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皮肤癌的发病原因
掌握皮肤癌的发病原因
1、化学物质致癌
化学物质致癌是皮肤癌病因之一,有些化学物质本身就具有致癌的功能,像是经常接触砷化物、焦油和沥青的工人极易出现皮肤癌。
2、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皮肤癌病因之一,长期从事具有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容易忽略佩戴防护措施,而导致辐射性皮肤干燥症而引发的皮肤癌,从事接触X线或热辐射工作的人,一定要做好劳动保护的防护工作。
3、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
皮肤癌病因有哪些?调查显示,由于紫外线的照射,人体黑色素的防护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了皮肤癌的产生。在日光中测定人体皮肤,皮肤所接受紫外线量最大的部位是头部、面部、颈后、手部,鳞状细胞癌几乎全部发生在这些部位。紫外线可以导致皮肤癌的原理是光合作用改变了DNA的结构,同时也破坏了淋巴细胞表面的活性抗原的结构,降低了机体免疫的功能,再加上其他的有利因素就导致了皮肤癌的发生。所以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曝晒,还要做好皮肤的保护如:戴太阳帽、擦防晒霜。
4、慢性刺激与炎症
慢性刺激与炎症是皮肤癌病因之一,恶性皮肤肿瘤会发生与发展在瘢痕慢性溃疡、从而形成瘘管、窦道的部位、有些亚洲人喜欢咀嚼烟草或槟榔之类的,因此口腔内容易引发鳞状细胞癌。
5、其他因素
免疫抑制阶段,病人免疫力低下,就会发生皮肤癌,使用了免疫抑制剂来加速皮肤癌的发生。还有病毒的致癌物质,有很多病毒在宿主体内就会发生病变,在人类中的很多人乳头瘤病毒的亚型均可诱发皮肤癌。
为什么会得皮肤癌
(一)流行病学
皮肤癌的发病率地域差异性很大,澳大利亚南部地区发病率最高,占全部恶性肿瘤的一半以上,发病率高达650/10万,年龄标准化发生率为每年555/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达67%,即到70岁为止,每3个人中就有2个人要发生皮肤癌。这可能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关。在美国的高加索人中,皮肤癌的发病率达到165/10万,是我国发病率的100倍以上。据美国癌症协会报道,皮肤癌占美国每年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近1/3.估计其发病率超过800000例/年。到2000年,美国每年新增皮肤癌病例约70万人,有2100人死于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据估计,能活到65岁的美国白人中,40%~50%至少要患一次皮肤癌。我国为皮肤癌低发国家,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发病率男性为1.3/10万,女性为1.0/10万。
(二)危险因素
皮肤癌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阳光暴晒。其他病因包括电离辐射、遗传易感性(着色性干皮病、白化病)、砷接触史,曾经有梅毒或烧伤而导致的慢性皮肤溃疡史,还有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感染等。光化性皮肤损害作为一个致癌因素在皮肤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约90%的皮肤癌发生于经常暴露于阳光的部位,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80~320nm)与皮肤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长波紫外线(UVA,波长320~400nm)只能使皮肤变黑;短波紫外线(UVC,波长0~290nm)被大气臭氧层吸收,不能够到达地球表面,与皮肤癌的发生无关。某些遗传情况如着色性于皮病、白化病和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等发生非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危险性增高。免疫抑制同样也是发生鳞状细胞癌的危险因子,特别是在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经常接触砷、柏油、沥青者皮肤癌发病率增高。有慢性皮肤损害(烧伤、瘢痕、放射线电离辐射、瘘管、性病肉芽肿、梅毒、麻风等)的皮肤癌患者,40%以上在病程中出现转移。金发璧眼白皮肤人种是皮肤癌高危人群,而有色人种皮肤癌患病率低,黑色人种皮肤癌发病率最低,因为黑人皮肤中的黑色素可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损伤,即使处于相同的地理环境,白种人发生皮肤癌比非白种人高45倍。人类乳头状病毒(HPV)在疣状瘤、退行性丘疹、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和皮肤原位癌中均有发现,HPV16和甲床的鳞状细胞癌相关。HPV感染和其他的致病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皮肤癌发生,是皮肤癌的潜在致病因子。
(三)发病机制
