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怎样辨证施护
咳嗽怎样辨证施护
详细了解咳嗽时发病情况,是否有发热畏寒等外感症状及肺、脾、肝等内伤症状,从而辨明病因,辨别外感咳嗽或内伤咳嗽,对辨证施护具有指导意义。
(1)咳嗽护理应特别注意病室的室温和湿度,寒暖应适宜,保持一定的湿度。并注意随天气的变化给患儿增减衣服,避免外感。
(2)不论是外感咳嗽或内伤咳嗽,均禁止在患儿病室内或寝室内吸烟,加强通气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加强口腔清洁护理,稍大小儿每天早晨养成按时刷牙的习惯,或用淡盐水,金银花水漱口,较小的婴儿可用棉球蘸上药液擦洗口腔,每天3~4次。
(4)咳嗽患儿的饮食及营养水分的补充极为重要。一般给易消化,高热量的流质或半流质,并多饮水,能使口腔清洁,又能补充体内能量的消耗,并能稀释毒素,以助排泄,外感咳嗽者,饮食应特别注意清淡。
(5)咳嗽多痰,应准备好痰具和废纸,让病儿取侧卧位或经常变换体位,并用手由后背两侧向中间轻轻拍打以促痰液排出。
(6)忌擅自应用峻猛的镇咳药如可待因、吗啡、罂粟壳等。若患儿咳嗽剧烈,影响睡眠时而肺部感染已经控制,或咳嗽稍剧即导致痰中带血,而必须应用镇咳药时,应请示医生再用。
(7)雾化吸入:氟美松2~5mg,α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4万μ,生理盐水100~150ml,超声雾化吸入,1日1~2次。
秋燥咳嗽有哪些预防良策
辨证施治
中医把秋燥咳嗽辨证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类。
温燥,属热,多发于初秋时期,易于耗津灼液,使肺金清肃之令不行,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治疗以轻宣温燥,凉润肺金为主,方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清宣燥热,宣肺止咳:豆豉辛凉止咳;贝母清热化痰;沙参润肺止咳生津;栀子、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正合“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止宣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
凉燥,多发于秋末阶段,乍寒还暖,凉燥犯肺,则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而成痰,上逆咳嗽。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咽干鼻塞,舌苔薄白。治疗以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为主,方用杏苏散。苏叶、杏仁,辛温不燥,苦温而润,开宣肺气,止咳化痰;前胡疏风降气;桔梗、枳壳宣利肺气;半夏、橘皮、茯苓理气化痰,正合“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心”。
小贴士
秋燥咳嗽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未病防病”,除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外,适度锻炼身体也是预防秋燥咳嗽的重要手段,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气功、健身操、太极拳以及“叩齿”、“咽津”等,来增强呼吸系统功能,调节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清代温病学专家吴鞠通认为“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在饮食上主要是以清淡滋润为主,少食葱、姜、辣椒、韭菜、羊肉、狗肉等辛燥之品,以防燥伤肺津,诱发或加重咳嗽。梨、橘、柑、柿子、石榴等水果可以润肺生津,止咳化痰。蜂蜜、粳米、乳品、银耳、豆制品等也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热咳嗽的辨证施治
热咳辨证当分清外感与内伤。外感热咳多为风热犯肺,内伤则为脏腑功能失调,有痰热、肝火、肺阴虚的不同。
1.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或身热,微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方:桑菊饮。方药: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甘草、连翘、芦根。
2.痰热郁肺
证候: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利,或咳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主方:清金化痰汤。方药:黄芩、知母、山栀、桑白皮、茯苓、贝母、瓜蒌、桔梗、陈皮、甘草、麦冬。
3.肝火犯肺
证候: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难易咯出,量少质黏,咳引胸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则:清肺泻肝,化痰止咳。主方: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方药:青黛、海蛤壳、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
4.肺阴亏虚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则: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主方:沙参麦冬汤。方药: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甘草、扁豆。
肺热咳嗽辨证论治
主要以中药为主,宜选用清泻肺火、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的药物,常见药物主要有:
1.麻黄
用于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
(1)经典古方:
麻黄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2)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麻黄中的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麻黄水溶液提取物对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2.桑白皮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本草纲目》中记载:桑白皮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一般情况下水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3.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毒疮疡等。
(1)经典古方:
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常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2)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水煎剂对多种球菌、杆菌、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4.苦杏仁
《本草求真》记载“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善止咳化痰而平喘,对肺的主要病症咳嗽、痰多、喘息又有强烈的针对性。
(1)经典古方:
经典古方麻杏甘石汤(《伤寒论》)治肺热壅盛证。咳逆气急,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方中杏仁降气,佐麻黄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需要注意的是苦杏仁有小毒,不宜多食。
(2)现代药理:
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在体内能被肠道微生物酶或苦杏仁本身所含的苦杏仁酶水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与苯甲醛,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达到镇咳、平喘作用。
5.桔梗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咽止痒,清肺化痰。
(1)经典古方:
《金匮要略》中用桔梗汤,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用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2)现代药理:
桔梗能使呼吸道黏液分泌量显著增加, 作用强度与氯化铵相似.可促进呼吸道黏液分泌的作用.桔梗中所含皂甙,能反射性引起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多, 稀释痰液, 而发挥祛痰、镇咳作用.
