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物的服药时间
常用药物的服药时间
1抗生素
宜在饭前服用,这样可使药物不被胃内食物较多地混合、稀释,可以发挥较好的疗效。 除阿莫西林、司帕沙星几乎不受食物影响外,其他药物的吸收均受食物的影响,饭前服用的生物利用度高,但这类药物大多数对胃肠道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故可根据情况选择饭前半小时或饭后半小时服用;有些药物如呋喃妥因、甲硝唑、红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等,因胃肠道副作用大,病人不能耐受时,可以饭后即服。
2解热镇痛药
通常在中午服用,因为上午11—12时是人体对痛觉最敏感的时候。吗啡和杜冷丁则在晚上9时使用时镇痛效果最好。而阿司匹林,在早上7时左右(餐后)服用,可使疗效好而持久,若在下午6时和晚上10时服用,则效果较差。而抗关节炎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每天一次缓解疼痛和炎症的缓释药物,应在晚上服用为宜。而骨关节炎病人宜在早上或中午服药。 饭后,胃及小肠有食物,可减轻药物的刺激,所以凡是刺激性大的药物,如APC、保泰松、呋喃妥因、铁、三溴片等片剂以及稀盐酸、氯化钾、氯化铵等水剂,宜在饭后服,这样可被食物稀释,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对胃有刺激或易引发恶心、食欲减退的药物,如环丙沙星、红霉素、消炎痛、阿斯匹林、磺胺类等药物,也宜在饭后0.5—1小时之间服用。鱼肝油口服剂亦应饭后服用。
3强心苷类药
心力衰竭患者对洋地黄、地高辛和毛花甙C等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以凌晨4∶00时左右最高。此时用药效果比其他时间给药增强40倍。若按常规剂量使用极易中毒,所以这个时间给予强心苷类药物一定要考虑药物的剂量和毒副反应。 地高辛于8:00~10:00时服用,血峰浓度稍低,但生物利用度和效应最大;14:00~16:00时服用,血峰浓度高而生物用度低,所以上午服用地高辛不但能增加疗效,而且能减低其毒性作用。
4他汀类药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而阻碍肝内胆固醇的合成,同时还可增强肝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使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降低。 由于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所以晚上给药比白天给药更有效。如: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等,采用晚间顿服比每日3次服药效果更好。
5抗高血压药
人的血压在1天24小时中,9:00~11:00时、16:00~18:00时最高,从18:00时起开始缓慢下降,至次日凌晨2:00~3:00时最低。所以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白天,而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夜间。 轻度高血压患者切忌在晚上入睡前服药,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也只能服白天量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夜间为生理性低血压服药使血压降低,从而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脑血栓。 1天服用1次的降压药(包括控缓释制剂)多在7:00时给药。 1天服用2次的降压药,以上午7:00时和下午14:00时两次服药为宜,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因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常在睡前给药。血压服药使血压降低,从而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脑血栓。 1天服用1次的降压药(包括控缓释制剂)多在7:00时给药。 1天服用2次的降压药,以上午7:00时和下午14:00时两次服药为宜,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因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常在睡前给药。
6降血糖药
糖尿病人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这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效果好。甲糖宁(D860)上午8时口服,作用强而且持久,下午服用需要大剂量才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7降胆固醇药
由于人体内的胆固醇和其他血脂的产生在晚上增加,因此,病人宜在吃晚饭时服用降胆固醇的药物
8抗哮喘药
哮喘患者的通气功能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气道阻力最小,凌晨0:00~2:00时最大,故哮喘患者常在夜间或凌晨发病或病情恶化。而凌晨哮喘患者对乙酰胆碱和组胺最为敏感。 抗哮喘药氨茶碱缓释片、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班布特罗、丙卡特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等每晚睡前0.5小时服药一次的平喘效果显著优于每天2次给药方案。
9抗过敏药
如赛庚啶于早上7时左右服用,能使药效维持15-17个小时,而晚上7时服用,只能维持6-8小时。扑尔敏、苯海拉明宜在睡前半小时服用,可减少嗜睡等副作用对生活带来的影响。 治疗皮肤过敏药,如息斯敏、特非那丁、扑尔敏等,可在临睡前半小时服用,因其具有部分催眠作用。
