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腮腺淋巴瘤
什么是腮腺淋巴瘤
腮腺腺淋巴瘤来源于腮腺上皮及腮腺内和腮腺周围淋巴结。本病首先由Albrecht和Arzt在1910年报道,1929 年由Warthin 命名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该肿瘤95 %以上发生于腮腺, 极少数见于颌下腺,男女比例在1.6∶1 到10∶1 ,有多灶性和双侧涎腺发病特点,偶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
在腮腺肿瘤中,腺淋巴瘤发病率仅次于腮腺多形性腺瘤, 约占涎腺良性肿瘤的6% ~10%。有文献报道85%的腺淋巴瘤患者有长期吸烟病史 ,
组织来源:肿瘤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也可来自于涎腺被膜内淋巴结内异位腺体。Allegra根据电镜观察发现此瘤颇似一种迟发性过敏性疾病,与桥本甲状腺炎相似,并用免疫荧光素证明此瘤囊内及细胞间隙中有IgG,因此推论腺淋巴瘤不是一种肿瘤而是自身免疫疾病。
病理表现:
3.1 肉眼所见: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扁圆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包膜完整,质较软,可有囊性感,内含浆液或粘液样物质,可见细小乳头,呈灰白色。
3.2 显微镜下所见:肿瘤由上皮成分和淋巴样组织构成。上皮细胞排列成双层,内含有嗜酸性颗粒的高柱状细胞组成,核深染,位置近细胞顶端,排列整齐;外层为立方 形,可为单层,也可多层,排列杂乱。腺管和囊腔内通常含有嗜酸性分泌物或无定形物,可有胆固醇结晶的裂隙、少量的炎细胞、巨噬细胞组成,伴有少量浆细胞浸 润,含有许多生发中心。淋巴样组织中出现轻度或局灶性纤维变性,可完全由纤维组织代替,有的可伴有炎细胞浸润和局灶性坏死。
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keratin)反应强阳性,浆内充满棕黄颗粒。叶间导管和瘤间质内呈中反应,Myoglubin无反应。
腮腺肿瘤有哪些表现
腮腺肿瘤有哪些症状
腮腺肿瘤以发生在面神经浅层的腺叶组织者居多,约占80%以上。绝大多数腮腺肿瘤患者在无意中发现以耳垂为中心出现无痛性缓慢增长的肿块。病期不定,长者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腮腺肿瘤的表现为疼痛尤其持续性痛并进行性加重,或面神经功能障碍或麻痹,是腮腺恶性肿瘤的征象之一,但并非所有恶性肿瘤都有此症状。恶性肿瘤合并面神经麻痹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增加,预后也较差。约10%的腮腺肿瘤发生在腮腺深层组织。由于位置深在早期不易发现,达到一定体积时,可见患侧扁桃体后上方软腭膨出。
腮腺肿瘤有哪些症状
腮腺肿瘤具体的症状表现
1、在脸侧耳下方有一无痛性肿块,
2、 高于耳屏前方的腮腺肿块最常见的原因是肿大的腮腺淋巴结,
3、 发现腮腺中有一明确的肿块,是否是肿瘤应当除外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腮腺结核、腮腺管结石和双侧弥漫性腮腺增大等。
腮腺淋巴瘤是怎么引起的
很多学者研究发现腺淋巴瘤的发生与吸烟有关。俞光岩等 对128 例腮腺腺淋巴瘤吸烟吸进行调查,并与136 例腮腺混合瘤作对照,结果发现腺淋巴瘤吸烟比例(96. 9 %) 明显高于混合瘤(24. 3 %) ,对男女患者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相同,认为吸烟与腮腺腺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关于吸烟诱发腺淋巴瘤的机制,俞光岩 认为,烟焦油中含有苯芘、砷等有害刺激物,这些物质长期作用于淋巴中迷走涎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导管上皮增殖,发生瘤变,并推测这些刺激物可能是通过作用 于口腔或口腔黏膜后通过淋巴引流到腮腺淋巴结中的迷走涎腺组织中的,这种推测也解释了为何烟的有害刺激物不作用于腮腺实质中的组织而仅作用于异位于淋巴结 的涎腺组织的问题。
