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岁前父母学做四件事
孩子三岁前父母学做四件事
策略1:及时关注。
【宝宝年龄】新生儿。
【理由】孩子都希望从父母身上得到认可,再小也是如此。宝宝哭的目的,不完全是因为饿了或者尿湿了,吸引父母注意也是重要的因素。
【方法】
一旦小宝宝开始大哭,父母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排除不舒服的可能后,要正视他的眼睛,抚摸并冲他微笑。
策略2:制订作息表。
【宝宝年龄】3—6个月。
【理由】哄宝宝入睡和给小家伙洗脸洗屁股,通常是件挺费劲的事。如果从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就会简单得多。有规律的生活会给孩子安全感。
【方法】给孩子制订作息时间表时,父母自己应该完全能够坚持,比如每晚7点准时上床睡觉,睡前一定要洗脸等。
策略3:转移视线。
【宝宝年龄】6—24个月。
【理由】当孩子开始学着到处爬和到处抓东西的时候,父母们口中的“不要”便会多起来。宝宝的行为可能会令人烦恼,但小家伙只是表现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而已。
【方法】如果发现宝宝抓台灯,可以喊他的名字,然后做鬼脸或者发出滑稽的声音,转移其注意力,而不要一味禁止他的行为。
策略4:多解释
【宝宝年龄】1—3岁。
【理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掌握“对”与“错”的区别。这时给孩子指令时必须说出“原因”,让他理解为什么这种行为比那种行为更好。
【方法】不要总是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而应该告诉他该怎么做。比如,当孩子开始在墙上涂鸦的时候,父母不应该情绪失控并大声吼叫“不要!”。而是应该解释画画很好,但不应该在墙壁上画,并给他拿来一张白纸。
孩子放学回家 父母不宜做五件事
一不做:“饮料侍候”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应该倡导孩子多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无法替代而人体必需的诸多微量元素。二不做:“零食补偿”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接孩子回家时,拿出各种零食让孩子挑选食用。结果会促使孩子在幼儿园因期待零食补充而不好好吃晚饭,或者“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三不做:“啰哩啰嗦”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使孩子无从回答,甚至厌烦急躁,还会增加孩子对幼儿园“不适应”的感受。孩子的情绪受客观环境影响,成人的紧张和焦虑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四不做:“宠溺迁就”孩子心里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小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无原则地“迁就放纵”。五不做:“偏听偏信”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很难分清想象与现实,有时候会说一些与现实不符的内容。有时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孩子往往会说“某某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偏听偏信”,而是要了解真实情况。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因此,建议家长遇到问题时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源于什么呢
一父母的失望、瞧不起,甚至怨恨。家长先逆反,你不就是要我认可你吗,我就看你什么也不是,一辈子没出息。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不好,看孩子都没有好眼神;有的家长经常说这个孩子好,那个孩子好,旁敲侧击,自己的孩子却是一无是处,无锡精锐教育指出,你瞧不起孩子,你的气不顺,孩子的气就不顺,你说的话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二父母以势压人。家长先逆反,你不是要独立吗,我就什么事都不让你做主,我就什么事都给你安排妥当;或我就是“爱不释手”,自己孩子没有隐私,关怀的无微不至。无锡精锐教育的老师说:“有的家长和孩子赌气,以势压人,不尊重孩子, 我是老子,我就说了算,我就不信制不了你”。
三是父母不尊重孩子或凡事包办代替。不尊重孩子,还表现在不经孩子允许去看孩子的电脑、信件??,向他人宣扬孩子的事。有一位孩子把自己的房门锁了,父母把房门拆掉了,孩子一气之下出走了。无锡精锐教育提醒,家长们凡事都包办代替,没有问过孩子,没有尊重过孩子的意见,才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更主要原因。
四是父母对于一件事叨叨起没完。对于孩子学习一天叨叨起没完,就连孩子吃饭的时间都不放过;尤其是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无锡精锐教育由此可得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批评不能超过限度,超过限度孩子就会逆反了。
青春期是孩子器官机能重组的一个特殊的阶段,有逆反心理是十分正常的,但是我们要正确的处理,无锡精锐教育表示,正确的方法就是: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以爱为基础,之后在情感和道理的基础上,对孩子再进行疏导。做父母的了解和清楚青春逆反期的心理出现的几种原因,那么在教育引导的孩子渡过这个逆反期就会想出更好的教育策略,与孩子一起愉快的成长!
