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治荨麻疹
放血疗法治荨麻疹
放血疗法是祖国医学中针刺的一种,在临床上,根据传统医学“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采用放血疗法治疗荨麻疹,疗效明显。
放血疗法一般采用在双耳轮、双中指尖、双足趾尖,经消毒后用三棱针刺之放血,3天1次,5次为1疗程。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粘膜的暂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而引起的一种暂时性红斑和水肿反映。本病多由禀赋不受,又食鱼虾等荤腥动风之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实热,或平素体虚卫表不固,复感风热、风寒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再有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机壅滞不畅,郁而化火,灼伤阴血,致使阴血不足,复受风邪而诱发。
荨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多突然发病,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淡红色或苍白色,有剧痒、烧灼或刺痛感。风团可泛发全身或较局限。此起彼落,消退而不留痕迹。原因较易追查,除去原因后风团迅速消退。慢性期则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病因不易追查,常经年累月不愈。
临床上在治疗荨麻疹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候、舌象脉象等全面分析,因人辨证,分型施治。辨证有风寒、风热、血热、脾虚、血虚等症。采用放血疗法治疗时,出血量主要应根据荨麻疹病情而定,对新病较重,风寒、血热、风热等实证的患者,出血量要多一些;反之脾虚、血虚的患者则少一些。针刺放血出针后,使其自然出血、止血;也可以自肘静脉或静脉用注射器抽血。针刺和抽血的出血量不可过多,所取几个穴位的总出血量不要超过200毫升,以免发生危险。
针刺放血治疗后一般患者立即感到风团减退,灼热刺痒感消失,无其他不适;有的患者伴有全身无力,头晕等现象,可适当给予高营养食品,休息睡眠好,三四天后即可恢复。放血治疗的时间对新病实热证的病人可以连续放血两次,脾虚、血虚等慢性虚证患者间隔一到二周放血一次。经针刺放血治疗一至三次后,均有明显效果,也有的病人需刺血治疗6至8次皮肤才能恢复正常。放血疗法治疗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一般勿需用其它抗过敏药物。
针刺放血疗法的简介和起源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放血疗法治疗疾病比较广泛,小到感冒发烧,头痛脑热,大到急病重症都可以用放血治疗,常常使用放血治疗会起到峰回路转的功效。
本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
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放血疗法治疗风湿有效吗
放血疗法治疗风湿有效吗?放血疗法治疗风湿病属于针刺治疗风湿病的方式,这种治疗风湿病的原理就是通过放出适当的血液达到活血理气,治疗风湿的目的。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的来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相关常识。
对于风湿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相关的专家提醒道,提出的特色侯氏通统疗法,得到风湿病患者的好评。侯氏通统疗法根据患者的症候、病情特点,因地、因时、因人治疗,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特点;中药药效温和而持久,毒副作用较少,患者接受长程治疗的耐受性较好;运动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体质延缓病情发展;手术治疗改善骨质结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由于综合疗法采用多靶点通统疗法,疗效好,副作用小。
放血疗法治疗风湿有效吗?对于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大家对此有所了解,同时也要注意自己是否适合进行此种方法的治疗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反应
肩周炎放血疗法 哪些肩周炎患者不能用放血疗法
并不是所有的肩周炎患者都可以放血疗法治疗,一般来说孕妇,年老体弱,有出血倾向的肩周炎患者不要用放血疗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也不能采取放血疗法。
临床上怎样治疗荨麻疹疗效最好
局部治疗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一般是局部发病,四肢是好发部位,对于这种情况,建议最好局部药物治疗荨麻疹,可以使用外用洗剂或是外用药膏,常用的可止痒的有1%~2%石炭酸炉甘石洗剂、复方明矾洗剂、达克罗宁乳剂及各种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等,若发生了皮肤感染可在洗剂中酌加0.5%依沙吖啶(利凡诺)或0.2%呋喃西林等。
对症治疗荨麻疹:荨麻疹这种疾病在接受治疗和处理的时候,应该找到疾病的因素,评价治疗荨麻疹效果,避免疾病严重性的增加,积极有效地处理感染性的病情变化,若是药物过敏最好不要使用这种药物,如果是食物过敏的话,最好不要再次进食这种食物。
自血疗法治疗荨麻疹:这种疗法即抽取荨麻疹患者自身的静脉血注射到特定穴位,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疗法。通过产生非特异性脱敏作用,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起到治疗荨麻疹的作用。
针刺疗法治疗荨麻疹:这种针刺疗法又称放血疗法,用经消毒的三棱针在荨麻疹患者双耳轮、双中指尖、双足趾尖针刺出血,出血量主要根据患者的荨麻疹病情控制。一般情况下,针刺放血治疗后荨麻疹患者可立即感到风团减退,皮肤表面刺痒感消失,没有其他不适,偶有乏力、头晕等现象。荨麻疹患者只要保证睡眠与营养摄取,三四天即可恢复。
氧气疗法治疗荨麻疹:氧气疗法即是让荨麻疹患者完全处于压力舱中,在大于1.4个大气压下呼吸百分之百纯氧气的内科治疗方法。
膝盖上两厘米什么穴位
1、膝盖上两厘米什么穴位
膝盖上两厘米是血海穴,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
2、血海穴的临床运用
治疮疡,本穴可以清血利湿,治血液中血浊血毒血热引起的疮疡。治血疾病,统治凡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治皮肤痒,血虚、血躁,血稠引起的皮肤痒,用拍穴法。治荨麻疹,风寒外侵肌表引发一连串皮肤丘疹,用拍穴法。脱发秃头,本穴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毛囊微循环,使发易长少油不脱落。治膝盖痛,例如退化性关节炎、风湿性膝关节炎,多与风湿有关,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穴可以祛风清热、疏筋活血与阳陵泉穴同按效果更好。治月经不顺,包括月经有血块、经期提早或延后、血崩、经血淋沥不断、闭经、痛经。腹股沟湿疹,病因多为湿热下注,本穴可利湿清热。治疗阴囊湿疹和股癣,采用放血疗法,配合拔罐。
3、血海穴的主治功能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病;隐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膝股内侧痛。
高血压放血疗法好吗
一般的治疗不能够治疗好高血压,所以有些高血压患者就会找别的方法进行治疗,而高血压放血疗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有疑问,高血压放血疗法好吗?真的能够治愈高血压吗?