腺淋巴瘤的发病是否与病毒感染相关,目前仍有很多争议。Takezawa 报道在95 %的腺淋巴瘤内可检测到EB 病毒DNA。文献报道在多发腺淋巴瘤组织中有30%~69%EB 病毒整合,而正常腮腺组织中EB病毒整合阳性率仅为15% ,因而作者认为EB病毒感染与多发的腺淋巴瘤有较强的联系。Tornoczky 等发现鼻咽癌中 EBER-RNA-ISH 的免疫组化反应明显强于LMP-1 ( latent membrane protein-1) ,而在腺淋巴瘤中仅有LMP-1 蛋白表达,Ogata则对18 例腺淋巴瘤进行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有61. 9 %的样本EB 病毒阳性,但所有标本的EB 病毒RNA 阴性,而且没有发现单克隆增殖的EB病毒阳性肿瘤上皮细胞。因此有的作者指出该病毒与腺淋巴瘤的发病无关。EB 病毒是与人类肿瘤关系密切的病毒之一,但是否与腺淋巴瘤的发病相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组织来源:肿瘤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也可来自于涎腺被膜内淋巴结内异位腺体。Allegra根据电镜观察发现此瘤颇似一种迟发性过敏性疾病,与桥本甲状腺炎相似,并用免疫荧光素证明此瘤囊内及细胞间隙中有IgG,因此推论腺淋巴瘤不是一种肿瘤而是自身免疫疾病。
腮腺良性肥大与腮腺肿瘤的不同点
腮腺左右各一,位于耳垂的周围,是分泌唾液的最大腺体。成人每天分泌唾液的总量约有1000一1500毫升,其中半量是来自腮腺。人到老年,唾液的分泌量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腺体发生了退行性变化,分泌唾液的腺泡减少,代之以脂防细胞相纤维结缔组织。仅有这些退行性变化者,腺体并不增大,但如果腺泡发生代偿性肥大,则可见到腮腺肿大,这种情况多见于50岁以亡的人,常为两侧对称肿大,年老体胖者则尤为明显。肿大亦可发牛于顿下腺,但不如腮腺肿大那样多见。除肿大外,一般无其他症状,亦无需治疗,这就是腮腺良性肥大。
此外,腮腺亦可以发生良性或恶性肿瘤,良性者占70%,恶性者占30%。年龄越大,患肿瘤的机会越多。肿瘤可以发生于耳前、耳下或是耳垂后方,多为一个限局性肿块,位置或深或浅,呈渐进性增长。
腮腺良性肥大与腮腺肿瘤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1)绝大多数肿瘤都是单侧发病,只有极少数的肿瘤,如腺淋巴瘤、恶性淋巴瘤,可以见到两侧发病。而良性肥大却以两侧对称发病者居多。
(2)腮腺良性肥大是整个腺体增大,而肿瘤则可以发生于腮腺的任何部分,或是耳前,或是耳后。
(3)良性肥人的腮腺,其质地天软,触诊不痛;而肿瘤的质地可软可处,这足内肿瘤的组织成分不同而定,一般说来硬件者牧多。
(4)D良性肥大是在石知个觉中形成的,偶然中被自己或他人所发现,一般个再继续增人;而肿瘤则是在渐进性地助长,恶性者增长较快, 良件者虽增K慢,但可以长到很大。肿瘤压迫或侵犯神经时,可以引起疼痛或面瘫。
(5)碘泊造影、问仪素扣描、B到超声波等待殊检查、对诊断腮腺肿瘤村帮助,良性肥大则没有明显的阴性表现。
腮腺肿瘤的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恶性肿瘤必要时还应配合放射治疗。腮腺良件肥人一般无痛苦刃;无不良后果,虽然限液分泌且减少,但多无口干症状,因此不需治疗。
腺淋巴瘤的介绍
腺淋巴瘤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或Warthin瘤。腺淋巴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这是腺淋巴瘤所特有的。可能与其组织来源有关。发生在腮腺内的常见部位是腮腺的后份表面及其下极。腺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70岁为好发年龄,儿童极少见。主要罹患于男性。大多数患者发现局部有无痛性肿块,肿块呈圆形、椭圆形,表面光滑。多数病例肿瘤质地软,有柔性,少数为囊性。边界清楚,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一般瘤体不超过6cm。少数病例肿块有波动感或压痛。一般无功能障碍。
