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血液黏稠度高不等于血脂高
专家提醒血液黏稠度高不等于血脂高
生活实例
62岁的季大娘去一位知名专家的诊室看病,掏出一大把检查单说:“我患有多年的冠心病,这刚做了检查,医生说我血压、血脂都控制得很好,就是血液黏稠度有点高,您给我调理调理吧。”谁知这位专家看都不看,说:“我不看这个单子,这个没啥意义。”
季大娘很生气,收起检查单就走人,边走边嘟囔:“都说这看病是排俩小时队看两分钟,当医生连单子都不看,摆啥谱呀!”
在一些医院,血液黏稠度检查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但众多心脑血管专家认为,由于检查结果不够准确,血液黏稠度已经成为“垃圾指标”,没有多大的参考意义。一些医生给病人开化验单检查血液黏稠度,是为了诱导患者吃药、输液,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能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
血液黏稠度没必要查
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金说,血液黏稠度一词在《医学生理学》中根本就没有收录,就连《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查不到该词。
谈及血液黏稠度检查,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中国心血管疾病权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很直率地表示:“根本就没有查的必要。”胡大一教授称,他从医三十几年,从来就不开血液黏稠度检查单,也不看病人的这个指标,因为这个指标根本是垃圾指标。
虽然国内很多专家均持有相近观点,但是临床上还是会遇到很多病人要求查这个指标。“血液太黏稠了就会流不动,自然就会引发心肌梗塞,听上去也挺有道理的。”实际上,血液黏稠度这个指标涉及成分很复杂,而且测定方法也很受局限,所以并不能完全反映血液的实际黏稠度和对血管的损害情况。血液黏稠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大量饮水、服用药物等,都会使血液黏稠度发生变化。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脑病科王新志教授说,血液黏稠度检查受干扰因素较多,因此结果很不恒定,这就影响了它的可信度。
因此,很多专家认为,在以前医学检验不够发达的时候,血液黏稠度对于心脑血管病情的监测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也是仅供医生大致参考,如今有了各种全面的检查手段,血液黏稠度就显得没有价值和意义了,可以说这项检查已经接近淘汰了。
不能以血液黏稠度判定血脂高
许多人以为,血液黏稠度高,就是血脂高,其实不然。血液黏稠度和四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细胞因素 血液里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多少、大小、形态直接影响血液黏稠度。
血浆因素 血液里的血浆蛋白、血脂、血糖的多少也影响血液黏稠度。
血管因素 血管的粗细、长短、软硬、内壁的光滑和粗糙也会影响血液的黏稠度。
生活因素 喝水、失水、喝酒、抽烟、情绪、运动都会影响血液黏稠度。
这么多因素影响血液黏稠度,而血脂仅是“十指中的一指”。血脂不高,其他因素都不利,血液照样会黏稠;血脂高,其他因素都有利,血液却可能不黏稠;血脂高,其他因素也不利,这时候血液黏稠度才和血脂高呈正相关。导致疾病的,主要是血脂高,而不是血液黏稠,以血液黏稠判定血脂高,误差很大,不具有参考价值。
没有稀释血液的药物
目前,降血小板的药物有阿司匹林,降胆固醇的药物有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至今却没有一种能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胡大一教授说,真正的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多喝水,每天喝水不得少于1200毫升。
警惕吃花生的两大注意
1、煮食利于过滤致癌物
现在是花生大量上市的时间,花生有很多吃法,一般的吃法有“生食,油炸,炒,煮”。从营养方面考虑,油炸首先不可取;生食也不可取,因为在花生生长过程中会感染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公认的最强的致癌物,会沉积在肝脏中,诱发肝癌。因为黄曲霉菌毒素有水溶性,如果煮吃,基本能把黄曲霉菌毒素滤掉,这样吃煮熟的花生较为安全,也易于消化,营养素的损失最小,炒的话无法破坏黄曲霉菌毒素,所以说煮是最好。
2、“花生的红衣”要慎吃
