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更容易得血管瘤
早产儿更容易得血管瘤
根据临床上对血管瘤患者的观察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幼儿是血管瘤疾病的高发人群,多在婴儿出生即可发现,有的发病不明显,到出生后的一周左右即可显现出来。专家表示:在新生婴儿当中,早产生儿,低体重婴儿更容易得血管瘤,所以,这类家长们更要引起重视。
早产儿更容易得血管瘤
大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瘤是胚胎内部分将发育为血管的组织,未能和正常发育中的血管瘤系统相连结,而单独留在较浅表层的皮肤上。在婴儿出生后,这些走错位置的血管组织就发育为血管瘤。而血管瘤患者又偏向于早产儿或是低体重的新生儿,所以,有人推测血管瘤与胚胎发育不成熟所致有关。
【好发人群】
体表血管瘤的患者主要是婴幼儿、其次是中年人和老年人,青少年比较少。而在毛细血管瘤当中,大多数都是表现为女性患者,相关统计表明,女患者患者的发病是男性的3倍,因此,女性朋友们更要提高警惕。
【好发部位】
1、鲜红斑痣好发病部位:鲜红斑痣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面颈部多见,占75%-80%,多以单侧并以右侧多见。同时还会累及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有15%的机会可合并难治性青光眼。
2、草莓状血管瘤好发病部位:草莓状血管瘤好发于患者面部、头皮、颈部,其次为四肢、肩背部、外阴部等,同时还也见于任何部位。表面呈疣状,形叶似草莓,瘤体柔软,有一定压缩性。多见单发,也可多发,多发性病例可与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存在,称为混合型血管瘤。
3、海绵状血管瘤好发部位:病灶几乎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以四肢、面颈部、躯干较常见。有时还会生长于骨骼、肝、脾、胃、肠,甚至还可能是其他内脏亦可发生。海绵状血管瘤根据其深度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
4、混合型血管瘤好发病部位:病灶也是可发生人体各个部位,其生长的过程中和草莓状毛细血管瘤相似,在头6个月时,迅速生长,富有极大的侵犯性。在几周之内,正常组织可以受到严重破坏,以致眼睑、口唇、鼻、耳等组织都被不断扩张的血管瘤组织所覆盖,瘤体易发生溃破,出血、感染、坏死、瘢痕形成。
血管瘤长哪些部位要重视
血管瘤长哪些部位要重视婴儿血管瘤因长在不同的部位而有不同的症状,较常发生于头、脸及颈部,影响宝宝外观,造成爸妈对宝宝外观上的担心与困扰,宝宝长大后会影响人际关系及自信心。有少数长在眼脸、鼻子及嘴巴周围甚至口腔内的婴儿血管瘤,则有可能造成宝宝视力、呼吸和吸吮等功能的障碍,若长在肛门会影响排便,一旦表皮溃烂易引起细菌感染,愈合之后比较易留疤痕,尤以发生在鼻、耳、唇的婴儿血管瘤,溃烂以后会造成组织变型,要特别注意。
女宝宝更容易得血管瘤吗根据统计,平均发生率也在百分之零点八左右,国内每年有约一万六千个新生儿患有婴儿血管瘤,其中男女比率为一比三。
小儿血管瘤的危害婴儿血管瘤如果诊治及时,护理得当,大部分可以完美痊愈,否则,得不到彻底治疗,产生并发症和留下后遗症,难以治愈。婴儿血管瘤部分病人发展很快,短期内可能发生危及正常组织器官功能和生命。
1. 影响美观。婴儿血管瘤发生在头面部等暴露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形象,也有的血管瘤患儿由于治疗不当或者护理不当,留下疤痕,影响美观,造成内向、自闭、极端等心理障碍,造成患儿和家长的终身遗憾。
2. 影响正常组织器官的功能。婴儿血管瘤的危害主要在于其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特点,侵犯和压迫周围正常组织,从而影响功能,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严重者可引起残疾,曾经有过因为血管瘤而截肢的病例。
3. 生命危险。部分婴儿血管瘤的危害可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比如KM综合症,或者血管瘤生长在危险部位,均可引起生命危险。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得血管瘤
一是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比男性高。
二是与女性容易善变的性格和情绪有关,人体激素水平的改变和一个人的性格、情绪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格暴躁、急躁的人一般雄激素偏高,雌激素偏低,而温柔、多愁善感的人雌激素偏高。
三是与外界因素有关,一部分女性为美长期化妆或者使用保养品等,其中含有雌激素,或者一部分女性因为某种疾病,大量补充雌激素而造成雌激素增高。
三大因素会增加面部血管瘤的发病率
1、口颌面部的血管瘤可占到血管瘤的60%,这主要是因为头面部毛细血管和淋巴组织比身体其他部位丰富,因此发病几率较高。
2、母亲的激素水平与婴儿血管瘤发生有关。孕前服用避孕药的母亲起孩子血管瘤发生率明显增高;母亲雌激素水平与孩子血管瘤发生率呈正比,即母亲雌激素水平高,孩子血管瘤发生几率高。女性婴儿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3),可能也与此有关。
