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乙脑
为什么会得乙脑
乙脑病毒感染(35%):
乙脑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直径40nm,核心30nm,成20面体结构,呈球形,电镜下见此病毒含有正链单股RNA大约由10.9kb组成, 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在胞质内繁殖,对温度,乙醚,氯仿,蛋白酶,胆汁及酸类均敏感,高温100℃ 2 min或56℃ 30min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大,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病毒可在小白鼠脑内传代,在鸡胚,猴肾及Hela细胞中生长及繁殖,在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5~30℃,已知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毒力的乙脑病毒,而且毒力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发生变化。乙脑病毒的抗原性比较稳定,除株特异性抗原外,还具有一个以上的交叉抗原,在补体结合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中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出现交叉反应,中和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常用于组内各病毒以及乙脑病毒各株的鉴别。
外感暑热疫疠(25%):
另外,根据本病的发病季节和临床特点,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外感暑热疫疠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由于受邪的浅深和个体抗病能力的差异,因而临床反映的病情有轻,重及险恶的区别,暑邪虽属温病范围,但与一般温病的传变规律有所不同,乙脑的发病,尤其是重型病例,来势急剧,有“小儿暑温一经发热,即见猝然惊厥”的特点,因而卫,气,营,血各阶段之间的传变界限有时很难分辨,暑为阳邪,易化火动风(高热抽风),风动生痰(抽风昏迷及痰堵咽喉),痰盛生惊(痰堵气道,促使抽风),故“热”,“痰”,“风”三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病理转归,临床即出现高热,抽风,昏迷等一系列症状,甚则可致正气内损,正不胜邪,而发生“内闭外脱”的危象,暑多夹湿,故早期阶段的某些病例中,由于暑湿郁阻,而见头痛如裹,身热不扬,胸闷呕恶,神萎嗜睡等湿伏热郁的证候,在疾病后期,由于暑邪伤气,伤阻,筋脉失养,或因余热未清,风,痰留阻络道而产生不规则发热,震颤,失语,痴呆,吞咽困难,四肢痉挛性瘫痪等症状,少数重症病例,因在病程中气,阴耗损,脏腑,经络功能未能及时恢复,可留下后遗症。
神经细胞病变(20%):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可溶解,胞质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在脑实质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软化灶,逐渐形成空腔或有钙质沉着,坏死软化灶可散在脑实质各部位,少数融合成块状,神经细胞病变严重者常不能修复而引起后遗症。
乙型肝炎比艾滋病传染性更强吗
乙肝在我国流行广泛,每10个人就有1个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艾滋病的流行率低,就说明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强吗?这显然不合理。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它在世界上的流行是近20年来的事情,而乙型肝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有流行,它的流行当然比艾滋病广泛。流行广泛并不等于传染性强。或者科学一些,因为乙肝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艾滋病强,所以认为它的传染性强?但这也不科学。一种病原体传染性的强弱不能单一地看病原体在外界的抵抗力。SARS病毒的传染性强,一个“大毒王”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使许多人感染。但SARS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并不强,离开人体后很快失去活性,因此只有近距离接触才会被感染。麻疹和水痘的传染性强,易感者接触后90%都会得病。可实际上,乙肝和艾滋病一般接触都不会被感染,它们的传染性都不强。
另外,在强调病原体传染性的时,也不要忘记人体的免疫性。成年人感染乙肝后一般都不会得病,而是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把病毒从体内清除,只有5%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才会得乙肝。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注射乙肝疫苗也可以刺激人体产生这种保护性抗体。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能保护人体免受艾滋病感染的保护性抗体。在同样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乙肝的配偶只有6%会得乙肝,而艾滋病的配偶被感染的数字就远不止这些了。因此,乙肝和艾滋病没有可比性。
入夏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系统传染病。本病经蚊虫叮咬传播,于夏秋季流行,儿童多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等为特征。重者引起呼吸衰竭,并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自从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实施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理措施以来,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了显著下降。乙脑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均可感染本病。
易感性
人对乙脑普遍易感,隐形感染率达53~90%,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小婴儿由于母体的抗体通过胎盘传递,体内的免疫力可维持3~6个月,故感染后发病较少,病情较轻。
流行特征
乙脑各年龄均可发病,以10岁以下,尤其2~6岁儿童发病率为高。由于儿童广泛接受预防接种,发病年龄有所变迁。
乙脑在中国的流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 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发病机理和病理
