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的形态
首乌的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半灌木。茎缠绕;叶互生、卵形或心形,具叶柄;托叶鞘筒状,顶端截形或偏斜。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两性,花被5深裂,外面3片具翅或龙骨状突起,果时增大,稀无翅无龙骨状突起;雄蕊通常8, 花丝丝状,花药卵形;子房药卵形,具3棱,花柱3, 较短,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包于宿存花被内。[1]
性状鉴别,块根纺锤形或团块状,一般略弯曲。长5~15cm,直径4~10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纵沟和致密皱纹,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粉性,皮部有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形成“云锦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以体重、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1、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充满红棕色物质,皮孔可察见。
韧皮部较宽,散有异型维管束即复合维管束,另一种为单个的维管束,均为外韧型。
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及少数木纤维。
块根的中心为初生木质部。
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棕色。
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呈类球形、盔帽形或三角状锥形,直径4~50μm,脐点呈人字状、星状、弧线状或点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直径6~51μm,由2~9分粒组成。
②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约80μm,偶见簇晶与较大的类方形结晶合生。
③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178μm;另有细小的网纹导管。
鹤首瓜的形态
葫芦科瓠瓜属。别名小葫芦。原产热带,只作观赏,不能食用。宜棚架栽培,可观赏花、果。果熟后外壳坚硬,表面光滑,呈淡黄色,并会随放置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直至红紫。不仅可作为实用器物,且被制成各种工艺品,悬于室内,别具风趣。 茎蔓生、密被茸毛,卷须分二杈。叶互生,心状卵形或肾状卵形。边缘具小齿。雌雄同株异花,花梗长,花单生、白色,花期7—9月。成熟果淡黄白色,长l0cm左右,中部缢细,熟后果皮木质。长江流域3月上旬温床播种;广东12月至翌年1月播种;华北地区3月份室内或冷床育苗。整个生长季灌2—3次透水。应早立棚架,使其攀缘而上。
乌龟的形态
鉴别特征:头中等大;吻端向内侧下斜切;喙缘的角质鞘较薄弱;下颚左右齿骨间的交角小于90度。背甲具3条纵棱。
形态描述依据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广西9雄8雌2幼共19号标本描述。雄性背甲长94~168mm,宽63.2~105mm;雌性背甲长73.1~170mm,宽52~116.5mm。头中等大小,头宽约为背甲宽的1/4~1/3;头顶前部平滑,后部被以多边形的细粒状小鳞;吻短,端部略微超出下颚,并向内侧下方斜切;上喙边缘平直或中间部微凹;鼓膜明显。背甲较平扁。有3条纵棱,雄性成体棱弱。颈盾小,略呈梯形,后缘较宽;椎盾5枚,第一枚五边形,宽长相等或长略大于宽,第二至第四枚六边形,宽大于长;肋盾4枚,较之相邻椎盾略宽或等宽;缘盾11对;臀盾1对,呈矩形。背甲盾片常有分裂或畸型,致使盾片数超过正常数目。甲桥明显,具腋盾和胯盾,腋盾的大小变异殊大。腹甲平坦,几与背甲等长,前缘平截略向上翘,后缘缺刻较深,前宽后窄;雄性腹甲的后中部略凹;喉盾近三角形;肱盾外缘较长,似呈楔形;腹盾缝>股盾缝>胸盾缝>喉盾缝>肛盾缝>肱盾缝。四肢略扁平。前臂及掌跖部有横列大鳞;指、趾间均全蹼,具爪,尾较短小。
头骨有一骨质颧弓;方轭骨与眶后骨,轭骨相切接;顶骨前缘平截,后端延伸至上枕骨末端;上枕骨脊后部略为上翘;鳞骨后部成锐角。上颚咀嚼面中等,无中央嵴。骨质内鼻孔位于眼眶后半部的同一平面上。下颚左右齿骨间的交角小于90度;冠状骨与下颚长之比为1:2.8。椎板8枚,略呈六边形,有的几呈矩形;肋板8对;缘板11对。腹甲与背甲以骨缝连接,甲桥弱。有较发达的腋柱和胯柱,向上仲达肋板外缘;肱胸盾缝横切于内腹板后部1/4或更少。生活时,背甲棕褐色,雄性几近黑色。腹甲及甲桥棕黄色,雄性色深。每一盾片均有黑褐色大斑块,有时腹甲几乎全被黑褐色斑块所占,仅在缝线处呈现棕黄色。头部橄榄色或黑褐色;头侧及咽喉部有暗色镶边的黄纹及黄斑,并向后延伸至颈部,雄性不明显。四肢灰褐色。雄龟有异臭。染色体数2n=52。[
乌塌菜的形态
二年生或栽培成一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全株无毛,或基生叶下面偶有极疏生刺毛;根粗大,顶端有短根颈;茎丛生,上部有分枝。基生叶莲座状、圆卵形或倒卵形,长10-20厘米,墨绿色,有光泽,不裂或基部有1-2对不显著裂片,显著皱缩,全缘或有疏生圆齿,中脉宽,有纵条纹,侧脉扇形;叶柄白色,宽8-20毫米,稍有边缘,有时具小裂片;上部叶近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10厘米,全缘,抱茎。
总状花序顶生;花淡黄色,直径6-8毫米;花梗长1-1.5厘米;萼片长圆形,长3-4毫米,顶端圆钝;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7毫米,多脉纹,有短爪。
