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胆石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大多数病人无症状,仅在体检、手术和尸解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少数病人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胆绞痛
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引起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因痛剧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复发。
2.上腹隐痛
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
3.胆囊积液
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分泌黏液性物质,形成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又称为白胆汁。
4.其他
(1)很少引起黄疸,较轻;
(2)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
(3)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
(4)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
(5)结石及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5.Mirizzi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由于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用鸡内金治疗胆石症有何方法
采用白芷10克,花椒15克,苦楝子 50克,葱白20克,韭菜兜20克,白醋50克。将白芷、花椒研成细末,再将韭菜兜、葱 白、苦楝子捣烂如泥,然后用白醋将上述药末 调匀成糊膏状,贴敷于中脘穴周围,外用透明 薄膜覆盖,然后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 次,可连用2-4次。
胆石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1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有时可以伴有轻微不适被误认为是胃病而没有及时就诊。
2部分单发或多发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很少产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
3胆囊内的小结石可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临床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由于体位改变,可以使症状加剧。
4当胆石嵌于胆囊颈部时,造成急性梗阻,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胆汁不能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排出,从而引起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胆绞痛。呈持续性右上腹痛,阵发性加剧,可以向右肩背放射,往往会伴有恶心、呕吐。有部分患者可以在几小时后临床症状自行缓解。
5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从而进展为急性胆囊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少部分患者可以进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严重时可以发生胆囊穿孔,临床后果严重。
阳陵泉的准确位置视频 阳陵泉主治疾病
1.按摩阳陵泉对抽筋,筋骨僵硬,酸痛有特效;长期按压,对胃溃疡,肝炎,胆石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肩关节痛,膝关节痛,下肢麻木,胆绞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耳鸣,耳聋等症有很好的改善,医治和保健作用。
2.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对慢性胆囊炎,结石症有治疗效应。
3.阳陵泉坐位筋之会穴,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艾灸阳陵泉可以用来治疗下肢筋病,改善下肢肿痛,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胆石症的偏方
偏方一、
取胆囊穴、足三里、中脘、阳陵泉、胆俞、太冲、支沟等穴,采用强刺激泻法。耳穴取神门、交感、胆囊、胰、十二指肠穴,每次两侧各选穴2~3个,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
偏方二、
板兰根30克、蒲公英15克、茵陈15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芩9克、黄柏9克、川厚朴6克、玄明粉9克(冲服),每日一剂,水煎服。
偏方三、
白金丸,晨服3克,或指迷茯苓丸,晚服9克,10至30天,为一疗程。
偏方四、
胆通排石汤: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海金砂30克、郁金15克、枳壳12克、木香12克、大黄10~15克(后下)、栀子10克、芒硝10克(冲服)。
总攻程序:每周总攻2~3次,6~7次为一个疗程。
胆石症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胆石形成原因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为一综合因素,胆石的成分有胆固醇,胆色素,钙盐,黏蛋白及其他有机物与无机物等,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通常将胆石分为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固醇,胆色素,钙及其他有机物,无机物混合而成)3类,多年来的研究已证明,胆石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胆汁成分的改变,过饱和胆汁或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胆汁囊泡及胆固醇单水晶体的沉淀,促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的失调,胆囊功能异常,氧自由基的参与及胆道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1.胆囊结石成因
(1)代谢因素:正常胆囊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按比例共存于一稳定的胶态离子团中,一般胆固醇与胆盐之比为1∶20~1∶30之间,如某些代谢原因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沉淀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如妊娠后期,老年人,血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故多次妊娠者与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肝功能受损者,胆酸分泌减少也易形成结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长期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产生胆色素性结石。