吃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花生的红衣”。一般都认为“花生的红衣”中的成分对人体是很有好处的,不错,对绝大部分人是没问题的,具体资料“红皮含有丰富的甘油酯和甾醇酯,具有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而缩短出血时间,并且有提高血小板的质量,加强毛细血管的吸收性,调节凝血因子缺陷等功能。”也就是说,“花生的红衣”有补血、促进凝血的作用,这对于贫血的人和伤口愈合很有好处。反过来,另一方面,对于血液黏稠度高的人来说,就没什么好处了,反而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血液黏稠度高的人不宜食用 “花生的红衣”,在吃煮花生时最好把皮剥掉;贫血患者如果血液黏稠度高的话,最好采取别的补血措施,比如吃血豆腐等;老年人最好也别吃“花生的红衣”,避免血液黏稠。另:血液黏稠度可以通过献血或体检查出,或到医院检测。
警惕吃花生的两大注意事项
1、煮食利于过滤致癌物
花生有很多吃法,一般的吃法有“生食,油炸,炒,煮”。从营养方面考虑,油炸首先不可取;生食也不可取,因为在花生生长过程中会感染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公认的最强的致癌物,会沉积在肝脏中,诱发肝癌。因为黄曲霉菌毒素有水溶性,如果煮吃,基本能把黄曲霉菌毒素滤掉,这样吃煮熟的花生较为安全,也易于消化,营养素的损失最小,炒的话无法破坏黄曲霉菌毒素,所以说煮是最好。
2、“花生的红衣”要慎吃
一般都认为“花生的红衣”中的成分对人体是很有好处的,不错,对绝大部分人是没问题的,红皮含有丰富的甘油酯和甾醇酯,具有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而缩短出血时间,并且有提高血小板的质量,加强毛细血管的吸收性,调节凝血因子缺陷等功能。也就是说,“花生的红衣”有补血、促进凝血的作用,这对于贫血的人和伤口愈合很有好处。
反过来,另一方面,对于血液黏稠度高的人来说,就没什么好处了,反而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血液黏稠度高的人不宜食用 “花生的红衣”,在吃煮花生时最好把皮剥掉;贫血患者如果血液黏稠度高的话,最好采取别的补血措施,比如吃血豆腐等;老年人最好也别吃“花生的红衣”,避免血液黏稠。另:血液黏稠度可以通过献血或体检查出,或到医院检测。
吃花生的注意事项
现在是花生大量上市的时节,花生有很多吃法,一般的吃法有“生食、油炸、炒、煮”。
从营养方面考虑,油炸首先不可取;生食也不可取,因为在花生生长过程中会感染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公认的最强的致癌物,会沉积在肝脏中,诱发肝癌。
因为黄曲霉毒素有水溶性,如果煮吃,基本能把黄曲霉毒素滤掉,这样吃煮熟的花生较为安全,也易于消化,营养素的损失最小,炒的话无法破坏黄曲霉毒素,所以说煮是最好。
吃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花生的红衣。红衣有补血、促进凝血的作用,这对于贫血的人和伤口愈合很有好处。反过来,另一方面,对于血液黏稠度高的人来说,就没什么好处了,反而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血液黏稠度高的人不宜食用花生的红衣。老年人最好也别吃,避免血液黏稠。
注意血糖血压预防心血管病
不少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到医院看病时,都会主动要求医生检查血液黏稠度,以便及早发现和预防心血管病。其实,血液黏稠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没有必然联系。
许多人的观念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液黏稠意味着血流缓慢,易发生供血不足或血栓,从而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老年人,特别是本身有高血压或高脂血症的患者比较关注血液黏稠度检查的指标。
过去医院的确有血液黏稠度的检查,但近年来的循证医学证实,血液黏稠度检查对心血管病患者并没有多少临床意义,它只是一项血流变学指标,很多因素都可以干扰该项指标的结果,如饮水量、饮食、运动、药物等。
心血管病患者比较关心的是,血液黏稠度高,是不是容易“结块”,发生血栓?事实上,使血液变稠的有形物质主要有红细胞、蛋白质、脂肪和糖等,如果血管壁很光滑,那么,即使血液黏稠度再高也不会发生血栓。再者,因该项指标非血液因素的动态变化比较大,即使是同一人在同一天内,一早一晚,气温变化,进食前后,出汗和饮水后都会发生变化,以此作为预防心血管病的依据是不科学的。
相对而言,老年人更应关注血脂、血糖和血压,这才是引发心脑血管病的3大危险因素,如果这些指标过高,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最大,使血管壁内膜变得粗糙,弹性变脆,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形成。
血液黏稠度高的表现和危害
血液黏稠度高的表现:
1晨起头晕,不清醒,思维迟钝。一般要吃过早餐后,头脑才逐渐变得清醒。
2午餐后犯困,需要睡一会儿,否则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相反,晚餐后精神状态特别好。
3蹲着干活气喘。下蹲时回到心、脑的血液减少,肺、脑等器官缺血,导致呼吸困难。
4阵发性视力模糊。血液变稠了,流速减慢,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