长角果长圆形,长2-4厘米,宽4-5毫米,扁平,果瓣具显明中脉及网状侧脉;喙宽且粗,长4-8毫米;果梗粗壮,长1-1.5厘米,伸展或上部弯曲。种子球形,直径约1毫米,深棕色,有细网状窠穴,种脐显著。花期3-4月,果期5月。
首乌的形态特征
性状鉴别,块根纺锤形或团块状,一般略弯曲。长5~15cm,直径4~10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纵沟和致密皱纹,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粉性,皮部有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形成“云锦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以体重、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1、显微鉴别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充满红棕色物质,皮孔可察见。韧皮部较宽,散有异型维管束即复合维管束,另一种为单个的维管束,均为外韧型。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及少数木纤维。块根的中心为初生木质部。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粉末特征:棕色。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呈类球形、盔帽形或三角状锥形,直径4~50μm,脐点呈人字状、星状、弧线状或点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直径6~51μm,由2~9分粒组成。②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约80μm,偶见簇晶与较大的类方形结晶合生。③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178μm;另有细小的网纹导管。
何首乌的形态特征
何首乌
[hé shǒu wū]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本草图经》:“何首乌,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
植物的块根、藤茎及叶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叶。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功能解毒(截疟)、润肠通便、消痈;制首乌功能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喜阳、耐半阴、喜湿、畏涝、要求排水良好的土壤。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地理分类
常生长在海拔200-3000米的山谷灌丛、山坡林下、沟边石隙。
产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西中条山主峰历山、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贵州遍布中国。日本也有。
乌天麻形态特征
乌天麻植株高150~200厘米,根状茎肥厚,块茎状,椭圆形至近哑铃形,肉质,长8-12厘米,直径3-7厘米,有时更大,具较密的节,节上被许多三角状宽卵形的鞘。茎直立,秆灰褐色,有白色条斑,无绿叶,下部被数枚膜质鞘。
总状花序长5--50厘米,通常具30-50朵花;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1. 5厘米,膜质;花梗和子房长7-12毫米,略短于花苞片;花扭转,黄绿色,近直立;萼片和花瓣合生成的花被筒长约1厘米,直径5-7毫米,近斜卵状圆筒形,顶端具5枚裂片,但前方亦即两枚侧萼片合生处的裂口深达5毫米,筒的基部向前方凸出;外轮裂片(萼片离生部分)卵状三角形,先端钝;内轮裂片(花瓣离生部分)近长圆形,较小;唇瓣长圆状卵圆形,长6-7毫米,宽3-4毫米,3裂,基部贴生于蕊柱足末端与花被筒内壁上并有一对肉质胼胝体,上部离生,上面具乳突,边缘有不规则短流苏;蕊柱长5-7毫米,有短的蕊柱足。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1. 4-1. 8厘米,宽8-9毫米。花期6-7月。
根状茎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节较密,最长可达15厘米以上,单个最大重量达800克,含水量常在70%以内,有时仅为60%。[1]
白首乌的形态
白首乌是植物牛皮消的块根。
1.牛皮消又名飞来鹤,蔓性半灌木。具乳汁。根肥厚,类圆柱形,表面 黑褐色,断面白色。茎被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9cm;叶片心形至卵状心形,长4-12cm,宽3-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深心形,两侧呈耳状内弯,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被微毛。聚伞花序伞房状,腋生;总花梗圆柱形,长10-15cm,着花约30朵;花萼近5全裂,裂片卵状长圆形,反折;花冠辐状,5深裂,裂片反折,白色,内具疏柔毛;副花冠浅杯状,裂片椭圆形,长于合蕊柱,在每裂片内面的中部有一个三角形的舌状鳞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连成筒状,花药2室,附着于柱头周围,每室有黄色花粉块1个,长圆形,下垂;雌蕊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柱头圆锥状,先端2裂。蓇葖果双生,基部较狭,中部圆柱形,上部渐尖,长约8cm直径约1cm。种子卵状椭圆形至倒楔形,边缘具狭翅,先端有一束白亮的长绒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
