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类型的骨折治疗处理方式
多种类型的骨折治疗处理方式
抢救生命
严重创伤现场急救的首要原则是抢救生命。如发现伤员心跳、呼吸已经停止或濒于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昏迷病人应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其口咽部异物;病人有意识障碍者可针刺其人中、百会等穴位;开放性骨折伤员伤口处可有大量出血,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严重出血者若使用止血带止血,一定要记录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每隔30分钟应放松1次(每次30至60秒钟),以防肢体缺血坏死。如遇以上有生命危险的骨折病人,应快速运往医院救治。
伤口处理
开放性伤口的处理除应及时恰当地止血外,还应立即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包扎伤口,以防伤口继续被污染。伤口表面的异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有条件者最好用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冲洗伤口后再包扎、固定。
简单固定
现场急救时及时正确地固定断肢,可减少伤员的疼痛及周围组织继续损伤,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但急救时的固定是暂时的。因此,应力求简单而有效,不要求对骨折准确复位;开放性骨折有骨端外露者更不宜复位,而应原位固定。急救现场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条、树枝、手杖或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器材,其长短以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为准。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带直接将伤肢绑在身上,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悬于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必要止痛
严重外伤后,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因此应给予必要的止痛药。如口服止痛片,也可注射止痛剂,如吗啡10毫克或杜冷丁50毫克。但有脑、胸部损伤者不可注射吗啡,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安全转运
经以上现场救护后,应将伤员迅速、安全地转运到医院救治。转运途中要注意动作轻稳,防止震动和碰坏伤肢,以减少伤员的疼痛;注意其保暖和适当的活动。
处理方法细节
1、迅速使用夹板固定患处,固定不应过紧;木板和肢体之间垫松软物品,再用带子绑好,木板长出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如果没有木板可用树枝、擀面杖、雨伞、报纸卷等物品代替。
2、有破口出血的开放性骨折,可用干净消毒纱布压迫,压迫止不住血时,可用止血带环扎伤口的上方(近心端)止血。
3、大腿骨折时,内出血可达1000毫升(人体总血量大约4000毫升)。包扎固定过紧也能引起神经麻痹,须密切注意患者状况。
专家指出现场骨折的处理比较多样性,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为轻度无伤口骨折,尚未肿胀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先进行冷敷处理,使用冰水、冰块或者冷冻剂敷住骨折部位防止肿胀,冰冻的矿泉水和纯净水也可,但不建议使用自来水,固定后送医院处理。
如有伤口则不宜冷敷,用消毒纱布压迫止血,如遇出血严重不便或不能压迫止血的(一般指大腿开放性骨折或者其他部位严重出血的)应用止血带或者布条等环扎该部位近心脏的一侧,立即送往医院,且不断与伤者交流,注意其情况,防止其失血过多引起昏迷、休克甚至死亡。止血可采用压迫止血方法。要记住的是一旦采用布带、绳子捆扎止血时,必须记录扎带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小时,以免时间过长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一般每1小时需放松止血带至少5分钟。出血如果是暗红色且出血速度比较慢为静脉血,在伤口的远心端做包扎。如果出血颜色鲜红且呈快速涌处状,是动脉血,应在伤口近心端包扎。如遇骨折端外露,不要尝试将骨折端放回原处,应继续保持外露,以免将细菌带入伤口深部引起深部感染。如将骨折端或脱位的关节复位了,应给予注明,并在送医院时向医生交待清楚。
