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的结构
小肠的结构
小肠(small intestine)[1] ,一般根据形态和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duodenum),空肠(jejunum)和回肠(ileum)。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1、上部(superior part)在第l腰椎的右侧起自胃的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十二指肠降部。上部与幽门相接的2.5cm的一段肠管,管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环形皱襞又称十二指肠壶腹(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descending part)沿第1—3腰椎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体平面折转向左移行为水平部。降部的后内侧壁有一纵行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nal fold of duodenum),其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为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处。它距中切牙约75cm,可作为插放十二指肠引流管深度的参考值。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在腹主动脉前方移行为升部。水平部的前方有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过。
4、升部(ascending part)自水平部斜向左上方升至第2腰椎的左侧,转向前下续于空肠,此转折部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duodenojejunal flexure)。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被十二指肠悬肌(suspensory muscle 0f duodenum)固定在腹后壁。 十二指肠悬肌由肌纤维与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腹膜覆盖,临床上称Treitz韧带,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儿童便血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一:消化道疾病
1、肛管疾病肛裂和痔疮。
2、直肠疾病肛门、直肠损伤,直肠息肉,直肠肿瘤等。
3、结肠和小肠疾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局限性肠炎,肠套叠,肠结核,肠伤寒,回肠远端憩室炎,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病,肠重复畸形,小肠血管瘤,小肠肿瘤,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当前的肠镜检查有哪几类
根据检查的部位主要分为小肠镜和结肠镜(直肠镜一般由全结肠镜取代),除此还有胶囊内镜,借助一只带有摄像头的胶囊装置来观察小肠结构。通常医生说的肠镜,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结肠镜。
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血小板描述:细胞碎片,体积很小,形状不规则,常成群分布在红细胞之间。循环血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2~4微米,厚0.5~1.5微米,平均体积7立方微米。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外复被)。血小板胞浆中有两种管道系统:与表面相连的开放管道系统和致密管系统。前者是血小板膜内陷在胞浆中形成的错综分布的管道系统,管道的膜与血小板膜相连续,管道膜内表面也有与血小板膜一样的外复层,通过此管道系统,血浆可以进入血小板内部,从而扩大了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由于存在这套与表面相连的发达的管道系统,使血小板形成与海绵相似的结构;后者即致密管系统的管道细而短,与外界不通,相当内质网。血小板周缘的血小板膜下有十几层平行作环状排列的微管,近血小板膜处还有较密的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它们与血小板的形态的维持及变形运动有关。血小板内散在着两种颗粒:α颗粒和致密颗粒。α颗粒内容物是中等电子密度,有的颗粒中央还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芯。α颗粒中含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第4因子、组织蛋白酶A、组织蛋白酶D、酸性水解酶等。致密颗粒内容物电子密度极高,含有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抗血纤维蛋白酶、焦磷酸等。另外,在血小板中还存在有线粒体、糖原颗粒等。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主要传播人群
某些新生儿特别危险,75%的病例发生在早产儿,特别是破胎膜延长有胎膜炎或出生时有窒息的新生儿.张力过高的配方奶喂养或经过换血治疗的新生儿中发病率也较高.
对极小的或患病早产儿通过使用全肠道外营养而延迟数日或数周喂养,然后在数周的时间内缓慢增加肠道喂养,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这是令人可信的.然而另有一些研究未发现这一过程的益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在新生儿监护中集中散发或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的研究已证实一些集中散发病例与特殊的病原菌有关(如克雷白菌,大肠杆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但通常未有特殊的病原菌被发现.
婴儿奶粉怎么冲调
1、切忌先加奶粉后加水。
正确的冲调方法是将定量的40℃—60℃的温开水倒入奶瓶内,再加入适当比例的婴儿奶粉。一般在30ml水中加入一平勺奶粉,调匀即可。最好现配现吃,以避免污染。
2、切忌将已冲调好的奶粉再次煮沸。
已经冲调好的婴儿奶粉若再煮沸,会使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
3、切忌自行增加奶粉的浓度及添加辅助品。
因为这样会增加婴儿的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便秘或腹泻,严重的还会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冲奶粉切忌先加奶粉后加水
1.切忌先加奶粉后加水。正确的冲调方法是将定量的40℃-60℃的温开水倒入奶瓶内,再加入适当比例的奶粉。最好现配现吃,以避免污染。2.切忌将已冲调好的奶粉再次煮沸。已经冲调好的奶粉若再煮沸,会使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3.切忌自行增加奶粉的浓度及添加辅助品。因为这样会增加婴儿的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便秘或腹泻,严重的还会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此外,不可将药物加到奶粉中给婴儿服用。4.喂奶粉时毋须再添额外的饮用水。因为只要正确地按比例调制奶粉,正常情况下婴儿是不会出现“上火”现象的。
先天性巨结肠的预防
本症自然转归预后差,多因营养不良或发生结肠危象死亡。根据多方资料报道,6个月内死亡率达50%~70%。新生儿多死亡于肠炎的并发症。未经治疗,活至成人者罕见;即使活至成人,仍有随时死于结肠危象的可能。
近年来巨结肠病人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由于并发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延误诊断和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明显广泛波及近端小肠的病人的死亡也很少,很多死亡的患儿是因伴发唐氏综合症。在手术前出现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很大可能在结肠造瘘和拖出术后仍有此并发症,总的来说病人的存活率超过90%。长期随访很重要,术后大多数病人(>96%)大便可控制,2~3%出现粪污,大便失禁罕见(<1%)。有些病人(10~20%)可能出现便秘,但如用高纤维饮食和大便软化剂常能改善,大多数病人术后伴发的症状随年龄增长可逐步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