腮腺囊肿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腮腺脓肿的感染途径包括血源、淋巴源及导管逆行感染。腮腺脓肿极少伴有全身其他系统结核病史,因此,绝大多数是淋巴源性感染。三对大涎腺中最常见的是腮腺(淋巴结)结核。常见的腮腺结核是单侧受累,也可能累及双侧。常见的部位是在耳屏前及耳垂后下。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扪诊可能是硬性或软性,甚至有波动(存在干酪样变或有化脓感染),肿块活动,边界一般较清楚。后期可能出现疼痛。
颌下淋巴结核很常见,有时可累及颌下腺,引起颌下腺组织结核。涎腺结核系由头面部皮肤、口咽区的结核杆菌,经淋巴引流所致的腮腺内淋巴结核破溃后侵入腺体内而发生的腮腺实质结核,是一种少见的涎腺感染。涎腺结核杆菌感染可为原发感染,也可能是继发感染。可分为原发性腺实质结核和涎腺淋巴结核病变突破淋巴结被膜后继发性侵犯腺实质两类。
腮腺肿瘤的手术原则是什么
外科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唯一有效的手段,首次术式是否正确彻底是治愈的关键。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保证面神经不受损伤,特别是颞面干;二是禁忌弄破肿瘤包膜,否则会导致瘤细胞种植复发。腮腺良性肿瘤的标准术式是保存面神经,将腺叶及肿瘤一并切除。由于腮腺外形不规则,具有多个突起,不可能把腺叶组织全部切除。因此常需依据肿瘤在腺体内的位置及术中情况来决定切除范围。在手术前可从腮腺导管注入1%亚甲蓝染色,使腺体呈淡蓝色,而神经呈银白色,极易辨认。手术时绝对禁忌作顺包膜剥离的肿瘤剜出术。混合瘤包膜厚薄不一,常不完整,包膜内常有瘤细胞侵入。顺包膜剥离切除混合瘤,常可导致肿瘤复发。腺淋巴瘤本身具有多灶性特点,它的发生和淋巴结有密切关系,腺淋巴瘤手术时应同时切除部分腺叶的淋巴结。另外,有些腮腺恶性肿瘤临床表现颇似良性,也不允许简单地沿肿瘤包膜剥离,将肿瘤摘除。
腮腺恶性肿瘤的手术应遵循恶性肿瘤的手术原则,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应切除全部腺叶,有面神经麻痹或术中见面神经穿过瘤体时应牺牲面神经,然后考虑神经移植。术中如见面神经紧邻肿物但可分离,临床无面神经麻痹征象(腺样囊性癌及高度恶性肿瘤除外)时,可以保存面神经,但手术后应行放射治疗。鳞癌、未分化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表皮样癌、乳头状囊腺癌等应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可直接侵犯淋巴结,手术时应一并切除腮腺内及腺周接近肿瘤的淋巴结。对大多数腮腺癌,只进行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即可。
鳞癌、未分化癌、腺癌、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及乳头状囊腺癌等,术后宜配合放射治疗。手术因保存重要组织而切除不彻底时,或术后肿物病理检查边缘呈阳性时,都必须作术后放疗。术后放疗时间最迟不超过术后6周。照射野应包括颅底及乳突,剂量宜达50~60gy。涎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没有系统、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常用药物有顺铂、氨甲喋呤、5-fu、阿霉素等。
腺淋巴瘤的检查
1.腮腺造影表现为良性占位性病变,主导管屈曲或无改变,分支导管排列紊乱、扭曲、不规则扩张或狭窄,腺泡充盈缺损较规则。
2.同位素99m锝扫描对腺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特异性。由于腺淋巴瘤是由上皮细胞和淋巴样组织组成,高分化的上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可能保留其正常的聚集机制。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肿瘤可摄取过锝酸盐,其水平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扫描表现为“热”结节。
3.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腮腺混合瘤要和哪些疾病区分
