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艾灸背部的好处有哪些

艾灸背部的好处有哪些

由于处在身后,背部往往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历代养生理念中,背部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脊柱两旁是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各脏腑的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刺激这些穴位,可起到疏通经气、振奋阳气、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现代医学已经阐明,背部脊柱是脑、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在脊柱的两旁,分布着一些可以起到调节内脏作用的自主神经节。因此,适当地刺激背部的穴位、经络,可以起到保健的效果。

凡是养生,就离不开养阳,而艾灸,无疑是养阳的第一法宝:首先艾柱燃烧产生的短波辐射,具有超强的渗透力,其次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

通过艾灸来保养背部,将经络、腧穴、药物、艾火的综合作用熔为一体,以达到温肾壮阳、拔毒散结、祛寒止痛的效果。

背部刮痧的方法

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2、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别刮拭与督脉紧邻的华佗夹脊穴所在的经络。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刮痧板紧贴皮肤,力度均衡渗透。

4、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6、化痧斑:用艾灸棒艾灸背部痧斑,目的是活血化淤、代谢体毒。

下巴长痘艾灸哪个部位 第3步:按照穴位艾灸

患者找到自己的病症对应的穴位后,就可以开始用笔画记录好身上要艾灸的穴位,然后按照自己喜好,采取以下任意一种方法进行艾灸。

将艾卷一端点燃,对准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5到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的施灸,艾条距离皮肤0.5-1厘米,按照先灸头部穴位再灸背部穴位的顺序施灸,每穴10—15分钟,灸到局部红晕温热为止,每日1次,10日为一个疗程,间隔3—5日进行下一个疗程。


长痘痘艾灸哪里

艾灸对痘痘调理有一定的效果。

长痘的原因由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或毒素堆积所导致的,利用艾灸的方法来调理,能达到清热解毒,平衡体内阴阳的效果,从而对痘痘肌起到一定的护理效果。

不同部位长痘艾灸穴位

额头长痘:艾灸百会,大椎,合谷,太冲,涌泉穴。

两颊长痘:艾灸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中脘,神阙,命门,足三里,三阴交。

下颚长痘,艾灸中脘,神阙,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足三里,三阴交。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

悬灸尺泽,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5到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悬灸梁门,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5到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艾条雀啄灸

取尺泽,肺俞,内关,胃俞,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的施灸,艾条距离皮肤0.5-1厘米,按照先灸头部穴位再灸背部穴位的顺序施灸,每穴10-15分钟,灸到局部红晕温热为止,每日1次,10日为一个疗程,间隔3-5日进行下一个疗程。

艾灸背部的好处与功效 排毒养颜

人体的背部有膀胱经,艾灸背部膀胱经有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皮肤白嫩有光泽,其次艾灸背部还可以促进体内寒湿排出体外,改善睡眠质量等,具有较好的排毒养颜作用。


哪个季节艾炙肚脐好

秋季五行属金,为肺,易燥,多艾灸手太阴肺经穴位及肺腧,风门。防止寒气入侵,是养肺的重要环节。秋天艾灸背部的命门穴、腰部的肾俞穴、肚脐下的关元穴、内脚踝的太溪穴,能温经通脉,补肺虚效果好。

艾灸作为温热之品,具有很强的温阳散寒的功效,能够为人体注入正能量,使人体的阳气更加旺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秋季是艾灸的最佳时节。


艾灸背部的好处与功效 温经散寒

一般阳气虚弱疾病或者是背后疼痛、身体虚弱、背寒冷等都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散寒以及温经作用,无论男女适当进行艾灸背部,都是比较好的。


便秘拔罐哪个部位 便秘辩证分型拔罐方法

留罐法:腹部中脘,天枢,背部大肠俞,下肢足三里拔罐,留罐10-15分钟。

叩刺走罐法:腰骶部涂适量凡士林,梅花针叩刺,然后走罐推拿3-5次,每日1次。

留罐艾灸法:腹部天枢,关元,配伍背部脾俞,肾俞,下肢足三里拔罐,留罐10分钟,艾灸背部及下肢穴位10分钟,每日1次。


艾灸先灸背部还是腹部

一般先灸背部。

艾灸是生活做常见的一种中医养生疗法,是具有一定向后顺序的,一般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后背、再灸腹部,先灸头和身、再灸四肢,先灸左侧,再灸右侧。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先灸后面,再灸前面,也就是说艾灸的时候需要先艾灸后背,在艾灸腹部,一般艾灸的最佳时间为上午10-11点左右以及下午2-4点左右。

