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顿挫型(轻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顿挫型(轻型)

顿挫型约占有4%-8%左右,主要表现为瘫痪型前驱特点,但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病毒侵入全身非神经组织,可出现以下表现:

1、呼吸道炎症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喉淋巴结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者便秘,腹部不适等。

3、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症状一般持续1-3天,可自行恢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呢

1.自动免疫

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缺陷者也十分安全,某些国家单用灭活疫苗也 达到控制和几乎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显著效果,但灭活疫苗引起的免疫力维持时间短,需反复注射,且不引起局部免疫力,制备价格又昂贵是其不足之处,但近年改进制剂,在第2个月,第4个月,第12~18个月接种3次,可使99%接种者产生3个型抗体,至少维持5年。

2.被动免疫

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免疫力可维持3~6周。

3.隔离患者

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双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 天。

4.做好日常卫生

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

小儿麻痹症症状

行季节如有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咽痛,颈背肢体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

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一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二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三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

四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小儿麻痹症有哪些症状

1.典型特征

小儿或青年发热,出现不对称的弛缓性肢体瘫痪或延髓麻痹而无感觉障碍者,经常几乎都是脊髓灰质炎,不过也可能由柯萨奇病毒和某些埃可病毒和肠病毒71型引起的。脊髓损害以腰段颈椎为主。脑干或大脑也可被侵袭。神经原受毁坏,瘫痪不能恢复;如充血水肿挤压可不同程度或完全恢复。瘫痪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不伴感觉障碍非均衡性。起病可缓可急,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 ~39 ℃之间,伴多汗,并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症现象,经过2~3天体温可恢复正常。1~6天后,再次发热,与第一次发热形成两次发热高峰,即“双相热型”。这是脊髓灰质炎发热的特殊热型,凭此可与感冒相鉴别。随后,逐渐出现肌肉疼痛、知觉过敏、项背强直,以至出现肢体瘫痪等典型症状。

2.主要类型

临床表型差异很大,有两种基本类型:轻型(顿挫型)和重型(瘫痪型或非瘫痪型)。

(1)轻型脊髓灰质炎占临床感染的80%~90%,主要发生于小儿。临床表现轻,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在接触病原后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及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还出现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2)重型常在轻型的过程后平稳几天,然后突然发病,更常见的是发病无前驱症状,特别在年长儿和成人。潜伏期一般为7~14日,偶尔可较长。发病后发热,严重的头痛,颈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时有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在急性期出现尿潴留和肌肉痉挛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进一步进展,但也可能出现深腱反射消失,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瘫痪,这主要取决于脊髓或延髓损害的部位。呼吸衰弱可能由于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也可能是由于呼吸中枢本身受病毒损伤所致。吞咽困难,鼻反流,发声时带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体征。脑病体征偶尔比较突出。

(3)此外还有一种是没有出现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感染后并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脊灰疫苗是什么

脊灰疫苗即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自从20世纪50年代成功地研制了脊灰疫苗以后,脊髓灰质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球的小儿麻痹症发病率逐年下降。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脊髓灰质炎病毒潜伏期为3~35 天,一般为7~14 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四型。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 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 倍增长。

2.顿挫型: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此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曾观察到下列三种综合征:①上呼吸道炎,有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可有感冒症状,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②胃肠功能紊乱,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③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上述症状约持续1~3 天,即行恢复。在早期可从咽部、粪便和血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恢复期可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3.无瘫痪型:本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几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和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霍伊内(Hoyne)征,(患者在仰卧位时,将其肩部提高可见头向后倾)亦可为阳性。

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培养无菌生长)。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本型在临床上与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需经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患者通常在3~5 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 周之久。

4.瘫痪型:本型只占全部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4 型,以脊髓型为最常见。

脊髓灰质炎是什么病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脊髓灰质炎是如何造成的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人,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粘膜侵入人体后,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咽壁淋巴组织、肠壁集合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时人体产生多量特异抗体,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在第3天到达各处非神经组织,如呼吸道、肠道、皮肤粘膜、心、肾、肝、胰、肾上腺等处繁殖,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尤多,并于第4日至第7日再次大量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如果此时血循环中的特异抗体已足够将病毒中和,则疾病发展至此为止,形成顿挫型脊髓灰质炎,仅有上呼吸道及肠道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

