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中医教你8种止泻方法
腹泻中医教你8种止泻方法
应对宝宝腹泻,中医有妙招:
1、乳茶
一些如茶,是有着防止腹泻的效果的。云南绿茶1克。将绿茶研细末,分3次用乳汁调服,连服3~5天。功能清热、消食、止泻。
2、孩儿茶
孩儿茶也是不错的,注意服用的次数。将孩儿茶研细,口服。1岁左右每次服0.15克,2岁以上服0.2克,每日3次。可清热、消食。
3、儿科醋茶
醋能够止泻,混合食用更好。绿茶1杯(约300毫升),食醋20毫升,二者混合,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功效和胃止泻。
4、陈皮茶
陈皮,煎水服用,也是效果不错的。茶叶5克,陈皮15克。以上两味用冷开水浸泡一昼夜。以水一碗,煎至半碗。1岁以下每次服20毫升;1~2岁每次服30毫升;3~4岁每次服50毫升。每日3次。
5、车前米仁茶
车前米仁茶也是能够止泻的。炒车前子、炒薏米仁各9克,红茶1克,白糖或葡萄糖少许。用法一:前3味共研细未,以白开水调服。用法二:前3味加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滤汁,加入少许葡萄糖或白糖调味即可,也可将3味研末,以沸水冲泡15分钟,加入少许葡萄糖或白糖即成。粉剂:每日2次,每次用药末3克,用白开水调服,3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汤剂:每日2剂,不拘时温服,3岁以下者酌减。功能健脾化湿、止泻。
6、米汤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大米汤,也是有着止泻的效果的。大米淘洗干净加适量水煮开后再用文火煮,等到大米煮得很烂之后,加入少许食盐(约为4‰)搅拌均匀经细筛过滤后即成。
7、焦米汤
焦米汤一般是在民间广泛的使用的止泻的方法。制作方法也较简单。先将大米粉放入锅中用文火炒至淡黄色,闻到焦米香时即可,注意掌握火候,不宜过焦。
8、胡萝卜熬汤喝
胡萝卜熬汤也是可以直接的饮用,有助于止泻。因为胡萝卜是碱性食物,含有大量的果胶,这种果胶能让大便成形,并吸收附在肠子上的细菌和病毒,然后排出体外,孩子的腹泻就止住了。这个方法,简单易操作,家长可以试用一下。就是直接把胡萝卜煮熟烂后,过滤去渣后再加水熬成汤就可以直接饮用了。
中医治疗秋季腹泻
●寒湿型证见呕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气不重,肠鸣腹胀,遇凉加重,不思饮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湿热型证见泻下急迫,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日数次或达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躁。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食滞型证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脾虚型证见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久则形体消瘦,睡时露睛,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无力。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葛根、陈皮、半夏、木香、莲肉、甘草。
●脾肾阳虚型证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气怯,哭声微弱,或呕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补脾肾、化湿止泻,方选附子理中汤、防己黄芪汤化裁: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黄芪、防己、五味子、甘草。
辨证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有寒则温、有虚则补、有湿清利、有食积消导,久泻可适当固涩。小儿体质柔弱,易病易变,易虚易实,应坚持服药,巩固疗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调整药量。
对病程久延,运用固涩法时,要把握时机,不可早投、乱投。著名儿科老中医董延瑶对此总结出四项用药原则:苔净、腹软、溲通、身无热,内无积滞,肠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涩之法。
小儿泄泻易伤阴、伤阳或阴阳两虚,治疗时应充分细察,多方兼顾,权衡缓急轻重、阴阳消长等,以及时用救阴、扶阳或阴阳兼顾法。
中医教你辩证治疗腹泻
1、急性腹泻
