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登革热传染源是什么 登革热属于几类传染病

登革热传染源是什么 登革热属于几类传染病

流行性登革热定性为乙类传染病,登革热是因为登革热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在临床当中儿童石膏法群体,发生这个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转播感染,因此对这个病我们也要做好预防措施。因此具有一定的季节流行性。

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

科学证据十分清楚,地球正在变暖,变暖的速度在加速。气象学家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2008年4 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WHO 选定该主题是因为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全球卫生安全造成的威胁正在日益增长,旨在促进公众参与防范气候变化对健康不良影响的全球宣传运动。

气候变化将可能干扰地区的天气形式和生态平衡,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多方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影响传染源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增加及地理分布扩大;通过影响粮食产量导致营养不良型疾病;通过海平面升高引起的人口迁移导致传染病和心理疾病的增加;通过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增多;通过影响社会,经济和人口导致更广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尤其是虫媒传染病譬如疟疾、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和登革热等)的传播过程;全球趋暖还将使海平面和海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增加经水传播疾病(例如霍乱和贝类水产品中毒)的发病率。因此我们应积极发展疾病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对策,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加虫媒繁殖速度与侵袭力和缩短病原体的外潜伏期。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并登革热和其它虫媒病毒性疾病。

(1)疟疾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气候变化相关传染病,在非洲、欧洲、亚洲、美洲,甚至在全部病例均为输入型病例的大洋洲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与疟疾病例的增加呈正相关。疟疾也是全球流行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有1/20的人口患有疟疾,每年有3亿5000万新病例,约200万人死于该病。疟疾在有些地区原已被消灭或控制,但现呈复发之势,这主要是由于疟原虫和传播疟疾的蚊虫已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气候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疟疾的传播,由于疟原虫一般在16℃以下难以存活,所以疟疾分布有地区性。 温度可直接影响疟原虫的生长和蚊虫的生命周期。充沛的雨量有利于蚊虫的滋生,适宜的气候条件可加强蚊虫的侵袭力。如1987年,疟疾在卢旺达大流行,主要是由于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升高和连续下雨。计算机模型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受疟疾影响的比例将可能由现在45%增至60%,即每年将新增病例5000万~8000万。

(2)登革热是最常见的蚊虫传播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全球的登革热病例在过去的50年增加了30倍。大洋洲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和公共卫生措施,到2100年,登革热的传播地区可能向南(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延伸1600公里,如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登革热向南的延伸可以控制在600公里之内 。中国和马来西亚也有天气变量与登革热关系的相关报道 。

每年全球有25万到50万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气温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升高时,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潜伏期缩短,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加快。目前,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一些热带地区,但随着全球趋暖,登革热分布范围可能扩大(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易被霜冻和持续低温天气杀死)。

(3)乙脑和流行性出血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表明,气温、降雨和湿度都可以影响乙脑的发病率,而且这种影响在农村和城市中均有体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经鼠类传播。目前,气候变化对啮齿类动物传播的疾病的影响尚不明确。安徽省的研究显示降雨量与出血热的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 ,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4) 立夫特山谷热(Rift vally fever,RVF)为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发生于南非、肯尼亚及埃及。该病经蚊传播,主要侵袭对象是牛、绵羊和山羊,病死率高尤以新生家畜为甚。立夫特山谷热病原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属布尼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该病毒传播媒介众多,可由多种属蚊子传播,

也可经其它节肢动物传播。该病于2000年9月首次从非洲大陆入侵亚洲的沙特阿拉伯及也门,致使2国数百人发病。北京出入境动物疾病急诊中心报道,气候变化可导致立夫特山谷热的传播向北延伸,穿过地中海和阿拉伯海,对动物及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威胁。

(5)血吸虫病现场和实验资料表明,气温可影响血吸虫和钉螺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并可影响人群和疫水的接触情况。一般在低气温时(9℃以下),血吸虫感染不会发生,但感染机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加,气温在24℃~27℃时,血吸虫感染率可达最高。但气温过高时(39℃或以上),可造成钉螺死亡,血吸虫感染率反而下降。此外,钉螺分布还受到降雨量的影响。最近据数学模型预测,到2050年,由气候变化而增加的血吸虫病例数可高达500万。