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毒毒力强或血中抗体不足以将其中和,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者可发生瘫痪。偶尔病毒也可沿外周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特异中和抗体不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故脑脊液和粪便内病毒存留时间较长。因此,人体血循环中是否有特异抗体,其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量是决定病毒能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因素。

多种因素可影响疾病的转归,如受凉、劳累、局部刺激、损伤、手术(如预防注射、扁桃体截除术、拨牙等),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均有可能促使瘫痪的发生,孕妇如得病易发生瘫痪,年长儿和成人患者病情较重,发生瘫痪者多。儿童中男孩较女孩易患重症,多见瘫痪。

脊髓灰质炎最突出的病理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本病毒具嗜神经毒性),病灶有散在和多发不对称的特点,可涉及大脑、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以脊髓损害为主,脑干次之,尤以运动神经细胞的病变最显著。脊髓以颈段及腰段的前角灰白质细胞损害为多,故临床上常见四肢瘫痪。大部分脑干中枢及脑神经运动神经核都可受损,以网状结构、前庭核及小脑盖核的病变为多见,大脑皮层则很少出现病变,运动区即使有病变也大多轻微。

偶见交感神经节及周围神经节病变,软脑膜上可见散在炎性病灶,蛛网膜少有波及。脑脊液出现炎性改变。无瘫痪型的神经系统病变大多轻微。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

什么是脊灰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说疫苗必须要打

第1个数字:乙肝疫苗接种后我国儿童乙型肝炎感染率明显下降

自从1992年我国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我国的乙型肝炎感染率明显下降。1-4岁儿童的乙型肝炎感染率从1992年的9.67%下降到2014年的0.32%。

第2个数字: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

在我国历史上,脊髓灰质炎曾广泛流行。20世纪60年代初期,每年报告病例大约20000~43000例。196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1965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和死亡明显下降。1988年以后,我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号召,迅速制定了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计划并付诸实施,把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纳入我国儿童的常规免疫计划中,所有儿童均按时接种疫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脊髓灰质炎发病例数大幅下降。1994年,我国报告了最后1例本土脊髓灰质炎病例,提前完成了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小儿麻痹的早期症状

1.隐性感染:又称无症状型,即患者在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无症状出现。病毒进入人体后只存在于消化道,不侵入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但可从咽部和粪便中分离出病毒。

2.顿挫型:又称为轻型,病毒可侵犯全身,但神经组织除外。患者可出现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关节及肌肉酸痛等,一般持续1~3日,症状可自行缓解;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便秘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扁桃体肿大、咽部不适、咽部充血等。此期间,患者症状缺乏特异性,很难通过症状判断是否患病。

3.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经循环神经纤维扩散到全身,但在发病初期出现。此期症状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体温再次上升,即出现双峰热,患者还可出现头痛、肌肉痛、感觉异常、多汗、颈项强直等症状。

4.瘫痪型:此期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灰质,而引起脑和脑神经病变。患者出现不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以单侧下肢最常见。近端大肌群受累较远端肌群重,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若侵犯颅神经,可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相关推荐

小儿麻痹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本病潜伏期为8~12天,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①隐性感染;②顿挫型;③无瘫痪型;④瘫痪型。1.前驱期 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数天后再次发热进入本期,亦可无前驱期症状而从本期开始。患儿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 3.瘫痪期临床上无法将此期与瘫痪前期截然分开,一般于起病后2~

脊髓灰质炎疫苗哪种好

目前市面上预防脊髓灰质炎有两种疫苗,一种是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简称OPV),即老百姓所说的“糖丸”,这种疫苗我国已经使用很多年了;另一种是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IPV),即注射的疫苗。这两种疫苗都安全有效,健康正常的宝宝接种任何一种疫苗都可以,如果宝宝有免疫缺陷则建议优先接种灭活疫苗。既往已接种过OPV的,则不建议接种IPV。 省疾控中心计划免疫科的专家介绍,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所有人对脊灰炎都易感,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目前预防脊髓

