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麻痹的中医病因及病机
震颤麻痹的中医病因及病机
中医病机:综观震颤麻痹的肢体震颤、肌肉僵直和关节拘挛三大主征,应属中医的风病范畴,而其病变部位却在肝肾两脏,其发病机制有:
1.高年肝肾两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两脏由生长发育进入衰退时期,复因摄生不慎,或疾病所伤,肝肾精血衰少,经脉空虚,筋脉失养。精血为阴,阴虚则虚风内动,发为肢体震颤。
2.颤证久患,精血内夺血为气母,血虚日久,气随血脱,而致气血两亏。亦可因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忧思内伤,而致心脾两伤,脾伤则运化失利,营血无以滋生;心伤则心血暗耗,最终亦导致气血两亏,经脉空虚,筋肉失养,发为肢体震颤瞤动。
3.颤证住久不愈,气血虚竭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脉络瘀阻,营卫不行,皮肉筋脉关节失濡,故皮肤板紧、肌肉僵直、关节挛缩、屈伸不利。
当然,随着震颤麻痹病理变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气滞血瘀的基础上,又可发生痰湿内生。因为人体津液的输布是通过经脉的通道来完成的、而今经脉瘀阻,津液不能输布,就聚津为湿为痰,而痰湿反过来又能阻碍经脉循行,故有些文献中又有风痰阻络等学说。痰湿郁久,又能化热,故更有瘀热风动等论述。但本文所立三型乃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亦是震颤麻痹的最基本病理证型。
一说起“帕金森”,我首先想起了霍金——那个除了有两根手指可以动之外,全身都不能动的伟人。那是什么时候学习的关于他的课文呢,从此我便记住了这位与疾病斗争的坚强的人儿。那时候我就明白了其实真正坚强的还是人心。
怎么诊断帕金森病
诊断鉴别
部分患者脑电图见有异常,多呈弥漫性波活动的广泛性轻至中度异常。颅脑ct除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外,无其它特征性改变。脑脊液检查在少数患者中可有轻微蛋白升高,倘有多巴胺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和5-羟色胺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的含量降低,对临床症状尚不典型的早期患者可提供诊断线索。
根据发病年龄及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早期患者,可被忽略。
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与继发性震颤麻痹综合征相鉴别:
(一)脑血管性震颤麻痹综合征:多发生在腔隙梗塞或急性脑卒中之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表现以及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等,颅脑ct检查有助诊断。
(二)脑炎后震颤麻痹综合征:病前有脑炎历史,见于任何年龄,常见动眼危象(发作性双眼向上的不自主眼肌痉挛),皮脂溢出,流涎增多。
(三)药源性震颤麻痹综合征:有服用吩噻嗪类等抗精神病药或萝芙木类降压药等病史,在不同环节干扰了儿茶酚胺的代谢而引起的,停药后症状消失。(四)中毒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主要依据中毒病诊断,如病前有一氧化碳中毒等病史。
二、与各种原因引起的震颤相鉴别:
(一)特发性震颤:震颤虽与本病相似,但无肌强直与运动徐缓症状,可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良性,少数或可演变成震颤麻痹。
(二)老年性震颤:见于老年人,震颤细而快,于随意运动时出现,无肌强直。
(三)癔症性震颤:病前有精神因素,震颤的形式、幅度及速度多变,注意力集中时加重,并有癔症的其它表现。
三、与伴有震颤麻痹症状的某些中枢神经多系统变性病相鉴别:如肝豆状核变性,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小脑桥脑橄榄萎缩症等。这些疾病除有震颤麻痹症状外,还具有各病相应的其它神经症状,如小脑症状、锥体束征、眼肌麻痹等。
帕金森氏病有哪几种分类
帕金森氏病的分类:帕金森氏病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公认其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和纹状体。这里有一种叫黑质细胞的神经细胞,黑质细胞数量的逐渐减少、功能的逐步丧失,致使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减少,从而引起上述症状。根据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结果认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发病原因,可把震颤麻痹症状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系,我们将它叫做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病。
另一类叫做继发性震颤麻痹,即因某种脑炎、中毒(如一氧化碳、锰、氰化物、利血平中毒、吩噻嗪类和丁酰酞苯类药物以及三环类抗抑郁等药物中毒等)、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05a26,等引起,我们又把它叫做帕金森氏综合征或帕金森综合征、震颤麻痹综合征。
帕金森病的疾病诊断
1.与继发性震颤麻痹综合征相鉴别
(1)脑血管性震颤麻痹综合征:多发生在腔隙梗死或急性脑卒中之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表现以及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等,颅脑CT检查有助诊断。