血液黏稠度高的危害
若是血液变得粘稠,就会伤害到毛细血管,甚至堵塞毛细血管。如此一来,就不仅仅是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运送的问题了,连周边的细胞都会死亡。而且肥大的血管很容易吸附脂肪、胆固醇、钙等,由此血液会变得越发难以通过。放置不管的话,轻则可能引起头痛,健忘,肩膀酸痛,腰痛,水肿,长斑,长皱纹,月经不调,痛经,脱发,失眠,体寒等问题;还可能会加快动脉血管硬化,甚至引起脑梗塞和心肌梗塞等重大疾病。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常见的症状,那就是血液黏稠度高了,我们知道血液黏稠度高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症状,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血液黏稠度高的表现和危害。
高血脂与血液粘稠是一回事吗
很多人把血脂稠和高血脂当成一回事,这是不对的。血脂稠并非独立性疾病,临床上有很多疾病都与血脂稠有密切的关系。血液粘稠常伴有血脂增高,但并不全是高血脂造成的。血液稠度增高者,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是早中晚喝一杯淡盐水,特别是在血脂稠发生率较高的夏季,长期饮淡茶,火麻茶可预防血栓形成,有不同程度的降血脂、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液黏度。
“血液黏稠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一个指标,并不等于高血脂症。理论上,“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容易得血栓性疾病。但这些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是否真的能够预测血栓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而且这个指标很不“稳定”,大量饮水、严重脱水、严重缺氧、骨髓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都会使这项指标发生变化。
高血脂症是指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造成的血脂异常。但血液稠的人不一定血脂高,血脂的异常只能通过血脂检查发现。一般建议普通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查,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人应该积极关注血脂,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监测。
老人爱打瞌睡可能是血稠
老人不少人爱打瞌睡,一看上电视就睡觉,一坐下就打瞌睡,专家提醒可能是血稠造成。
中老年人抗氧化机能减退,体内过多自由基堆积导致衰老,免疫力和抵抗疾病能力下降,引起各种慢性疾病。所以,中老年人特别需要补充全面的抗氧化营养素,帮助清除过多自由基,有助增强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有些中老年人本身没有器质性疾病,可总是感到头昏脑涨,稍微活动就胸闷、心慌、气短,老想睡觉,有时会有视物不清、站立不稳的现象,这常常是血液黏稠度高(血稠)造成的。所以要多提防,早检查早预防。
警惕吃花生的两大注意
1、煮食利于过滤致癌物现在是花生大量上市的时间,花生有很多吃法,一般的吃法有“生食,油炸,炒,煮”。从营养方面考虑,油炸首先不可取;生食也不可取,因为在花生生长过程中会感染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公认的最强的致癌物,会沉积在肝脏中,诱发肝癌。因为黄曲霉菌毒素有水溶性,如果煮吃,基本能把黄曲霉菌毒素滤掉,这样吃煮熟的花生较为安全,也易于消化,营养素的损失最小,炒的话无法破坏黄曲霉菌毒素,所以说煮是最好。
2、“花生的红衣”要慎吃吃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花生的红衣”。一般都认为“花生的红衣”中的成分对人体是很有好处的,不错,对绝大部分人是没问题的,具体资料“红皮含有丰富的甘油酯和甾醇酯,具有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而缩短出血时间,并且有提高血小板的质量,加强毛细血管的吸收性,调节凝血因子缺陷等功能。”也就是说,“花生的红衣”有补血、促进凝血的作用,这对于贫血的人和伤口愈合很有好处。
反过来,另一方面,对于血液黏稠度高的人来说,就没什么好处了,反而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血液黏稠度高的人不宜食用“花生的红衣”,在吃煮花生时最好把皮剥掉;贫血患者如果血液黏稠度高的话,最好采取别的补血措施,比如吃血豆腐等;老年人最好也别吃“花生的红衣”,避免血液黏稠。另:血液黏稠度可以通过献血或体检查出,或到医院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