10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发作的昼夜节律高峰为上午6:00~12:00时,而治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也存在昼夜节律性。 钙拮抗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在上午使用,可明显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下午服用的作用强度不如前者。所以心绞痛患者最好早晨醒来时马上服用抗心绞痛药。由于氨氯地平、赖诺普利起效平缓,其血药达峰时间分别需6-12h和7h,若在临睡前给药,可使血药峰值出现在清晨。
11抗肿瘤药
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钟,肿瘤细胞在10:00时生长最旺盛,第2个生长高峰在22:00~23:00时,而正常细胞在16:00时生长最快。所以,在上午10:00时/午夜22:00~23:00时进行化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最高,对正常细胞受损率最低。所以有人提出了“零点化疗”的给药方案,即在午夜给予化疗药。
12糖皮质激素类药
人体激素分泌呈昼夜节律性变化,分泌的峰值在早晨7:00~8:00时,2~3小时后就迅速下降约1/2,然后逐渐减少直至午夜的分泌量最少。 将1天的剂量于7:00~8:00时给药,或隔日早晨7:00~8:00时1次给药,可减轻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反馈抑制,减轻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甚至皮质萎缩的严重后果,且消化系统溃疡出血的发生率降低,并发感染的机会也减少。
13消化系统药
抗酸药 如铝碳酸镁(达喜)、碳酸氢钠片、大黄苏打片等。饭后一小时服,可有效中和饭后分泌的胃酸。 H2受体阻断剂 如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如一日两次可早饭后半小时及睡前服,如一日一次则睡前服用。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夜间及餐后的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 如奥美拉唑。宜早餐前15-30分钟服用,因此时胃酸浓度高,而奥美拉唑为无活性前体,只有在酸性环境才能转化为活性形式。早餐前服用可发挥最大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如一日两次,则睡前加服。 胃粘膜保护药 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宜饭前半小时至一小时或睡前服用,这样有利于保护胃粘膜。睡前如与抗酸药同服,则最少隔开半小时,抗酸药后服。 胃肠推动药 如西沙比利、多潘立酮等宜饭前半小时服用。 助消化药 如多酶片、康彼身等。宜饭时服,因胰酶易被胃酸破坏。
14解痉类药
如阿托品、颠茄、匹维溴铵等。宜饭前或饭时服。
15导泻类药
盐类泻药(如硫酸镁、蓖麻油等),宜早晨空腹服。因盐类泻药通过局部作用引起肠蠕动增强而加速排便,且作用发生快。 植物类泻药(如大黄、番泻叶等)和果导片等,常于临睡前服用,约经8-12小时发挥作用,恰好于次日排便。
16利胆类药
宜饭前服, 需要在胃肠道局部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17补钙药
人体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临睡前服用补钙药可使钙得到充分吸收。
18铁剂
贫血者每晚7时服药比早晨7时服药吸收率要高1倍,故贫血病人补充铁剂宜在晚上7时左右服用。
19维生素类
一般宜在两餐之间服用。用维生素K止血时,则应及时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因排泄较快,为了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应每隔6小时服药1次。 维生素A、D、E宜饭后即服,因它们是脂溶性,油类食物有助于吸收。 维生素B1、B2宜饭时或饭后即服,它们虽然是水溶性,但因小肠对其有特殊的吸收功能,饭后服能提高吸收率,而维生素C虽然也是在小肠吸收,但它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B12,饭后一小时服可有效避免。
帕金森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帕金森患者记忆力减退,思维容易混乱,老年患者常忘记吃药、吃错药,或忘了已经服过药又过量服用,所以老人服药时要有人在旁陪伴,帮助患者把握药量和用药时间,以免遗忘或错服。
2.帕金森患者情绪不稳,可能伴有抑郁症、幻觉和自杀倾向的患者,家人一定要把药品管理好,放到患者拿不到或找不到的地方。
3.帕金森患者也可能存在意识障碍,常不承认自己有病,或者常因幻觉、多疑而认为家人给的是毒药而拒绝服药。需要家属有耐心开导说服,可将药研碎拌在饭中吃下。总之一定督促患者按时服药,以控制病情。
4.患者服药后家属要细心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要引导患者主动诉说身体不适。严重者要去医院求医,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5.如果患者伴有吞咽困难,不适合吞服药片,最好研碎后溶于水中服用;严重昏迷的患者要下鼻饲管,由胃管注入药物;服药完毕后不要让患者立即躺下,可以适当散步,促进药物顺利吸收。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①优点见效快,多在30~60分钟内起效;抗焦虑效果肯定;价格较便宜。②缺点效果持续时间短,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有可能产生依赖。常用药物:劳拉西泮(罗拉)、阿普唑仑,一天2~3次。属于短中效的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效果好,镇静作用相对弱,对白天工作的影响较小。使用原则:间断服药原则,焦虑严重时临时口服,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小剂量原则,小剂量管用就不用大剂量;定期换药的原则,如果病情需要长期服用,3~4周就更换另一种安定类药物,可以有效避免依赖的产生;换药时,原来的药慢慢减,新加上的药慢慢加。如果患者年龄偏大,服药剂量不大,疗效较好时,也可以不换药。只要安定类药物服用的剂量不增加,在正常范围内,疗效不减弱,就可以认为没有产生依赖性。