(2)胆系感染:大量文献记载,从胆石核心中已培养出伤寒杆菌,链球菌,魏氏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足见细菌感染在结石形成上有着重要作用,细菌感染除引起胆囊炎外,其菌落,脱落上皮细胞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囊内炎性渗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为结石的支架。
(3)其他:如胆汁的淤滞,胆汁pH过低,维生素A缺乏等,也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胆管结石成因
(1)继发于胆囊结石系某些原因胆囊结石下移至胆总管,称为继发性胆管结石,多发生在结石性胆囊炎病程长,胆囊管扩张,结石较小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14%。
(2)原发性胆管结石可能与胆道感染,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感染(尤其蛔虫感染)有关,当胆道感染时,大肠埃希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很高,可将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游离胆红素,后者再与胆汁中钙离子结合成为不溶于水的胆红素钙,沉淀后即成为胆色素钙结石,胆道蛔虫病所引起的继发胆道感染,更易发生此种结石,这是由于蛔虫残体,角皮,虫卵及其随之带入的细菌,炎性产物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管狭窄势必影响胆流通畅,造成胆汁滞留,胆色素及胆固醇更易沉淀形成结石,当合并慢性炎症时,则结石形成过程更为迅速,总之,胆道的感染,梗阻在结石的形成中,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二)发病机制
1.胆石形成的机制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淤滞和感染等3种,常为2种以上因素联合致病,胆汁理化性状的改变使其中胆色素或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胆汁淤滞可使胆汁中水分被过多吸收,胆汁过度浓缩,使胆色素浓度增高,胆固醇过饱和等,都可促进胆石形成;细菌感染可使胆道发生炎性水肿,细胞浸润和慢性期的纤维增生,导致胆道壁增厚,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胆汁淤滞,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或脱落上皮,细菌群,蛔虫残体及虫卵等也可作为结石的核心,促进胆石形成。
(1)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机制:胆汁中如胆固醇含量过多呈过饱和状态,则易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如长期进食高脂肪饮食),正常时胆汁中一定浓度的胆盐和卵磷脂可以和胆固醇,蛋白质组成混合体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某些肠疾病时由于丧失了胆盐则促进胆固醇的析出,形成结石。
(2)胆红素性结石形成机制:胆汁中的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可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钙而析出,正常胆汁中的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酯类而不游离,大肠埃希杆菌等肠道细菌中的葡萄糖醛酸酶则有分解上述酯类使胆红素游离出来的作用,所以有肠道细菌感染,肠道蛔虫症及胆道炎症时易形成胆红素结石,此外,胆色素含量增加(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胆汁内钙量增加以及胆汁的酸度增加等都可促进此类结石的形成。
2.病理 胆石的类型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3类:
(1)胆固醇结石: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多呈椭圆形(单发者)或多面形(多发者),表面平滑或稍呈结节状,黄色或黄白色,质轻软,剖面呈放射状线纹,X线平片上不显影,此种结石多在胆囊内,常为单个,体积较大,直径可达数厘米,此类结石在我国较欧美为少,其发生率大约不超过胆石症的20%。
(2)胆色素性结石:结石成分以胆红素钙为主,可含少量胆固醇,多为泥沙样,质软而脆,有的如泥团状,有的如沙粒,为棕黑或棕红色,大小不等,因含钙少,X线平片上多不显影,砂粒状者大小为1~10mm,常为多个,多在肝内,外胆管中。
(3)混合性结石: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2种以上主要成分间隔而成,外形不一,为多面形颗粒,表面光滑,边缘钝圆,呈深绿或棕色,切面呈环层状或像树干年轮或呈放射状,因含钙质较多,在X线平片上有时显影(即称阳性结石),多在胆囊内,亦可见于较大胆管中,大小,数目不等,常为多个,一般20~30个,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胆石在我国最多见,约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90%以上。
我国胆石症的特点:
①胆石类型:混合性色素泥沙样结石远多于胆固醇性结石。
②发病部位:胆管多于胆囊,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也较高。
③病因:既往统计胆道蛔虫症在胆石形成上起重要作用,近年由于饮食卫生及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所改变。
胆石症的健康指导
胆石症,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那么,胆石症患者的健康指导要怎么做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胆石症患者的健康指导。
1、禁烟、酒嗜好。
2、适当进行体育活动,预防感染。
3、定期来院复诊(一般在术后3个月)。
4、注意饮食,进食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食物。
5、肝功能损害严重的患者,应口服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继续服用利胆药物,以减少胆汁淤积。
以上就是关于胆石症的健康指导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胆石症症状
1.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
(1)胆绞痛或上腹痛:胆绞痛是一种内脏性疼痛,多数是因胆囊管被结石暂时性梗阻所致,如果胆囊有急性炎症并存时,则胆囊壁可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或增厚等病理表现,在典型病例,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常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重者表现为绞痛,疼痛可因进食而加重;部分病例疼痛可于夜间发作,绞痛发作多发生于缺乏体力活动或缺乏运动者(如长期卧床者),胆绞痛的典型发作多表现为在15min或1h内逐渐加重,然后又逐渐减弱;约有1/3的患者疼痛可突然发作,少数患者其疼痛可突然终止,如疼痛持续5~6h以上者,常提示有急性胆囊炎并存,约半数以上的患者疼痛常放射到右肩胛区,后背中央或右肩头,胆绞痛发作时患者常坐卧不安,疼痛发作的间歇期可为数天,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在发作的时间上无法预测是胆绞痛的一个特点。
