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讲究 风俗二:吃开年饭
有什么讲究 风俗二: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
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小年吃饴糖还是饺子
都可以吃。
饴糖是以大米等谷类为原料,用麦芽糖化酶作用而制成的一种甜味品。小年这天有吃饴糖的习俗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这样灶王爷就不会讲坏话了。
而饺子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几乎各个节日都会有饺子的身影,特别是北方。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隆重程度跟春节相似,北方人在小年这一天,饭桌上一定会出现主食饺子。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闰月有啥讲究 闰月有哪些风俗
有一部分地区在闰月的时候会有一些风俗。比如以下。
闰月饭也叫做六亲饭,是每逢闰年闰月,娘家人把已经出嫁的女儿请回家中吃饭,也是一种团聚。
有一部分地区会在闰月的时候,娘家人给女儿送雨伞或蕉扇,寓意是娘家人是女儿背后的保护,另外还有一层寓意是祝福女儿早生贵子,为夫家招财。
注:其实以上习俗都是为了家人平安、富贵。
春节为什么要吃年糕 过年什么时候吃年糕
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一般风俗是春节的时候吃,年糕是汉族传统食物,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中国农历年的应时食品。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龙抬头的由来和风俗 龙抬头吃什么有讲究吗
龙抬头与其他传统的中国节日不一样,对于吃的并没有特定的要求,只是为了寻求吉利,龙抬头这天,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与“龙”相关的名字,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吃猪头称作“食龙头”,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
其次北方农家龙抬头这天,还会准备炒糖豆的原料,然后用糖炒花生和黄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蝎豆,还有的爆玉米花以示庆贺。
夏至有什么风俗和讲究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夏至有什么风俗和讲究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时节气温较为炎热,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吃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吃年夜饭的讲究 年夜饭吃鱼的讲究
年夜饭上对鱼的摆放也十分有讲究,鱼头要对着饭桌上最尊贵的客人,或者家里年纪最大的长辈,以视晚辈的尊重。如果来的客人是有学问的人,也可以用鱼肚子对着,意思是夸赞对方肚子中有墨水,有学问。另外需要注意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变动。否则则是对饭桌上人的不尊敬。
吃年夜饭时,对鱼的种类也有讲究,一般像鲤鱼有“鱼跃龙门”之意,鲫鱼有“大吉大利”的寓意,而鲢鱼则有“连年有余”的说法。所以过年吃鱼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景,是年菜重要选择之一。
另外年夜饭上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是一条完整的鱼,最好是有头有尾,另外这样一条鱼最好不要全吃完,这样就寓意着来年会“有余”。
吃年夜饭有什么讲究
鱼是祖国各地年夜饭餐桌上最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因为它的寓意吉祥,寓意“年年有余”,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
元宵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
甜食往往作为年夜饭的最后一道菜出现,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
有什么讲究 风俗四:“食日昼”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