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炎性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炎性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炎性胃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炎性胃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引起息肉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不同类型的息肉病因可能不同:发生于胃窦的息肉多为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常伴有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腺痛少见,以不典型增生为特征。发生于胃体胃底息肉,多为胃底腺型息肉,属错构瘤性,Hp感染率较低。

胃息肉是如何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二)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炎性增生怎么治疗

胃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其发生主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绝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病变,不会危及生命,而且也只有一部分息肉有癌变的倾向,需要积极的治疗。而您说的炎性增生性息肉是胃息肉里最常见的,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这种息肉的最主要病因。胃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 指导意见:

1、因炎性息肉是在炎性刺激下产生,首先要消除炎性因素,建议查幽门螺杆菌,一旦发现阳性,及时行药物清除;

2、如内可治疗无效,可胃镜下指导治疗,电子胃镜电凝术治疗是切除胃息肉的最常用方法。根据息肉大小,操作方法也各有不同,清除率较高;

3、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应该尽量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此外,还应该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自我放松,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胃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是胃癌吗?怎么治?专家说,胃息肉患者的检查与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胃息肉的鉴别诊断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胃息肉会癌变吗?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胃息肉有几种呢

胃息肉是给我们自身带了很大疼痛一种疾病,是属于胃病的一种,现如今的发病率非常高,可能是由于我们在日常饮食没有引起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科学安排,一日三餐的好习惯,一定要注意吃早餐,想必大家对于胃息肉有几种呢都特别感兴趣,来详细的为大家普及一下。

从病理学的角度,胃息肉主要有下面几种 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最常见的息肉,一般直径都小于0.5cm,扁平无蒂,表面光滑。这种息肉在健康人和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人中常常发现,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人中出现率更高。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的风险几乎没有。只有在非常少见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胃底腺息肉有癌变的风险。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也是胃常见息肉类型。这种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这种息肉的最主要病因。增生性息肉一般生长在胃窦部,而且常常多发。这种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但是不高。增生性息肉一般是半球型的,表面可以光滑,也可以有充血水肿,息肉的大小不一,有些可以很大。 腺瘤样息肉:这种息肉也常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中发现,息肉一般是圆形的,可以有蒂,也有些扁平息肉。息肉常常伴有黏膜细胞的化生,有很大的癌变风险。这种息肉的风险与息肉的大小有关,如果直径超过2cm的息肉 ,癌变率则在50%以上。 息肉病: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有很多类型,比如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等等。

出现胃息肉的情况可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很大的疼痛感,已经折磨了很多人,通过以上文章想必大家对于胃息肉有几种呢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吃一些胃舒宁,这种药物中蕴含了很多种中药,在帮助人们改善胃病的时候还可以调理全身。

胃息肉有哪些诊断方法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胃息肉患者多数长期患有慢性胃部炎症,从而引发胃部细胞增生形成胃息肉。

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数患者属增生性息肉,一般息肉较小,其癌变率较低,约为2.1%。而腺瘤性息肉,属于良性胃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多有家族遗传性,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癌变率较高。

如果是良性且息肉小,可进行动态观察,患者可在3-6个月后再做胃镜检查,对胃息肉重新进行评估。如果息肉大,且有异型增生或伴有出血等症状,应及时采取切除治疗。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都应积极采取内镜下切除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胃里长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二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 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的病因有哪些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2、腺瘤性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相关推荐

胃癌跟胃息肉有哪些区别

胃息肉胃癌,但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息肉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两大类,前者

胃息肉病因

胃部在我们的人体器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胃部一旦出现了毛病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胃息肉就让不少人陷入到了病痛的折磨中,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胃息肉的发生呢?1、如果人体胃肠的蠕动功能不正常或者消化功能不好,那么食物就会因此而潴留在胃肠内不能及时的排出,如果其停留的时间过长那么就非常有可能导致胃息肉的形成。2、幽门螺杆菌导致诸多胃肠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

胃息肉起因都有哪些呢

病因:1、物理因素。长期饮浓茶,烈酒,食用过热,过冷,过于粗糙食物,可导致胃粘膜损伤。2、化学因素。长期服用大量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另外烟草中的尼古丁可破坏吸烟者的胃粘膜屏障或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3、生物因素。目前研究较深入的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很多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4、免疫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与患者血中自身抗体有关。5、其他。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

胃息肉的危害有哪些

胃息肉的危害一: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

胃息肉早期症状

胃息肉:从病理组织分类可分为:胃炎性息肉 胃增生性息肉 胃腺瘤性息肉 胃管状腺瘤息肉 胃绒毛状腺瘤息肉 胃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 胃家族遗传性息肉 胃错构瘤息肉胃黑斑息肉综合症(P-J-s综合症),同时部分还会有不典型增、肠化等。最近好多患者来电咨询胃息肉的早期症状有那些,最近胃痛得了胃息肉啊,等等!随着现在物价飞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压力不断加大。尤其白领,工作上,生活上的压力都不少,

胃癌怎么引起

遗传:胃癌的家庭历史,家族内有血亲罹患胃癌,则其它人得胃癌的机会比一般人多2-3倍。但仍有疑义,因这些人增加胃癌机会可能由于有较相似的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性别:已知男性发生胃癌的机会女性的两倍。但到底性别本身的关系,还由于男性抽烟喝酒较多所致?仍在等待更多的研究。老化:胃癌在50岁之后急速增加,年纪的变化扮演相当角色,研究指出或许与萎缩性胃炎在老年人发生率较高有关。血型:早在1953年就有

哪些胃病症状胃癌前兆

胃溃疡:胃癌的前期症状信号,癌变率约为5%,胃溃疡变成胃癌的原因由于慢性溃疡边缘的黏膜受到破坏,机体对它进行反复修复。胃炎:按发病形式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按病变部位分为胃窦炎和胃体炎;按病变程度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在诸多胃炎中,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前期症状信号,会演变成胃癌。尽管萎缩性胃炎可转变为胃癌,但毕竟极少数,而且都些严重的病人。一般从浅表性胃炎进展到萎缩性胃炎,再进展到胃癌,

胃息肉不切除有什么危害

胃息肉胃部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而且也一个高发性的症状表现。而胃息肉的形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的,同时令患者也感到非常痛苦不适的,请大家对于胃息肉的形成一定要引起重视。那胃息肉的形成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胃息肉通俗的说就长在胃部上面的一个肉疙瘩,而看似其对身体健康没有太大的危害,但随着息肉逐渐的长大,那么不仅会令患者感到非常的痛苦不适,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胃息肉的危害1、胃息肉在刚

绒毛管状腺瘤性胃息肉症状

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在讨论,得了胃息肉该怎么办?胃息肉一种常见的疾病之一,胃息肉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发病率较高,且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腺瘤性胃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呢。绒毛管状腺瘤性胃息肉症状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

无痛胃镜帮助你快速切除胃息肉

叶先生最近消瘦明显,且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于医院检查。经无痛胃镜检查发现其胃底部有五个1~2厘米的息肉,活检证实他患了多发性胃息肉。袁主任讲,胃息肉易发生于中老年人,多伴有萎缩性胃炎。可单发或多发,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假性息肉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不需手术;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药物治疗无效,还可发生癌变。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高,无蒂的比有蒂的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