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高忌吃什么?
肌酸激酶高忌吃什么?
在生活中,有很多患者表示自己对于肌酸激酶真的不是很了解,更别提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是什么了,虽然在生活中肌酸激酶偏高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是患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结果不能在肝脏健康状况出现异常后,及时到专业的肝病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导致了患者疾病的恶化严重增加。
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心肌、脑组织和平滑肌中。肌酸激酶正常参考值受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而有所不同。而且很多的人会出现肌酸激酶偏高的现象,进一步检查看看,结合医生具体治疗。饮食清淡,少吃辛辣。肌酸激酶是肝脏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其出现检查结果异常时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乙肝病情恶化所引起的,因而患者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到专业肝病医院进行肝功能检查,查明病因最重要。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乙肝患者出现肌酸激酶偏高有可能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其他并发症所导致,所以乙肝患者出现肌酸激酶偏高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二、由于心肌里面含有肌酸激酶的量较多,所以患有心肌炎的人也长出现肌酸激酶偏高这一现象;
三、营养不良,其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人最容易出现肌酸激酶的偏高;
四、大量运动,如距离自行车、滑雪及马拉松跑等运动都可导致肌酸激酶的偏高。
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心肌、脑组织和平滑肌中,当心肌疾病如心肌病毒感染,骨骼疾病,脑血管疾病等都会引起肌酸激酶偏高,而乙肝患者的肌酸激酶偏高则有可能是感染病毒,诱发了其他疾病导致。
了解了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对于出现这样的检查结果患者应该怎么办,建议患者当发现自己的肌酸激酶偏高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到正规的肝病专科医院接受科学检查,根据病因来分析自己是否需要进行治疗,该如何进行治疗。
温馨提醒:在进行专业的乙肝治疗时,选择专业医院和科学的治疗方案有助于实现乙肝患者疾病康复,同时科学用药对促进患者疾病康复也极为重要。建议患者切勿自私乱用药,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对自身疾病的治疗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医院,最后祝您早日康复。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心肌酶学改变 心肌受损时,血清中有10余种酶的活性可以增高,目前主要用于诊断病毒性心肌炎,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2。
(1)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及脑组织中。因此在多种情况下,心肌炎、肌营养不良、皮肌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外伤、Reye综合征、脑膜炎)、新生儿窒息、心肌梗死等均可使CK升高。心肌受损时,一般在起病3~6h即可出现升高,2~5天达高峰,多数病例在2周内恢复正常。现已知CK有4种同工酶,即CK-MB(骨骼肌型)、CK-MB心肌型、CK-BB(脑型)和线粒体同工酶ASTm。同工酶(CK-MB)主要来源于心肌,对早期诊断心肌炎价值较大。正常人血清中CK-MB约在5%以下(即MB占总CK活性的5%以下),一般认为血清CK-MB活性≥6%是心肌损伤的指标。
血清肌酸激酶的医学意义
CK测定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疗也具有一定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2~4h开始升高,12~48h达到峰值,2~4天恢复正常,其升高程度较AST、LDH大,且出现早,与心肌损伤的程度基本一致,且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复发性心肌梗死时CK活性亦升高。动态监测有助于心肌梗死的病情观察和预后估计。
(2)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肌肉创伤等CK亦明显升高。
(3)脑血管意外、脑膜炎、全身性惊厥、休克、破伤风等CK活性亦升高。
(4)甲状腺功能低下,某些感染性疾病,恶性高热,剧烈运动,各种插管及手术,肌肉注射氯丙嗪、抗生素等CK亦增高。
(5)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关节炎及应用类固醇制剂、避孕药和化疗可使CK活性降低。
肌酸激酶高的症状
人体内多种组织和器官内含有肌酸激酶,其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骨骼肌的肌纤维内. 肌酸激酶升高本身就是一个由于有其他疾病而引起的一个症状,一般临床上使用的肌酸激酶检测反应的是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
肌酸激酶的同功酶在临床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种病变包括肌肉萎缩,心肌炎,心肌梗塞发生时,人的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迅速提高,目前认为在心肌梗塞的诊断中测定肌酸激酶的活性比做心电图更为可靠.心肌梗死时,肌酸激酶在起病6小时内升高,24小时达高峰,3-4日内恢复正常.其中肌酸激酶的同工酶 CK-MB诊断的特异性最高.