网络成瘾的预防处方
网络成瘾预防处方的“一二三四”,即“一个目标”、“两个小时”、“三件事”、“四门课”。
一个目标:孩子要制定一个暑期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平时没有时间实现的;家长要制定一个暑期的学习目标,学习怎样去了解孩子。
两个小时:孩子每天上网要少于两个小时;孩子户外活动时间要大于两个小时;家长每天要陪孩子至少两个小时。
三件事:孩子做一回父母;父母做一回孩子;大家做一回朋友。
四门课:听发展心理学课,做孩子的父母;听教育心理学课,做孩子的老师;听健康心理学课,做孩子的医生;听咨询心理学课,做孩子的朋友。(施水泉李水根整理)
多动症的训练方法
1、陪伴孩子
多动症孩子做事常常三心二意,在最初进行自控力训练时需要以成人的行为影响孩子。比如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画画或做作业,爸爸或妈妈最好能陪伴在身边,父母的主要任务不是辅导也不是批评,而是督促他专心致志,防止边干边玩,以便提升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质量,逐步改善做事拖拖拉拉的状况。
2、安排时间
多动症儿童做事没有头绪,父母每天要帮助孩子安排游戏、活动和学习的内容,合理分配好时间,使孩子意识到每天该做的事一件也不能少。
3、注意力延长训练
多动症孩子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持续时间短。父母最好依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对一的时间表,并随着其症状的改善做相应的调整。比如,孩子不到6岁,集中于某一件事上的时间最多能维持5分钟,父母不妨给他拟定一个"10分钟计划",告诉孩子:无论是搭积木、画画还是看故事书,都必须坚持10分钟;如果孩子6岁上小学一年级了,看书写字能坚持10分钟,父母就给他定个"15分钟计划"。设定时间段的长度应比孩子能保持的"最高水平"长几分钟,使他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都会让孩子看不到希望,对训练不利。
当然要说话算数,别临时延长时间,不让他感到这一训练计划对自己有太大的压力。为了避免孩子不停地看表,父母可借助定时器:在上面设定好相应的时间长度,定时器一响,孩子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4、为孩子立规矩
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些在家里和在幼儿园、学校的行为准则,让他明白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些规则一旦向孩子提出,就要坚持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坏。需要说明的是,规则定得越细致具体越好。培养规则意识,有助于"多动"孩子症状的逐步改善。
5个可以提升孩子语言智能的方法
第一: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时候,父母要抓住这个机会讲个故事来吸引孩子。但是不必每次都这样做,当孩子能流利地表达时,可以让孩子讲一个给父母听。
第二:玩贴标签游戏:“小狗在哪”“鼻子在哪”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声音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孩子的智能还是不错的。
第三:让孩子接触一门外语:父母会说外语的,可以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语言,让孩子对这种语言产生兴趣。
第四:演讲:经常让孩子多说话,多说一下平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也可经常训练孩子做些“正规”的讲话,让孩子的语言口才得到提高。
第五:标准的朗读示范:父母朗读一篇文章,让孩子看到父母规律的朗读,并且朗读的很清晰,孩子看到父母朗读,不仅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然后在教孩子怎么样朗读比较的规范。
聪明父母教育孩子做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效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的成长一帆风顺。聪明的父母孩子孩子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就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学做“律师”是指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地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并赞美孩子的优点和努力,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做他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其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施加外力往往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不做“驯兽师”,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父母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养成习惯绝非一日之功。
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养成习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培养习惯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第三件事: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要求不够严格,而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激励、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让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必须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比如按计划完成学习目标、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写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想了。
如何帮孩子走出早恋
十四五岁的男孩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于是对异性朋友产生好感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喜欢和某个特定的异性在一起,家长不要硬贴上“早恋”的标签,也许只是两个人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聊天很愉快,想多和同龄人交流。
我觉得你们是非常棒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强行制止孩子。而且你们也是一个很细心的家长,有观察到孩子的情绪波动。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他们依赖父母同时又有一定的叛逆心,如果家长横加阻挠,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叛逆,最终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那么针对孩子的早恋,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以及可能会产生的后果。父母采取接纳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孩子就会愿意和父母沟通,发生的事情也会愿意和父母说,这无形中也让父母对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家长还应该教会孩子管理情绪的方法,两个人在交往中获得学习的动力,促进心理成长,而不是带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