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侵入机体后,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然后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病毒是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除与病毒量和毒力有关外, 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抗病能力。绝大多数感染者由于机体防御能力健全,病毒被迅速消灭,临床呈隐形感染或轻型感染。部分病人由于病毒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呈显性感染。
乙脑减毒疫苗预防的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乙脑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6~16天。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病死率较高(5%~50%),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中国是世界上乙脑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至今全国每年乙脑发病人效占全世界当年总发病人数的肌%以上。1950年以来,先后暴发3次大的乙脑流行(l957、1966和1971年),每次流行均持续3~4年。自1971年以来,全国除部分地区发生暴发流行外,大部分省区的乙脑发病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5/10万)。
乙脑疫苗 注射 乙脑在中国的流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 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经多年研究证实,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猪为主要扩散宿主,人、马等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作为宿主。乙型脑炎病毒感染马和猪后可引起马脑炎和猪流产。
做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的流行强度取决于主要传播媒介的密度、主要扩散宿主的数量和人群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均因自然界诸多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在乙脑流行期和流行期前一个月内自然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旱灾、洪涝灾害、地震等)的发生对乙脑的流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乙肝会突然得吗
1、漏诊
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比急性黄疸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这与无黄疸型肝炎患者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从而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和休息有关。
2、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
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常是慢性乙肝的发病原因。乙型肝炎发病的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抵制剂治疗者,常能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也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肝炎。
3、家族性传播
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来源于家庭性的垂直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和父婴垂直传播的两种形式,尤其以母婴垂直传播居多。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为阳性,所生子女如果未打乙肝疫苗,大都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脑的传播途径 被蚊子叮咬后一定会得乙脑吗
人体被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后并不一定会得乙脑,会不会发病尚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病毒的毒力与数量,二是人体抵抗力的强与弱。当人体抵抗力强而病毒弱时,病毒即被消灭。反之,人则会发病。
乙脑疫苗有必要打吗
现在医学的进步令我们在对付疾病上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我们都是有病再治疗疾病,而我们现在都是用来预防疾病的,因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容易得多。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乙脑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6~16天。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病死率较高(5%~50%),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中国是世界上乙脑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至今全国每年乙脑发病人效占全世界当年总发病人数的肌%以上。1950年以来,先后暴发3次大的乙脑流行(l957、1966和1971年),每次流行均持续3~4年。自1971年以来,全国除部分地区发生暴发流行外,大部分省区的乙脑发病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5/10万)。
乙脑在中国的流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经多年研究证实,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猪为主要扩散宿主,人、马等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作为宿主。乙型脑炎病毒感染马和猪后可引起马脑炎和猪流产。
做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的流行强度取决于主要传播媒介的密度、主要扩散宿主的数量和人群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均因自然界诸多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在乙脑流行期和流行期前一个月内自然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旱灾、洪涝灾害、地震等)的发生对乙脑的流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医生我还是想再问一下,如果阴道没有黏膜破
一般正常情况下没有黏膜破损不会得乙肝病毒,建议以后注意身体健康