感受寒湿: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淡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脘闷食少等表证,舌苔薄或白腻。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浊,药用藿香正气丸。若湿邪重者,兼见胸闷纳呆,肢体怠倦,舌苔白厚而腻,将藿香正气丸改汤药,可加苍术、木香之类,以助燥湿健脾之力,亦可采用胃苓汤以燥湿健脾,分利止泻;表邪偏重时,加荆芥、防风,以增强疏散风寒之力;腹部胀痛、肠鸣,可加砂仁、炮姜以温中散寒。
湿热下迫: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药用葛根芩连胶囊。如腹痛重时,可用葛根芩连汤,加木香疏通气机,加白芍和营止痛;兼食积者,泻下腐臭难闻,可加神曲、山楂、麦芽等消食导滞;湿偏重者,脘腹满闷,舌苔黄腻,可加苍术、车前子,薏苡仁等,夏季湿盛加香薷、藿香、滑石、扁豆衣等。
饮食所伤: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欲饮食,舌苔厚腻。治宜消食导滞,药用保和丸。如食滞较甚而泻下不畅、腹部胀痛者,可将保和丸改成汤药加减,如加大黄、枳实、槟榔等以推荡积滞。
2、慢性腹泻
脾胃虚弱:可见大便时溏时泻,饮食不化,反复发作,稍进油腻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治宜健脾化湿,选用参苓白术散为主药。如虚而寒盛,肠鸣水泻,四肢欠温,宜温中散寒,可用附子理中丸;如久泻气虚下陷,脱肛不收,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腹部畏寒,有时作胀,平时畏冷,舌淡苔白。治宜温肾健脾,选用四神丸为主药。若疗效欠佳时,四神丸该成汤剂,并可酌加附子、炮姜、禹余粮等温阳补涩药物。若年老体衰,气虚下陷,久泻不止,可加党参、黄芪、白术、升麻以益气升提,并可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泻。
肝气乘脾:泄泻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关,每因精神刺激、情绪紧张之时,即可发生腹痛泄泻,平时可伴有胸胁痞闷,嗳气食少等症,舌质淡红,苔薄。治宜抑肝扶脾,药用痛泻要方(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为主方。
腹泻不要滥用止泻药 止泻药
可以这么说,有时候过早地止泻可能会加重病情。如果你的腹泻属于感染性腹泻,那么我们身体进行”腹泻“就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将一些对人体不利的病菌排出体外,有利于人体的身体健康。如果硬是强行食用止泻药,那么,这些病毒就会留在人体内,反而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如果这种病毒毒性较强的话,还会加重病情。
教你怎么吃好腹泻
1.伤食型
表现腹胀、腹痛,泻前哭吵,大便酸臭伴有不消化奶块,食欲不好,有口臭。多见于秋季腹泻伴有消化不良患儿。
食疗方
苹果汤:取苹果一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盐,煎汤代茶饮。凡大于1岁的小儿可吃苹果泥。
炒米粥:取粳米50克,放入铁锅中干炒至有香味溢出时加水适量,烧汤服。
2.风寒型
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味少,伴有肠鸣腹痛。多见于秋季腹泻的早期。
食疗方
姜茶饮:取生姜10克,绿茶3克,加水150毫升,煮沸,加红糖少许,饮用。扁豆干姜萝卜仔饮:取扁豆10克,干姜3克,萝卜仔6克。以上加水适量煎汤。煎成后加红糖少许,再煎3分钟,取汁分数次饮用。
腹泻吃什么中成药好 调脾止泻丸利湿止泻
该药由苍术,白术,干姜,官桂,赤茯苓,车前子,泽泻,滑石,砂仁,木香,藿香,枳实,槟榔,黄连,甘草所组成。
方中苍术,白术能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鼓舞脾阳,官桂通阳化气,二药还可协助水湿运化;赤茯苓,车前子,泽泻,化湿通利小便,引水湿下行;配砂仁,木香,藿香和中醒脾降逆止呕;枳实,槟榔宽中散漫,消除下坠窘迫之气;黄连清肠中湿热;甘草扶脾益气,兼可协调诸药,所以调脾止泻丸具有健脾和胃,利湿止泻的功效。
治腹泻 教你挑选中成药
五更泻。此症表现为腹泻发生在黎明之前,腹面部作痛,腹胀肠鸣,泻后轻快,伴四肢冷,腰膝酸软等,患者可服四神丸等。
久泻。此症是指腹泻长久不愈。患者有面黄肌瘦、疲倦无力、消化不良、大便溏泻等症状。患者宜服固肠止泻丸、参苓白术丸。若有脱肛,可选用补中益气丸治疗。
伤食泻。此症是饮食不节制,贪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引起。其症状为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较臭,苔厚腻等。此症可服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