(2)脑炎后震颤麻痹综合征:病前有脑炎历史,见于任何年龄,常见动眼危象(发作性双眼向上的不自主眼肌痉挛),皮脂溢出,流涎增多。
(3)药源性震颤麻痹综合征:有服用吩噻嗪类等抗精神病药或萝芙木类降压药等病史,在不同环节干扰了儿茶酚胺的代谢而引起的,停药后症状消失。
(4)中毒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主要依据中毒病诊断,如病前有一氧化碳中毒等病史。
2.与各种原因引起的震颤相鉴别
(1)特发性震颤:震颤虽与本病相似,但无肌强直与运动徐缓症状,可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良性,少数或可演变成震颤麻痹。
(2)老年性震颤:见于老年人,震颤细而快,于随意运动时出现,无肌强直。
(3)癔症性震颤:病前有精神因素,震颤的形式、幅度及速度多变,注意力集中时加重,并有癔症的其他表现。
(4)脑炎后震颤麻痹综合征过去有脑炎病史,常见动眼危象,皮脂溢出及流涎增多。
(5)见于腔隙状态的血管性震颤麻痹综合征是由纹状体内的腔隙中风所引起。以步态障碍为突出,可有痴呆和锥体束征,而震颤、运动徐缓少见,可由MRI或CT扫描得以确诊。
(6)由颅脑损伤、肿瘤和中毒引起者,可根据有关病史及检查发现而做出诊断。
(7)有基底节钙化者须查明引起钙化的原因。基底节钙化者未必都出现震颤麻痹症状。
(8)酒精中毒、焦虑症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震颤,根据病史,不难识别。
3. 与伴有震颤麻痹症状的某些中枢神经多系统变性病相鉴别 如肝豆状核变性,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小脑脑桥橄榄萎缩症等。这些疾病除有震颤麻痹症状外,还具有各种疾病相应的其他神经症状,如小脑症状、锥体束征、眼肌麻痹、不自主动作、直立性低血压、运动神经元病及痴呆等。
帕金森病是什么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
帕金森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帕金森综合症有这种疾病,全球有超过400万患者。资料显示,帕金森氏病发病人群中男性稍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但尚无根治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
根据发病原因,可把震颤麻痹症状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系,我们将它叫做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病。另一类叫做继发性震颤麻痹,即因某种脑炎、中毒(如一氧化碳、锰、氰化物、利血平中毒、吩噻嗪类和丁酰酞苯类药物以及三环类抗抑郁等药物中毒等)、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我们又把它叫做帕金森氏综合征或帕金森综合征、震颤麻痹综合征。
双手震颤是不是帕金森病呢
对帕金森(震颤麻痹)病有特地研究的专家熊铁龙称,“手抖”当然是帕金森(震颤麻痹)病的典型症状,但却不是.的症状。除了手抖之外,在运动迟缓、身体僵硬、走路手脚不协调中,至少具备两项才能被诊断为帕金森(震颤麻痹)病。
有一种病叫做“原发性震颤”,又称为良性震颤,常有家族史,所以又称为遗传性震颤或家族性震颤。患上这种疾病,在保持某一姿势,比如拿筷子,拿水杯的时候手就会“抖”得最明显。但除了震颤外,并没有神经系统异常,如肌肉僵直和运动减退等。因此,光“手抖”还不能说是帕金森(震颤麻痹)。“手抖”一般会随年龄增长而出现频率下降、抖动幅度增大的现象。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多年如一日,症状不会加重。
据研究,悲哀、生气、极度恐慌,长期过于紧张和忧虑是甲亢主要诱因。专家最后提醒各位患者朋友说:一旦有疾病的征兆应该及时的进行检查,一旦确诊千万不要慌张,及时的和医生进行交流来对疾病进行系统的治疗。
阳痿的中医病因病机解析
阳痿的六大中医病因病机
(一)肝郁气滞
长期情志不遂、忧思郁怒;或长期夫妻关系不睦,郁郁寡欢,致肝气郁结,气血失畅,宗筋失充,以致阳痿不举。
(二)肾阳亏虚
素体肾阳不足,或年高命门火衰,或久病伤肾,或房事过度,久而致肾阳亏虚,元阳不足,阳事不振,渐成阳痿。
(三)心脾两虚
思虑过度,所愿不遂,心神受伤;起居失常,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气血两亏,宗筋失养而致萎。
(四)湿热下注
过食肥甘,嗜好烟酒过度,酿湿生热,内阻中焦,郁阻肝胆,或感受湿热,下注宗筋,而致宗筋弛纵,导致阳痿。
(五)血脉瘀滞
跌打损伤前阴,或强力行房,或结扎手术伤及脉络,瘀血阻滞,血不养筋,而致玉茎萎弱不起。
(六)惊恐伤肾
卒遭惊恐,或素来胆怯,多疑善虑,房帏之中突遭惊吓,以致恐则气下,肾气失助,阳事不振而致阳痿。
震颤麻痹的病因有哪些
1、年龄老化因素
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高,这个事实支持年龄老化因素的说法,如55岁以上的人群其患病率为1%,65岁以上约为2%。多巴胺能神经元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当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50%,多巴胺的生成减少80%以上的时候,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但有证据表明,“年龄老化”因素不是帕金森病发病的惟一因素。
2、可能的相关因素
