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突然大口吐奶怎么办
宝宝突然大口吐奶怎么办
(1)妈妈母乳喂养要注意姿势。用奶瓶喂奶时,要注意橡皮奶头扎眼不要过大,防止宝宝吸奶过急、过冲。
(2)喂奶次数不宜过多,每次喂奶量不宜过大。
(3)喂奶前不要让宝宝过于哭闹。
(4)喂奶时要使奶瓶中的奶水充满奶头,这样可以防止宝宝胃内吸入过多的空气而导致吐奶。
(5)喂奶后不要过早的翻动宝宝,最好把宝宝竖起来,轻轻拍打背部,使其打出几个饱嗝后,再放回床上,这样宝宝就不容易发生吐奶现象了。
(6)容易吐奶的宝宝,在喂奶后,最好将他的床头抬高一点,头侧位睡,防止吐奶时发生窒息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以上为宝宝生理性吐奶,不需要特殊治疗,爸妈只需要合理喂养和加强护理,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和胃肠功能逐渐完善,就会慢慢好转。
病理性吐奶:如果宝宝吐奶量较多,甚至呈喷射状吐奶,或者除吐奶外还伴有其他异常的症状体征,这表明宝宝是因为生病而引起的吐奶,属于病理性吐奶,爸妈应该及早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如果你家的宝宝也经常吐奶,作为父母的要仔细观察宝宝是属于生理性吐奶还是病理性吐奶,生理性吐奶是属于正常的现象,解决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只需把宝宝竖起来轻轻拍打后背。不过病理性吐奶就要去医院就诊了,所以父母们要学会区分宝宝吐奶是属于哪一类。
宝宝吐奶的原因有哪些
1、吸入空气过多
给宝宝喂的奶姿势不正确,宝宝吃得太快太急,或宝宝吃得太慢,也有可能会让宝宝在喝奶的过程中吞入过多空气,这也是会导致宝宝吐奶的。
2、喂养过量
宝宝吃得太多。有的妈妈乳汁非常多,而宝宝因为贪吃或吸吮需求,吸入超过胃容量的过多乳汁。宝宝的胃装不下,就只能吐出来啦。
3、牛奶蛋白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儿最早出现的过敏问题,主要得依靠妈妈观察宝宝的日常症状。如果宝宝经常性地出现喂食配方奶后大口吐奶甚至强烈呕吐,如果再结合皮肤、呼吸道症状表现了解,同时就要怀疑宝宝有可能是对牛奶蛋白过敏。
三个月宝宝大口吐奶怎么回事
吐奶是三个月宝宝吐奶常见的现象,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全身性或胃肠道疾病时的一个症状;二是婴儿胃肠首的解剖生理特点容易发生吐奶。总的来看,由于第二种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较常见。
宝宝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也就是说,大人吃饭时,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贲门会通过收缩来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三个月宝宝的胃贲门部位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
另外,与大人相比,宝宝的喉头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们含乳头的方式比较笨拙,从而导致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宝宝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宝宝偶尔吐一次奶,精神也很好,不一定是有病。如连续吐几次,每次喂奶时均吐,应注意孩子是否有发热,大便情况如何,精神有无改变等等。可能胃肠道本身有问题,也可能其他系统有病变存在,应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宝宝睡觉吐奶怎么回事
宝宝睡着突然吐奶那是宝还小,器官尚未发育完善的原因,所以就会有吐奶现象的,平时的一些护理可以减轻的,就是喂饱宝后要竖在肩膀上轻轻拍其后背,让宝打个宝隔,再者就是吃饱后不要立马放宝在床上睡,这样就不易吐奶了。宝大点了就会好的。