寒泻。此病多因受过食生冷食品引起。患者有怕冷、腹痛、肠鸣,若揉按或热敷患部,疼痛会减轻,但大便仍然清稀。患者可服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或贴暖脐膏等。
热泻。此症是过食辛辣食物或饮酒而致胃肠功能失调引起的。其症状是腹痛肠鸣,泻后腹痛减轻,并伴发烧、口干渴等。治疗可服双黄消炎片、加味香连丸等。
脾虚泻。此症常因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弱所致。患者表现为面色萎黄、身倦无力、饮食无味、食后腹胀、时溏时泻,稍进油腻即泻等。患者可服肠炎宁、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或开胃健脾丸等。
寒湿泻。此症常因起居不慎感受寒湿或风寒,过食生冷等引起。表现为腹泻便清稀,腹痛肠鸣,多伴有发热、怕冷、鼻塞头痛等。可服藿香正气水或丸、克痢痧等。
秋季腹泻教你止泻土方
入秋时节,各种胃肠道疾病进入高发期。孩子经常腹泻成为困扰不少家长的大问题。一些妈妈因为担心喂奶可能会使宝宝腹泻症状加重,就盲目给宝宝禁食或停奶等。其实,这一方法并非完全妥当。专家提醒,一些比如蒸苹果的土方法等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家长可以一试。
此外,科学合理调整好宝宝的饮食,做到不油腻、宜清淡,严格把好宝宝食物入口的第一道关。
3岁以下儿童多秋泻最近,不少家长被腹泻的孩子折腾得精疲力竭。入秋以来孩子抵抗力明显下降,稍微吃得多一点、杂一点,肠胃消化道就出问题了,如果一喝奶,腹泻更是卷土重来,颇为烦恼。
记者从儿科、儿童、儿中心等各大医院儿科门诊了解到,最近前来就诊不少都是腹泻小病号,其中以3岁以下婴幼儿居多,尤以1岁半以内婴幼儿多发。秋泻的孩子由于频繁腹泻、呕吐,食欲又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严重者还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更有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等。此外,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发病初期还有流涕、咳嗽、发热、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伴有呕吐、腹痛等,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因此,家长对此病要有足够重视。
停奶禁食未必有效调整膳食是除了用药之外治疗腹泻的有效辅助途径,其中饮食清淡非常关键。专家建议,家长可选择让孩子少吃油腻食物、多喝米粥等方法来控制。
这8招轻松止腹泻
1、母乳喂养的宝宝应继续母乳喂养,若宝宝不是母乳喂养,可用其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
2、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继续吃已习惯的平常饮食,如苹果泥,每天2~3次,每次30~60克。苹果汤,苹果1个洗净切碎,加盐0.8~0.9g克,糖5克,水250毫升共煎汤分2~3次饮用,苹果有止泻作用。
3、可以喂些粥、面条、鸡蛋、蔬菜等,但加工要细、使之容易消化。
4、及时补充液体,防止因大便中的水分丢失过多而发生脱水,可随时喂水、米汤、果汁,最好喂服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内含有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枸橼酸钠等成分,可补充因拉肚子、呕吐所丢失的电解质及体液,调节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可以给宝宝喝些胡萝卜汁。鲜胡萝卜250克洗净切碎入锅,加细盐3克,适量水煮烂后去渣取汁,每天分2~3次服用,有健脾消食止泻作用。
6、家长应仔细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次数和大便量的多少,将大便异常部分留做标本以备化验,查找腹泻的原因。
7、要注意腹部保暖,以减少肠蠕动,可以用毛巾裹腹部或热水袋敷腹部。
8、注意让婴儿多休息,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红臀发生,应把尿布清洗干净,煮沸消毒,晒干再用。
腹泻不要滥用止泻药 泻药止泻原理
止泻药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它是一种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人体将止泻药服下的时候,止泻药会附着在肠壁上,它通过抑制肠胃的蠕动来达到止泻的目的。
中医教你8个解决耳鸣的方法
1.鸣天鼓:双手掌心紧按耳朵孔,中指和食指放在头后枕部轻轻叩击,使耳内隆隆如闻鼓声,每次叩击36下。
2.点按鼓膜:双手食指轻轻插入耳孔,使耳道完全闭塞突然拔出;或双手掌心紧压耳廓后突然拔开,可感到鼓膜活动及耳内“嘣嘣”作响,每次20下。
