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防风黄芩牛肉散汤

防风黄芩牛肉散汤

“玉屏风散”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从元朝起就被用来预防感冒,直到如今,依然是一个常用且有效的处方。在这里,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程志强博士向大家推荐一个好方法,做一道既好吃又能防感冒,功效和玉屏风散一样的汤。

这道汤叫做防风黄芪牛肉汤,在这道汤的备料中,用药和玉屏风散完全相同,也是黄芪、防风和白术为主药,只不过要做成的是药膳而不是汤药。

这道防风黄芪牛肉汤做起来并不麻烦,先准备牛肉250克、黄芪10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红枣10枚。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水中煮沸,把上面的血沫撇掉,3分钟后将牛肉捞起,在凉水里过一下。

然后在锅里放适量的水,将洗净的黄芪、白术、防风、红枣放进锅里,搅拌均匀,再用大火煎煮半小时。接下来把煮好的牛肉块,放入已经煮了半个小时的药汤锅里,改用小火再炖两小时,等到牛肉熟透,将黄芪、防风、白术捡出来,然后加入适量盐、葱、姜后,继续用大火再煮8分钟,最后放少许味精,这样这道防风黄芪牛肉汤就做好了。

这道药膳能够益气补肺、养心安神,强身健体,平时容易感冒、体质虚弱、怕冷的人,可以每天喝一次,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预防感冒。

另外,由于黄芪具有增强人体肌表的防御功能,提高预防外感性疾病能力的作用。因此,体质虚弱易患感冒的人,平时经常用黄芪煎水代茶饮,也能有较好的防治感冒的作用。不过,程博士提醒,药膳只作预防用,如果已患了感冒,还是吃玉屏风散效果更好。

感冒能吃牛肉吗 怎么吃牛肉预防感冒

材料:芥菜,牛肉适量,生抽两匙,食用油两匙,生粉1/2汤匙

做法:将芥菜洗净切长短,牛肉洗净切薄片,用两匙生抽,一匙食用油和1/2汤匙汤匙拌匀,腌好,将六碗水倒入锅中,放姜片烧开后加一匙油,放入芥菜煮沸后再放牛肉片煮滚至熟,最后加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芥菜牛肉汤适合散寒解毒,止咳化痰,适合于预防风寒感冒,头痛等症,需要注意的是风热感冒,发烧口渴人群忌食。

材料:牛肉250克,黄芪,白术,防风各十克,红枣十枚

做法:将所有食材洗净,黄芪,白术,防风放入纱布袋中封口,做成中药包,牛肉切块煮去血水,和中药包,葱,姜一起用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加入料酒,用小火炖两个小时,加少许盐和胡椒粉即可食用。

功效:防风黄芪牛肉汤能够益气补肺、养心安神,强身健体,秋冬季节容易感冒、体质虚弱、怕冷的人,可以每天喝一次。

什么中药对治疗长期头疼,改善睡眠质量有效

头痛目痛耳红腮肿,一切上焦之症,除清凉发散之外,大多数医生都束手无策,更不知道治有三法:

如头痛大便结脉沉实者,用酒蒸大黄微下之,此名叫釜底抽薪之法。

如大便泻脉沉足冷者,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车前子、肉桂,足冷甚者加熟附子,是冷极於下而迫其火之上升,此名收导龙入海之法。

如大便正常,脉无力者用,牛膝、车前子引火下行之,此名收引火归源之法也。轻者三天,重者五痊愈,不复发。

头疯痛:

头痛者,诸阳所聚之处也,诸阴至颈而还,惟足厥阴有络,上头至脑顶,其脉浮紧弦长洪大者,属风热痰火而致也。其脉微弱虚濡者,属气血两虚,必丹田竭而髓海空虚,为难治也。其有真头痛者,脉无神而脑中劈痛,其心神烦乱,为真头痛也。蓄头痛暴起者,如鼻塞发热恶寒,乃感冒所致也,其曰头痛者,有虚、有火、有痰厥、有偏、有正。

其偏於左边头痛者,用小柴胡汤加川芎、当归、防风、羌活。

其偏右边头痛者,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芷、独活、蔓荆子、酒炙黄芩。

其眉额头处痛者,用二陈汤加酒炒片姜、黄芩、姜活、薄荷。

其脑顶痛者,宜党参败毒散加川芎、蒿本、酒炒黄柏、木瓜、红花、酒炒大黄。

头痛疯又治疗方:总方:

当归4克、川芎4克、白芷4克、羌活4克、独活4克、苍术4克、防风4克、麦冬4克,黄芩5克、蔓荆子2

克、菊花2克、细辛1克、甘草1克,煎药时用生姜三片。

左则头痛加柴胡4克、熟地4克、红花3克、龙胆草3克,

右则头痛加黄芪4克、葛根4克。

前额眉棱骨痛加天麻3克、并有食积痰涎盛者加半夏4克、山楂4克、枳实4克。

头顶痛加篱本4克、大黄4克。

风入脑骨髓而痛者加芬耳子4克、木瓜3克、荆芥3克。

新生儿泪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停留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白薇丸(《审视瑶函》)加减,白蒺藜15g,石榴皮15g,防风12g,公英20g,白薇15g,赤芍10g,败酱草30g,连翘30g,漏芦9g。头晕、腰膝酸软者加枸杞、补骨脂、菊花。

2.心脾湿热

治法:清心利湿。

方药:竹叶泻经汤(《原机启微》)加减。柴胡12g,栀子69,羌活12g,升麻9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10g,大黄9g,茯苓12g,赤芍15g,泽泻10g,决明子20g,车前子15g,竹叶10g。脓多去羌活,加花粉、漏芦、乳香、没药、桔梗以加强其清热排脓之功。3.正虚邪恋治法:扶正祛毒。方药:治风黄芪汤(《秘传眼科龙木论》)加减。黄芪15g党参10g,地骨皮10g,知母9g,大黄6g,防风10g,茯苓12g,远志6g,当归10g。

姜黄粉的功效

1、姜黄粉治经水先期而至,血涩少,其色赤者:当归、熟地、赤芍、川芎、姜黄粉、黄芩、丹皮、延胡索、香附(制)各等分。水煎服。(《医宗金鉴》姜芩四物汤)

2、姜黄粉治臂背痛,非风非痰:姜黄粉、甘草、羌活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一两,水煎。腰以下痛,加海桐皮、当归、芍药。(《赤水玄珠》姜黄散)

3、姜黄粉治胃炎,胆道炎,腹胀闷,疼痛,呕吐,黄疸:姜黄粉一钱五分,黄连粉六分,肉桂三分,延胡索一钱二分,广郁金一钱五分,绵菌陈一钱五分。水煎服。(《现代实用中药》)

4、姜黄粉治一切跌打:桃仁、兰叶、丹皮、姜黄粉、苏木、当归、陈皮、牛膝、川芎、生地、肉桂、乳香、没药。水、酒、童便煎服。(《伤科方书》姜黄汤)

5、姜黄治心痛不可忍:姜黄(微炒)、当归(切,焙)各一两,木香、乌药(微炒)各半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茱萸醋汤调下。(《圣济总录》姜黄散)

热伤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证候

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

2.治则

清热散寒。

3.主方

二陈汤或消风散加减。

4.方药

半夏(汤洗7次)、橘红、白茯苓、甘草(炙)。加桔梗、天花粉、玄参、薄荷、酒芩、前胡(二陈汤加减)。木通、知母、苦参、胡麻仁、苍术、蝉蜕、牛蒡子、防风、荆芥、石膏、甘草、当归、生地黄(消风散加减)。

扁桃体炎中医治疗方法

(1)外感风热型

咽部疼痛,伴咽喉干燥灼热感。检查见喉核红肿,连及周围咽部。伴见发热、恶寒、倦怠乏力,头痛鼻塞。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用

银翘散加减:连翘、桔梗、荆芥、防风、野菊花、大青叶、射干、紫花地丁各10克,金银花15克,薄荷6克。

(2)肺胃热盛型

咽部疼痛剧烈,吞咽困难,痛连耳根。检查见扁桃体红肿,表面有黄白色脓点,甚至连成伪膜。伴发热,全身不适,口渴引饮,口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治宜泄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用

清咽利膈汤加减:连翘、栀子、黄芩、牛蒡子、防风、玄参、荆芥、紫花地丁、白芷各10克,金银花、玄明粉各15克,大黄8克,薄荷6克。

紫癜的治疗

(1)风邪袭表,邪热内蕴:症见突然起病,两上下肢甚则少腹、臀部出现红色斑点,自觉经常瘙痒,继之斑点转为紫色,兼有腹痛或关节疼痛,尿赤,舌质淡红或略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滑有力。治宜散风祛邪,清营凉血。方选大连翘饮合清营汤加减:浮萍、柴胡、蝉蜕、水牛角、金银花、竹叶心、鲜茅根、连翘、紫草、丹皮、生地、小蓟,若瘙痒重,加防风、黄芩,腹痛重,加白芍、甘草,尿血重,加地榆。