家长要弄清楚宝宝是吐奶、还是溢奶,这两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吐奶的量比较多,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或半小时以后,吐奶前孩子有张口伸脖、痛苦难受的表情。溢奶则量少,多发生在刚吃完奶时,一般吐出一、两口即止。
防止吐奶的最好办法就是帮助孩子拍嗝,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贲门的收缩功能也已发育成熟,所以吐奶的次数也就会明显减少了。而在此之前,每次喂奶后我们最好还是要帮助孩子拍嗝。
大多数半岁宝宝吐奶,不会让宝宝感觉难过,他不会有特别大的感觉,但孩子吐奶后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却是需要我们多加留意的。在呕吐得到缓解后,如果宝宝还有精神不振、只想睡觉、情绪不安、无法入睡、发烧、肚子胀等现象,则可能是生病了,应该看医生。
婴儿吐奶怎么办
生理性吐奶。生理性吐奶多数发生在新生儿身上,而男宝宝发生的概率会比女宝宝要高。这些吐奶宝宝身体一般都比较健康,吐奶前面部无任何痛苦的表情,且吐奶是突然的,奶都从嘴角流出而不是喷出,吐完奶后,脸部仍无任何异常,这种吐奶一般仍属于“溢奶”即习惯性吐奶。
生理性吐奶处理方法一、少量多餐,减少奶量
宝宝的食量增大而胃容量不足是宝宝生理性吐奶的一大原因。食量大的小儿就会发生吐奶,大便次数也增多,小儿体重增加很快。出现这种吐奶时,可适当减少每次吃奶量而增加每天吃奶次数即少食多餐,吐奶一般会好转。
生理性吐奶处理方法二、抱着总比躺着好
婴儿平躺着吃奶容易导致生理性吐奶的发生。喂奶的时候最好要让宝宝的头斜向上方斜抱着喂奶,喂完奶后再将婴儿竖着抱起靠在大人肩上并轻拍背部,过5~10分钟再让婴儿躺下。
病理性吐奶。病理性吐奶可以发生在任何月龄的宝宝身上,吐奶时间一般在喂奶半小时以上,吐出量大,吐出物为半消化状态。此外宝宝有可能伴有发烧、精神差、哭闹等其他情况。
病理性吐奶处理办法一、抬高上身
呕吐物如果没有及时排出体内就有可能误入呼吸道引起宝宝窒息。因此在让孩子躺下时,最好将浴巾垫在孩子身体下面并要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孩子躺着时发生吐奶,应该把孩子脸侧向一边。
病理性吐奶处理办法二、吐奶后要多观察
吐奶后,孩子可能会感觉到疲惫,脸色会改变,但如果过一会儿就会恢复,家长也无需担心。妈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另外,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给孩子补充些水分。
病理性吐奶处理办法三、喝水要在30分钟后
如果吐奶后马上为孩子补水有可能会刺激消化道引起再次的呕吐。呕吐后可以给宝宝用水清洁口腔,而补充水分最好在吐奶后30分钟后进行。
一个多月的婴儿老吐奶是怎么回事
有豆腐渣一样的呕吐物说明宝宝已经吃到胃里,并且已经开始消化。你是人工喂养的吗?宝宝吐奶绝大部分是因为大人的喂养不当。有豆腐渣一样的呕吐物证明有些消化不良。这时要注意奶粉不能太浓,宁可比要求的配方略稀一点。我宝宝当时也出现过这样情况,我将原来一勺半奶粉加90CC水,改成95CC数。当然不能太淡了,虽然消化起来容易,但营养不够的。 我宝宝当初吐奶非常严重和你宝宝一样有时吃完就吐,有时隔一个多小时突然大口大口吐,我床单垫被不知换过几床了,她不到20天就连续不断吐,甚至从鼻子里喷出来。吐完后甚至出现萎靡瘫软的样子。也担心幽门贲门的,去医院看过也看不出什么。那么小的宝宝,难道给她做胃镜吃钡餐?即使查出胃没长好,也是注意喂养方式,总不能开刀吧。再说,宝宝的胃要两个月才差不多长好一点呢。理论的东西不说了,说说实际的解决办法吧。 首先,喂奶时保持宝宝一定的倾斜度,最好在30-45度。放弃侧卧哺乳,即使在半夜喂奶也坚持坐起来,抱着宝宝喂奶,以便有一定的倾斜度。 第二,不能让宝宝吃的太快。
宝宝突然胃口差怎么办
1、合理添加辅食。初生宝宝味觉尚未发育,直到开始添加辅助食物,吃五谷、鱼肉、蔬果时,舌头上的味蕾受到各种味道的刺激才开始逐渐发育、完善。味觉发育的好坏,对宝宝的食欲有重要影响。因此,宝宝4个月后,妈妈能不能给宝宝合理添加辅食,对培养良好的胃肠功能十分关键。
2、注意烹调方法。烹制食物一定要适合宝宝的年龄特点。如断奶后的宝宝消化能力还比较弱,饭菜要做得细、软、烂;随着,宝宝的咀嚼能力增强,饭菜加工逐渐趋向于粗、整。食物色彩、味型的调配也很重要。如胡萝卜泥蒸嫩蛋、蛋黄玉米糊、果汁豆奶等,这些食品会刺激厌食宝宝的食欲。
