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常见的9个认识误区
乳腺癌常见的9个认识误区
体重与乳癌风险无关。这是错误的,肥胖、超重会加大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特别是绝经后,或到了晚年体重飙升时。
喝咖啡更易患上乳腺癌。事实上,一项曾发表在《乳腺癌研究》杂志上的研究称,每天喝两杯咖啡,可降低乳腺癌危险。
乳房小,不易得乳腺癌。乳房大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无关,即使是男性也会患上乳腺癌。无论什么罩杯的女性,都应学会自查,进行常规筛查等。
母亲比父亲的遗传风险更大。这也是不对的。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患上乳腺癌,都会加大子女的乳腺癌风险。
用止汗剂加大乳腺癌风险。由于止汗剂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它们可能会影响雌激素,“止汗剂会加大女性乳腺癌风险”的说法曾广为留传。不过,美国癌症协会表示,这是个谣言,研究表明它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没有相关性。
多数乳腺肿块是恶性的。实际上,约80%的乳腺肿块不是恶性病变,如囊肿。如果检查发现乳房有变化,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时复查。
隆乳术会加大乳腺癌风险。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做过隆乳术的女性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并不会高过带A罩杯的女孩,建议必要时做X射线检查。
X射线加大乳癌风险。X光照射过程中的确存在辐射,但量极小,所以风险很低。X射线筛查对发现早期乳腺癌很有帮助,美国癌症协会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1~2年接受一次筛查。
老流产乳癌风险高。流产确实会扰乱激素的分泌周期,尽管乳腺癌与激素水平之间存在关联,但目前的很多研究表明,流产和乳腺癌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乳腺癌的6个常见认知误区
一、认为乳腺癌是不治之症
有些女性被确诊患有乳腺癌后表现得惊恐不安、精神抑郁,甚至认为这是绝症,拒绝接受治疗。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研究认为,乳腺癌患者若能在该病的早期就及时地进行治疗,其10年的生存率在95%以上。该病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若再坚持五年,其病情即可进入稳定期,不易再复发,即使在该病的晚期才接受治疗,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乳腺癌患者对该病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如果首先在心理上就认输了,对该病的治疗将极为不利。
二、认为手术切除的范围越大越好
有些乳腺癌患者认为在切除肿瘤时,切除的范围越大,防癌的效果就越好。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当代医学技术已能够很好地从各个侧面对乳腺肿瘤进行控制。尤其是对早期的乳腺癌患者,国内外均已采用保乳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即保留乳房,只将肿瘤组织和腋下淋巴结切除。并在实施保乳手术之后,进行放化疗和相应的综合治疗。通过这样的治疗,不仅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切除乳房的效果,并可以保持患者外观的相对完整,减少对其身心的伤害。因此,对乳腺癌患者来说,手术的范围应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决定,不是所有的该病患者都要实施乳房切除术,也不是手术切除的范围越大越好。
三、认为化疗的毒性大,进行化疗弊多利少
许多乳腺癌患者都认为化疗的毒性大,副作用也大,因此拒绝进行化疗。这种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化疗是指应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化疗药物能作用在肿瘤细胞生长繁殖的不同环节上,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在癌症的治疗中,化疗起着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和转移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都有较强的毒性和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对此癌症患者应有个正确的认识。事实上,目前的化疗药物,正在向低毒高效的方向发展。在临床上,对化疗的副作用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及预防的方法。在化疗中,只要合理地使用化疗药物,并能为癌症患者制定一个科学的化疗方案,就可以使化疗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而且现在还可以用化疗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如进行介入疗法等。因此,目前医学界认为癌症患者进行化疗还是利多弊少。
四、认为每个癌症患者都要接受放疗
放疗具有扩大杀灭肿瘤细胞范围的作用。放疗与手术、化疗被称为治疗癌症的三大手段。但并不是每个癌症患者都需要接受放疗。如对Ⅰ期的乳腺癌患者,在临床上就不提倡对其实施根治术后再进行放疗。
五、认为接受内分泌治疗是没有用的
有的乳腺癌患者认为进行内分泌治疗没有用。其实这样的患者至少是缺乏对乳腺癌的认识。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的全身性疾病,长期受到激素刺激会增加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机会。内分泌治疗,包括去除内分泌腺体的治疗和服用内分泌药物的治疗。目前,多数该病患者进行的内分泌治疗都是药物治疗。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这样的治疗,可以调整其体内的激素水平,从而达到避免复发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同进行化疗比较,进行内分泌治疗具有疗效明确、操作方便、毒副反应较轻、花费相对较少等特点,其疗效同化疗的效果相似。因此,当该病患者的病情适合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内分泌治疗。
六、认为已广泛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没必要再进行治疗
