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的脑损害:

胆红素抑制神经细胞膜生物功能,减低细胞内核酸与核蛋白的合成,阻止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脱耦联),胆红素脑病的起因包括抑制神经细胞突触Na+,K+ -ATP酶、Ca2,Mg2+ -ATP酶、蛋白辅酶A和C,同时也阻滞脑细胞膜电位传导(如听觉传导和视觉传导)。这些神经毒性也与接触胆红素的时间相关,时间短可被等量的清蛋白纠正,时间太长,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最近研究发现胆红素对神经元的毒性影响,胆红素脑病的过程可分三阶段:

早期聚集:暂时性的“亚临床型胆红素神经中毒症”,为单价胆红素离子在神经细胞膜上聚集,对神经元的损害是可逆的。

中期聚集:“胆红素脑病”。胆红素不断聚集与神经细胞膜上的极性基团结合,这种结合对神经元有损害,若及时给予清蛋白治疗,这种损害也是可逆的。

晚期沉积:即“核黄疸”。当胞膜被胆红素聚集。结合达饱和状态后,沉着于线粒体部位,引起细胞肿胀,固缩、崩解及被吞噬,神经胶质增生,这种沉积是不可逆的。

可见高胆发展到核黄疸与时程有关,在一定时程里,神经毒性属早期,损伤轻,是可逆的,这时候给予治疗,效果是理想的。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而导致胆红素浓度增高,出现的黄疸,临床上称为生理性黄疸。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出现,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小便稍黄,一般情况好,第4~5天到达高峰,在第1~2星期消失,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但多于生后四周消退。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溶血、重症感染、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对病理性黄疸进行病因分析,通过对新生儿黄疸及早进行相关的检查和临床观察,加强新生儿胆红素监测,及早发现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可有效地减少胆红素脑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早期新生儿轻度黄疸不会有严重后果,但重度黄疸在早期新生儿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核黄疸不仅危及生命,幸存者可因神经系统受损终生致残。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表明: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听觉损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因此应该对黄疸患儿早期进行胆红素水平动态监测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新生儿黄疸高有什么危害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而导致胆红素浓度增高,出现的黄疸,临床上称为生理性黄疸。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 2~3天出现,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小便稍黄,一般情况好,第4~5天到达高峰,在第1~2星期消失,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但多于生后四周消退。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溶血、重症感染、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对病理性黄疸进行病因分析,通过对新生儿黄疸及早进行相关的检查和临床观察,加强新生儿胆红素监测,及早发现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可有效地减少胆红素脑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早期新生儿轻度黄疸不会有严重后果,但重度黄疸在早期新生儿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核黄疸不仅危及生命,幸存者可因神经系统受损终生致残。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表明: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听觉损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因此应该对黄疸患儿早期进行胆红素水平动态监测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治疗

目的是阻止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上升到危险程度。方法见黄疸概述。为安全光疗,有胆红素脑病警告期症状或手足常黄者,必须紧急措施,不能过夜。及早处理窒息、缺氧、酸中毒,避免寒冷、饥饿、低血糖,禁用或慎用夺位性药物和不作快速静脉注射高渗性药物;及时治疗黄疸和光疗、换血,近年来因本病导致的后遗症和死亡已显著减少。以下几点是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如存在引起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应给予对症治疗。

2.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od),分3次口服。

3.抑制溶血过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一般用于重症溶血症的早期,用量为1g/kg,4~6h内静脉滴注。

4.减少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白蛋白:一般用于生后1周内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用量1g/kg加葡萄糖液10~20ml静脉滴注;也可用血浆25ml/次静脉滴注,每日1~2次。在换血前1~2h应输注1次白蛋白。

黄疸不祛对婴儿有影响吗

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爸妈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孩子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黄疸很快就能退去,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黄疸的危害

1、小儿黄疸的病因有很多。比如小儿溶血病、小儿球形红细胞升高症、小儿围产期疾病等既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又可造成贫血、缺氧和缺氧缺血脑病些疾病及病理改变均可导致胎儿和小儿脑损伤,继而导致脑瘫。