紫外线照射、基因突变、免疫抑制和感染是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发病的主要因素。紫外线产生的光化作用改变了细胞DNA的结构,破坏了淋巴细胞表面的活性抗原结构,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紫外线的B光谱(波长290~320nm)可妨碍朗罕细胞和T细胞处理抗原的能力,而且可以介导p53基因的突变,在皮肤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p53在正常的角化细胞中极少表达,而在基底细胞癌和附近受辐射损伤的表皮中可检测出p53基因的突变型,鳞状细胞癌也有p53基因突变。着色性干皮病患者迟早要发生皮肤癌,皮肤白化病同样也与皮肤癌的发生有关,光化性角化病、化学性角化病、大细胞棘皮瘤、放射性皮炎、增殖性红斑、黏膜白斑、软骨皮炎、退行性发育丘疹病、皮脂样痣、汗孔角化病、角化棘皮病、纤维上皮瘤等均是皮肤癌的癌前期病变。免疫抑制在皮肤癌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如器官移植术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淋巴网状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非黑色素性皮肤癌的发病率增高,特别是在暴露于阳光辐射下的部分,可能与产生抑制性T细胞及其他抑制因子有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与皮肤癌的发生也有关系。
直肠癌发病原因
1、高脂肪:高脂肪和低纤维两者都是致癌物质或辅癌物质,因此增加直肠癌的病因的发生。
2、结直肠慢性炎症是导致直肠癌的病因之一。酸性体质造成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直肠癌的病因包括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20-40%。
3、直肠癌的病因与遗传因素也是有联系的。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又称Lynch综合征。这是直肠癌的病因之一。
4、憋大小便是属于直肠癌的病因之一,尿液中含有一种或几种致癌物质,均能刺激膀胱上皮使其癌变。粪便中的有害物更多,如硫化氢、粪臭素、胆固醇代谢产物和次级胆酸等致癌物,若经常刺激肠黏膜,也会导致直肠癌的癌变。
5、血清胆固醇过低也会导致直肠癌的发生,专家认为,血清胆固醇过低的,其直肠癌发生率较高。血清胆固醇低于110mg/dl的人,其患直肠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3倍以上。所以,这也是常见的导致直肠癌的原因的重要因素。
6、饮食与致癌物质在直肠癌变中也占有一定比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的病因有关系,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7、其它起因:环境起因(天气、工作等)精神起因、年龄、性传播疾病、内分泌起因等有一定的联系,但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干发生直肠癌的病因。
8、胆囊切除术后病人和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病人大肠癌发病率增加。
认清了直肠癌的病因,就要做好预防的准备。在治疗上,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临床常常可以见到,患者死因不是因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于不科学、不恰当的杀伤性治疗所致。中医中药的“扶正化瘤整体疗法”治癌可减轻病人的症状和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降低癌症的死亡率。
9、遗传因素
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具体表现为:(1) 家庭成员中有三人以上患有结直肠癌,其中两人以上为同一代 (2) 至少相近的两代人均有发病;(3) 其中至少有一人是在50岁以前诊断为结直肠癌。
鼻咽癌发病原因
病毒因素:我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在年幼时感染过EB病毒,所谓的EB病毒是人类疱疹病毒。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证实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具体尚不明确。
环境因素:报告显示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其鼻咽癌死亡率随遗传代数逐渐下降。反之,生于东南亚的白种人,其患鼻咽癌的危险性却有所提高。这表明环境因素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化学因素:在一些鼻咽癌的高发地区,如两广地区的居民常吃咸鱼、腌肉、腌菜等食物,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以及一定量的亚硝胺和多种化合物,容易导致鼻咽癌的发生。