1、涎腺部的慢性淋巴结炎: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特别颌下去多见,但皆有感染来源的病史,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史,淋巴结炎常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和急性发作史,对抗感染治疗有效。
2、腮腺淋巴结核:主要是腮腺区淋巴结的结核性感染,多数由头颈部皮肤、口咽,尤其是扁桃体部的结核菌经淋巴结引流所致。肿块增长缓慢,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偶有轻度疼痛或压痛,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明显缩小。结核菌素实验常为阳性。如为腺实质性结核,腺体弥漫性肿大、挤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肿块可硬可软,也可扪及波动感。
3、腮腺腺淋巴瘤:多发于男性,体积较小,一般位于腮腺下极或其后份,常为多灶性。B超检查其声像图上的特点是有完整的包膜回声光带,内部回声较腮腺混合瘤强,后壁回声多整齐,呈圆形、边界光滑、内部呈网格状和均匀的低回声肿块,有助于与腮腺混合瘤鉴别。Tc核素显像呈热结节是其重要鉴别诊断特征。
4、第一颈椎横突肥大:为一硬性肿块,可在乳突尖至下颌角连线的中点被扪及,常为误诊为腮腺深叶肿瘤,肥大的横突位置深在,硬而不活动。通过X线摄片进行两侧对比可明确诊断。
5、涎腺囊肿:涎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类。表现为涎腺区无痛性包块。潴留性囊肿扪诊时肿物柔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囊液,其中含淀粉酶。B超检查为囊性影像,周界清晰,周围可见一层明显的强回声包膜光带,内部回声为液性暗区。
在先天性囊肿中,位于涎腺深部的表皮样囊肿有时需与腮腺混合瘤鉴别。其特点是质地较软,均匀一致,穿刺可抽出皮脂样物质。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分化良好的表皮样细胞,即可确诊。
腮腺淋巴瘤怎么办
1、肿瘤加周围腺体部分切除,这是比较科学的术式,它结合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既完整切除了肿瘤,减少了复发机会;又尽可能地保存了腮腺的功能,减轻了面部的凹陷畸形,同时对面神经的损伤也降到最低(当然术者要有良好的手术技能),术后无并发症,随访无一例复发。因此,对于腮腺沃腺淋巴瘤这种有鲜明临床特点的良性肿瘤,只要加以重视,应该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腮腺腺淋巴瘤常为多发,故在手术中一方面要仔细触诊检查,注意有无多发性肿瘤,另一方面应将腮腺后下部包括面后静脉周围及腺体边缘的淋巴结一并清除。很多“复发”并非真正原有肿瘤术后复发,而是一些小病灶没切除所致。因而切除所有病灶及腮腺后下部及腺体边缘淋巴结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2、肿瘤切除,未复发的原因可能与肿瘤本身为单发性,周围无淋巴结存在,也不能排除失访的3例有复发的可能。当然本组样本量较小,随着样本量的加大,应该能体现出3种术式术后复发的差异性。
3、腮腺切除,主要是因为术前对肿瘤的诊断不明,而且肿块位于腺体深叶,术中直接切除肿瘤及浅、深叶送快速病理检查。鉴于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这种术式虽然把肿瘤复发减少到最低程度,但也多切除了腺体,丧失了一侧腮腺的功能;同时,对面神经的损伤也不容忽视,因此术前对腮腺腺淋巴瘤的正确诊断显得十分重要。对于长期吸烟的老年男性患者,腮腺后下极发现直径3cm左右、质地较软的肿块,应高度怀疑腮腺腺淋巴瘤的可能;另加以辅助检查,如核素检查、腮腺造影、穿刺细胞学检查等,术前可以得到确诊。
腮腺淋巴瘤怎样确诊
腮腺腺淋巴瘤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 其诊断以下为其特点:
①肿瘤生长缓慢, 无明显症状。