脑力劳动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高于非脑力劳动者。因此,推测帕金森病的发病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和高脂饮食可能有关。各地的流行病学研究除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患病危险性增加外,还得到最一致的结果是本病与吸烟呈负相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不能解释这种“吸烟有保护作用”的关联性。还有研究发现,在有喝茶习惯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较低。所以,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和适量饮茶,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推迟帕金森病的发病。一般而言,越是不清楚的问题,对其猜测和说法越多。一旦找到真正的病因,其他学说将自然消退。目前对环境因素、遗传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进展。
3、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约10%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呈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已经发现位于第4对染色体上的a一共核蛋白基因、第3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与家族性帕金森病密切相关。突变的a-synuclein基因仅见于一小部分早发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帕金森病。该突变基因参与影响神经元可塑性的突触前蛋白编码,可能提高了多巴胺神经元对“神经毒素”的敏感性。这在意大利、希腊、德国等国家(1996)已经发现。在亚洲国家也发现早发性家族性帕金森病存在Parkin基因突变。相继基因研究发现PARK-5和PARK-7。尽管目前发现该基因的突变仅是极少数遗传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病因。但事实上,这一领域迅速成为帕金森病研究的热点,这种深人研究,已经大大地加深了人们对帕金森病的发生的了解,并必将有助于人们寻求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手段,这对大多数非遗传性帕金森病患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帕金森病的发病因素中,遗传基因已成为帕金森病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4、环境因素
国外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经关注环境暴露因素,特别是农药、金属和工业溶剂。80年代初发现吸食毒品中混有嗜神经的毒物,即1一甲基一4一苯基一1,2,3,6一四氢吡啶(MPTP),是帕金森病的致病因素。虽然不排除其他机制,但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MPTP毒性的作用机制引导的。近年来,人们还注重了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对发病产生的影响。近年来有关帕金森病病因学研究的结果,着重强调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其与遗传易感性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帕金森症的前兆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目前资料显示,帕金森氏病发病人群中男性稍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
帕金森氏病的病因及分类 帕金森氏病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公认其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和纹状体。这里有一种叫黑质细胞的神经细胞,黑质细胞数量的逐渐减少、功能的逐步丧失,致使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减少,从而引起上述症状。
根据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结果认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发病原因,可把震颤麻痹症状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系,我们将它叫做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病。
治帕金森病的偏方是什么
治帕金森病的偏方1、 红枣糯米粥红枣20枚,山药60克,糯米100克,文火煮至粥稠,每日1次。有健脾养血功效,适宜震颤麻痹、便溏、纳差、肢体乏力者。
治帕金森病的偏方2、天麻炖猪脑天麻10克,猪脑1个,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以文火炖1小时左右,调味后喝汤食猪脑,每日或隔日一次。可疏筋通脉、聪脑安神,震颤麻痹、头晕、肢麻者适用。
治帕金森病的偏方3、桂圆赤豆饮桂圆肉、赤豆各20克,加水适量,煮赤豆至烂熟,入适量红糖调味,每日1次。可益阴宁神,适宜震颤麻痹、贫血、心悸、多梦者。
治帕金森病的偏方4、枸杞蒸羊脑枸杞子50克,羊脑1个,放入容器,加水及姜末、葱节、料酒、食盐适量,隔水蒸熟即可,每日分两次食用。可养肝肾、补血通脉,适宜震颤麻痹、心悸、目眩、肢麻者。
治帕金森病的偏方5、 桑仁桂圆饮鲜桑仁60克,鲜桂圆30克,洗净后加清水适量,捣烂挤汁,每日1剂,分2次服用,可滋阴补血,适宜震颤麻痹、头晕心悸、肌肉僵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