(2)恶心与呕吐:多数患者在胆绞痛发作的同时伴有恶心与呕吐,重者伴出冷汗,呕吐后胆绞痛常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呕吐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很长。
(3)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表现为对脂肪和其他食物的不能耐受,常表现为过度嗳气或腹部膨胀,餐后饱胀及早饱,烧心等症状,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胆石的存在或并存有胆囊炎等有关。
(4)畏寒,发热:当并发急性胆囊炎时,患者可有畏寒,发热;当胆囊积水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胆囊积脓或坏疽,穿孔时,则寒战,发热更为显著。
(5)黄疸:单纯胆囊结石并不引起黄疸,只有当伴有胆总管结石或炎症(胆管炎),或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引起梗阻时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伴有皮肤瘙痒。
(6)右上腹压痛:部分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在体检时,右上腹可有压痛,如并发急性胆囊炎时,则右上腹明显压痛,肌紧张,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
(7)胆心综合征:因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反射性引起心脏功能失调或心律的改变,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为胆心综合征,而患者的冠状动脉或心脏并无器质性病变,胆石症引起冠心病样症状的机制是由于胆石症,胆道梗阻,胆管内压增高时,可通过脊髓神经反射(胆囊与心脏的脊神经支配,在胸4~5脊神经处交叉),即经内脏-内脏神经反射途径,引起冠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重者可导致心肌缺氧而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等。
2.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
肝外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肝总管及胆总管内的结石,最多见的是胆总管结石,约有15%的胆囊结石患者可并存有胆总管结石,且随年龄的增加,二者并存的比例增高,反之,约95%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并存有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者,其结石多位于胆总管的下端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当胆石引起胆总管梗阻即可产生典型症状与体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与胆道阻塞,胆管内压力增高,胆汁排泄受阻以及胆汁并发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典型症状有胆绞痛,寒战,高热及黄疸,称之为胆总管结石的三联征,即charcot征。
(1)上腹疼痛或绞痛:约90%以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有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或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发生绞痛的原因是结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壶腹部后,胆总管梗阻并刺激Oddi括约肌和胆管平滑肌所致,绞痛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或体位改变,身体受到颠簸后诱发,重者可伴有冷汗,面色苍白,恶心与呕吐等症状。
(2)寒战与高热:约75%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在发作胆绞痛后,因并发胆道细菌感染而引起寒战与高热,体温可达40℃,寒战,高热的原因是感染向肝内逆行扩散,致病菌及其毒素经肝血窦,肝静脉至体循环而导致全身性感染的结果,少数胆总管结石者,如为急性胆管梗阻,同时伴严重胆管内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则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称为重症急性胆管炎,可出现低血压,中毒性休克及败血症等全身中毒的临床表现。
(3)黄疸:约70%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在上腹绞痛,寒战,高热后的12~24h即可出现黄疸,发生黄疸的机制是因结石嵌顿于乏特壶腹部不能松动,胆总管梗阻不能缓解所致,常伴有皮肤瘙痒,尿呈浓茶色,粪便色泽变淡或呈现陶土色,多数患者黄疸可呈波动性,在1周左右可有所缓解,系因胆管扩张以后,结石有所松动之故或系结石经松弛的括约肌而排入十二指肠的缘故,有学者认为黄疸呈间歇性出现或表现为时深时浅是胆总管结石的特征。
(4)上腹部压痛:体检时在剑突下和右上腹有深压痛,炎症重者常伴腹肌紧张,肝区可有叩击痛,如胆囊管通畅者,有时也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3.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
原发于左右肝管分叉处以上部位的结石,称为肝内胆管结石,结石可广泛分布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散在于肝内胆管的某一分支内,也可发生在某一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大量资料表明,结石发生于左侧肝内胆管者多见,主要临床表现有:
(1)上腹部疼痛: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常不典型,散在于肝内胆管的较小结石通常不引起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和胸背部的持续性胀痛或钝痛,一般不发生绞痛。
(2)黄疸:一般的肝内胆管结石不出现黄疸,只有当双侧或左,右叶的胆管均被结石阻塞时才出现黄疸,此时多数可伴有胆绞痛或较剧烈的疼痛,如并发胆道感染时,也可出现寒战与高热,重者亦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3)上腹部压痛:体检时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并有压痛,少数可有肝区叩击痛,多数资料表明,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胆总管结石并存,所以当患者有胆石症的典型症状(绞痛,寒战与高热,黄疸)时,常是胆总管结石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