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缝放血的作用
四缝放血的作用
四缝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特效穴,有健运脾胃,补益气血,通调腑气,理气消疳,祛痰导滞之功,刺激四缝能增强多种消化酶的活性,一旦消化酶的活力上升,消化功能就会提高,食欲胃口也会改变。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小儿腹泻,蛔虫症,百日咳等症。
四缝穴放血的作用是什么
四缝放血的作用
四缝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特效穴,有健运脾胃,补益气血,通调腑气,理气消疳,祛痰导滞之功,刺激四缝能增强多种消化酶的活性,一旦消化酶的活力上升,消化功能就会提高,食欲胃口也会改变。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小儿腹泻,蛔虫症,百日咳等症。
放血的方法
科学定位: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穴。
简易取穴:在手2,3,4,5指的掌面,当第2指关节横纹中点取穴。
进针深度:从食指的四缝穴开始,经中指,无名指,小指循环往复的来回按揉,在严格消毒后,三皮肤针的小头重叩上述操作每个指头的刺激点约1分钟,在用消毒的采血针,或小号三棱针点刺穴位1-2下,挤出少量乳黄色透明状粘液或出血,或针0.1-0.2寸,以局部有胀痛感为宜,不宜灸。
鸡血藤的功效
鸡血藤的功效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作用:茎皮纤维可作人造棉、造纸和编织的原料;藤供药用,有行气、扶风、活血的效用;根入药,有舒筋活血的功能,也有杀虫的作用。 藤与根含酚性成分、氨基酸、糖类、树脂。功效:活血舒筋;养血调经。主治: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妇女有经不调;痛经;闭经 。
1、对造血系统的作用:据何淑玛等报道,密花豆藤煎剂(100%)对实验性家兔贫血有补血作用,能使血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升高。较香花崖豆藤作用强。。
从放血完毕后1天始,各组分别灌胃以20%丹参、当归、鸡血藤煎剂,按每lkg体重2g剂量给予,另一只按每lkg体重给予10ml生理盐水以资对照,每天1次,连续10天,于放血后1天至13天及l6、18、21天,每天上午8时半由耳静脉取血检查血象。以放血前红细胞数及血色素值为100%,各组家兔放血后平均恢复至95%时之天数分别见表1、表2;以放血前网织红细胞正常值为100%,则放血后网织红细胞出现高峰时间与其21天后之水平见表3。以上结果表明,鸡血藤对失血性贫血家兔耳缘静脉中红细胞,血色素及网织红细胞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四缝放血的作用 四缝的准确位置图片
科学定位: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穴。
快速取穴:仰掌伸指,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
四缝的功效与作用
四缝穴具有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临床上对于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经不调等症。
小儿食积的症状 食积小儿推拿
位置:脾经、胃经都位于拇指的桡侧面。
手法:清补脾胃就是在这个桡侧面上,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来回推,这就叫清补,一般可以100~200次。
功效:具有健脾胃、补气血、清热利湿、和胃降逆、化痰止呕的功效。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呕吐、四肢无力等。
位置: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的中央。
手法:顺时针按揉100~200次。
功效: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清热的功效,一般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症状。揉板门没有什么副作用,如果孩子没有什么不适,日常揉揉这个穴位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调理脾胃的保健作用。
位置:四缝穴位于第一、二、三、四、五手指掌面近端指尖关节中央。
手法:用大拇指的指甲逐个掐揉宝宝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第一指关节处的四缝穴。两只手都要掐,掐10次左右即可。
功效:具有消积导滞、祛痰化积的功效。传统上我们四缝穴都是拿针刺了放血,在家的时候家长可以用手掐四缝穴,来给孩子起到消积的作用。
注意:四缝穴和四横纹的位置区别。
位置:整个腹部。
手法:用掌根按住腹部下沉1~2厘米,顺时针揉腹100~200次。
功效:具有调畅气机、促进胃肠消化的作用。经常摩腹可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更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并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
注意:顺时针摩腹为泻法,能消食导滞通便,用于便秘、食积、腹胀、厌食等。逆时针摩腹为补法,能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泻、虚寒泻等。
位置: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
手法:让孩子安静地趴在床上,家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孩子后背的皮肤,由下向上沿着脊柱两侧,一边把皮肤捏起,一边向上推。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一般要捏3~5遍。捏脊推荐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
功效:捏脊具有调畅气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功能,针对食积的孩子也非常适合,还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脊背是非常软的,皮一拎就能拎起来很高很高。但如果孩子有病症的情况下,脊背的皮肤表现会不同:
1、食积时,孩子脊背中间部分的皮发紧,捏起来没那么容易,这个就是有食积的表现。
2、感冒时,孩子脊背上部分的皮发紧,皮没有那么容易捏起来,也说明这个地方阳气已经不通透了,我们捏的时候手下也会有明显的皮紧感。
3、发烧时,捏孩子脊背上半段的时候会疼,一疼孩子就会哭,往往一哭一闹汗就出来了,热就退了。
消化不好穴位贴敷
有上述情况的人不妨试试常按下脘、足三里、四缝这几个穴位。下脘穴在腹部,离脾胃很近。常按此穴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
日常如果健胃消食就可常按这几个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有空的时候就可以做做,长期坚持,不知不觉中胃口就会好起来。此外,也可以用穴位贴敷的方法:取白萝卜2个,小茴香60克,将白萝卜切成细丝后煮熟,再把小茴香研成细末,然后把它们调成药泥,趁热贴在肚脐眼周围,用纱布包扎好。这个方法有极高的散寒、行气、止痛、消食的效果,对消化不良、积食、虚寒型腹痛都有效果。
消化不良按摩六个穴位
1、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体位置在弯膝盖的时候,小腿外侧近膝关节处有一个凹陷,往凹陷下四个手指宽,再继续向外一个手指宽的地方。
足三里属于胃经,是治疗脾胃疾病的要穴,《四总穴歌》里说“肚腹三里留”,指的就是凡是腹部消化系统问题的病症都可以用足三里治疗,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健体。
按摩足三里穴位对消化系统具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中医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足三里穴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了它,对人体几乎百利而无一害。
2、四缝穴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小儿疳积怎么治疗 第五步:针刺四缝穴
位置:四缝穴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的中节横纹上。
操作:充分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然后将每个穴位上用力挤出黄色粘液即可。
功效:点刺四缝穴可以清热除烦,通调百脉,治疗小儿疳积有特效。
注意:需进行无菌操作,需专业医生方可进行操作,切勿独自模仿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