6.麦冬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肠燥便秘。养阴清热 。
经典古方:
阴虚内热、津少口渴用麦冬、石斛各9g,玉竹、生地各12g,水煎服。配五味子,功能养阴敛汗,用治阴虚汗多,心悸,肺虚久咳,少痰或痰粘不爽等。
7.栀子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口舌生疮等。张仲景用栀子治烦,泻肺中之火。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8.知母
知母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多选知母。《本草正义》:知母寒润,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肺痈燥咳宜之,而虚热咳嗽大忌。
(1)经典古方:
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清泻肺火,滋阴润肺。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粘稠,常配瓜蒌、大贝母、胆南星同用;或阴虚燥咳、干咳少痰者,多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
(2)现代药理:
知母煎剂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对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枯草杆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9.生石膏
石膏泻火,长于清热,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
(1)经典古方:
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的证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对于温热病,高热,则常与犀角、玄参等凉血解毒药配伍,以清热消斑,如化斑汤。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常与杏仁、麻黄配用,以清宣肺热、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10.甘草
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
(1)经典古方: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
(2)现代药理:
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 大剂量的甘草次酸可使小鼠呼吸抑制.此外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盐尚有抗炎症及抗过敏、抗菌、作用.
11.常用中成药
(1)成人用药:
川贝枇杷糖浆;蛇胆枇杷膏。用于治疗痰热郁肺咳嗽。
(2)儿童用药: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用于表里双解,宣肺化痰、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消炎、抗菌抗病毒。
咳嗽总是不好怎么治疗
辨外感与内伤:一般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先有表证或同时出现咳嗽,多是实证;内伤咳嗽,起病缓,病程长,发病多先有脏腑失调的症状,或肺与其他脏腑病症同时存在,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之证。
辨声音:时间频急,声音重浊,多为外感风寒或痰湿咳嗽;咳嗽频声音清亮,多为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嗽;咳嗽声音清脆短促,为外感风燥或燥热咳嗽;晨起咳嗽,阵阵加剧,或食生冷后咳嗽加重,多为痰湿咳嗽;午后或傍晚咳嗽,声音清轻短促,多为阴虚咳嗽;夜间睡卧咳嗽加重,声音喘促少气,多为虚寒咳嗽。
辨痰:痰色白,属风寒或湿;痰色黄,属热;痰质清稀,属寒或湿;痰质黏稠,属热或燥;痰清稀多沫,属湿或脾、肾虚;痰中带血,属燥或热或阴虚;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痰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之候;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阴虚;有热腥味为痰热;味甜淡者为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另外,咳嗽应与肺痨、肺胀及喘证相鉴别,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肺痨由痨虫犯肺引起,咳嗽伴有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等证;肺胀多伴有咳、喘、哮等证病史,在咳嗽的同时,并有胸中烦闷膨满,上气喘急甚至面目晦暗,唇舌紫绀,颜面四肢浮肿等,且病情缠绵,经久难愈;哮证及喘证虽然也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证主要表现为痰气交阻,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而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治疗方面,外感咳嗽,以祛邪为主,因病在肺,应宣肺散邪,邪去正安;内伤咳嗽正虚邪实者,当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虚为主者,则着重扶正祛邪。