2、胆红素脑病是由小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多种小儿疾病。如早产、感染、缺氧、酸中毒等综合造成小儿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严重脑损伤,是导致儿小脑瘫痪的重要原因;早产、感染、缺氧等同样可造成或合并脑畸形、脑发育障碍和脑损伤也可能导致小儿脑瘫。

3、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种治疗措施的使用是否及时,是否正确,均有可能使黄疸的控制不平衡,甚至使黄疸加重,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出现和加重,因此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不恰当治疗也是引起小儿脑瘫的原因。

新生儿溶血病症状表现

1.胎儿水肿:严重者表现为胎儿水肿,主要发生在Rh溶血病,在胎儿期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患儿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肿大,胎盘也明显水肿,胎盘重量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3~4),严重者可发生死胎,胎儿水肿的原因与严重贫血所致的心力衰竭,肝功能障碍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和继发于组织缺氧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2.黄疸:溶血病患儿黄疸出现早,一般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并很快发展,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但也有少数患儿在病程恢复期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出现胆汁黏稠综合征,部分ABO溶血病黄疸较轻,与生理性黄疸相似。

3.贫血:溶血病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以Rh溶血病较为明显,如血型抗体持续存在可导致溶血继续发生,患儿在生后3~5周发生明显贫血(Hb<80g/L),称晚期贫血,多见于未换血者和已接受换血的早产儿中。

4.肝,脾肿大:严重病例因髓外造血,出现肝,脾肿大。

5.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cerebritis):新生儿溶血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足月儿胆红素超过18mg/dl,早产儿胆红素超过12~15mg/dl就要警惕发生胆红素脑病,开始表现为神萎,吸吮反射和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低下,历时半天到1天,如病情进展,出现发热,两眼凝视,肌张力增高,抽搐,角弓反张等,可因呼吸衰竭或肺出血死亡。

新生儿黄疸与脑瘫的关系

黄疸的病因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围产期疾病等,既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又可造成贫血、缺氧和缺氧缺血性脑病。这些疾病及病理改变均可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继而导致脑瘫。

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是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多种新生儿疾病如早产、感染、缺氧、酸中毒等综合造成。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严重脑损伤,是导致儿童脑性瘫痪的重要原因;早产、感染、缺氧等同样可造成或合并脑畸形、脑发育障碍和脑损伤,也可能导致儿童脑瘫。

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种治疗措施的使用是否及时,是否正确,均有可能使黄疸的控制不满意,甚至使黄疸加重,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出现和加重。因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不恰当治疗也是儿童脑瘫的可能原因。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其合并症(胆红素脑病)的病因,以及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不恰当治疗,均与儿童脑性瘫痪有密切的关系。

新生儿黄疸存在那些危害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溶血、重症感染、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对病理性黄疸进行病因分析,通过对新生儿黄疸及早进行相关的检查和临床观察,加强新生儿胆红素监测,及早发现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可有效地减少胆红素脑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早期新生儿轻度黄疸不会有严重后果,但重度黄疸在早期新生儿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核黄疸不仅危及生命,幸存者可因神经系统受损终生致残。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表明: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听觉损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因此应该对黄疸患儿早期进行胆红素水平动态监测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此外,有黄疸的新生儿血糖也低于正常儿血糖水平。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由于胆红素对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不同时龄的新生儿影响各不相同,危害的风险也各有差异,生理性范围也有高风险,病理性范围也有低风险,所以讨论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意义已不重要。

黄疸对宝宝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程度和高危因素,如果存在高危因素、黄疸加重快、程度很高就需要及时干预,这些都需要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综合判断。此时切忌自行判断,尽早咨询儿科医生,具体情况需医生决定。

黄疸是我们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皮肤、巩膜、粘膜变黄。原因是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是人体内的一种化学产物,由于新生儿期的某些特点,它逐渐升高导致皮肤、巩膜、粘膜黄染。不同种族、不同肤色都会发生黄疸,尤其以我们东亚人多。我国新生儿出现黄疸的比例在足月儿大概百分之五十,早产儿大概百分之八十。