因此,运动容易使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升高,其原因是因为运动时缺氧,代谢产物堆积,供能相对不足等原因引起肌细胞膜通透性升高,或肌细胞膜受到损伤,促使酶从细胞内释放增加,酶进入血液循环,其中尤以肌肉牵拉的机械性损伤或产生血肿等原因较为重要.不同的运动负荷,包括长距离自行车,滑雪及马拉松跑对机械性影响较大,可以导致血清肌酸激酶的活性升高,特别是大强度的马拉松跑后4小时后开始升高,8小时达高峰.跳跃,短跑等短时间激烈运动是冲击性运动,也引起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升高.运动员在比赛后,肌酸激酶可上升至734 IU/L左右(正常值200IU/L以下),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数值相近,但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来自骨骼肌.为了避免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升高,检查血清肌酸激酶时应避免激烈的运动,以免临床误诊.
以下是CPK增加的原因,也是临床诊断的依据:
1.各种类型肌营养不良均可发生CPK活力升高,其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酶的活力约可达正常的10--50倍.
2.肌肉创伤可使CPK活力升高.
3.剧烈运动,手术,肌肉注射也可引起此酶活性升高.
4.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机能低下等也可使CPK活力升高.
5.急性病毒性或风湿性心肌炎时CPK活性可达正常时的5倍.
6.急性心肌梗时,早期阳性检测率高,特异性强,酶活力上升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温馨提示:肌酸激酶只能算是一个辅助诊断,疾病的确诊还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方面的检查,建议您在医生做出综合诊断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肌酸激酶高是怎么回事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又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reati nephosphokinase,CPK)。
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肌酸激酶位于肌细 胞内,血液中肌酸激酶升高一般提示已有肌肉损害或正发生肌肉损害。
慢性肌酸激酶升高称为高肌酸激酶血症,偶尔也见于正常人。
19 80年Rowland将无神经肌肉病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证据的情况称之为特 发性高肌酸激酶血症。 对于有神经肌肉病临床症状的高肌酸激酶血症者,一般情况下, 就诊后行各种相关检查有可能明确诊断。 符合以下条件者属无症状性高肌酸激酶血症。
1.偶然发现血清肌 酸激酶升高;
2.至少3个月持续性高肌酸激酶血症;
3.无症状或仅在 就诊时发现轻微和非特异性症状(偶然出现轻度肌肉痛);
4.无神经 肌肉病家族史;
5.缺乏与高肌酸激酶血症相关的神经肌肉病临床表现;
6.无心脏疾病(CK-MB及心电图正常);
7.无其他高肌酸激酶血症的 原因(恶性肿瘤、酗酒及滥用药物、全身代谢性疾病、感染、恶性高 热、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血液病、妊娠、药物等)。
对于确定为无症状性高肌酸激酶血症者,一般应进行以下检查明 确原因。
1.神经系统检查,特别是肌力检查。
2.家庭成员进行肌酸激 酶测定。
3.血乳酸试验:包括基础状态、前臂缺血后以及运动后。
4. 针电极肌电图检查。
5.肌肉活检,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多种组织化 学染色、某些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检查。
如果经过以上所述系统的检查仍为阴性结果,则可以考虑为特发 性高肌酸激酶血症(idiopathichyperCKemias)。
血脂康胶囊的注意事项
1、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脂、血清氨基转移酶和肌酸磷酸激酶;有肝病史者服用本品尤其要注意肝功能的监测。
2、在本品治疗过程中,如发生血清氨基转移酶增高达正常高限3倍,或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显著增高时,应停用本品。
3、不推荐孕妇及乳母使用。
4、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血清肌酸激酶偏高怎么办
肌酸激酶(CK),旧称肌酸磷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CK的检测是心肌和骨骼肌疾病诊断中最特异和最造纸厂的指标。其检测结果以单位/升(U/L)来表示。 血清肌酸激酶的正常参考值: 男性 25-200U/L 女性 25-170U/L 血清肌酸激酶检测异常有什么临床意义?