固定方面方面一般采用比骨折部位稍长的夹板,如无条件,干净的木板、木条等其他物品亦可,期间垫至些松软干净的物品,捆绑时以刚好固定为宜,不能过紧,此外上肢骨科可扶伤者到医院就诊,脊柱,腰部及下肢骨折则必须用担架运送,而且搬动伤者前需确认伤者情况,不能搬动或者挪动伤者肢体,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最后专家特别强调,如果是颈椎部位的骨折,不当急救操作可使颈部脊髓受损,发生高位截瘫,严重时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生命。胸腰部脊柱骨折时,不恰当的搬运也可能损伤胸腰椎脊髓神经,发生下肢瘫痪。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如果怀疑有脊柱骨折,应就地取材固定伤处,合理搬运伤者。四肢骨折处出现局部迅速肿胀,提示可能是骨折断端刺破血管引起内出血,可临时找些木棒等固定骨折处并可对局部用毛巾等压迫止血;千万不要随意搬动伤肢以免造成骨折端刺破局部血管导致出血。
治好骨折方法
一、什么是接骨
中医接骨术,主要就是利用特殊的中医手法为断骨的病人续上断骨,并且使之能愈合正常,如果进行顺利的话,三秒钟就可以接好了。
中医接骨手法是骨伤科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医者用手的动作,使骨折、脱臼以及软组织损伤复原的方法。
接骨主要就是分为正骨和用药,正骨就是第一步了,这个是治疗的关键,也就是让骨折的部位复位的过程,将由于外力作用导致错位的部分通过手术的方法来进行纠正,然后通过内固定或者是外固定的方法将部位固定住,避免患者的骨头再次移位。
而药物愈合,就是在正骨以后,用外敷的关键药物来促进骨头的快速生长,从而让断骨快速的愈合,以达到彻底的康复。
除此之外,药物愈合还可以在复位正骨后没有外伤的情况下,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要坚持使用,效果是非常棒的。
二、正骨的分类
1.骨折正骨
正骨不仅可以治疗骨折,而且还可以治疗骨头错位等,骨折指的就是由于外伤或者是其他的病理原因导致的骨质部分完全断裂的一种情况。
骨折主要就是有局限性的疼痛和压痛,并且还会出现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等,肢体的功能部位也会完全丧失,完全性的骨质甚至还会出现肢体畸形以及异常的活动。
骨折治疗方法
2.脱位正骨
脱位正骨主要就是相互接触的骨头因为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其脱离原位,但是不像骨折似的有直接性的损伤,不能再正常发挥作用。
脱位还可能是先天性的,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并发症,就很可能会脱位,而且关节曾经受过伤害的人也是容易发生脱位的,正骨是治疗骨质脱位的最好的方法。
三、如何正骨
1.先整复
直接暴力或者是间接暴力而作用于肢体或者是驱赶,使局部的骨骼发生骨折,由于该部位受力大小,所持体位的不同以及肌肉的收缩等等,可以造成各种类型的骨折,因为骨折的类型不同,所以说整复的手法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凹陷性骨折,那么我们就可以提推法使凹陷部位复起;如果是完全骨折,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拢按法对接;如果是粉碎性骨折,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到捏挤法来复位了;如果是螺旋形的骨折,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到旋按法来衔接;如果是凸起型骨折,那么我们就要用到展按法来平复。
尾椎骨出现异常,发生嵌入型骨折,那么我们就要用到钩提按倷和伸压展法来进行整复。
在我们进行正骨的过程当中,除了要运用恰当、熟练的手法以外,我们还要力求一次完成整复,反复多次施术,不仅非常影响治愈,甚至还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
什么是骨不连
骨折后会伤及附近的组织,但程度不同,这样会使得骨折不愈合的程度和形式也有所区别。通常骨不连可分为肥大型、硬化型、萎缩型。人体骨折后,因软、硬组织损伤严重、骨折处理不好、恢复不当、体质较弱等情况,会使得骨折端不愈合,当患者6-8个月后骨折两端仍未达到骨性连接,即被称为骨不连。
在这三种类型中,肥大型骨不连较好医治。这种情况下骨折两断端之间主要为软骨连接,通常都会认为断端的软骨帽具有骨骺软骨的特性,软骨生成的速度和软骨骨化的速度形成动态平衡,所以骨折裂隙长期存在。肥大型骨不连的骨折断端往往向两边扩大,形成“象足征”或“抱球状”改变,故称为肥大型骨不连。