3、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高龄产妇、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先兆子痫、家族因素等也是婴幼儿血管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专家指出,血管瘤的发生因素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说法,目前各种学说较多。一般认为,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几率较大。妊娠期的激素水平高、高血压、妊娠期受外伤等增加血管瘤的发生几率。此外,环境污染和饮食不当也可能会增加血管瘤发病率。
早产儿易患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性疾病,约80%都属于先天性的,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的发病率占全身的60%,其中大部分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它不仅给人们的容貌上带来了影响,而且对人们的健康也造成了威胁。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早产儿患血管瘤的几率比足月儿高2倍。
中国的研究人员调查了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3年多来就诊的婴儿血管瘤患者,其中一半以上血管瘤患儿属于早产儿。研究人员表示,30年来,婴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发病率不断增高,这与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药物的不规范使用等一系列诱因不无关系。大部分血管瘤患儿的雌二醇水平都会偏高,而引起雌二醇水平增高的原因有很多种,大部分与饮食习惯有关,由于现在人们吃的肉类、水产品等均为人工饲养的,容易引起雌二醇水平偏高,现在社会压力大,生活的压力也可引起激素水平的失调,激素的滥用也可引起激素水平失调。
血管瘤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异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一种系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早产儿由于发育未成熟等原因,发生血管畸形的概率增高,这也是其易患血管瘤的原因。
早产儿有哪些特点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大多数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早产儿的死亡率较高,因为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因此,大多数早产儿需要在医院治疗护理一段时间。
早产儿有哪些特点呢?
1、外表特点:头颅相对更大,与身体的比例为1:3,囟门宽大,颅骨较软,头发呈绒毛状,指甲软,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呼吸系统:因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呼吸功能常不稳定,部分可出现呼吸暂停和青紫。有些早产婴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少,可发生严重呼吸困难和缺氧,称为肺透明膜病,这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3、消化系统:吸力和吞咽反射均差,胃容量小,易发生呛咳和溢乳。消化和吸收能力弱,易发生呕吐,腹泻和腹胀。肝脏功能不成熟,生理性黄疸较重且持续时间长。肝脏储存维生素k少,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易发生出血。此外,其它营养物质如铁,维生素A,D,E,糖源等,早产儿体内存量均不足,容易发生贫血,佝偻病,低血糖等。
4,体温调节: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大,肌肉活动少,自身产热少,更容易散热。因此常因为周围环境寒冷而导致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5,神经系统:各种神经反射差,常处于睡眠状态。体重小1500克的早产儿还容易发生颅内出血,应格外引起重视。
6,免疫功能:早产儿的免疫功能较足月儿更差,对细菌和病毒的杀伤和清除能力不足,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较少,由于对感染的低抗力弱,容易引起败血症,其死亡率亦较高。
早产儿面临三大生长挑战
面对全世界范围都日益增高的早产儿发生率,全球著名新生儿营养学家、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儿科新生儿分部副教授卡韦尔博士指出,早产儿要面对三大生长挑战,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追赶性成长。