(2)抗抑郁药因为焦虑的病因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神经递质失衡,而抗抑郁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①广泛性焦虑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赛乐特)、艾司西酞普兰(来士普)、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黛力新等。②惊恐发作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赛乐特)、艾司西酞普兰、氯米帕明等。
(3)这类药物的特点抗焦虑效果肯定、从根本上改善焦虑、无成瘾性,适合长期服用、抗焦虑效果见效慢,2~3周后起效,常常需要同时短期合用安定类药物、价格偏贵。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喝中药时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中药更是如此。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服用。
中医在配伍运用中药时,讲究“四气五味”,根据药性的寒、热、温、凉,并参考辛、甘、酸、苦、咸五味来配伍组成方剂。空腹服药时,寒凉药或者五味偏重的药物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
不同类型的中药,服用时间也不同。肝、肾、肠道疾患,宜饭前服药;眩晕、咽喉疾患宜饭后服药;泻下药、滋补药、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类药宜睡前服用。
这都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和药物作用的特点,对服药时间做出的大致要求。在用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身体变化调整用药,用药的方子不会局限于某一类药,再加上患者长期服药,难免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所以建议长期喝中药汤剂的人,在饭后30~60分钟内服药,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胃药应该饭前吃吗
1、第一类是治疗胃酸过多、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最常用的抗酸剂,有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铝凝胶、碳酸钙、10%氢氧化镁。以上药物必须在餐后1至1.5小时服用,如效果不明显可增加服药次数而不必增加每次服药的剂量,睡前加服1次。如氢氧化铝凝胶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如症状减轻不明显可改为每日4次,每次仍为10毫升。
2、第二类是抗胆碱能药物,服药时间最好在餐前15至3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胃食管返流、支气管炎患者,服此类药能加重病情,应忌用。
3、第三类是对溃疡病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有显着疗效的甲氰咪胍,它起效快,止痛作用强。此药最好与食物同时服用,每日早、中、晚饭时各服1次,每次1片,临睡前再服用2片。老年病人,此药不宜长期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才安全有效。治疗胃溃疡的药物如丙谷胺应饭前15分钟服下,要连服30至60天左右,停药时间应根据内窥镜或X线检查决定,患者切不可症状稍好就停药减药。
服药时间大全
只有正确的服药,才能即保证充分地发挥药物最佳效能,又减少毒副反应,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尽早康复。
一、空腹服药:
是指清晨空腹将药服下。对于要求被机体充分吸收、迅速奏效,本身又无刺激性的药,宜在饭前空腹时服用, 例如:
1. 抗结核药物,利福平等空腹服药后两小时血药浓度可达高峰,且迅速分布到全身
2. 为避免影响睡眠,利尿药和刺激性强的泻药也宜在清晨空腹口服。利尿药氢氯噻嗪、安体舒通等片剂;刺激性强的泻药如硫酸镁、蓖麻油、芒硝等。
3. 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膏等。
二、饭前服药:
指饭前5-60分钟服药,此时胃中无食物,有利于药物在胃内吸收和作用于胃壁。胃的排空快,可使药物迅速到达小肠。例如:
1. 对胃无刺激性的药物、助消化药物如食母生、胃蛋白酶、鸡内金等;
2. 需要在胃肠道局部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收敛药、吸附药、利胆药等;
3. 止泻药如次碳酸铋等;
4. 苦味健胃药,也要求饭前5分钟左右服用。
5. 降糖药如降糖灵、优降糖等,适宜饭前15分钟左右服用。
6. 广谱抗菌药如氟哌酸等宜饭前服用,这样可使药物不被胃内食物较多地混合、稀释,可以发挥较好的疗效。
三、餐中服药:
在进食少许后服药,这样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如:布洛芬等。
四、饭后服药:
饭后15-30分钟服药。
饭后服药的益处和原因:
1. 药物被食物稀释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
2. 延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药物的溶解;
3. 食物能引起消化道内容物的黏度增高,妨碍药物向消化管壁扩散;
4. 食物还影响胃的排空,推迟药物在小肠的吸收。
需要饭后服用的药物,如,