相关推荐

怎么看黄疸有没入脑 胆红素300多入脑几率

一般来说足月新生儿胆红素大于342Vmol/L,而早产儿胆红素大于256.5Vmol/L时就会出现胆红素入脑的现象。 所以,如果是足月的新生儿胆红素低于342Vmol/L,那么入脑的几率不大,如果是早产儿,那么入脑的几率较大。 如果是新生儿胆红素高于342Vmol/,那么入脑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溶血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⒈有可能怀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妈妈,如在孕前被查出血型抗体效价高者可在孕前先进行中药治疗来降低抗体,预防怀孕后宝宝患ABO溶血病。 ⒉孕后定期查抗体效价,第一次孕16周开始查抗体,第二次孕28~30周,以后2~4周查一次,自抗体效价增高时开始予孕妇口服中药,每日一剂至分娩。 ⒊孕期诊断为血型不合溶血病者,在24、30、33周各进行10天的综合治疗,以提高胎儿抵抗力。 ⒋自预产期前2周开始口服肝酶诱导剂,可加强胎肝细胞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结合能力,从而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μmmol/L(20mg/dl)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 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生早期胆红素产生过多,新生儿肝脏未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使得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多,透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 2.新生儿出生早期血脑屏障发育未成熟,在一些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游离胆红

新生儿疾病有哪些并发症

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这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由于细菌及毒素直接侵犯到脑细胞组织,使脑细胞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2、新生儿颅内出血:由于颅内受压力变化使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部位脑细胞血液循环受阻碍,使细胞变性坏死,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 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在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血缺氧性损害,从而损伤脑细胞,部分患儿的智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亦称核黄疸。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时,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导致神经细胞的中毒性病变,从而使脑细胞功能发

新生儿核黄疸和新生儿黄疸的区别

1、新生儿核黄疸和新生儿黄疸的区别 1.1、"核黄疸"又名胆红素脑病,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基底核,视丘下核、苍白球等神经核被黄染,导致脑性瘫痪。症状轻重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日龄等因素有关。 新生儿核黄疸和新生儿黄疸的区别 1.2、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互足月儿不超

小儿黄疸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

1、小儿黄疸的病因有很多。比如小儿溶血病、小儿球形红细胞升高症、小儿围产期疾病等既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又可造成贫血、缺氧和缺氧缺血脑病些疾病及病理改变均可导致胎儿和小儿脑损伤,继而导致脑瘫。 2、胆红素脑病是由小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多种小儿疾病。如早产、感染、缺氧、酸中毒等综合造成小儿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严重脑损伤,是导致儿小脑瘫痪的重要原因;早产、感染、缺氧等同样可造成或合并脑畸形、脑发育障碍和脑损伤也可能导致小儿脑瘫。 3、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种治疗措施的使用是否及时,是否正确,均有可能使黄疸的控

重视护理让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更快康复

病情观察:注意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皮肤粘膜、巩膜的色泽,监测胆红素;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出现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粪便及胆红素排出。 合理喂养:黄疸期间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病情,取得家长配合;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病因护

怎样预防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有什么影响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它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有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宝宝的一般情况是良好的,黄疸程度不会很重,进展不会很快,然后黄疸出现了后面慢慢自己会消退的,这时候是不需要干预治疗,对宝宝是没有影响的。 如果是病理性黄疸,黄疸持续地上升,如果没有及时干预治疗,有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像胆红素脑病,还有肝硬化等,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呼吸心跳的骤停,这时候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所以如果是病理性黄疸要及时干预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正常值

新生儿黄疸分类 生理性黄疸 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迟延迟到3~4周)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小于85μmol/L(5mg/dl)。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

ABO溶血症能治好么

可以 1.药物治疗。 ⑴西药。①血浆或白蛋白。②肾上腺皮质激素。③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要及早用药。两药同用可提高疗效。④葡萄糖及碱性溶液。 ⑵中药。 中药可以退黄,体外试验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常用的方剂有:①三黄汤 黄芩4.5g,黄连1.5g,制大黄3g。②茵陈蒿汤 茵陈1.5g,栀子9g,制大黄3g,甘草1.5g。③消黄利胆冲剂 茵陈9g,栀子3g,大黄3g,茅根10g,金钱草6g,茯苓6g。以上三方可选其中之一,每日服1剂,分次在喂奶前服。 2.光疗。 3.换血输血。 ⑴换血目的:换出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