事实上,以目前的医疗技术手段来说,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完全治好高血压。而高血压放血疗法也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例如孕妇就不适合使用这个疗法,所以这个疗法也只是对某部分人有一定的疗效。高血压放血疗法通过对合适的穴位进行放血,能够降低血压。但是高血压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通过放血疗法治疗只能缓解一时的症状,并不能够根治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血管壁的硬化、心脏泵血功能的异常、血管壁高度异常收缩等等,根据病因的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血压控制得不好的话不但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这类高死亡风险疾病,还会对肾脏,外周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控制血压是一件没有捷径可走的事,规律服药、定期检查以及生活健康才是真正治疗高血压的好方法。
放血疗法能治什么病
1放血疗法治颈椎、颈椎增生、颈椎压迫肩周引起臂丛神经痛、椎体肩胛骨严重变形的患者.
2放血疗法治腰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腰椎间盘膨出,变形.
3放血疗法治面瘫,口眼涡斜,面部麻木,颈部僵硬.
4放血疗法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对外宣布:中医“刺络放血疗法”是唯一能够使高血压患者摆脱长期吃药的唯一方法“
5放血疗法治头晕、头痛、失眠、感冒。
6放血疗法治静脉曲张、脚手抽筋。
7放血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中风。
刺络放血疗法的好处
1、中医刺络放血疗法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是指用针刺放血,达到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效果。中医认为,当人有病时,体内的正气会把邪气往外赶,让其远离身体,远离脏器。而刺络法就是在这些病较集中的穴位开一个所谓的口,把病灶排出。一般针刺下去后,血会自然流出,如果此时血没有流出,说明没病或体质较差。该疗法不适用于老年人和儿童,只有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才可以进行这样的治疗。
2、刺络放血疗法的好处
针刺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小尖刀或粗毫针刺破患者的穴位脉络处,放出少量血,达到泄热毒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治疗疾病功效。有消肿止痛、开窍止痒、祛风泄热的作用。这种治疗方法早在我国的远古时期就已有之,最早的临床文献见于黄帝内经。对治疗头痛、热喘、暴喑、癫狂等有着很好的效果。另外要注意对于非专业人士不要运用这样方法治疗病人。
中医祛过敏有招
繁花似锦却又多风的春天来了。空气中飘浮的各种花粉颗粒、杨柳絮、尘埃、尘螨、真菌增多,轻易诱发过敏性体质之人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等。
中医学认为,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即“风邪”。它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别的邪气兼夹为病,伤人上部。“风邪”的另一个特点是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额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此外,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与湿邪、热邪等合而为患,导致湿疹、过敏性紫癜等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过敏原种类复杂,很多人患病后反复不愈,可能是由于反复接触过敏源。可采用一些中医特色的手段进行治疗,如穴位注射、穴位照射、针灸、耳针、拔火罐、脐疗、耳尖放血、自血治疗等。
耳尖放血疗法
急性过敏者常可见毒热内盛,可泄热解毒。具体方法是在耳尖(双侧)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破耳尖,挤出2~3滴血即可。
脐疗法
把药物制成膏、丹、丸、散后,敷、纳、熏、灸、蒸、熨于脐部(中医谓之神阙穴),再用纱布或胶带固定,两小时后揭开。神阙穴在腹部中央,按中医理论,脐疗可透过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联系,作用于全身,因而应用较广。
拔火罐
在神阙穴上拔火罐,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过敏反应,可治荨麻疹和湿疹等。其他如穴位注射、刮痧等都可适当选用。
血海穴的 临床运用
1. 治疮疡 本穴可以清血利湿,治血液中血浊血毒血热引起的疮疡。
2. 治血疾病 统治凡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
3. 治皮肤痒 血虚、血躁,血稠引起的皮肤痒,用拍穴法。
4. 治荨麻疹 风寒外侵肌表引发一连串皮肤丘疹,用拍穴法。
5. 脱发秃头 本穴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毛囊微循环,使发易长少油不脱落。
6. 治膝盖痛 例如退化性关节炎、风湿性膝关节炎,多与风湿有关,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穴可以祛风清热、疏筋活血与阳陵泉穴同按效果更好。
7. 治月经不顺 包括月经有血块、经期提早或延后、血崩、经血淋沥不断、闭经、痛经。
8. 腹股沟湿疹 病因多为湿热下注,本穴可利湿清热。
9.治疗阴囊湿疹和股癣 采用放血疗法,配合拔罐。
中医放血可以治疗感冒吗
中医放血疗法的起源
目前,针刺放血疗法仍是一种很常见的中医疗法,且对很多疾病都有疗效,这是因为中医针刺放血与西医放血不同,放血量很少,通常是几滴,一般不超过100毫升。