有些乳腺癌患者由于病情发现得较晚,其癌症已经发生了转移,因此想放弃治疗。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乳腺癌对放化疗等抗癌药物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即使已经发生了广泛转移,其治疗仍可以获得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有些发生了脑转移、骨转移、肺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经治疗后常常可以获得不错的疗效。所以,已发生了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也应进行积极的治疗。
做什么运动可以长高 单杠有助长高
练习单杠的目的在于拉伸全身的肌肉和骨骼。单杠的训练有很多种形式,如双臂上杠、卷身上杠、引体向上等。有许多人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单杠是一项纯粹的训练手臂肌肉的运动,其实不止如此,单杠要求上身和下身同时用力,对于骨骼的生长由促进作用,医学上的单杠治疗脊椎疾病就是一个例子。
卵巢癌认识的常见误区
尽管人们对卵巢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仍存在很多认识误区,例如卵巢癌不能被早期发现,消化不良症状与卵巢癌无关等。
误区一:卵巢癌不能早发现
由于卵巢深藏于盆腔内,往往只有肿瘤长到足够大或侵犯其他脏器时才会出现症状,但此时卵巢癌基本已经发展至晚期。因此,很多患者认为卵巢癌在早期根本不能被发现。其实不然,定期体检如常规妇科检查、血液CA-125化验、腹部B超检查,均可发现早期卵巢癌变。
误区二: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了可出现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引起一些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而导致卵巢癌被误诊。因此,高危人群在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也要查查卵巢是否出现癌变。
误区三: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卵巢癌的化疗可包括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但无论是哪一种,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过量且不规范的化疗会损伤患者体质,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反而给治疗造成很大障碍。
关于乳腺癌的认识误区
1、乳腺癌是不治之症,一旦患病就没有治疗价值
由于受不少影视作品或身边的道听途说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仍将恶性肿瘤视为“不治之症”,甚至于谈癌色变。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药物及新的治疗方式的出现,目前不少恶性肿瘤已经获得治愈的机会。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乳腺癌的死亡率却有所下降,恰恰证明乳腺癌并非不治之症。当然不同阶段的恶性肿瘤获得治愈的机会不一,但早期的乳腺癌其临床治愈率可达90%以上。因此恶性肿瘤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乳腺癌的自然病程以无症状的临床前期最长,约占全病程的2/3,使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具备了客观的条件。目前资料显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可使乳腺癌死亡率下降15~25%。临床上经过影像学的检查发现的不可扪及的乳腺癌其远处转移率低,10年无瘤生存率达90%以上。另外,即使是晚期的乳腺癌,经过合理的药物或生物学治疗也可延长患者生存、提高患者生活治疗。因此当患上乳腺癌的时候,切忌炜疾忌医,应该及早治疗,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2、乳腺癌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的女性才会患癌
不少人认为恶性肿瘤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组织细胞异常生长,因此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我外婆、妈妈都没有患过乳腺癌,我自己肯定不会患乳腺癌。”然而,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由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体的遗传易感性所决定的。某些遗传缺陷或免疫缺陷病的个体,会表现出易患某些肿瘤的倾向,即对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复杂,至今尚不能用已知的单因素或多因素模型来完全解释其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因此,遗传因素只是影响乳腺癌发生的因素之一,其他危险因素亦会对乳腺癌发生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对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的突变的研究可以解析大部分遗传性的乳腺癌,但仍有不少基因与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另外超过50%的遗传行乳腺癌尚无法解释。实际上遗传性乳腺癌大约占说有乳腺癌的5~10%,大部分的乳腺癌在多因素的作用相关的。影响乳腺癌发生的其他因素包括:雌激素的刺激、电离辐射、饮食习惯和乳腺其他疾病等。
3、乳腺癌是女性的疾病,男性不会得乳腺癌
乳腺并不是女性特有的器官,男性同样有乳腺组织,只是外观上并不明显。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相比之下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仅为女性乳腺癌的1%左右。文献报道男性乳腺癌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5~65岁,约占全部乳腺癌的0.7~1.2%。男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BRCAl和BRCA2基因突变)、内分泌因素、电磁辐射以及环境的致癌化学物质等有关。同女性乳腺癌一样,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缺乏有关男性乳腺癌的防治的宣传以及男性患者及部分医护人员常对此掉以轻心,不少男性乳腺癌未能做到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应该引起人们对男性乳腺癌的关注。
4、自我检查时最有效的早期诊断方式,不需要花钱体检