2.戟叶牛皮消又名泰山何首乌、山东何首乌、地葫芦,大根牛皮消 攀援性半灌木。具乳汁。
块根每株一般生3-4个,亦可多至5-6个,常连接成念珠状。茎纤细而韧,被微毛。叶对生;叶片戟形,长3-8cn,基部宽1-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被糙硬毛,以叶面较密;侧脉每边约6条。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比叶为短;花萼裂片披针形,基部内面腺体通常没有或少数;花冠辐状,白色或黄绿毛,裂片开放后反折,内面基部被微柔毛,副花冠裂片比合蕊柱长。
种子先端有多数白色长丝光毛,长约4cm。花期6-7月,果期7-10月。[1]
何首乌的形态特征
何首乌为多年生植物。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
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花: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
果: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乌鳢的形态
形呈长棒状。头部扁平,头大,口裂大。吻部圆形。口内齿牙丛生。偶鳍皆小,背鳍和臀鳍特长,尾鳍圆形。头部与躯干部皆被有大小相似的鳞片。侧线完整,在胸鳍的后方有个弯曲。 头顶部有许多感觉小孔,大鱼其数目较多。体色背部灰绿色,腹部灰白,体侧有作八字形排列的显明黑色条纹。头部有三对向后伸出的条纹。[1]
乌鱼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
乌鳢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
乌鳢鱼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
乌鳢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乌鳢的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乌鳢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乌贼的形态特征
乌贼亦称墨鱼、墨斗鱼,乌贼目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特征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可入药)。
乌贼身体可区分为头、足和躯干三个部分,躯干相当于内脏团,外被肌肉性套膜,具石灰质内壳。
头位体前端,呈球形,其顶端为口,四周围具口膜,外围有5对腕。头两侧具一对发达的眼,构造复杂。眼后下方有一椭圆形的小窝,称嗅觉陷,为嗅觉器官,相当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
足已特化成腕和漏斗。腕10条,左右对称排列,背部正中央为第一对,向腹侧依次为2-5对,其中第4对腕特别长,末端膨大呈舌状,位体前端,呈球形,其顶端为口,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四周围具口膜,称为触腕,可以捕食,能缩入触腕囊内。
各腕的内侧均具4行带柄的吸盘,触腕只在末端舌状部内侧有10行小吸盘,此称触腕穗。雄性左侧第5腕的中间吸盘退化,特化为生殖腕或称茎化腕。可输送精荚入雌体内,起到交配器的作用。
根据茎化腕可鉴别雌雄。腕和触腕是乌贼的捕食和作战武器,不仅弱小的生命将丧生于乌贼的腕下,即便是海中的庞然巨物——鲸,遇见体长达十余米的大乌贼也难对付。漏斗位头的腹侧,基部宽大,隐于外套腔内,其腹面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的软骨凹陷称闭锁槽。
与外套膜腹侧左右的闭锁突相吻合,如子母扣状,称闭锁器,可控制外套膜孔的开闭。漏斗前端呈简状水管,露在外套膜外,水管内有一舌瓣,可防止水逆流。当闭锁器开启,肌肉性套膜扩张,海水自套膜孔流入外套腔;闭锁器扣紧,关闭套膜孔,套膜收缩,压水自漏斗的水管喷出。此为乌贼运动的动力。
乌贼的身体像个橡皮袋子,乌贼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内部器官包裹在袋内。
在身体的两侧有肉鳍,体躯椭圆形,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颈短,头部与躯干相连,有二腕延伸为细长的触手,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
乌贼的足生在头顶,所以又称头足类。头顶的10条足中有八条较短,内侧密生吸盘,称为腕;另有两条较长、活动自如的足,能缩回到两个囊内,称为触腕,只有前端内侧有吸盘。
躯干呈袋状,背腹略扁,位头后。外被肌肉非常发达的套膜,其内即为内脏团。躯干两侧具鳍,鳍在躯干末端分离、鳍在游泳中起平衡作用。由于躯十背侧上皮下具有色素细胞,可使皮肤改变颜色的深浅。乌贼躯体方位依其在水中的生活状态,头端为前,躯干末端为后,有漏斗的一侧为腹,相反一侧为背。
但根据软体动物的体制与乌贼的形态比较,其前端应为腹侧,因足让腹侧,后端为背,背侧为前,腹侧为后,这是乌贼的形态学位置、但为了观察叙述简便多采用前种定位。
乌贼身体扁平柔软,非常适合在海底生活。乌贼平时做波浪式的缓慢运动,可一遇到险情,就会以每秒15 米(54公里/小时)的速度把强敌抛在身后。有些乌贼移动的最高时速达150 千米。
它不但逃走快,捕食更快。乌贼是水中的变色能手,其体内聚集着数百万个红、黄、蓝、黑等色素细胞,可以在一两秒钟内做出反应调整体内色素囊的大小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以便适应环境,逃避敌害。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