放血治疗其实不恐怖,不是像常人理解的那样大量抽血,一般最多才几十毫升,少的才几滴。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中医一个很常规的治疗手段了。放血主要通过调和气血、活血祛淤、通经活络等途径,来调整人体脏腑,使脏腑和谐、经脉畅通、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治病祛疾。其不仅可以治疗各种慢性病,也可以治疗急症。
说起中医放血治疗,倒也不是新发明的方法,其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放血治疗的“三棱针”。
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黄帝内经》还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
感冒放血不建议自行操作
用放血疗法治疗感冒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放血疗法是建立在人体经络学基础上的一种疗法,不但需要懂人体的经络和气血运行,还有许多禁忌,并非简单地刺破皮肤出血就可以了,必须由专业医师操作。
针刺放血疗法有禁忌证,怕针晕血者不适用,凝血机制不好的病人,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患者禁止使用本疗法,贫血、低血压、孕期、经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同样不宜用此法。放血次数不能频繁,只用于偶尔的急救,长期使用此法反会伤正气,导致身体乏力。
放血疗法在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第一,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第二,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第三,如果操作后局部出现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如果肿胀疼痛较剧,24小时之内可以进行冷敷,24小时之后热敷,也可以局部轻轻揉按,促进血肿消散。
第四,禁止在同一个部位反复去放血,容易造成局部出现小的硬结。
第五,在操作过程中患者一旦出现晕针晕血的现象,应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热水,并注意观察面色、脉象、血压等。
提醒:放血不是人人适宜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治疗方式,有出血体质、血友病和晕血者一般是禁止使用的,另外孕妇也不宜这种治疗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最后提醒,除急救外,其他需要放血的病症建议找医生或在专业指导下操作,以免因不当的方式加重病情。
放血有什么作用
中国传统医学的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
针刺放血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 中医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
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 唐宋时期,针刺放血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 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 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针刺放血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中医的放血疗法操作方法分为:点刺(又称速刺);挑刺(多用于胸背部及耳后部位放血);缓刺(多用于肘部、腘窝部的浅静脉放血);围刺(又称散刺。用于皮肤病等病灶周围点刺出血)等。
在护理方面严格提示:体质虚弱、孕妇及凝血机制不良者不采用此法。特别强调手法宜稳、准、轻,而不宜过猛,且放血不可过多。可见,中医的放血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是有严格规范的! (1)高热降温:大椎、十宣点刺放血;(2)咽喉肿痛:少商穴点刺放血;(3)头痛:太阳穴点刺放血;(4)中暑:十宣穴点刺放血;(5)全身搔痒:耳后静脉挑刺放血;(6)神经性皮炎、丹毒、痈疖在病灶周围及相应部位散刺放血;(7)急性胃肠炎:曲泽、委中穴缓刺放血。【此处所列,仅作说明中医“放血” 是有讲究的。请勿佯装己知,擅自模仿!】 特别提示:中医的放血疗法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晕针现象,应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热水,并注意观察面色、脉象、血压。 对症状较重者,务必请医生处理!非专业人员尤其不可盲目应用“放血疗法”。
手指放血疗法的起源
本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
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
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荨麻疹自血疗法有哪些
一般的自血疗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血疗法,另一种叫做溶血疗法。全血疗法就是指在荨麻疹患者的静脉里抽取五到十毫升的血液,然后马上就直接的注入到荨麻疹患者的臀部的深层肌肉中。每周持续这种做法一到两次。一般持续这种做法十次就算是一个疗程。另一种的溶血疗法。就是指用十毫升以上规格的注射针筒抽取生理盐水五毫升,然后再抽取人体内部的静脉血五毫升。随后轻轻地摇匀,是静脉血液和生理盐水有效的混合两分钟之后。待到针筒内的液体变成混合液变成透明的状态时,再对深层肌肉内进行注射。每星期大概进行两到三次的频率,并且十次也是为一个疗程。
这种办法也不失是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手段。但是进行这种注射的行动时还是应该有效的参考医生的意见,又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注射。不建议荨麻疹患者自己对自己进行这种不安全的注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