硬化型骨不连的主要特点是骨髓腔已经封闭,而骨折的断端出现硬化,通过X光片可以看到有硬化灶存在。
另外,还有一部分的骨不连属于混合型,即患者的骨不连可兼有肥大、硬化或兼有萎缩、硬化等表现。这一类是骨不连患者最为常见的,因此治疗比较复杂。而萎缩型骨不连是三种骨不连情况中最难医治的,此类骨不连的骨折断端由纤维连接,已发生萎缩变细,通过X线片检查可以与同部位正常骨对比,看到明显的粗细区别。
拔牙后治疗处理方法
1、拔牙后异常出血, 牙拔除后正常情况下经棉条压迫,~般经20分钟左右即可形成凝血块而不再出血,但在24小时内,拔牙创口会有少量渗血,表现为唾液中带少量血丝,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数小时后仍有明显出血,即称为拔牙后异常出血。造成出血的原因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困素。对于由血液凝固性降低的全身疾患所引起的出血,应针对该病因进行专科治疗,必要时可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及促凝血药物。同时必须进行局部止血处理,并可应用局部止血粉及止血剂。
2、拔牙后异常疼痛 拔牙后拔牙创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疼痛,经过24小时以后多无不适。但如有牙槽突损伤、尖锐的齿槽边缘、周围软组织损伤、拔牙创内异物以及干槽等炎症或邻牙损伤时,均可发生持续疼痛而延续多日。对于拔牙后异常疼痛,除镇痛外,应根据病因进行具体处理。
3、拔牙后感染
(1)拔牙后急性感染:由于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抗感染力强,术后极少发生急性感染,但当患牙局部炎症明显,尤其是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或患者全身状况低下,术后可发生菌血症,颌周蜂窝组织炎,甚至引起脓毒败血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应该详细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出现急性感染后要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
(2)拔牙创慢性感染:表现为伤口水肿,愈合不良,常有瘘管溢脓。此类感染多因拔牙创内异物(结石、牙片、骨片等)或炎性内芽组织残留所至,一般疼痛轻微,局麻下彻底搔刮后即可治愈。
肱骨外上髁骨折病因
肱骨外上髁骨折:
病因
本病多由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手部先着地,外力沿桡骨向上撞及肱骨外髁而引起骨折。根据骨折块移位的情况,可分为无移位骨折、轻度移位骨折和翻转移位骨折三种。
1.无移位骨折
暴力的作用较小,仅发生骨折,如裂缝骨折或移位很小的肱骨外髁骨折。
2.轻度移位骨折
骨折块向外移位,或有45°以内的旋转移位,骨折块仍位于肱骨小头和肱骨近段骨折面之间。
3.翻转移位骨折
翻转移位骨折又可分为后移翻转型和前移翻转型。后移翻转型又被称为伸直翻转移位型,此型相对多见;前移翻转型又被称为屈曲翻转移位型,此型少见。
临床表现
外侧肿胀,并逐渐扩散至整个关节。骨折脱位型肿胀最严重。肘外侧出现瘀斑,逐渐扩散可达腕部。伤后2~3天皮肤出现水疱。肘外侧明显压痛,甚至可发生肱骨下端周围压痛。移位型骨折者可能触到骨擦音及活动骨块。可发生肘外翻畸形,肘部增宽,肘后三点关系改变,肘关节活动丧失。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旋转功能一般不受限。
在对肱骨外上髁骨折病因认识后,治疗肱骨外上髁骨折前,患者一定要进行身体各方面检查,这样对肱骨外上髁骨折问题有很好了解,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肱骨外上髁骨折治疗的时候,患者运动一定要减少进行,使得不会影响骨折治疗。
桡骨头骨折有哪些症状
桡骨头骨折主要临床表现是肘关节功能障碍及肘外侧局限性肿胀和压痛。尤其前臂旋后功能受限最明显。拍摄肘关节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可以诊断并能确定骨折类型。骨折的分类法能够代表损伤程度,并可提供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必要时可做双侧对比摄片,借此鉴别。
桡骨头骨折有Mason分类,Keonconen分类,Morrey分类等。其中Mason分类为大家所接受:
Ⅰ型:为线状骨折,即无移位型骨折,骨折线可通过桡骨头边缘或呈劈裂状。
Ⅱ型:为有移位的骨折,有分离的边缘骨折。
Ⅲ型:为粉碎型骨折,移位或无移位或呈塌陷性骨折。
Ⅳ型:为桡骨头骨折伴有肘关节脱位。
不同类型骨盆骨折治疗方法如何选择
骨盆骨折的治疗不同类型的骨折其治疗方法不同。