乳腺自我检查是妇女定期自行进行乳腺触诊,以期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但BSE的敏感性仅20~30%。诚然,乳腺为体表器官,不少乳腺癌的征象可以自行检查发现,如乳房肿肿块、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皮肤改变等。但不少乳腺癌,特别是病灶较小的乳腺癌,临床上没有明显症状,需要通过临床影像学的检查方法才能发现。目前的临床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乳腺自我检查仅提高良性肿瘤的检出率和活检率,并未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也不能有效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因此,美国癌症学会的“癌症早期发现指南”已经不再推荐乳腺自我检查作为常规的乳腺癌早期诊断措施,但仍建议告知妇女乳腺自我检查可能潜在的获益(提高自我意识)和局限性(主要是假阳性率)。
因此,目前仍然建议妇女定期到专科医院进行乳腺体查,特别对40岁以上的妇女和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以期达到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5、乳房没有触及肿块,就没有患乳腺癌的危险
乳腺癌的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乳房肿块,但并不是唯一的临床表现。既往,不少人曾错误认为只要乳房没有触及肿块,就不可能患乳腺癌。随着广大妇女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乳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工作的不断开展,愈来愈多的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被检出,其中25~35%的不可触及病变为临床。临床上不可触及的乳腺癌的多数由乳腺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发现。除了乳腺肿块,有时微小的钙化灶甚至是乳腺X线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唯一表现。部分不可触及的乳腺癌中有22%~30%仅能由超声检查发现,特别是腺体致密的年轻患者。部分早期的乳腺癌临床上仅仅表现为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的乳头溢液,乳腺X线及超声检查均阴性,仅能通过乳管镜检查发现。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乳腺专用MRI(核磁共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不可触及乳腺癌的临床检出。
另外,与可触及肿块的乳腺癌相比,不可触及的乳腺癌大多为早期乳腺癌(0、I、Ⅱ期的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目前,临床建议妇女每年进行临床乳腺检查和乳腺超声检查;对于40岁以上的妇女建议每1~2年增加1此乳腺X线检查,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选择性MRI检查,以期达到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6、乳房摸到肿块,肯定得了乳腺癌
尽管80%以上的乳腺癌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但并不是所有乳房肿块都是乳腺癌。实际上,很多的乳房肿块都是良性的肿块。乳腺癌的肿块一般表现为无痛、质硬、边界不清、活动欠佳的特点;而大多数便面光滑、活动的肿块都可能是良性的肿块。当然,如何鉴别乳房肿块的良恶性可通过超声检查、乳腺X线检查等作初步判断,最终需要组织学病理检查才能确定乳房肿块的良恶性质。
当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是难以初步判定乳房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因此,如果发现乳房肿块,首先需要到乳腺专科作进一步的诊断,以免延误诊治。
7、患乳腺癌就一定要切除乳房
乳房,对于女性而言不仅有哺乳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代表着女性健康、美丽和自信。不少女性认为一旦患乳腺癌,就意味着将要承受失去乳房的痛苦。但乳腺癌患者一定要切除乳房吗?
乳腺癌传统根治术需要切除整个乳房和清扫腋窝淋巴结。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从肿瘤生物学角度讲乳腺癌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乳腺癌是否根治不取决于手术方式,而在于疾病分期的早晚及全身综合治疗是否有效、规范。国内外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早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手术及术后放疗可取得和传统乳腺癌根治术(全乳切除手术)同样的临床效果,另外,对于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者,可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从而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大部分的早期乳腺癌可以进行保乳治疗,保乳手术不是以牺牲生命来换取美丽,符合保乳适应症的患者施行保乳术后与传统切乳手术的远期效果基本一致。
另外对于不适合保乳手术的患者,通过乳房重建可以让失去乳房的女性再圆拥有完美曲线的梦想。乳房重建是指用自体组织或人工移植物再塑乳房外形,包括乳头乳晕的重建。自体组织主要采用背阔肌、腹直肌和臀大肌肌皮瓣,移植物主要采用硅胶假体。乳房重建可以和乳房切除术同期进行,也可以在乳房切除术后2~3年后再做。医学实践证明乳房重建术并发症少,也不会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
8、乳腺癌已经治愈了,不需要定期复查
不少乳腺癌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接受手术、化疗、放疗及内分泌药物治疗了,也就获得临床治愈了,而且自我感觉良好,也就不需要找医生麻烦了。然而乳腺癌治疗后并非万事大吉了,不管早期或晚期的乳腺癌临床治愈后都存在一定的复发转移风险,而且患乳腺癌后对侧健康的乳腺患乳腺癌的机会也比普通的人群要大。对于部分局部复发的患者,如果早期得到合理治疗往往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疗效。如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后出现肿瘤的的局部复发,再经过根治性的全乳腺切除手术可以获得根治性的临床治疗效果。另外,乳腺癌可通过淋巴或血管发生全身性转移,如何及时发现这些可能潜在的远处转移病灶必须定期接受常规的检查,而早期发现这些转移灶十分有利于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建议乳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每4~6个月定期复查,其后3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