遗传因素:鼻咽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种族及家族聚集性。鼻咽癌好发于黄种人,白种人很少。发病率高的民族,即便移居他处其后裔仍保持高发病率的倾向。鼻咽癌病人常有明显家族史。
膀胱癌发病原因
①饮水中的致癌物,饮用经氯消毒并且含有氯化副产物的自来水,可使膀胱癌危险性增加;我国台湾和南美阿根廷的饮用水中的砷污染也与膀胱癌危险性增加有关。
②咖啡,饮咖啡者的膀胱癌危险性高于不饮者,但两者无剂量和时间趋势,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已排除咖啡与膀胱癌之间的强相关性,但不排除两者之间相关。
③尿道疾病,尿道上皮长期受到慢性刺激或人体代谢产物使尿中致癌物水平增高,可使尿路上皮增殖后癌变,例如膀胱鳞癌与埃及血吸虫感染或膀胱结石有关。
④药物,大量服用含非那西汀的止痛药可使膀胱癌危险性增加,目前该药已停售。用环磷酰胺治疗的淋巴瘤患者膀胱癌发病的危险性可增高几倍,且肿瘤常为浸润性。
⑤人工甜味剂,70年代末的研究报道甜味剂可使男性膀胱癌危险性增加60%,但此后的研究未能证实该相关性,故目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不再将甜味剂列入人类膀胱癌的致癌物质。
肝癌发病原因有哪些
虽然我们现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我们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然而肝癌就成了我们健康的杀手,给很多家庭都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一看肝癌发病原因有哪些。
1.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可以引起肝脏营养障碍,形成肝硬化。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饮酒,则可促使肝硬化向肝癌转化。
2.饮用地表水
饮用污池塘水、宅沟水、灌溉区水的人肝癌发病率远远高于饮用井水或水库水者,水质越好,肝癌的发病率越低。
3.肝炎后肝硬化
肝炎后肝硬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资料表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人群中的流行率越高,肝癌的发生率就越高。关于肝癌与肝硬化的关系,有研究报告:肝细胞癌患者中70-100%并发肝硬化。
4.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致肝癌的报道相对较多。黄曲霉毒素是诱发肝癌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B1是最强的动物致癌剂。在气候温暖潮湿地区,食物易霉变,其中主要粮食品种的黄曲霉素污染严重。在我国南方、东南沿海地区,玉米、花生等作物污染最为严重。
看过我们的介绍大家应该也知道了导致肝癌的原因非常的多,所以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远离肝癌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不过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要远离喝酒,喝酒对于肝的伤害性是非常大的。
皮肤癌发病会出现渗水吗
皮肤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种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所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总和。在澳大利亚南部地区皮肤癌的发病率至少达 650/10万,在美国的高加索人中,皮肤癌的发病率亦高达165/10万,为我国发病率的100倍,在皮肤癌中以基底细胞癌最多见,占60%以上。各类皮肤癌的早期表现多为红斑状皮损,伴有鳞片状脱屑或痂皮形成,仅凭肉眼观察非但难以区分其组织学类型,而且易与牛皮癣,湿疹等良性皮肤疾患相混淆,常需借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无论手术,放疗或其他治疗方法,对皮肤癌均有很好的疗效,治愈率可在90%以上。
诊断依赖活检,但要求诊断者具备足够的经验以识别有恶性嫌疑的病变,遇下述情况为高度可疑之早期恶性病变:①经久不愈或时好时犯或有少量出血的皮肤溃疡,②凡日光性角化病出现有流血,溃烂或不对称性结节突起等状,③往日射线照过的皮肤或旧疮疤,或窦道处出现溃破或结节突起时,④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其上显示轻度糜烂时当警惕原位癌之可能。
活检在较小的病变多行切除活检,诊断兼治疗一箭双雕,毕其功于一役,病变稍大特别是需切除包括病变缘外2~3毫米正常皮肤方能达治疗要求时缺损太大,造成外观缺陷,则做钳取或切取活检,记住要包括病变近缘部分。
食管癌发病原因
对于食道癌它的诱发原因具有多样化特点,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导致食道癌的发生。过量摄入霉菌者、有遗传家族者、烟酒有瘾者、大量摄入亚硝胺者等都容易患食道癌疾病。食道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在同一家族可在同一代或隔几代内发生。临床医生也注意到家族性明显的患者具有症状重、疗效差、病程短的特点。