小儿麻痹症疫苗是什么

1、小儿麻痹症疫苗是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所有人对脊灰炎都易感,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目前预防脊髓灰质炎有两种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针对小儿麻痹的一种疫苗,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疫苗,对于一些接受辐射和皮质激素免疫抑制都是具有一定功效的。 2、小儿麻痹糖丸 儿麻痹糖丸的名字全称叫做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主要是使用口服的方式对孩子的小儿麻痹症进行预防,但是,这样的疾病

小儿麻痹症发病原因

病毒在神经系统中复制导致了病理改变,复制的速度是决定其神经毒力的重要因素。病变主要在脊髓前角、脑髓质、桥脑和中脑,开始是运动神经元的尼氏体变性,接着是核变化、细胞周围多形核及单核细胞浸润,最后被噬神经细胞破坏而消失。 但并不是所有受累神经元都坏死,损伤是可逆性的,起病3~4周后,水肿、炎症消退,神经细胞功能可逐渐恢复。引起瘫痪的高危因素包括过度疲劳、剧烈运动、肌肉注射、扁桃体摘除术和遗传因素等。 病毒通过宿主口咽部进入体内,因其耐酸故可在胃液中生存,并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同时向外排出病毒

什么是脊椎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体积小(22~30nm),单链RNA基因组,缺少外膜的肠道病毒。按免疫性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其中Ⅰ型最容易导致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

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渠道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病毒可快速传播,当家里第一个病人被确诊时,所有血液中没有特异抗体的家庭成员就已经受到了感染。在脊髓灰质炎病人的家庭中,15岁以下的易感者100%会发病;而与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日常接触的易感者中有87% 会发病。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可加速病毒的传播。 据目前所知,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方式传染给其他人,但也可经口对口的传染方式染病,即也可通过患者的鼻咽部飞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进入人体后迅速播散,在数小时内病毒即

小儿麻痹症的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可通过食物经口传播,例如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这种感染通过肠道传播到全身,其中脑和脊髓受损害最严重。 在20世纪早期,大部分的健康保护资源被专用于被脊髓灰质炎感染的病人。在工业化国家中,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脊髓灰质炎发病已经基本消灭。在有效地接种疫苗之前,脊髓灰质炎通常在夏、秋季流行。在发展中国家,病毒通过被人类粪便污染的供应水传播。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容易通过这种渠道被感染。

脊髓灰质炎按摩常用手法

当代医学认为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经过飞沫和粪便两个渠道传播的,另外,脊髓灰质炎也可通过病毒污染了的食物、水、手及各种用品如衣服。玩具、书籍等,经口而入,使小儿患病。那么,怎样才能环节脊髓灰质炎的病症呢?按摩手法有哪些? 病毒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受侵部位发生炎症病变,致使相应肌肉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按摩常用手法有以下几点: (1)患儿仰卧,家长以中指指腹,顺时针方向揉摩中脘穴2~5分钟。 (2)患儿俯卧,家长以掌根自大椎穴开始,沿脊柱一直按揉至长强穴,如此反复

预防脊髓炎强化免疫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损害严重者可有瘫痪后遗症,造成终生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 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佳方法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减毒活疫苗,遇热会失效,因此服苗时应用凉开水吞服,服苗后半小时内不宜饮热水,以免影响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小儿服用时先用汤勺或筷子将糖丸研碎,或用汤勺将糖丸溶于凉开水(不得用热水)中服用。较大儿童可直接吞服。最好在服苗后

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的活病毒会变异

俄罗斯国立大学的研究员VadimAgol和同事在新出版的《滤过性微生物学期刊》上报告说,普遍口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中含有的活病毒会发生变异,即使急性脊髓灰质炎被抑制了,但这种变异的疫苗可能会成为这种疾病再度爆发的种子。这项研究加剧了人们对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担心,也让正在进行的“如何逐步停止这种疫苗接种”的争论更加热烈。 全球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项目限制在非洲和亚洲的7个国家进行。医生们希望这些接种计划最早能在明年就停止,也希望证实世界能否在2007年前完全消除脊髓灰质炎。 Agol和他的同事利用档案样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