1. 环丙沙星、红霉素、消炎痛、阿斯匹林、磺胺类、APC、保泰松、呋喃妥因、铁剂以及氯化钾等,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或易引发恶心、食欲减退药物宜饭后服用。
2. 综合调节血脂的药物血脂康,因其具有弱酸性应在饭后服用;
3. 抗酸药如氢氧化铝片剂或凝胶剂、胃舒平等在饭后0.5-1小时左右服用,可中和胃中过多的胃酸,能在胃中形成一层保护膜,避免食物刺激。
4. 鱼肝油口服剂亦应饭后服用。
五、睡前服药
1. 缓泻药如大黄、果导片等,只刺激大肠,一般服药后6-12小时才能排出软便,所以可在睡前服,以利清晨排便。
2. 催眠、缓泻、驱虫、避孕药,一般都在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
3. 治疗皮肤过敏药,如特非那丁、扑尔敏等,因其具有一定的催眠作用。
4. 支气管哮喘常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因哮喘发作时间多在夜间。
胃药服用时间
通常所说的胃药,主要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急慢性胃炎的口服药物。服用胃药时,不仅要考虑药物的药理作用,还要掌握合理的用药时间,才能获得最佳疗效。也就是说,服用胃药必须弄清“五时五类”,这对治疗胃病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五时”,是指餐前、餐中、餐后、餐间(即两顿餐之间)以及睡前这五个服药时间;而“五类”则是指促胃动力药、抗酸药、抑酸药、抗幽门螺杆菌药、胃黏膜保护药等五种不同类型的胃药。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和雷贝拉唑等,是目前比较有效的胃酸分泌抑制剂。这类药最好早上空腹时服用,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部分患者深夜症状加重,可在晚餐前或睡前加服一次。
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莫沙比利、伊托必利等建议饭前30分钟服药,到进餐时,药物浓度正好达到高峰,可以有效提高进餐后的胃动力作用,促进消化。消化酶制剂,如多酶片、复方消化酶等建议进餐时或饭后服用,且不宜与酸性药物同服。
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铝碳酸镁等,在胃内能迅速崩解,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薄膜,起到隔离、保护的作用。黏膜保护剂应在饭后1~2小时、睡前或胃不适时服用,避免与食物混合后影响疗效。如果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应间隔半小时后再吃胃黏膜保护剂,以免相互影响。
中重度骨质疏松症用好三类药
中重度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普遍存在腰酸、背疼、弯腰、驼背等现象,具有很大的早发性骨折风险。所以,中重度骨质疏松症不仅需要日常生活的调理,还必须进行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促进骨矿化合物吸收的药物,包括各种钙剂和维生素D,可以较好促进骨矿化。第二类是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包括二磷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具有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和降低骨折发生率的积极作用。第三类是促进骨形成药物,包括重组人甲状旁腺素、氟化物、生长激素等,能够阻止骨吸收,刺激骨形成,降低骨折发生率。
上述三类药物中,为人们所熟悉的是钙剂和维生素D。一般来说,钙剂和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如预防效果,但又是治疗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用药。重组人甲状旁腺素、氟化物、生长激素等促进骨形成药物虽然显示出良好治疗作用,但这类药物用药时间较短,尚需进一步观察疗效,还不是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眼下只用于重症及自发性骨折的治疗。二磷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抑制骨吸收药物,才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
二磷酸盐。二磷酸盐适用于各类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为中重度骨质疏松症的首选治疗药物,常用药为阿伦磷酸盐和利塞磷酸盐。用药方法是:阿伦磷酸盐每日1次10毫克,利塞磷酸盐每日1次30毫克,空腹一大杯水送服药物,服药后至少30分钟不卧床、不进食,持续用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但食管炎、食管溃疡及吞咽困难患者禁用二磷酸盐。
降钙素。降钙素适用于伴有明显骨痛的中重度骨质疏松症,用药方法是: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50-100单位或隔日100单位, 连续用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降钙素用药前需要进行皮肤试验。另外,用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血液生化和肾脏功能。
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适用于绝经后女性,特别是呈现快速骨质丢失的绝经后女性。常用药物为雷洛昔芬,用药方法是:每日60 毫克,分2次给药,连续用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凡有静脉栓塞、肺部栓塞、心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慎用该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