3、鼓励宝宝多吃对厌食有治疗作用的食品。番茄是厌食宝宝的隹品,食用的方法:将番茄洗净,捣烂挤汁,每次服半茶杯,1日2次;也可以同蛋炒或做番茄蛋花葱花汤。宝宝便秘,请多吃香蕉。香蕉口味好,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果胶、矿物质等,润肠作用很明显。
新生儿大口吐奶原因及家庭护理
新生儿大口吐奶原因:
如果新生儿出现大口吐奶的情况,且出生前一、二周较不明显,出生三周后才越发地严重,吐出量较多,并伴有奶块(但不伴有胆汁),宝宝的体重不增加甚至减轻,新生儿有可能是得了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并伴有以下症状:
在呕吐物中是否含有黄绿色胆汁,那有可能是肠梗阻;
在呕吐物中是否含有血丝或咖啡色的东西,那有可能是食道、胃或十二指肠出血;
有剧烈喷射性呕吐的情况,也可能是脑部病灶引起颅内高压。脑膜炎可能引起吐奶,这时宝宝的头颅前囟会显得凸起。
新生儿大口吐奶家庭护理:
很多家长都了解新生儿由于生理原因容易导致吐奶,但看到自己的宝宝吐奶时,还是紧张得不得了。这里,我们将详细介绍有哪些办法可以预防宝宝吐奶以及宝宝吐奶时我们可以做哪些护理。
防止吐奶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宝宝拍嗝。每次喂奶后,我们要帮助新生儿拍嗝。帮助宝宝拍嗝的方法:将宝宝竖着抱起,让其头靠在妈妈的肩膀上,用空心掌轻轻拍打宝宝后背5分钟以上。如果宝宝还是不能打嗝的话,妈妈也可以用手掌按摩宝宝的后背。
吸入宝宝胃中的空气,有时会夹在前后吸入的奶水中,所有不容易打出嗝来,此时如果将宝宝上身直立起来,有利于打嗝。家长可以将孩子竖着抱起来,或者给宝宝垫高后背使上身保持倾斜。
如果宝宝躺着时发生吐奶,爸爸妈妈可以把孩子脸侧向一边。吐奶后,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状况,比如脸色、呼吸灯。在宝宝躺着时要把头部垫高,或者把宝宝竖着抱起来。吐奶后,孩子的脸色可能会不好,但只要过一会儿能恢复过来就没有问题。家长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给宝宝补充水分。
补充水分要在宝宝吐奶后30min进行,如果马上给宝宝喂水,可能会引起宝宝再次吐奶。吐奶后,在宝宝精神恢复过来又想吃奶的时候,妈妈可以再给宝宝喂些奶。但喂奶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左右,喂奶次数可以适当增加。在宝宝连续呕吐期间,只能给宝宝喝奶,不能喂其他辅食。喂奶最好做到少量多餐,并且每次喂奶后都帮助宝宝拍嗝。如果宝宝每次吃奶后都要吐奶的话,家长就要调整一下每次喝奶的量了,要适当减少点奶量。
宝宝大口吐奶怎么办
症状一:宝宝大口吐奶
吐奶表现:
3个月内宝宝的胃呈水平位置,容易将奶存下。且胃的容量很小,宝宝出生后10余天胃内只能容纳12两奶,即使只是这12两奶,要想在胃内排空大约也需要23小时,所以每隔3小时左右喂1次奶比较合理。如果喂奶过于频繁,这必然影响下一餐的进奶量,或是引起胃部饱胀,上一餐吃进的乳汁还有部分存留在胃里,与胃酸结合,就有可能吐出奶块。
解决方案:
采用控量奶流的喂奶姿势
有的新妈妈喜欢躺着喂奶,采用这种面对面侧卧哺乳的姿态式喂奶,会增大宝宝吐奶的可能性。抱着的话宝宝的身体是倾斜的,当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的下口便相应有了一定的倾斜度,吸入的奶汁由于重力作用可部分流入小肠,使胃部分腾空。因此喂奶时可以把宝宝抱起来,让他头向上斜着躺在你怀里,新妈妈可以一手托起宝宝的背部,手呈剪刀状,一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别放在乳房的上方和下方以托起整个乳房喂奶,当奶流速快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夹住乳房控制奶流速度。
喂奶后不要急于放下宝宝
妈妈不应立即把宝宝放回到床上。而是应该把宝宝贴胸竖直抱起,头趴在大人的肩上,轻轻地拍背,让那些随吸奶而吞入的空气排出,即让宝宝打嗝儿。气体在胃中停留,占据一定的空间是引起宝宝吐奶的重要因素,宝宝打完嗝儿,胃中气体排空,再把宝宝轻轻放下,并且侧卧。这样可以减少吐奶,而且减少吐出的奶被吸入呼吸道的危险。
症状二:吃完就全吐出来了
吐奶表现:
宝宝哭闹或者吃奶时的吮吸动作往往会同时吸进许多空气,气体停留在胃中形成气泡,哺乳结束后,随着婴儿身体的移动或被翻动(如给他洗澡或替换尿布时),宝宝胃中的空气会上升从气管里跑出来,而宝宝的胃部肌肉也很薄弱,支配胃部的神经调节功能发育不够成熟,也就是说宝宝还不会打嗝,无法将胃中的空气排出,加上胃的入口松出口紧,如果一次性喂奶量过多,奶会随着空气一起跑出来。
解决方案:
宝宝哭闹后不要立即喂奶
喂食前如果哭闹太久,可能会在哭叫当中吸入较多的空气到胃里面,此时喂奶就容易反溢。如果在喂奶前先帮他拍拍背、排排气,就会改善。
吃奶后应该避免的小动作
宝宝多采取仰卧位躺在床上。但吃奶后为防止吐,最好不要马上置宝宝仰卧位,应先右侧卧无吐奶现象后再让他仰卧。然后尽量在半个小时内不要翻动宝宝或给他洗澡,就可以避免吐奶。不要让宝宝吃完奶后,吸吮空的奶瓶。
三个月宝宝大口吐奶怎么办
对于三个月宝宝大口吐奶这个问题你一定要引起注意,对于小儿喂饱后不久吐出少量乳汁,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吐后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症状和体征,通俗称为“溢奶”,属于正常现象。呕吐,每天数次,逐渐频繁并发展为喷射性,每次进食后半小时左右就发生剧烈呕吐,吐出量有时比进人量还多,吐出物无胆汁,吐后食欲仍正常,因长期持续呕吐而逐渐消瘦的,可能为先天性幽门肥大性狭窄。
三个月宝宝大口吐奶是什么回事
吐奶是三个月宝宝吐奶常见的现象,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全身性或胃肠道疾病时的一个症状;二是婴儿胃肠首的解剖生理特点容易发生吐奶。总的来看,由于第二种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较常见。
宝宝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也就是说,大人吃饭时,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贲门会通过收缩来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三个月宝宝的胃贲门部位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
另外,与大人相比,宝宝的喉头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们含乳头的方式比较笨拙,从而导致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宝宝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宝宝大口吐奶的应对方法
很多1岁内宝宝在喝奶的过程中或喝后半个小时总是吐奶,这让爸爸妈妈无所适从。在宝宝大口吐奶的第一时间,护理宝宝的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婴儿的胃容量很小,只要宝宝的小拳头那么大,而且胃部基本上是水平的,吃完奶后打嗝不一定能把所有的空气都排出来,有时候会出现宝宝吃完奶一两个小时后还吐奶的现象。轻微的溢奶、吐奶,宝宝自己会调适吞咽及呼吸动作,不会把奶水吸入气管,爸爸妈妈只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和肤色就可以了。但如果宝宝大口吐奶,那爸爸妈妈需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了。
如果宝宝大口吐奶,家长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处理:
1、如果宝宝在平躺时发生大量吐奶,家长应迅速将宝宝的脸侧向一边,方便呕吐物从嘴角流出了,避免向后流入宝宝的咽喉及气管。
2、如果宝宝大口吐奶的时候,奶水从鼻子里出来了,家长要及时理清的鼻腔跟嘴巴,以保持宝宝呼吸顺畅,把宝宝弄脏的衣服擦干。
3、如果宝宝呼吸不顺畅或脸色变暗时,很哭闹呕吐物进入宝宝的气管了,家长要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用力拍打宝宝2边肩胛骨的中间四五次,让宝宝能将吸进气管的担心咳出来。
4、如果上面的措施都没有效果,家长要使宝宝大声哭,比如弹或捏宝宝的脚底,让宝宝感到疼痛而大哭,大哭的时候呼吸就通畅了。
如果宝宝已经把奶水吸进气管了,按照上面采取的措施外,要尽快送宝宝去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