卡韦尔在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举办的早产儿院外喂养对策学术论坛上介绍说,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更容易面临营养缺乏以及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其中生长障碍、骨矿物含量不足、神经精神发育受限是早产儿出院后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三大成长挑战”。基本上出生以后一年到一年半之内的时间,对早产儿的神经发育来说非常重要。这个期间之内应该尽量努力,保证他们良好的生长。如果出生后一年或两年没有实现追赶性生长,早产儿就失去了追赶性生长的机会,神经以及体格发育可能需要面对更多问题。
对那些进行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卡韦尔博士说:“我们首先推荐早产儿母乳喂养,但是要结合一些辅助方法保证营养。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对于某些早产儿来说,如果只使用母乳喂养很难满足所需的营养水平。在美国,我们建议妈妈在母乳当中加母乳强化剂,在没有母乳强化剂的地区,则应使用出院后配方奶和母乳每日交替结合喂养。”
“而对那些无法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的早产儿,我们会分住院期间和院外不同时期,推荐早产儿使用不同的配方奶进行喂养。”卡韦尔博士强调。
据悉,我国目前早产儿数量占新生儿出生总数的8%到10%,其中20%至30%的早产儿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损伤,甚至影响今后的生存质量。(新华网北京5月1日专电)
血管瘤多发人群有哪些呢
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肿瘤,大家都知道血管瘤是良性的肿瘤,其实血管瘤的发病人群非常广泛,不论是婴幼儿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发生血管瘤,具体的血管瘤的易发人群请看下面的详细介绍。
◎孕期妇女:因妊娠、孕期妇女的身体会出现一些异常,比如说体内雌性激素的增多,这也会导致血管瘤的发生。这也是血管瘤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的原因。
◎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样也容易引发血管瘤。如经常吃烤、煎、炸的小食物,口味偏向咸、辣的人群更容易得,这也导致血管瘤发病率逐年增加。
◎某些疾病引起: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肝脏等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得,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因此,患有上述三种疾病的人也属于血管瘤的高发群体。
◎长期压力劳累过度:根据调查显示:长期处于压力过大,身体超负荷状态的人更容易发病。无论是从西医,还是中医的角度来看,两者不谋而合,都认为长期的疲劳、压力会诱发血管瘤。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血管瘤的易发人群,孕期妇女比较容易发生血管瘤,其实如果怀孕的女性不注意还会引发腹中胎儿发生血管瘤,还有不良生活习惯等会造成成年人的血管瘤。
因此女性朋友在怀孕的时候,一定要有所注意,尽量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平时不管是在演戏还是在生活当中,尽可能避免一些容易对胎儿造成刺激的物质,长时间的过度疲劳,也可能会使得免疫能力下降,因此,最好是能保持适度的休息,尽量避免胎儿出现血管瘤。
早产儿容易得哪些病
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感染性肺炎是早产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新生儿的肺炎可以是吸入性的、自然感染,还可以是继发性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之后的感染。
除此之外,脐部感染、皮肤感染、口腔感染、消化道感染,都是早产儿容易患上的疾病。
早产儿在家应予特殊配方喂养
营养不良是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高发的主因
全球著名新生儿营养学家、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儿科新生儿分部副教授jane d carver博士指出,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更容易面临营养缺乏以及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危险,其中生长障碍、骨矿物含量不足、神经精神发育受限是早产儿出院后所面临的“三大成长挑战”。carver说,“基本上出生后一年到一年半之内,对早产儿的神经发育非常重要。这个期间内应尽量努力,保证他们良好的生长。很多研究证实,如果生后一年或两年没有实现追赶性生长,早产儿就失去了追赶性生长的机会。”但我国国内一项最新临床数据表明,我国早产儿的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高达60%,是发达国家水平的近两倍。营养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对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和出院后的营养缺乏状态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尚无法提供适合的喂养方案。