治咳大法不外虚补实泻。虚者,肺气虚者宜温补,佐以温化寒痰;肺阴虚者宜滋养,佐以清化热痰;虚之较甚者,佐以敛肺,以固护肺之气阴。实者,泻肺之实邪,用宣通肃降肺气之品使肺气宣畅,佐以祛痰,痰除则肺气不受阻碍,而气自能宣通肃降。临床可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察其因咳而生痰者,重在治肺气;因痰而生咳者,重在祛痰。肺之实证,肺气壅滞者,宜降逆止咳;痰盛者辨其寒、热、燥、湿之不同,寒痰宜温化,热痰宜清化,燥痰宜清润,湿痰宜燥湿化痰。
痔疮的护理原则
痔是直肠下端、肛管和肛门缘的静脉丛瘀血、扩大和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同一部位的齿状线上下均发生,临床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者为混合痔。其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或久坐久立、长期便秘、妊娠分娩、腹部肿瘤、久泻久痢等导致湿热下注、气虚下陷而致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肛门而形成。我科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并配以分期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就其分期辨证施护报告如下。
指导患者正确饮食
术后1~4天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藕粉、稀饭、粥等。4天后开始进软食,忌食辛辣、肥厚、油腻、香燥之品及牛奶、豆类产气多的食物,以免加重湿热。对于因惧怕解便而不敢进食者,应耐心解释饮食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
观察小便通畅情况
若小便不畅,行膀胱区热敷或听流水声诱导排尿,新斯的明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无效时给予导尿。
向患者讲解排便的重要性
指导术后正确的排便姿势,切忌临厕努挣,久坐、久蹲,以免气血阻滞,肛缘水肿,根据病情给予润肠通便等。
指导患者正确坐浴
每次大便后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坐浴液。
保持肛门卫生 局部用黄药膏换药。
哮喘怎样辨证施护
哮喘怎样辨证施护(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但患儿不要直接吹风。防止烟尘、煤气、油漆味进入室内,病室内不放鲜花,以免吸入花粉引起发作。被褥和枕头,使用前须在太阳下晒过,保持清洁干燥。喘促时常不能平卧,故需准备2~3个枕头。
哮喘怎样辨证施护(2)加强观察,并找出发作规律与诱发因素。若见到鼻痒喷嚏、流清涕、干咳胸闷等,多属发作先兆,应及时服用药物或提前服药预防。
哮喘怎样辨证施护(3)哮喘发作时以半流食饮食为主,饮食宜清淡可口、营养丰富,但不能让患儿吃的过饱,过饱也易导致发作。避免吃诱发哮喘发作的食物,如鱼、虾、蟹、海带等。热喘病儿可予温凉饮料,寒喘病儿可予热的饮料,虚喘可用太子参15g煎水代茶。
(4)发作时宜取半卧位,以利呼吸肌运动,增大肺活量,减轻呼吸困难,并吸入氧气,减轻低氧血症,防止代谢性酸中毒。
(5)保持呼吸道畅通,清除鼻垢和鼻内分泌物。注意口腔卫生,因发作时张口呼吸,故每隔5~10分钟,即可喂些温开水,保持口腔粘膜湿润。
(6)针刺平喘:寒喘取肺俞、风门、列缺、尺泽等穴;热喘取膻中、丰隆、天突,定喘等穴;虚喘取太渊、太溪、肺俞、肾俞等穴。手法要轻揉,中等度刺激,不留针。
(7)推拿平喘:先推胸腹部(以华盖、膻中为主)、腰背部(自上而下,以肺俞、膈俞、命门为主)、脊柱及其两侧接着按肺俞、膈俞。
(8)增加服中药次数:对哮喘较重或哮喘持续状态,每日两剂中药,采用少量频服或睡前、晨起增加1次的服法,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或缓解症状。
秋燥咳嗽有哪些预防良策
西医认为,秋季寒凉,早晚温差大,人体对外界变化的调节范围增大,机体的代谢开始由旺盛转为低潮,特别是先天禀赋不足之人或素有慢性肺系疾病患者(如慢支、哮喘、咽喉炎等)更易致咳嗽频作,咽痒如梗,咳痰不畅等症。早秋为植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种子颗粒、粉尘较多,晚秋草枯叶败,空气中枯草等过敏物质较多,便于从口鼻进入呼吸道,鼻咽部到小支气管整个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均可以引起咳嗽。
