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运动损伤 跑步与球类最常发生运动伤害
怎么预防运动损伤 跑步与球类最常发生运动伤害
因为运动伤害来做治疗的以跑步与球类最多;就跑步而言,以膝盖与大腿部位较常见,球类运动则是打高尔夫球与网球常有运动伤害,常见部位则是手部伤害较多。
夜跑完吃什么蔬菜 夜跑吃什么避免运动损伤
牛奶和豆腐。
如果你要避免运动损伤:跑得快固然好,但是跑得安全更重要。运动损伤是跑者的大忌。无数优秀的跑者、跑步运动员都是由于不可逆的运动伤病而告别跑步运动和比赛。如果你想避免运动伤病的产生,那么不妨多喝牛奶,多吃豆腐,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非常多的钙质,可以帮助跑者打造坚固的骨骼。
运动损伤及其预防
运动损伤的分类
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损伤组织的种类分类:如肌肉肌腱损伤、滑囊损伤、关节囊和韧带损伤、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神经损伤、骨折等
(二)损伤机制:烧伤、冻伤、溺水等
(三)运动创伤的轻重分类:(1)不损失工作能力的为轻伤;(2)失掉工作能力24小时以上,并需要在门诊治疗的为中等伤;(3)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重伤。这种分类法有助于了解工矿、农村、机关和学校等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情况。
(四)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分类:(1)受伤后能按锻炼计划进行训练的为“轻度伤”;(2)受伤后不能按锻炼计划进行练习,需停止患部练习或减少患部活动的为“中度伤”;(3)完全不能锻炼的为“重度伤”。
(五)损伤组织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的分类:(1)开放性损伤,开放性损伤与外界相通,容易引起出血和感染,常见有组织液渗出和血液自创口流出,在运动中最常见的有擦伤、裂伤、切伤和刺伤,开放性骨折也可以归在此类;(2)与闭合性损伤,闭合性损伤包括挫伤、肌肉筋膜拉伤、关节囊和韧带扭伤、肌腱腱鞘和滑囊损伤等,其特点是皮肤、粘膜完整,损伤无裂口与外界相通。
(六)发病的缓急分类:急性损伤 (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而造成的称为急性损伤,发病急,病程短,症状骤起;
慢性损伤 因局部长期负担过度,由反复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称慢性损伤,发病缓慢,症状渐起,病程较长。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未完全康复而过早运动而转变为慢性损伤。
(七)根据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等。
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基本原因
1、思想方面:对运动损伤的认识理解不足,不够重视、逞能、恐惧、急于求成、急躁
2、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 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的正确与否、准备活动的量、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之间的时间。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
3、技术上的错误或缺点: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这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4、运动量、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运动负荷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引起损伤或因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
5、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不良: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市性显著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此时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的动作,就可能发生损伤。
6、组织方法不当:在训练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
7、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在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在训练中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是篮球、足球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8、场地特点或运动防护装备:也能引起运动损伤运动场地地形特点,山路难行,有小碎石或灌木;跑道太硬或太滑;器械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表面不光滑或有裂缝;器械安装不牢固或按放位置不妥当。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护腕、护踝、护腰等);运动时的服装和鞋袜不符合运动卫生要求等