登革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关节痛等。

登革热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高达50%的感染者出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出血现象。预后良好,病死率为3/10000。

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死亡率大约为5%,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中。

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免疫病理损伤,临床上呈现出血和休克。

注意事项: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不同,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治疗,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该疾病的并发症表现的。

登革热后遗症严重吗

登革热通常情况下不会留下后遗症。

什麽是登革热和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登革热最早是在西元l779年由david bylon在爪哇岛首先描述。由於可引起很厉害的高烧及肌肉疼痛,犹如裂骨一般,又俗称「断骨热」或「天狗热」。不同於肠病毒的人对人的传染,它必须藉由「蚊子」叮咬患者,成为病媒蚊,当病媒蚊再叮咬健康的人,才会使人致病。所以此病多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蚊子易滋生的地区,尤其以东南亚、非洲及印度为最多台湾中南部夏季酷热也易成为疫区。

它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咬人,栖息於阴凉有水处,不喜欢待在臭水沟,尤其喜欢下雨後的废轮胎及废弃的容器。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这些蚊子的叮咬,才可能传播出来,而依其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热病毒又可分为l、2、3、4共四型。人若感染其中一型,其在体内产生的抗体并无法防护另外三型,以感染第2型最危险,易发生出血性登革热。这些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至l5天後,就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了。

登革热为何如此可怕?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两型:典型登革热及出血性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即俗称的登革热) :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多为初次感染者。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经过一至七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 、恶寒、前额及後眼窝的剧痛、肌肉痛,再经2至4天全身皮肤出疹,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约七天可结束,大部份病人可完全痊癒。

出血性登革热:这是最可怕的一型,死亡率高达15—5o%,喜犯八岁以下的小孩。多由於两次以上重复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造成全身血管的大量出血,临床症状上除了高烧、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外,常伴随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子宫出血及胸腹部积水。由於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其出血时间通常在发烧将退时才发生,所以常引起家长及医师的疏忽,因此登革热病人在退烧时,若出现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即刻送大医院,不可轻忽。

登革热传染源是什么

登革热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伊蚊,健康的人群被带有病毒的这种蚊子叮咬之后,体内就会有病毒。由于是蚊虫叮咬,所以在短时间内这种蚊子是非常容易将疾病传染给很多个患者的。

临床上面也认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的传染源之一。感染了这种疾病的患者没有及时发现,很可能会将病毒感染给健康人群。所以一旦发现患病,就要及时的进行隔离。直到完全康复才能撤离。

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伊蚊生活在城市栖息地,主要在人造容器中繁殖。与其它蚊子不同,埃及伊蚊在白天进食,其叮咬高峰是在早上或黄昏前。雌性伊蚊每次进食会叮咬多人。蚊子叮咬了感染登革热病毒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登革热病毒随蚊子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

伊蚊吸吮病人血液后病毒即在蚊体内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大量复制,经过8~12天后蚊子就具有了传播登革热的能力,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伊蚊有白天吸血的习惯。它吸血时常不是一次吸饱,而是东叮一下,西叮一下地间断吸血,这样就增加了传播疾病的危险。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健康人。它们在叮咬人体时通常一边吸血,一边把自己的唾液注入人体内,登革热病毒也随之注入人的体内。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隐性感染者、登革热患者(潜伏期或发病后)又可作为传染源感染更多的健康人。

伊蚊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不但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通过蚊卵带病毒过冬,使登革热不断发生。

登革热的新型疫苗

登革热I型病毒的抗原植入麻疹疫苗的变异体中,并以此作为疫苗注射到老鼠体内,同时再给老鼠注射登革热病毒。结果显示,这种新疫苗能够长时间、有效地促成老鼠体内抗体的生成,从而破坏登革热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病》杂志上。

