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适当忧虑
研究发现,那些被父母说成“异常快乐与性情乐观”或“从来不发愁”的孩子,长寿几率反而低。弗雷德曼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劝告是:要快乐,要高兴,这样才会健康。然而,新研究结果显示,发愁有时也是件好事。”多项研究证实,适当忧虑有益健康,对男性而言,尤其如此。因为心中担忧某事,便会全盘考虑各种可能性,做到有备无患。
做喜欢的事
研究发现,中年积极运动对长寿很关键。身体出问题才发誓要开始运动的人,往往难以持之以恒。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更能坚持。弗雷德曼表示,只要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做什么都行,如种花种菜、做木匠活、遛狗、去博物馆等。
不过度乐观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一项4万名人参与的研究发现,过度乐观的人更可能做一些高危险行为,如抽烟、酗酒、吸毒、飙车等,在10年里遭遇残疾或死亡的风险更高。而对未来较悲观的人可能会更重视健康与安全,更懂得自我防护,并鼓励身边人一起行动。
喜爱社交
《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无论内心是否感到孤独,没有社交都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相反,社交生活能增寿,与亲友保持联系、帮助他人等都可以。朋友不多的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或志愿活动也有相同效果。
保持成就感
很多人认为,早退休早享福。但新研究发现,与早早退休无所事事的老人相比,退休后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老人寿命更长。科学家表示,舒适的工作环境、事业成就感能让人保持快乐。马丁博士表示,事业越成功的人早死的可能性越小。有很多追求目标的人往往更长寿。
态度认真
研究发现,童年时期态度认真是预示长寿的一大信号。认真的人会多做有益健康的事。弗雷德曼表示,有韧性、值得信赖是长寿者的两大特点。此外,节俭、坚持、注重细节和有责任心都是长寿秘诀。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
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
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
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
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
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
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
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
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
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
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
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
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
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
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
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
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的人,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与心境。对生活有浓厚的兴趣,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对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情绪不稳定的人,则喜怒无常,波动很大,不能控制自己。长期积极的乐观情绪有助于人的健康长寿,长期消极的悲观情绪则会损害健康,缩短寿命。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意志正常
意志正常的人,对于符合行动目的的事就努力去做,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事就不做;遇到胜利不骄傲自满,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气馁,振作精神去战胜困难。
男性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
心理健康的简介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男性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1、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到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2、了解自己
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中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1、感觉知觉良好
人的心理活动认识事物都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视、听、嗅、触均应正常,知觉事物不发生错觉。
2、记忆良好
能记住重要的事情,不要人经常提醒。但不能要求什么都能记住,遗忘是正常的现象。
3、思维健全敏捷
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说话不颠三倒四,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清楚明了。
4、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
善于用想象鼓舞他人,用想象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并鼓励自己为之而奋斗。
5、情感反应有度
情感反应要有分寸,不轻易冲动,不常常忧郁,不事事紧张,不麻木不仁。能常乐,能制怒,经得起欢乐,也能经得起悲痛。
6、人际关系和谐
对人宽对己严,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充满愉快和满意的心境。
7、学习能力始终不衰
应坚持学习一种以上新知识和新技能,培养或掌握多项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并经常为之而忙碌。
8、有自知之明
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能自觉地用理智控制自己,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
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健康的介绍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