9、不良气象的影响 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光线不足,能见度差,影响视力,使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而导致受伤。
(二)诱因
1、不同运动的不同技术特点:由于各项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人体各部位的负担量不尽相同,因此,各运动项目都会导致人体的易伤部位
2、解剖生理特点:身体不同组织在结构上较为薄弱,或在某个角度时比较薄弱。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
1、思想上重视。严格遵循不同运动的运动规律。加强身体的各方面的锻炼,提高身体全面的素质、
2、热身、放松、恢复、营养、
(1)运动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不但能使提高身体核心部位温度、提高软组织(肌肉和结缔组织)的温度/柔韧度/弹性、增加关节液分泌/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特定部位的伸展,也能减少锻炼前的紧张感和压力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损伤的发生。
(2)运动后应注意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是指在运动后通过肌肉韧带拉伸、呼吸调节等放松方法使体温、心率、呼吸、肌肉、韧带的应激反应回复到锻炼前的正常水平,有助于机体在运动的恢复。
(3)自我恢复与运动后营养
了解和懂得简单处理运动后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的方法。了解如何去补充营养和那些食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恢复。
3、了解自己的身体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身体,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尽早发现一些不好的身体状况,尽早预防。
4、自我保护、学习
在安全的环境下运动,选责安全的运动环境和运动场所,选取不同的运动所使用的不同运动用具和防护装备,学习在不同环境下不同项目中运动的知识技能。
5注意科学运动
包括五大要素,即全面性、渐进性、个别性、反复性、意识性,前三个要素对预防损伤较为重要。
全面性是指锻炼者应对体能进行全面训练,而不是单纯针对某一特定动作的反复练习。
渐进性是指锻炼者应逐步提高运动负荷和增加锻炼时间,以防机体一时不能适应而导致运动损伤。
个别性是指锻炼必须因人而异。性别、年龄、体力、技术熟练程度不同,活动量和方法也应不同。
6、加强易伤部位训练
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 提高它们的机体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根据不同部位进行针对行训练,例如,为了预防膝关节损伤,应主要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并对膝关节周围韧带进行静力对抗训练,增强其协调性和拮抗的平衡性。
预防运动损伤
肌肉韧带拉伤
内因:训练水平不够、柔韧、力量、协调性差,生理结构不佳
外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气温、湿度、上课内容不好,教练专业水平不够
预防:选教练、场地及适当的课程,在正常天气情况下锻炼、准备活动充分、循序渐进。
处理:24小时前为急性期:方法:停止运动、冷敷、包扎、抬高受伤部位。
24小时后为恢复期:配合按摩、微动、康复或恢复性锻炼
关节扭伤
内因:技术掌握不好、协调性差,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小、生理结构不佳、疲劳产生体力差
外因:准备活动不够、场地滑、器材使用不当、教练、内容不好(动作速度快、转、跳多)
预防:准备活动充分、了解设备使用、循序渐进,让教练或自己速度放慢。
处理:24小时前为急性期:方法:停止运动、冷敷、包扎、抬高受伤部位。
24小时后为恢复期:配合按摩、微动、康复或恢复性锻炼
心力憔悴
表现:人发冷,多汗、脸色白或红、头痛、晕、虚、筋疲力尽。
预防:教练或练习者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
处理:离开热的地方,宽衣、湿衣。清醒后给他慢喝些水、注意观察,病人当天不要多运动。
运动后膝盖内侧疼怎么办呢
人把跑步引起的膝盖内侧疼称作“跑步膝”。“跑步膝”是因为跑步的速度过快,单次跑步时间太长,运动量太大对关节造成了损伤。如果只是在跑步中或者跑步后觉得膝盖疼,或者是坐着并伸腿的时候会疼或者僵硬,关节很少出现肿胀,很可能是“跑步膝”的开始。
“跑步膝”的疼痛,实际上是髌骨前下方的髌腱韧带的损伤。跑步的时候大腿肌肉多次收缩,膝关节不停地伸直、屈曲,给髌腱韧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长期地发生,就会使髌腱韧带受伤。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在局部产生髌腱变形或者无菌性炎症,严重的会造成撕裂。如果发现自己患上“跑步膝”,应该马上减少运动量。