1、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尤其对心肌缺血和心内舁下心肌梗死的诊断比其他酶灵敏度高。急性发病时2-4小时开始上升,12-48小时达高峰,2-4日可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心肌受损程度基本一致。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使梗死的血管恢复血流后,CK达高峰时间提前,故动态检测CK变化有助于病情观察和预后估计。
2、各种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作期、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严重肌肉损伤(如挤压综合征)或手术后血清CK的水平增高。
3、脑血管疾病、急性脑外伤、酒精中毒、全身性惊厥、癫痫发作时血清CK的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黏液性水肿和脑梗死时CK水平亦可增高。
4、手术后、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运动试验、反复肌注、剧烈运动,肌酸激酶可一过性增高。
新生儿心肌酶正常值是多少
心肌酶谱是指与心肌损伤相关的一组酶,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检查的心肌酶包括LDH、CK一MB、a一HBDH,GOT,这组相关酶对诊断新生儿心肌损伤有一定辅助作用。
新生儿心肌酶谱参考值较成人增高,新生儿心肌酶谱参考值分别为:
1、肌酸激酶:(115±82)U/L;
2、肌酸激酶同功酶(19士13)U/L;
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2±15)U/L;
4、乳酸脱氢酶(263士113)U/L;
5、a-羟丁酸脱氢酶(246士114)U/L。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是什么 病毒性心肌炎生化指标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血常规,血常规可以发现白细胞总数的增高;
二、心肌酶谱可以发现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升高,也可以发现肌酐蛋白T、肌酐蛋白I的升高,如CRP,也就是C反应蛋白、红细胞血沉等非特异性炎症指标也会升高,同时也会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进行病毒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仅作为一个病因的参考而不能作为诊断标准。
磷酸肌酸激酶偏高是怎么回事
1、 生化特性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系统命名为三磷酸腺苷:肌酸磷酸转移酶。CK作用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在3种肌组织和脑组织中含量最高。CK是由两种不同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这样正常人体组织常含3种同工酶,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别为: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2、 组织分布
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此外还存在于一些含平滑肌的器官如胃肠道、子宫内。而在肝、红细胞中含量极微或者没有。
3、生理变异
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含量都有一定影响。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其量和人体肌肉总量有关。14岁以下儿童的CK-MB无论是绝对活性或相对活性,均高于成人,在诊断儿童急性心肌炎时应考虑到这一生理差异。
磷酸肌酸激酶是什么
1、肌酸磷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
2、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的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肌酸磷酸肌酶是一种酶,并证实主要存在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而胃肠道、子宫、肾和膀胱只有微量的浓度。血清中的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说明组织中有细胞坏死,这些酶有两个组成部分,肌肉部分和脑部分。血浆中证实有3种同功酶,BB-CPK、MM-CPK和MB-CPK。MB-CPK主要存在心肌组织中,可用免疫学或电泳测定的方法测得结果。
3、建议酸磷酸激酶(CPK)过高,说明的心血管不好,需要注意身体了
肌酸肌酶偏高是什么病
肌酸激酶通常存在于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
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
肌酸激酶的同功酶在临床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各种病变包括肌肉萎缩和心肌梗塞发生时,人的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迅速提高
目前认为在心肌梗塞的诊断中测定肌酸激酶的活性比做心电图更为可靠
如果有肌酸激酶增高时要注意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有心肌梗塞。
心肌酶谱五项的正常值
心肌酶,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那么,心肌酶谱五项的正常值是多少?
1、乳酸脱氢酶LDH:100~240 IU/L;
2、谷草转氨酶AST:0~40 IU/L;
3、磷酸肌酸激酶CK:24~194 IU/L;
4、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25 IU/L;
5、谷丙转氨酶ALT:0~40 IU/L。
一般来讲,诊断是否心肌炎,需要根据具体的表现,心电图,病史,心肌酶等检查的结果综合考虑的,不能只凭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就诊断心肌炎的。如果有其他心肌炎的表现,有病毒感染病史,结合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是考虑有心肌炎的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