院外应给予特殊配方喂养
对那些进行母乳喂养的早产儿,carver博士说,在美国,早产儿出院后专家都建议妈妈在母乳中加母乳强化剂,在没有母乳强化剂的地区,则使用出院后配方奶和母乳每日交替结合喂养的方式。
协和医院王丹华教授认为,出院后如果母乳不足应选用早产儿出院后专用配方奶(pdf),因为普通足月配方奶在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支持部分早产儿出院后的追赶性生长,专用配方奶的营养水平介于早产和足月配方之间,既可防止早产儿营养缺乏不足并支持追赶性生长,也可防止出院后因营养过剩带来对远期健康的不良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朱建幸亦强调,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应根据每个早产儿出院时情况、个体发育情况来决定使用时间。早产儿出院后,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进行回访以监测其生长发育速率。
早产儿如何提高体重
1、早产儿更加需要母乳。母乳中所含有的更加丰富的抗体和养分,会保护宝宝免于受到早产儿更加容易患上的诸多感染。母乳更加容易消化,不会像奶粉那样给宝宝本来就脆弱的肠胃带来额外的负担。宝宝对于母乳中的脂肪和蛋白质的利用率,远远高于奶粉。而且对于早产儿来说,吃母乳比吃奶粉省力,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比奶粉喂养的早产儿成长的更好、呼吸暂停(窒息)的现象明显下降。
2、把握喂奶量和次数。因早产儿消化能力差,胃容量小,但每日所需要的热能又不能少,所以只能采取分次哺喂的方法。如: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每隔2小时哺喂一次,开始量为4毫升,如喂后反应较好,每次可增加2毫升,但每天最多增长16毫升;体重在1500克以上的早产儿,每隔3小时喂一次,酌情增减。白天在两次喂奶之间,应喂少量的葡萄糖水。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喂完后,最好让婴儿侧卧,避免吐奶时引起窒息。
提早预防血管瘤是关键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大,高龄产妇不断增多,饮食、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这就容易导致早产儿,婴幼儿血管瘤和这些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妇女怀孕后应该注意饮食、适当的锻炼身体、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自己的孩子患上血管瘤。
现如今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预防措施,如果孩子不幸患上疾病,一定要尽早进行诊断治疗,不要听信偏方、小广告,以免发生病变,给患儿带来更多的伤痛。像大宝这样由老人看大的孩子,大多数都受歧视,更别说患上了疾病了,所以一定要关爱祖国的花朵,让他们身心健康的快乐成长。
与20年前相比,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增加了1倍,早产儿在出生后罹患疾病的风险远远高于足月新生儿。近日美国《脉管性疾病杂志》刊登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早产儿患血管瘤的概率是足月产婴儿的2倍。大部分婴儿血管瘤患者雌二醇的概率偏高,而导致雌二醇水平增高的原因又有很多种。有专家指出血管瘤在重量不到1.5千克的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其中女婴的发病率高男婴,大多数的婴儿血管瘤一般在出生后一个月或几个月内出现。
另外,据目前的研究发现,血管瘤遗传性的原因不大。国外的一项调查发现,单卵双胞胎血管瘤发生的一致性和双卵双胞胎相比,无明显的差异,通俗的说,遗传因素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并不是主要作用。
婴儿血管瘤通常出生一个月出现,血管瘤的初期会有红色像“胎记”的症状,婴儿很容易被父母忽视,父母应该检查是否孩子身体异常,尤其关注那些隐藏的地方,比如会阴、腋窝、背等。一旦发现类似的红色鼹鼠或小疙瘩,应按颜色变化后,是否有胀,头发等情况,一旦发现类似的红色胎记或小疙瘩,就要及时就医。
从本质上来说,血管瘤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造成的血管畸形(错构瘤),是先天性的,占75%。而另一种是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是后天发生的,约占25%,其主要原因是和血管增值有关的生长因子表达过高所致。