预防运动后膝盖内侧疼,最好选择柔软的地面运动,例如橡胶跑道,尽量减少在硬水泥地面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在硬地面跑步不要超过5分钟。膝盖在下坡的时候容易被冲击,下坡的时候最好用侧身交替左右脚的方法进行,并且慢慢养成这个习惯。
运动后膝盖内侧疼,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另外在运动之前,可以做一些热身运动,减少运动损伤,还有,如果出现了严重的膝盖内侧疼痛,应该马上停止运动,同时遵从医嘱,用冰块冷敷,或者用湿毛巾进行处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预防运动损伤
预防运动损伤:
肌肉韧带拉伤
内因:训练水平不够、柔韧、力量、协调性差,生理结构不佳
外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气温、湿度、上课内容不好,教练专业水平不够
预防:选教练、场地及适当的课程,在正常天气情况下锻炼、准备活动充分、循序渐进。
处理:24小时前为急性期:方法:停止运动、冷敷、包扎、抬高受伤部位。
24小时后为恢复期:配合按摩、微动、康复或恢复性锻炼
关节扭伤
内因:技术掌握不好、协调性差,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小、生理结构不佳、疲劳产生体力差
外因:准备活动不够、场地滑、器材使用不当、教练、内容不好(动作速度快、转、跳多)
预防:准备活动充分、了解设备使用、循序渐进,让教练或自己速度放慢。
处理:24小时前为急性期:方法:停止运动、冷敷、包扎、抬高受伤部位。
24小时后为恢复期:配合按摩、微动、康复或恢复性锻炼
心力憔悴
表现:人发冷,多汗、脸色白或红、头痛、晕、虚、筋疲力尽。
预防足球运动损伤的方法
1、热身运动:走、踏步、分并跳、伸展等,尽量将身体各关节活动开,切勿赛前只顾跟啦啦队MM乱抛媚眼。
2、应学会摔倒时的各种自我保护方法,如落地时用适当的滚翻动作以缓冲外力等。
3、10%增加的原则,一周内不要增加频率、强度、持续时间过10%,循序渐进。
4、保持有氧运动和无有氧运动的锻炼均衡。同时参加一些力量和柔韧练习防止受伤。
5、你的身体需要时间去恢复,锻炼但不使身体受伤。
6、运动前不要空腹、运动的前中后要饮足够的水。
跑步中运动伤害的预防和处理
肚子疼
很多人在跑步的时候会肚子疼,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主要原因是,在我们正式跑步治前,没有进行准备活动。心脏惰性大,不能适应运动负荷,引起呼吸肌紊乱“岔气”;或是饭后、饮水后,使肠系膜受到过分牵拉。
预防:减速,调节呼吸节奏,加深呼吸。同时用手按压,可减轻疼痛。
脚踝扭伤
最常见的是在跑步时跌倒、滑倒而致的脚踝扭伤,在经过医生诊治之后,一般来说,必须要有2~3个月的恢复期,一定要等到完全治好才能再跑步,否则可能还会再度扭伤,并且症状会更加恶化。
肌肉酸痛
肌肉酸痛是最常见的一种,刚开始跑步的人都会有肌肉酸痛的现象,一般我们会感到大腿和小腿的肌肉比较僵硬,难受,只要在洗完澡之后,涂擦缓解药膏按摩,就可以很快地恢复,渐渐习惯跑步之后,肌肉的疼痛也自然会不再出现。训练过度也会引起肌肉疼痛,这时应该要缩短跑步的距离,或考虑先暂停这项运动。
小腿肌肉酸痛,属于运动中的正常生理现象。肌肉收缩产生能量的同时,肌肉内也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糖原分解放能。若强度过大,血液循环跟不上,氧气供应不足,乳酸堆积,将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疼痛。
处理:热水烫脚、按摩、洗腿。
膝盖过度承受压力会疼痛,严重时会肿大、积存水分。若在充分休息之后疼痛仍不见好转,则要尽快就医诊治。
球类运动损伤
(一)篮球运动在我国开展最为普遍。它是一种瞬息万变的运动,要求运动员全面的体力发展与身体训练。最常见的创伤是因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确(踩在别人脚上或被踩),急停、急转、冲撞或因场地不平,或场地过滑而引起的急性创伤。外伤最轻的仅仅是一点擦伤,重的可以发生骨折或脱位。一般较常见的有踝关节韧带的捩伤或骨折(往往由于处理不当而变成慢性疾患,经常疼痛妨碍运动)、膝的韧带半月板损伤、指挫伤及腕部舟状骨骨折。另外,在篮球运动中也可发生慢性创伤,其中最影响运动训练与技术发挥的是髌骨软骨病,其发生主要是由于滑步进攻与攻守、急停与踏跳上篮等局部训练过多所致,应引起注意。预防的必要措施,是加强全面训练,避免单打一的训练方法,创造合乎标准的场地卫生条件,加强运动员的纪律教育及裁判工作。同时,应注意运动员的过度疲劳状态,以减少发生创伤的可能性。
(二)足球运动按国外记载,它是创伤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外伤程度,最轻的是擦伤,重的可以有骨折、脱位及内脏破裂。根据广东省体委医务室的资料(按影响训练的情况分类)47.8%是轻伤,19%是中等伤,只有3.2%是重伤。约86%的损伤是在四肢。损伤中除一般常见的擦伤及挫伤外,踝关节的扭伤最常见。其次是大腿前后肌肉拉伤、挫伤。膝关节损伤又次之。其中半月板撕裂,膝十字韧带撕断,髌骨骨折,髌骨软骨病等虽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却较困难。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足球运动员,很多都已经切掉了半月板或髌骨。守门员因为经常扑球摔倒,所以很容易发生手腕(舟状骨骨折)及肘的创伤(鹰嘴皮下滑囊炎及血肿),因此,一般守门员都应穿线衣、带护肘和手套。