什么是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乙脑疫苗根据对病毒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较好但免疫原性较减毒疫苗差,乙脑减毒活疫苗安全性较差但免疫源性好。
得了乙脑怎么办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症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对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1、一般护理
隔离治疗,对昏迷病人,应注意口腔、皮肤清洁护理,定时翻身侧卧,受压部位放置气垫,应用牙垫或开口器,防止舌咬伤。流质饮食,热量每日不低于35-40Cal/kg,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C以及清凉饮料和葡萄糖液。
2、高热治疗
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冷敷、冰袋放置、30-40%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
药物一般用小剂量醋柳酸、氨基比林口服,也可肌肉注射安热静成人1-2支,小儿10mg/kg,肌肉注射;赐他静,成人2ml肌肉注射,小儿酌减;柴胡注射液,成人2ml/次,小儿1-1.5ml/次,肌肉注射,必要时3-4小时重复使用。
高热伴有抽搐患者可应用亚冬眠疗法,冬眠灵与非那根各1ml/k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每4-6小时可重复给药。并给予阿米妥、水化氯醛或鲁米那(对高热不退、超高热伴反复抽搐者作为诱导剂)。一般用1-3天,应逐渐减少剂量及延长用药时间。
3、惊厥治疗
(1)宜早用,在有抽搐先兆、高热、烦燥,惊厥及肌张力增加时,即与应用;(2)肌肉松弛后即停;(3)掌握剂量,注意给药时间。用药如下:
安定:成人10-20mg/次,小儿0.1-0.3mg/kg(不超过10mg/次),肌肉注射,必要时缓慢静注。
水合氯醛:成人1-2g/次,小儿100mg/岁/次,(1次不>1g),鼻饲或保留灌肠。
阿米妥钠:成人0.2-0.5g/次,小儿5-10mg/kg,可用葡萄糖液稀释成2.5%溶液肌肉注射或缓慢静注至肌强直变软为止。
苯巴比妥钠:成人0.1-0.2g/次,小儿5-8mg/kg次,肌肉注射。
25%硫酸镁:0.2-0.4ml/kg/次,肌肉注射,或稀释后静注,但推注要慢,注意呼吸抑制及休克(必要时可用钙剂对抗)。
4、呼吸衰竭的治疗
(1)保持呼吸道畅通: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分泌物。
(2)给氧:一般用鼻导管低流量给氧。
(3)气管切开:凡有昏迷、反复抽搐、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发绀,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反复吸痰无效者,应及早气管切开。
(4)应用呼吸兴奋剂: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时使用效果较佳。可用洛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
(5)应用血管扩张剂:近年报道认为用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有一定效果。前者成人0.3~0.5mg/次,小儿0.02~0.03mg/kg/次,稀释后静注,20~30分钟1次;后者成人20mg/次,小儿0.5~1mg/kg/次,稀释后静注,15~30分钟1次。
(6)应用脱水剂:脑水肿所致颅内高压是乙脑常见的征象,亦为昏迷,抽搐及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并可形成脑疝,故应及时处理。其具体方法: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15~30分钟推完,每4~6小时一次。有脑疝者可用2~3g/kg。应用脱水疗法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
(7)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5、脑水肿及脑疝治疗
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静脉快滴或推注(20-30分钟),每隔4-6小时可重复1次,疗程2-4天。有脑疝者开始给甘露醇2-4g/kg,或加用速尿或利尿酸钠。
氢化考的松:成人100-300mg/d,儿童5-10mg/kg/d,静脉滴注3-5天,也可用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
6、皮质激素
多用于中、重型病人,有抗炎、减轻脑水肿、解毒、退热等作用。氢化考的松5~10mg/kg/日或地塞米松10~20mg/日,儿童酌减。
7、能量合剂
细胞色素C、辅酶A、三磷酸腺甙等药物有助脑组织代谢,可酌情应用。
8、应用免疫增强剂
乙脑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近年虽有使用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乙脑疫苗、胸腺素等治疗者,但疗效尚不能肯定。干扰素亦可试用。
优质早餐应含四类食物
1.早餐中有淀粉类主食,总量吃到50克以上,得20分,其中1/3是杂粮或薯类,加10分。
淀粉类主食多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面包、馒头、燕麦、杂粮等,或者是富含淀粉的豆类,如红豆、绿豆、芸豆、豌豆等,也可以是富含淀粉的薯类,如马铃薯、甘薯、山药、芋头等。这类食物在早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碳水化合物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而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此外,淀粉类主食有利于消化液分泌,能促进消化,对肠胃也有保护作用。无论是面包、馒头、包子,还是蒸红薯、小米粥,只要早餐中有其中的一两样,就能有效保证上午的工作效率。
2.奶类100克以上、鸡蛋至少半个、肉或鱼20克,一杯豆浆或几块豆腐,以上高蛋白类食物,吃一种得15分,吃两种及以上,得30分。
食物中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各种蛋白质的合成与组织更新。因此,早餐中最好要有奶类、蛋类、豆类中的两种,它们不仅能为机体提供充足的蛋白质,让早餐营养更全面,还可延缓胃的排空速度,延长餐后的饱腹感,让早餐更“抗饿”。比如面包消化速度快,若搭配牛奶一起吃,就会好很多。单吃馒头、米饭容易饿,如果配上鸡蛋、豆浆、熟肉、豆制品,饱腹感就会增强。
3.早餐中有蔬菜,得15分;有水果,得15分;两种食物都有,得20分。
一餐中如果没有水果、蔬菜,那么其膳食纤维数量就很难满足人体所需,而且钾、镁等营养元素也很难达到平衡。但要忙碌的现代人做到早餐中有蔬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实,吃碗蔬菜沙拉、馒头、面包里夹几片生菜、黄瓜,煮面时加些青菜,或把水果洗净带在路上吃,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4.早餐有松子、杏仁等坚果,得15分;有花生、瓜子等油籽类的食物,得15分;两者都有,得20分。
如果想让早餐达到100分,坚果必不可少。把晚上看电视时吃的瓜子、花生等坚果换到早上吃,1勺杏仁、松子或者花生就能提高早餐质量,还能预防肥胖。另外,坚果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矿物质,有利于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