公报说,麻疹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安全有效的疫苗,世界卫生组织正向各国推广这种疫苗,如果以它为直接载体研制登革热疫苗,将有望开发出能够同时预防麻疹和登革热的“双效疫苗”。 据参与这项研究的弗雷德里克·唐吉介绍,登革热共有四种类型,科研人员的最终目标是研制出对这四种类型都长期有效的疫苗,而且它的生产成本必须低廉,能够使所有的人都负担得起。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多在热带地区传播,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全身肌肉及关节痛。全球每年大约有6000万到1亿人感染这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1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进一步可发展为出血型休克,循环衰竭,死亡率高。

3出血热病毒为病毒性出血一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账期损伤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较高,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今年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关推荐

蚊虫叮咬会传播哪些疾病

传染性乙型脑炎: 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重型患者病后往往有后遗症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 黄热病: 黄热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 疟疾: 由按蚊传播,疟原虫传播引起怕传染病,夏季两季多见,常年可发病 丝虫病: 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在我国仅有斑氏及巴来丝虫病流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 · 黑热病: 由白蛉叮咬而传播的,要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控制相关动物传染源.

登革热会人传人吗 登革热不会直接人传人

登革热蚊媒传播疾病,除了通过带病毒的蚊子经叮咬吸血传播外,通过其他途径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登革热病人或带登革病毒的动物不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因此,不用担心接触病人或动物会被传染上登革热。而且,本病不会直接由人传人。

登革热如何传播

当蚊子叮咬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进入蚊体内,随后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蚊子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造成感染患病。蚊子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 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体色为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 人们对登革热普遍易感。在流行季节,从非流行地区进入流行地区的人容易受到感染,如到东南亚等地旅游、探亲、劳务、经商者。登革热病毒分为4型(Ⅰ、Ⅱ、Ⅲ、Ⅳ)。感染登革热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患过

登革热感染的辅助检查

从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经济成本来看,登革热为全球最严重的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超过100个国家报告过登革热爆发,有2.5亿人生活在登革高感染区,每年会发生5000万到1亿例登革出血热,200000-500000例登革感染者最终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平均有5%的登革出血热患者会死亡。 登革热检测试剂的用途: 一、用于定性的快速检测人群血清、血浆或全血中登革病毒的IgM及IgG抗体。可在15分钟内检测结果。 1、结果快速,15分钟出结果。 2、 结果值得信赖,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什么 登革热怎么传染人的

易感者被感染了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后,无论显性或者隐性感染,均可产生一定病毒血症(显性感染者的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24小时至病后2-6天),此时如果被再被雌性伊蚊叮咬,吸血后,病毒穿过蚊虫中肠屏障经血淋巴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外潜伏期再将病毒传播给新的易感者。

登革热会不会致命呢

登革热病毒会不会导致人们死亡呢?什么登革热?登革热俗称“断骨痛”,一种通过雌性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能够感染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被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后,登革热病毒进入人体损伤血管,导致血液指标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数量下降或贫血,进而破坏人体免疫力。3~15天内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危重症主要发生于登革出血热病人,常因血小板过低导致内脏出血和休克,因血浆渗漏、积液、呼吸窘迫、严重出血或器官损伤等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危重病人

寨卡病毒什么症状 发热

寨卡病毒引起的症状就像登革热的温和形式,表现出来的发热多为中低热,体温一般在37.5度-38.5度之间,且症状不明显。

三大方法预防登革热

世界各地都在爆发登革热登革热导致无数人死伤,那么怎么来预防登革热呢? 1.控制传染源: 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与治疗患者。同时,对可疑病例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 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登革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已研制出登革病毒1型和2型的蛋白和D

登革热潜伏期

登革热一种传染性疾病,早期症状较为明显,需要仔细观察和辨别。登革热潜伏期有多久呢?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登革热可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热。类型不同,在早期症状表现上也有区别。 典型登革热 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24h内体温可达40℃。同时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 2、皮疹于病程3~6d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 3、出

登革热由什么感染引起的 登革热的症状表现

在临床上,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可伴有皮疹、淋巴腺肿和白细胞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登革出血热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登革热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