吸烟的伤害很多人都知道,然而一些朋友认为只是对肺部,其实不仅对肺有伤害,也会诱发食道癌。吸烟量的增加及吸烟时间延长,烟草中亚硝胺等致癌物在体内的积蓄也会增加,发病的危险也随之提高。饮酒与吸烟协同致癌作用。从高发区酸菜、窝窝头、玉米面中发现多种霉菌,粮食霉菌污染率明显高于低发区。粮食中分离的冬青匍柄霉、互隔交链孢霉有致癌变作用,所产生的毒素可致染色体畸变。霉菌与亚硝胺有协同致癌作用。碱液是工业的强力化学药品,用于许多清洁过程,甚至包括家庭的清洗剂都含这类物质。当误食或其他因素造成腐蚀性食道炎,也意味着增加了食道癌的机会。
第三种就有点让朋友有些陌生了,但也是常见原因,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很强的致癌物,很多食道癌患者都是因为饮食了过量含有亚硝胺的食品导致的,营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的人也比较的容易患食道癌,经常食用酸菜热食的人也比较溶液患食道癌,酸菜中就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和亚硝酸。
膀胱癌发病原因
膀胱癌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混合、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形成的过程,异常基因型的积累加上外在环境的作用最终导致恶性表型的出现。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病毒或某些化学致癌物作用于人体,使原癌基因激活成癌基因,抑癌基因失活而致癌。80%以上的膀胱癌发病与致癌的危险因素相关。
吸烟和职业接触芳香胺是目前明确的膀胱癌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膀胱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2~4倍, 发病危险与吸烟数量、持续时间和吸入程度有关。西方国家约一半的膀胱癌与吸烟有关。烟草中能导致膀胱癌的特异性致癌物尚未被确定,研究显示烟雾中存在的亚硝胺、2-萘胺和对氨基联苯增加了吸烟者尿中色氨酸的代谢产物。某些职业,如从事芳香胺,染料,橡胶,铝,皮革生产的工人,油漆工和经常使用染料者可以增加膀胱癌患病的危险性,主要原因之一是接触了2-萘胺和联苯胺等芳香胺物质。
除了上述两大因素外,其他与膀胱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
①饮水中的致癌物,饮用经氯消毒并且含有氯化副产物的自来水,可使膀胱癌危险性增加;我国台湾和南美阿根廷的饮用水中的砷污染也与膀胱癌危险性增加有关。
②咖啡,饮咖啡者的膀胱癌危险性高于不饮者,但两者无剂量和时间趋势,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已排除咖啡与膀胱癌之间的强相关性,但不排除两者之间相关。
③尿道疾病,尿道上皮长期受到慢性刺激或人体代谢产物使尿中致癌物水平增高,可使尿路上皮增殖后癌变,例如膀胱鳞癌与埃及血吸虫感染或膀胱结石有关。
④药物,大量服用含非那西汀的止痛药可使膀胱癌危险性增加,目前该药已停售。用环磷酰胺治疗的淋巴瘤患者膀胱癌发病的危险性可增高几倍,且肿瘤常为浸润性。
掌握脂肪瘤的发病原因
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40~50岁的成年人,影响着不少朋友的正常生活,危害不是很大,但大家一定不能忽视,掌握它病因是十分重要的。接下来我们看看求医小编对其病因介绍。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少数病人有家族史或生后即有。多数学者认为与炎症刺激致结缔组织结缔组织【译】: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变性,组织内纤维小梁的腺管周围脂肪浸润或由于组织的淋巴供应和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脂肪组织沉积有关。还有人认为脂肪瘤的发病与脑垂体前叶性腺激素的分泌有关。另外还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病与先天性发育不良,全身脂肪代谢障碍以及肠营养不良所致,但证据尚不充分。
二发病机制
病变位于真皮深层、皮下层,呈球形、结节状或分叶状外观。瘤体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包膜菲薄而完整。纤维组织由包膜向瘤体内分布纤维性间隔,形成小梁分支,将瘤体分隔成大小不等、比正常脂肪小叶为大的小叶,切面浅黄色、质软,脂肪油腻状图1。小梁内可见血管分布,毛细血管随小梁分支而进入瘤体。瘤体的血管分布常不均匀,在瘤体表面或一侧的血管较多。
当纤维组织增多达瘤体切面一半左右,即称纤维脂肪瘤。若血管成分增多达瘤体切面一半左右,则称血管脂肪瘤。
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有时伴血栓形成。瘤细胞大小、形态,类似正常脂肪细胞,有时可见灶性黏液变性。该区域出现泡沫细胞、小星形细胞、梭形细胞伴基质黏液样,称为黏液脂肪瘤。 肿瘤偶见出血、坏死、钙化、液化或黄色瘤样变。
遗传学方面研究示本病与12q、6p、13q染色体改变有关。
温馨提示:经常熬夜,想问题过多的人。因为伤及脾胃,使脾失健运,阴阳失调,这样人体对脂肪的分解能力下降,会导致脂肪瘤的发生,患者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