1、撕脱性骨折的治疗治疗原则为采取使牵拉肌肉松弛的体位,使骨块尽量复位,促其愈合。
髂前上棘骨折乃由缝匠肌急骤收缩引起,采取屈膝屈髋位,卧床休息2~3周即可,即使骨折片未完全复位,功能恢复也多满意。髂前下棘骨折乃由股直肌猛烈收缩引起,采取屈膝屈髋位,卧床休息2~3周,无手术治疗之必要。坐骨结节撕脱或骨骺分离系由于胭绳肌急骤牵拉所致,患者采取伸髓伸膝位,卧床 2~3周后,即可完全恢复。
2、稳定性骨折的治疗因其骨折不涉及骨盆主弓,一般移位不多,可使患者略屈膝屈髓,休息4~6周即可,一般2~3月内可完全恢复。耻骨联合分离严重者,可用布兜悬吊骨盆卧床休息。
对骶骨横断骨折,如骨折片向前有明显移位,则可用手指从肛门内向后推挤,使其复位,然后以气圈保护,卧床休息4~6周即可。在推挤时慎勿损伤直肠。
对尾骨骨折脱位者,如无明显移位,卧床体息2~3周即可,有移位者,可甩手指从肛门内推挤复位后卧床休息。如“尾骨痛”症状难以消退时,则行尾骨切除术。
3、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一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如下方法:
(1)一侧骶髂关节半脱位者,可用手法整复,用手压髂骨翼向前方,使向右旋转移位得到纠正,然后用布兜牵引或石羔裤固定2~3月。
(2)骨折段移位多,如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脱位,耻骨上下枝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附近的髂骨骨折或骶骨骨折等。均可采用骨牵引法,可行单侧股骨下端或胫骨结节牵引,根据需要也可双侧牵引,在牵引中可配合骨盆部的布兜垂直牵引,纠正骨盆侧向分离移位,也可配用髋人字石羔协助牵引,利用牵引力使骨折脱位逐渐复位,并维持骨折端的良好位置。
还有所谓“90一90一90”牵引法,即是髓、膝、踝三个关节均屈曲90。,在股骨下端做骨牵引,利用臀肌牵拉骨盆,使骨折复位。适用于伸直位牵引难以复位的病例。
对其他不稳定骨折,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判断,灵活应用上述诸法,予以治疗。
所有牵引复位者,2日后应拍x光片,复查对位情况,即时调整牵引方向和重量。
一般牵引应维持6~8周以上,使其达到骨性愈合。若因故不能长时牵引,也可于5~6周后移去牵引改用髋人字石羔固定:
骨盆骨折绝大多数可采用保守疗法,使之坚固愈合,而无需手术治疗。对因未整复而有持续性疼痛的骶髂关节脱位,半脱位,其它疗法无效时,有人主张可经后路行骶髂关节融合术。移位的骨折断端刺破膀胱、直肠或其他脏器者,在修补软组织同时,也可切除骨折尖端。
踝关节骨折的具体治疗方法
踝关节结构复杂,暴力作用的机理及骨折类型也较多样,按一般的原则,先手法复位,失败后则采用切开复位的方式治疗,如果不对损伤机理、移位方向、踝关节稳定性等多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则可能加重骨折移位,导致新的损伤,为今后的治疗及功能恢复带来困难。
治疗的原则是在充分认识损伤特点的基础上,以恢复跺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则,灵活选择治疗方案。无移位的和无烃排下关节分离的单纯内踝或外踝骨折,在踝关节内翻(内踝骨折时)或外翻(外踝骨折时)位石膏固定6—8周,固定期可进行功能锻炼。有移位的内踝或外踝单纯骨折,出于骨折块移位导致附着的韧带松弛,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即使复位成功也难以能维持韧带张力,应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或可吸收螺钉固定。
肠排下关节分离常在内、外跟损伤时出现,应首先手术修复内、外侧副韧带,复位、固定名析,才能使胚胎下关爷稳定。为防止术后不稳定,在进行韧带修复、固定骨折的同时,用螺钉固定胳膊下关节,石膏固定6—8周。
ⅠI型骨折为双踝骨折,为恢复韧带的张力,一般均应行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或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可吸收螺钉内固定8—12周。
Ⅱ型骨折为三踝骨折,内踝骨折采用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外踝骨折常需采用钢板固定。影响胚骨l/3—1/4关节面的后踝骨折也需用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Ⅲ型骨折除需对内踝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外踝或腓骨骨折也应行钢板螺钉内固定,固定排骨是保证咫胀下端稳定性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