3.推擦耳廓:将手掌放在耳部前面,平贴在脸上,均匀用力向后推擦,擦过耳后,再从耳后将耳廓带倒向前推擦,反复18次,以两耳出现热感为好。
4.摩耳轮:用食指、拇指沿耳轮边缘上下来回摩擦36下,至耳廓发热。
5.揉耳垂:以双手食指、拇指指腹,分别提揉耳垂,先轻轻捏揉耳垂半分钟,使其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向下拉,再放手,让耳垂恢复原形,重复10次。
6.按揉翳风穴:以双手食指指腹按揉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持续2分钟~3分钟。
7.按揉“门”“宫”“会”:“门”“宫”“会”是耳部的3个穴位,分别指耳门穴、听宫穴和听会穴。耳门穴位于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听宫穴位于耳屏前,下颌骨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有凹陷;听会穴位于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以双手食指指腹从上而下依次按揉这些穴位,每穴持续2分钟~3分钟。
8.十指拿推,顺摩耳:十指环屈成耙形,从前额往后拿推,经枕骨向下,十指并拢,横掌着力两耳前后,至颈椎分手到前面喉结收,掌心顺摩耳。如此反复进行50下。
看中医止泻良方
妙招1:腹泻时应多喝白开水,以补充液体
专家点评:出现腹泻就是很常见的,及时的喝水也是远离腹泻的措施。光喝白开水是不够的,因为急性腹泻时不仅丢失了大量水分,还丢失了电解质,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两者同时补充。
正确方法是:若腹泻不太严重,可自己在家按以下方法配制口服补液:①米汤口服液:米汤500毫升,盐1.75克(约半啤酒瓶盖);②糖盐水:白开水500毫 升,盐1.75克,白糖10克。用法与用量:可选择以上任何一种液体,按每千克体重20~40毫升,4小时内服完,以后酌情补充。若腹泻较重,应去医院治 疗,按医嘱服用医院配好的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蔗糖40克,加水1000毫升)。
妙招2:腹泻期间可吃大蒜杀菌
专家点评:出现腹泻其实就是人体中出现了细菌,因此,及时的杀菌就是很关键的。生大蒜中含有蒜氨酸和蒜酶,在胃中可生成大蒜素,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经常食用生大蒜对肠道有害菌可起到抑制和杀灭作用。但急性肠炎期出现腹泻 后,不宜吃大蒜,因为肠道发生急性炎症时,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腺体分泌亢进,大量体液进入肠腔,若此时再进食大蒜等辛辣食物,可加重对肠壁的刺激,促使肠 壁进一步充血水肿,从而加重腹泻。
正确方法是:进行腹泻的预防就是很关键的,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合理生活。发生急性腹泻时不宜吃大蒜,尤其是生蒜。吃大蒜防腹泻,应该在未病之时服用。
妙招3:腹泻好转后得多吃点,把损失的营养成分补回来
专家点评:出现腹泻一般就会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腹泻之后,就要合理的饮食,补充自己的营养。虽然腹泻好转了,但人体还处于恢复期,此时肠道对食物非常敏感,要特别注意节制饮食,应避免过早进食肥肉、油炸食物、生冷坚硬食物及多纤维素食物,如韭菜、芹菜、黄豆芽等。菜肴要容易消化、富含营养,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步扩大进食范围。
教你自测孩子腹泻
孩子生病时家长最担心的事,特别是婴幼儿腹泻,不明病因,婴幼儿自己也不能表述。这里介绍一些有效的自测方法:
一、观察体温:
婴幼儿腹泻的体温反应主要是发烧,大多是中度发烧(38。5℃左右)。这常见于由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肠道病毒等引起的腹泻。发烧可能早于腹泻或在腹泻初起。同时,患儿还有不爱玩、不愿吃东西、磨人、哭闹等表现。
二、观察精神状态:
主要是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惊厥、抽风、昏迷等症状。一般轻症腹泻患儿不致出现这些症状。
一旦出现这其中的某些症状,尤其是早于腹泻或腹泻初起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观察大便形状与次数:
患儿腹泻一般常见的是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黄绿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每天患儿腹泻5次左右,大便量不多,无明显的脱水现象。
若患儿腹泻次数多,排便量大,失水多,就可能出现脱水症状,此时应及时输液,防止患儿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