临床表现: 肿瘤多数是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多为3~5 cm 左右, 周界清楚, 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 活动, 质地较软, 可有弹性。
②本病多为50岁以上男性。
③好发部位多位于腮腺后下极。
④常有消长史。
以上提示我们, 对于50岁以上者, 腮腺后下极部位的肿物应首先考虑本病。及早发现, 以免误诊。本病病理诊断可确诊。腺淋巴瘤剖面呈灰红或暗红色, 常有大小不等的囊腔, 腔内有乳头突入,含有粘液或胶冻样物, 或为棕色干酪样物, 如不熟悉其肉眼所见的特点, 术中常可误诊。因此应掌握肿瘤的形态学特征, 以资与结核、囊肿相鉴别。
腺淋巴瘤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CT及MR I特征:边界清楚、光整;全部有完整包膜,在CT及MR T1W I、T2W I上都表现为与周围腺体及病灶内部略有差异的一稍低密度或低信号的薄环;病灶通常呈椭圆形、圆形,亦可呈分叶状或哑铃形;大小变化很大;病灶最大径> 2 cm时,其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 CT表现为无强化的小片状稍低密度区,MR表现在T2W I呈高信号,在T1W I呈低或等或高信号;不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病毒感染脸肿怎么回事
1、可能是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腮腺及其他腺体的肿大,不产生脓液,这中腮腺炎就是咱们熟悉的痄腮,典型特点是腮部热而不红,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可遍及半边脸,甚至累及另一侧脸。
2、可能是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起病急,常伴发热,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肿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患者病毒感染引起的脸肿可能是淋巴结炎导致的。
腮腺肿瘤的常见病因
腮腺淋巴瘤也叫沃辛瘤,是腮腺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男性,患者多有吸烟史,因此发病可能和吸烟相关。腮腺肿瘤的发病率不高,而在发病的人群中,肿瘤呈恶性的也不多,大概是十万分之三点五左右。
根据目前的研究所得,腮腺肿瘤的确切成因并不明确,但其诱因就有多方面,像营养不良、曾经患有其他腮腺病、EB病毒等原因都有可能是腮腺肿瘤的诱因。
此外,家族遗传病史、外界刺激、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腮腺肿瘤的发生,而来自外界的刺激,比如使用药膏、长时间贴耳打手机这些因素都对人体的腮腺部位有所刺激,使上皮组织发生病变,因此可以说长时间打手机是引发腮腺肿瘤的一个可能性因素。
乳头状囊腺瘤的检查
1.生长缓慢,无症状。
2.多出现在腮腺后份表面及下极,一般较小(直径4cm以内),圆或卵圆形,界限清楚,质地较软,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可有双侧发病。
3.涎腺造影示涎腺内良性占位性病变。
4.B超显示为境界光滑的反射图像,内部回声波分布光点均匀。
5.病变区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显示瘤体内同位素99铸浓聚。
6.冰冻切片活组织检查证实。
乳头状囊腺瘤诊断鉴别
与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相鉴别:
乳头状囊腺瘤的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类似,缺乏特征表现,故临床上常诊断为多形性腺瘤,腮腺造影可显示为良性征或具有局部侵润性的良性肿瘤,B超检查时在声像图上亦可表现为“网格状”结构,易与腺淋巴瘤相混淆,但腺淋巴瘤的边界回声清楚,而乳头状囊腺瘤较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