糖尿病的认识是不是还存在误区
1.吃糖太多引发糖尿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会得糖尿病。因此,这是糖尿病的认识误区之一。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因素,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吃糖太多简单地画等号。
2.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饮食要异于常人。其实,不论健康人还是糖友,都需要健康的饮食,即选择低脂、营养全面、热量适中的食品。
3.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还有只有成人才会得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以1型居多。如今,他们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也增加了。
4.有人认为糖尿病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这也是糖尿病的认识误区之一。事实上,糖尿病最终致人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乳腺癌和艾滋病。
5.诊断糖尿病就要打胰岛素。1型糖友的确需要这样治疗,大部分2型糖友只需通过合理饮食、规律的锻炼和口服药就能控制。
6.肥胖引发糖尿病。体重指数(BMI)超过25只是引发糖尿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之一。有很多体重超重的人身体完全健康,一些体重正常的人却得了糖尿病。
黄豆到底会不会有致癌的情况
豆浆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种饮品,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食品,在欧美享有“植物奶”的美誉。豆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磷脂,还含有维生素B1.B2和烟酸。此外,豆浆还含有铁、钙等矿物质,尤其是其所含的钙,非常适合于各种人群,包括老人、成年人、青少年、儿童等等。
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大豆及其制品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中主要包括大豆苷原和金雀异黄酮。金雀异黄酮的结构与雌激素相似,能与乳腺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相结合而发挥雌激素的作用,故被称为植物雌激素。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植物雌激素虽具有雌激素的作用,但其促乳腺增生的作用却仅为雌激素的千分之一。它不仅可改善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还有良好的防癌作用。因此,近年来大豆异黄酮已广泛用于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除乳腺癌之外,大豆异黄酮对胃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和卵巢癌也有降低危险度的作用。因此,那种一听是植物雌激素,就认为会与雌激素一样能增加患乳腺癌危险的观点,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综观国内外研究资料,迄今尚未发现有关多食大豆及其制品能增加乳腺癌危险性的报道。因为误解了植物雌激素的作用而不敢喝豆浆,不敢吃豆制品,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乳腺癌的认识误区知多少
误区1:胸小的女人患病机率较低
事实:是否患乳腺癌与胸罩的大小关系不大。所有乳腺癌细胞的发展都与乳腺导管或小叶有关,这两者的数量是所有女性都相同的,其主要功能是制造奶汁并输送至乳头。而乳房的大小,一般与脂肪的基质(纤维组织)的量有关,而这与患乳癌的机率几乎没有关系。
建议:所有40岁以上的女性都应进行定期的乳房x光检查。
误区2:乳腺癌一般都会有肿块
事实:约有10%的乳腺癌确诊患者乳房都不会出现肿块、疼痛、或是其它的异常症状。而在检测到的肿块中,80%至85%都是良性的,它们通常都是囊肿或是非癌肿瘤,这称为纤维腺瘤。也就是说,医生应对一切的乳房肿块或其它的乳房症状,进行相关检查。
误区3:乳房x光检查能预防或降低患病风险
事实:定期的乳房x光检查并不能预防或是降低患乳腺癌的机率。该检查只能是确诊乳腺癌,从而使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6%。但是,通过x光检查确诊的大多数乳腺癌患者,一般患病时间都长达6-8年,而该检查对肿瘤的漏诊率高达20%。
因此,所有妇女都应高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每年做一次乳房检查,及早发现乳房的异常。定期进行高品质的x光检查,以及临床乳房检查,是检测乳腺癌最有效的方法,能于乳腺癌最早期确诊。但我们仍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信息,以做好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措施。
误区4:大部分乳腺癌具有遗传性
事实:只有5%至10%的乳腺癌是由brca1和brca2的突变所引起的。(brca1:乳腺癌易感基因)据美国癌症学会(简称acs)称,即使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很多情况下都没有明确的基因突变,反而是与共同的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相关。
事实上,科学家仍没有找到乳腺癌的真正病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从未患者乳腺癌的女性与确诊患者或是高风险女性进行对比,从而找出病因。
误区五:乳房x光检查会导致乳腺癌
事实:相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的好处,x光检查的辐射伤害显得微不足道。美国癌症学会建议,40岁以上的妇女应每年检查一次乳房。美国fda规定的辐射量是相当低的,相当于平均每人从天然资源中吸收三个月以上的辐射量。据fda称,如今妇女照x光时的辐射量较之20年前,已经降低了50倍,对身体长期的影响几乎为零。
鉴于乳腺癌病情的差异性,妇女们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向医生反映可能的致病因素。高风险人群40岁前就应开始做x光检查,或结合其它的更精密的检测方法,如核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