祖国传统医学对秋燥咳嗽形成了一整套防治理论,具体到临床方面主要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于术数(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调节,中医药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
中医把秋燥咳嗽辨证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类。
温燥,属热,多发于初秋时期,易于耗津灼液,使肺金清肃之令不行,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治疗以轻宣温燥,凉润肺金为主,方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清宣燥热,宣肺止咳:豆豉辛凉止咳;贝母清热化痰;沙参润肺止咳生津;栀子、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正合“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止宣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
凉燥,多发于秋末阶段,乍寒还暖,凉燥犯肺,则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而成痰,上逆咳嗽。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咽干鼻塞,舌苔薄白。治疗以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为主,方用杏苏散。苏叶、杏仁,辛温不燥,苦温而润,开宣肺气,止咳化痰;前胡疏风降气;桔梗、枳壳宣利肺气;半夏、橘皮、茯苓理气化痰,正合“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心”。
小贴士
秋燥咳嗽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未病防病”,除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外,适度锻炼身体也是预防秋燥咳嗽的重要手段,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气功、健身操、太极拳以及“叩齿”、“咽津”等,来增强呼吸系统功能,调节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清代温病学专家吴鞠通认为“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在饮食上主要是以清淡滋润为主,少食葱、姜、辣椒、韭菜、羊肉、狗肉等辛燥之品,以防燥伤肺津,诱发或加重咳嗽。梨、橘、柑、柿子、石榴等水果可以润肺生津,止咳化痰。蜂蜜、粳米、乳品、银耳、豆制品等也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肺热的辨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开窗通气,加强空气消毒。
②严格观察咳嗽咯痰情况,痰液的性状是分期的重要依据。做好痰液、痰具的消毒。
③重视口腔清洁,咯痰后应漱口。
(2)初期护理:
①按风温邪犯肺卫证护理。
②注意胸痛及痰量的变化。若咯痰日见增多,正确记录痰量、颜色,以资早期诊断。
(3)成痈期护理:
①观察发热、胸痛、痰液的量、颜色、气味的变化。若热盛、痰黄浊、腥臭、量多,则是本期的重要表现。
②痰液经石碳酸"84"消毒液消毒后倾倒,痰具经常消毒。
③每日作口腔护理,咯痰后嗽口。
④胸痛较剧者可取侧卧位,或宽胶布束胸,减少局部活动量而减轻疼痛。
⑤饮食宜素半流,高热宜多进新鲜蔬菜水果,忌辛辣、油腻、煎炸食品。
⑥高热应及时予以降温处理,可参照"风温气分证"护理内容。
(4)溃脓期:
①本期护理重点在排痰。根据病灶位置以空心掌拍背或体位引流,以便痰液排出顺畅。
②观察痰液咯出难易,痰液性状、量,并及时留取标本,送验。
③做好痰液、痰具消毒。
④每日做好口腔清洁护理。
⑤痰粘稠不易咯出时,可遵医嘱内服竹沥水化痰。或中药鱼腥草液雾化吸入,咯出无力者应吸痰。
⑥痈溃脓痰排出后,食欲增进,脾胃功能初复时仍需予软食、易消化、富营养食品,少食油腻,可每日食豆浆一碗、薏仁粥等清补食品。
(5)恢复期:
①可适当下床活动,以逐渐增强体力,但勿过劳。
②饮食中应逐渐增加补养肺食品,应忌用油腻、辛辣及热性食物,戒烟酒。
4、养生指导
(1)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和体力,选择适当项目进行锻炼,如气功、呼吸操,散步、太极拳等。
(2)预防感冒。
(3)戒烟,禁食辛辣热伤阴之食品。
(4)有咳嗽等呼吸道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早期诊断的及时治疗。
(5)及时就诊肺热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可选择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