨均直刺。腹部诸穴深度为1.5~2寸,得气后,以捻转补泻为主,当病人觉阴道或子宫有上提感时,即嘱其收小腹,深吸气,医者随即把运针之大拇指向前一推,以增强针感,促使子宫上提。下肢穴微向上刺,背部穴宜向脊椎方向刺,施以补法。百会穴用艾条作雀啄法薰灸15~20分钟。本法留针要求2~3小时,(背部穴不留针),病情轻,病程短者,留针1~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久留针者,一般治疗1~2次,如疗效不满意,可续治。
下关针刺手法 针刺下关注意事项
1.做好操作前准备,施针者要熟悉面神经,三叉神经主干及主要分支的分布部位,以及下关的局部层次解剖,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治疗方法。
2.针刺所用亳针多以28号为主,而火针,三棱针等刺激方法是不宜使用的。
3.切勿为了获得较好的得气感而在神经干上反复提插探寻或进针过深。当病人出现穴区疼痛,发热及上通下达之触电感时,立即将针上提少许,待此类现象消失后,再行手法或注入药物。
下关针刺手法
取穴:坐位,在颧弓下缘1横指,下颌切迹上缘,耳屏肩切迹水平前方1横指处。
简易取法:
1.闭口,以食指第1指指关节宽度,由耳屏向前量1横指处是穴。
2.闭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有一凹陷,若张口则该凹陷闭合和突起,此凹陷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侧稍斜,向前内刺与矢状面成80°。
进针深度:直刺,略向下进针1.5寸(治三叉神经痛);或斜刺,向前,后斜刺进针0.8-1寸(治下颌关节炎),进针1.5-2寸(治牙痛);或向后斜刺,进针1.5寸(治耳病);或向下斜刺1.5-2寸(治咬肌痉挛),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舒服感。
针刺关元能治什么病
关元为任脉经腧穴,小肠之募穴,足三阴与任脉之交会穴,又是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该穴具有回阳固脱,温经散寒,调血暖宫,固精止带,分别清浊,培肾固本,补益元气调元散邪,强身防病的作用。用于治疗遗精,小便频数,遗尿,尿闭,月经不调,经闭,带下,崩漏,阴挺,产后出血,前阴瘙痒,疝气,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眩晕,失眠,中风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