这些损伤的发生,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激烈比赛致伤比赛时紧张地争夺、疾跑与铲球,易发生大腿与小腿的肌肉拉伤与断裂。突然改变体位,小腿的突然扭转、内收或外展,可以引起膝、踝关节的韧带及骨的损伤。
2.因球的间接作用致伤这种损伤多见于下肢。例如,用脚外侧踢球,就容易损伤距腓前韧带,这是最常见的踝关节损伤。用足内侧前脚踢球,由于膝关节屈曲,小腿突然因球的作用而外旋外展,就很容易损伤膝的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及前十字韧带。特别是与对方运动员“对脚”时更容易发生。
此外,一次有力的“屈膝后摆腿正脚背”踢球,由于球的反作用,突然使股四头肌的猛力收缩,常常发生于股四头肌、股直肌腹或腱膜的撕裂。在儿童,则常常促使胫骨结节软骨炎的发生。
3.球击伤例如面部的擦伤、挫伤、腹部挫伤(肝脾破裂、胃肠道挫伤)、阴囊及睾丸挫伤等。但最典型而常见的损伤是守门员的手指损伤,如拇指、食指或其他手指的韧带牵扯与关节半脱位。
4.踢伤比赛时大小腿部常常被对方“球靴”、“膝”及“小腿”踢撞,引起肌肉挫伤、皮下血肿、肌肉断裂(最常见的是股四头肌的损伤)以及骨的损伤(如胫骨骨折,或胫骨创伤性骨膜炎)等。
5.摔倒在运动员争球、冲撞、或疾跑时很易摔倒,因此,发生创伤机会多,场地不平时尤易发生。常见的如擦伤、创伤性滑囊炎(膝及肘)、髌骨骨折、脊柱骨折、脑出血、脑震荡等。在塑料草坪上摔倒还会产生热烧伤。
6.其他除上述情况外,足球运动员又常因劳损发生慢性创伤,如踝关节创伤骨关节病(又名“足球踝”,其成因之一是局部劳损,x线拍片表现为踝关节前后骨质增生),趾骨炎及髌骨软骨病。
发生这些外伤的原因是,运动员犯规动作,技术不正确,是致伤的主要原因,占外伤发生率的百分比很大。其次是不遵守训练原则,技术不过硬,场地不好,运动员忽视使用保护装备(如护腿),裁判不严及运动员过度疲劳等。因此创伤的预防要针对这些方面来解决。除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全面训练原则外,必须注意使用各种保护装置。应反复宣传说明,训练和比赛时使用绷带裹踝,防止踝扭伤与“足球踝”的必要性,开始时踝的动作因不习惯而不太灵活,但换来的是长久的踝灵活。此外,为了预防肘、膝小腿挫裂伤,也应使用护肘、护膝及护腿。
(三)排球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肩、膝和腰。肩以肩袖损伤肱二头肌腱腱鞘炎最多,多因肩部无力、扣空球或和球技术错误(如肩外展90度屈肘扣球就很易伤肩,如能高手扣球,此伤即可避免),一次或多次逐渐引起。在肩部,由于扣球多姿势不正确,还会引起肩胛上神经麻痹,出现冈下肌麻痹,多见于集训的运动员。膝伤以髌骨软骨病、股四头肌外侧头末端病(尤以单足起跳与落地的运动员最多,如改为双足,多可避免)及半月板骨折与棘突骨膜炎较多。此外,“扣球”、“封网”、“救球倒地”,也可以发生背部、臀部的挫伤及上下肢其他关节韧带的捩伤或扭伤,其中指扭伤,骨折和脱位最常见。因此,预防办法应注意改进错误的技术,遵循训练原则,改善场地卫生条件(场地要平,但不要太硬或太滑),使用厚护膝及护腰。在准备活动时,应特别注意肩、膝、腰、指及腕关节的活动。
(四)棒球其损伤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伤,肘骨关节病(投掷肘),肱骨的内髁部骨及肌腱的损伤,以及指挫伤(棒球指)。
扭伤如何预防
从医学的角度考虑,主动预防运动损伤与损伤后及时、正确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训练方法要合理。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科学地增加运动量。
二、准备活动要充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运动损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
三、注意间隔放松。在训练中,每组练习之后为了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劳,防止由于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的运动伤,组与组之间的间隔放松非常重要。
四、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训练中运动量过分集中,会造成机体局部负担过重而引起运动伤。
五、加强易伤部位肌肉力量练习。据统计,在运动实践中,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运动伤最为多见。因此,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练习,对于防止损伤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跑步要怎么预防运动损伤
看相关数据,跑步引起运动损伤的比例还不低。有很多研究都认为,跑步时发生运动损伤多数与过度使用有关。有的研究认为75%的跑步损伤时过度使用造成的,有的研究认为至少54%的跑步运动损伤是过度使用造成的。这可能是跑步运动损伤的一个基本特点。