小贴士:生活中艾灸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左右,经常艾灸具有一定疏通经络、美容养颜、强健筋骨的作用。


相关推荐

补脾艾灸哪里

艾灸脾俞调和脾胃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柱旁开1.5寸处,宜采用俯卧取穴,也可以采用坐位。艾灸方法:俯卧,按照要求找准穴位,取燃着的艾条在手,悬于脾俞穴上方,感受脾俞的灼热质感,注意施灸者不要将灸灰掉落在被灸者身上,以免烫伤,每次灸5-10分钟为宜。艾灸功效:脾俞是脾反应在背部的腧穴,灸治这个穴位能调和脾胃,消除体内湿热之气,缓解肢体乏力,背部等症状。艾灸血海补脾益血血海穴在大腿内侧,髌底

艾灸哪里对肝好

肝俞-柔肝养血助排毒艾灸功效:肝俞是肝的背俞穴,是肝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肝俞,能柔肝并补益肝血,舒经理气,肝脏功能正常,则能效分解体内毒素并协助其他脏腑将毒素排泄出去。肝俞取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方法:俯卧位,施灸者手拿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20分钟,亦可以用艾灸盒自己灸治。章门-疏肝理气促进消化艾灸功效:章门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

肺不好艾灸什么部位 艾灸肺俞祛湿调节体型

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方法:俯身,由施灸者将艾条拿在手,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感受温热为度。艾灸好处:肺俞是肺的背俞穴,是肺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肺俞,可排除肺部水湿,还能滋养肌肤,助于调节体型。

艾灸器具哪些

1、竹制艾灸盒竹制艾灸1-6孔之分,如果要施灸的面积较小,可以选用单孔或双孔灸器,如果施灸的面积较大,像背部,腹部等,可以使用多孔艾灸盒,个人觉得2孔和3孔艾灸盒比较实用,可以灸身体的大部分穴位,而且艾灸时热度也正合适,不会像五孔六孔灸器那么烫。2、随身灸这也是我们艾灸时常用到的艾灸器具具,这种灸器用着简单,价格低廉且适合身体的任何部位,所以很多人会选择随身灸。3、纯铜艾灸棒纯铜艾灸三种型

贫血艾灸灸哪里 贫血艾灸操作手法

治疗贫血以灸疗为主。背部穴位最适合采用多根艾条点燃齐灸,艾灸器温灸法;下肢穴位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均可。每穴每次3分钟左右,每日灸1次或2次。

疱疹性咽峡炎艾灸哪里 疱疹性咽峡炎发烧艾灸哪里

位置: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功效: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艾灸方法:手持艾条温和灸,2岁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用手感应热度,温热潮红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成人一般每穴15分钟左右。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效:主治咳嗽、喘息

艾灸治疗胃寒

谈到因寒而导致的疾病,无论是哪种寒导致的,都是非常适合艾灸的。因为艾灸驱寒不仅仅是表皮驱寒那么简单,艾灸的穿透性是其他热疗所不具备的功能。另外艾灸的灸感也是您做其他热疗所不能体会到的。艾灸治疗胃寒: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腹部:可以使用4~6罐艾灸罐或4~6眼艾灸盒,基本上在上腹部全覆盖移动艾灸。肢体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艾灸罐来艾灸背部俞穴:也可以使

艾灸对肠胃好处吗

调理肠胃应该选择以下穴位进行艾灸艾灸胃俞-和胃健脾助消化胃俞是胃的背俞穴,是胃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胃俞,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调整胃功能,防止胃功能的偏盛偏衰,维护胃的正常受纳与通降,从而保证消化吸收的顺利进行。取穴: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方法:正坐或俯卧位,由施灸者将艾条拿在手,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感受温热为度,每次灸5-8分钟,自行灸治

补肾艾灸哪里最见效

艾灸肾俞提升阳气增强活力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艾灸方法:俯卧位,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0-15分钟,亦可用艾灸盒自己灸治。艾灸功效:肾俞位于背部,是肾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肾俞能将艾纯阳之火的热量传导至肾,从而达到温煦肾阳,天部肾精的作用。肾气充足,则人体活力增强,人体活力增强,则身体能量代谢增强。艾灸命门填肾益髓补阳虚

艾灸对肺什么好处

人的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通过艾灸刺激身体特定穴位,可以滋阴润肺,开窍通瘀,调理肺气,在保养肺脏,预防肺部疾病方面很好的效果。艾灸肺俞祛湿调节体型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方法:俯身,由施灸者将艾条拿在手,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感受温热为度。艾灸好处:肺俞是肺的背俞穴,是肺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肺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