常见的血管瘤有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血管瘤的危害,取决于它的生长部位、大小及组织成份。很大部分血管瘤患儿在1岁后,毛细血管瘤会自行消退,当然也有例外,由于血管瘤会发生在任何位置,如果血管瘤长在脸上、眼球、咽喉等器官,就可能影响这些部位的某些功能,危害婴儿健康,这个时候就应积极进行治疗。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一旦发现任何病症,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治,以免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血管瘤患者一定要选择专业正规的医院,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切勿听信各种偏方,以免耽误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得血管瘤
血管瘤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错构瘤),一种系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可表现为异常颜色的表现、局部肿起来的包块等,从血管瘤的图片上能看到毛细血管瘤的症状和部分海绵状血管瘤以及蔓状血管瘤的症状。据研究资料表现,血管瘤的成因和雌二醇水平增高有关,而雌二醇是人体内一中主要你的雌激素。
女性更易患血管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比男性高。
二是与女性容易善变的性格和情绪有关,人体激素水平的改变和一个人的性格、情绪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格暴躁、急躁的人一般雄激素偏高,雌激素偏低,而温柔、多愁善感的人雌激素偏高。
三是与外界因素有关,一部分女性为美长期化妆或者使用保养品等,其中含有雌激素,或者一部分女性因为某种疾病,大量补充雌激素而造成雌激素增高。
为什么鼻子上会长血管瘤
血管瘤专家指出,外耳主要是由软骨构成,皮肤较薄,但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组织。如果在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耳朵部位毛细血管组织分化异常,就会发展成血管瘤。
专家指出,对于血管瘤发病的具体原因,医学界有很多学说,至今尚无一个公认和肯定的说法。对于血管瘤发生的部位,更是非常随机,无法确定。但一般来说,以下几点因素可能会导致血管瘤的发生:
1、孕妇雌性激素水平高。有关母亲的激素水平与婴儿血管瘤发生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孕前服用避孕药的母亲起孩子血管瘤发生率明显增高;母亲雌激素水平与孩子血管瘤发生率呈正比,即母亲雌激素水平高,孩子血管瘤发生几率高。女性婴儿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3),可能也与此有关。
2、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血管瘤发生几率高。患有血管瘤的婴幼儿中,20%为早产儿(胎龄低于37周),5.7%为极早产儿(胎龄低于32周),13%为低出生体重儿(1500g—2500g),5.3%为极低体重儿(低于1500g),81.5%为正常出生体重儿(2500g以上)。
早产儿有5大特点
1、吸吮和吞咽反射能力不成熟
正常的新生儿是靠吸吮和吞咽来摄取奶液的,但是,早产儿吸吮和吞咽的协调功能要到34周才能成熟,这些功能如果不成熟,不仅会妨碍经口摄入的充足喂养,而且也容易造成呼吸道吸入。
2、胃容量小
早产儿胃容量很小,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也不成熟,两者之间缺乏协调的活动,其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均是降低的,胃的排空也较慢,因此,早产儿比足月儿更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3、胃肠动力不健全
胃肠道的蠕动促进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早产儿胃肠道动力不成熟,胃肠蠕动往往很弱。胎儿年龄小于31周的早产儿,小肠蠕动幅度低,而且收缩也无规律,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只有随着胎龄的增加、胃肠功能的成熟,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才能将食物向下推动。这就是为什么小早产儿更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问题。早产儿结肠动力也不成熟,当有呼吸窘迫或感染时,常可出现类似于巨结肠的动力性肠梗阻。
4、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
在肠道起着重要的吸收和消化作用的是一些消化酶,早产儿这些酶类分泌少,而且活性液较低,对于营养素蛋白、脂肪、糖的吸收和消化有一定的影响。如乳糖酶在36周时才能达到足月儿水平,因此早产儿常有乳糖不耐受问题。
5、肠道免疫功能不正常
正常的胃肠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可以防治细菌的合并侵入,如胃酸、肠黏膜、肠道抗体等,早产儿胃酸低、肠黏膜渗透性高、肠道抗体能力弱,因此早产儿容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