先看看造成跑步运动损伤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上要强调一点,实际上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往往得不到一致的结论。因为这类研究通常是流行病学研究,只能提供一些大概的相关性。比如综合这类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报告,跑步产生的运动损伤,跟年龄、性别,甚至BMI都无关(我们往往认为跑步损伤跟体重有关,但报告体重跟跑步损伤相关的研究其实只是少数)。但不代表具体到个人,这也因素就不会促生跑步运动损伤。
一般来说,认为跟跑步损伤有关的因素有:跑步经验、以往的受伤史、每周跑步的时间和距离、跑步的习惯突然改变、缺乏热身。其中后三项,被认为跟跑步损伤关系很大。
跑步的时间和距离越大,受伤的比例也会相应提高,这个好理解。跑的太久,运动量过大,容易引起过用性损伤。前面说了,绝大多数跑步损伤,都是过度使用造成的。
跑步习惯改变,一般指突然增加跑步频率、速度、时间等。这就是说,为了避免跑步损伤,运动量的提高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跑前热身、伸展和整理运动,对避免受伤也很重要。
很多人认为一些外在因素,比如鞋和路面,对跑步损伤的影响也很大。不过没有研究能明确这种观点。拿鞋来说,研究一般认为,能提供基本的缓冲、支持和稳定的鞋,就是一双好的跑步用鞋。还有研究报告,穿低价跑鞋的跑步者,运动损伤也不比穿高价跑鞋的跑步者多。甚至后者的运动损伤还要更多一些。不过可能的原因是,跑步距离较长的跑步者,喜欢选择高价跑步鞋。
关于路面,太硬或太软的可能路面都不好。太硬的路面造成的机械振动,可能给关节造成过量的负荷,引起损伤。太软的路面,容易过快引起肌肉疲劳,肌肉疲劳后非常容易发生损伤。凹凸不平的路面就不用说了,肯定不行。还有研究认为,倾斜的路面(路面左右一边高一边低,而不是指带有坡度的路面),容易在跑步时给双腿施加不同的负荷,造成不同类型的过度使用性损伤,比如短腿综合症。
怎样预防运动损伤
训练方法要合理。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科学地增加运动量。对于不同性别、年龄、水平及健康状况的人,训练时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例如,年龄小的在训练内容上,应把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结合起来,并以全面身体训练为主;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应考虑到他们的生理特点,与成年人比较起来训练时间要短些,强度、密度要小些。
准备活动要充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运动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为正式练习作好准备。准备活动能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地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在进行准备活动时,既要躯干、肢体的大肌肉群和关节充分活动开,同时也要注意各个小关节的活动。准备活动还应增加一些专项素质的内容。
注意间隔放松。在训练中,每组练习后为了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劳,防止由于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的运动伤,组与组之间的间隔放松非常重要。在间隔时间内,一些运动员对这一问题重视不够,他们茬每组练习后往往站在一旁不动或千篇一律地做些放松跑。这样并不能加快机体疲劳的消除,再进行下组练习时还易出现损伤。由于各个项目的练可内容不同,间隔放松的形式也应有所区别。例如,着重于上肢练习的项目,在间隔可做些放松慢跑;着重于下肢的项目结束后,可以在垫子或草地上仰卧,将两腿举起抖动或做倒立。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血液的回流,改善血液的供给,另外也能使活动肢体中已疲劳的神经细胞加深抑制,得到休息,这对于消除疲劳及防止运动伤有着积极意义。
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训练中运动量过分集中,会造成机体局部负担且过重而引起运动伤。例如,膝关节半蹲起跳动作过多,易引起髌骨损伤;过多地练习鸭步可引起膝内则副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因此,在训练中应避免单调片面的训练方法,防止局部负担量过重。
加强易伤部位肌肉力量练河。据统计,在运动实践中,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运动伤最为多见。因此,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力量练习,对于防止损伤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的练习可以防止膝关节损伤,而防止肩关节伤则应加强三角肌、肩胛肌、胸大肌和肱二头肌的练习。
运动性损伤的预防
热身运动是包括剧烈活动前的放松活动,几分钟即可让肌肉温度上升至38℃,并使其更柔韧,强健和耐损。主动热身运动比用热水,热垫,超声或红外线灯被动加热效果更好。
牵拉活动虽然不能预防损伤,但可使肌肉产生较大的拉力,应在热身运动后或训练后进行,为避免直接受伤,时间不宜超过10秒钟。
降温指训练结束前逐步放松可预防头晕和晕厥。如果剧烈活动后突然停止,血液蓄积在肢体远端静脉中,可能引起头晕甚至晕厥(参见第200节)。最后的放松运动可以促进血循环和血中乳酸排泄,但不能防止第二天的肌肉酸痛,因为这与肌纤维损伤有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