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兰的民间传说
二月兰的民间传说
诸葛菜别名二月兰。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株高20~70厘米。基生叶圆扇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茎上叶抱茎生。花瓣4片,蓝紫色,排成幅射对称的十字形,为顶生总状花序。早春开花,一般可以从春季持续到6月。花朵繁茂,一片蓝紫,别有一番野趣。特别适宜林下、边缘、路边或草地成片栽植。是理想的的园林阴处或林下地被植物,也可以用作花径栽培。其嫩茎叶可作野菜食用,种子能榨油。
相传,诸葛亮当上了刘备的军事中郎將,总监军粮和税赋。由于刘备有大量兵马,相对粮草需求大,百姓负担就更大。例如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人心就不安定了。有一次,诸葛亮微服出巡,見一种菜,称为“蔓菁”,从老农口中得知此菜浑身是宝,叶子和茎都能吃,吃剩的可制成醃菜,青黃不接时,这菜可成为当家菜。
诸葛亮对此菜极感兴趣,他向老农问了每亩“蔓菁”的产量及种法,便下令要士兵开荒种这菜,一方面补充军粮,另一方面又可用作牲畜饲料,既经济又实惠,一举两得。于是诸葛亮命土兵广种“蔓菁”,军粮充足。后世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原产地在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的诸葛菜,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一般的土壤环境下也可以生长得较好。繁栽要点具有较强的耐寒性、耐阴性,在具有一定散射光的情况下,就可以正常生长、开花、结实。
二月兰的根能吃吗
能吃。
二月兰属于一种野菜,为十字花科诸葛菜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农历二月份前后开始开蓝紫色的花,所以又被称为二月蓝,经常生长在路边、平原、山地上。
二月兰的根中并不具有毒性,而且其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胡萝卜素以及矿物质等,食用后可以为人体补充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来说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二月兰的根能吃吗 二月兰和诸葛菜有什么区别
属于同一种植物。
二月兰和诸葛菜指的就是同一种植物,两者并没有区别,只是不用地区对于其不同的叫法罢了。
二月兰的适应性和耐寒性非常强,不论是在冬季还是早春季节,二月兰都能郁郁葱葱或者花开成片,开出紫色的花朵,因此诸葛菜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家里适当地栽种一些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野菜二月兰图片和吃法
1、野菜二月兰可以凉拌
野菜二月兰可以凉拌以后食用,凉拌时需要把采集的野菜二月兰用清水浸泡十五分钟,取出以后洗净,放入开不焯烫一下,捞出过冷水,再切成段状,加入食用盐、醋和香油等调味料调匀就可以,另外喜欢吃大蒜的朋友也可以加入适量的蒜光泥调制。
2、野菜二月兰可以做馅
把野菜二月兰做馅也是一种不错的食用方法,大家可以把新鲜的二月兰用开水焯烫,去掉水分以后与牛肉或者羊肉一起剁碎,加入生抽、盐以及香油和五香粉等,调制成馅料,再做成包子或者饺子都是不错的选择。
3、野菜二月兰可以炒食
野菜二月兰炒食是一种很常见的食用方法,只是在清洗时需要用清水浸泡,以免它残留有一些有害成分,浸泡洗净以后切成段状,按自己的口味需要,直接炒制成各种菜品就可以。
二月兰吃了有什么好处 清热解毒
二月兰的性质偏寒性,食用后可以降低人体内的热气,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些体内火气较大,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状的人群来说可以在生活中适当地吃一些二月兰。
二月兰的功效与作用
观赏价值
或许大家对二月兰最深的记忆是季羡林的一篇《二月兰》的文章:二月兰是一种常见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如果只有一两棵,在百花丛中,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却以多制胜,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当时就觉得那是一种极美的场景。
二月兰适应力很强,洒下种子就能开出花,是早春花坛的良好选择。当然也可以栽种在林下、公园、林缘、居室、山坡、草地,即可独立种植,也可以与各种灌木混栽。
营养价值
据研究,每100克二月兰中,含有胡萝卜素3.32毫克,维生素B 20.16毫克,维生素C59毫克。种子中含油量达50%以上,是很好的油料作物。(有一种错觉,除了颜色不同,和油菜花好像相似)。种子中含有丰富发热亚油酸,对人大有好处。因亚油酸具有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并可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病患者的良好药物。
可以凉拌
二月兰可以凉拌以后食用,凉拌时需要把采集的二月兰用清水浸泡十五分钟,取出以后洗净,放入开不焯烫一下,捞出过冷水,再切成段状,加入食用盐、醋和香油等调味料调匀就可以。
二月兰菜不能和什么同吃
一般无相克食物。
二月兰菜中所含的成分与大部分食物都不存在配伍禁忌,一起食用也不会产生毒性物质,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不存在相克食物的,不需要太过于担心。
但是因为二月兰菜的性质偏寒性,食用后会对肠胃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对于一些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的人群来说,在吃二月兰菜的时候最好避免同时食用寒性较大的食物,以免食用后出现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的症状。
肉粽的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此为流传最广的传说,少数地区仍有其他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