(2)里热炽盛,血热妄行:症见紫癜反复不愈,以上下肢远端、少腹部及臀部为著,分布较密,此起彼伏,退后骤起,尿涩赤,或暗红,舌红或略暗,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斑,佐以利尿。方选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连翘、丹参、鲜茅根、败酱草、小蓟、车前于、地榆。若皮肤瘙痒,加白鲜皮、黄芩、防风,血尿重,加蒲黄炭,小蓟、三七粉。

(3)热灼津液,瘀血内阻;症见皮肤紫瘫,成批出现,色紫暗,此起彼伏,以上下肢伸侧、足背为稠密,白睛有紫红色血络,胞睑灰暗,腹痛夜重,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便血、尿血.舌质暗红,舌下青筋紫暗,舌苔薄黄,脉涩或弦数。治宜滋阴凉血、活血化瘀,佐以解毒。方选犀角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桃仁,红花、阿胶、玄参、当归、川芎、蒲公英、连翘、小蓟,茅根,热重,加石膏、知母,有荨麻疹,加防风、黄芩,阴虚重,加龟板、鳖甲。

(4)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症见皮肤紫斑,色红或紫红,以下肢、少腹为主,纳谷不香,伴头昏,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清热凉血.方选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知母、黄柏、生地、山萸肉、丹皮、茜草根、侧柏叶、黄芩、阿胶、甘草。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女贞子:血热甚者,加紫草、赤芍,尿血重者,加地榆、茅根、仙鹤草。

(5)脾气亏虚,气不摄血:症见上下肢皮肤散在紫斑,斑色暗淡,时起时消,劳则加重,心悸气短,尿赤尿血,头昏、倦怠乏力,纳呆,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弱。治宜健脾养血,益气摄血.方选归睥汤合黄芪建中汤:人参、白术、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桂枝、白芍、地榆、大枣.若尿血重,加仙鹤草,槐花,气虚重,重用人参、黄芪。

(6)阳虚失运,水湿停滞:症见紫癜消退,面色枫白,神倦乏力周身浮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尿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治宜温阳健脾,化气行水。方选真武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制附于、党参、黄芪、白术、云苓、山药、大腹皮、陈皮、当归,干姜。尿蛋白较多;加菟丝子、山萸肉、桑螵蛸、金樱子,血清蛋白低加紫河车、鹿角胶。

(7)脾肾阳衰,浊邪上逆:症见紫癜已退,但面色晦滞,精神萎靡,嗜睡,气短懒言,脘腹胀闷,纳呆食少,畏寒肢冷,腰膝酸痛,恶心呕吐,皮肤干燥瘙痒,浮肿,泄泻或大便不爽,尿少或尿闭,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治宜温阳散寒,通腑泄浊。方选真武汤合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制附子、干姜、白芍、白术、黄芪、大黄、茯苓、杜仲、牛膝、半夏。若大便次数多,大黄应改制用;浮肿甚,加桂枝、猪苓;纳呆,加鸡内金、砂仁。

治疗荨麻疹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哪些

疏风散寒

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加减,药用桂枝、芍药、荆芥、防风、生姜、甘草、大枣,或麻黄蝉蜕汤,药用麻黄、槐花、蝉蜕、浮萍、黄连、甘草;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药用荆芥、防风、桑叶、杭菊、蝉衣、金银花、苦参、生地、生甘草,或麻黄、连翘根、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炙甘草。

肠胃湿热

解表疏风化湿,通腑解毒,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药用防风、荆芥、连翘、薄荷叶、川贝、当归、芍药、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生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茵陈、苦参。

血热

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药用犀角、地黄、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元参、黄连、黄芩、鲜茅根、芦根。

血瘀

活血化瘀,活血祛风,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或当归饮子、八珍汤加减,药用桃红、红花、赤芍、当归、熟地、白鲜皮、防风、地肤子、生甘草,或黄芪、党参、炒白术、全当归、大生地、何首乌、白蒺藜、荆芥、珍珠母、茯苓、白芍。

虫积伤脾

消食合胃,化湿散结,用保和丸,药用炒山楂、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连翘、元曲;健脾驱虫,用乌梅丸,药用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

卫表不固

固表御风,方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药用黄芪、白术、防风、荆芥、党参、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气血两虚

调补血气,益气养血,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八珍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炒白术、赤芍、防风、全当归、大生地、何首乌、川贝、白蒺藜、珍珠母、茯苓、白芍。

冲任不调

调理冲任,养血活血,方用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药用全当归、白芍、大生地、肉苁蓉、仙茅、菟丝子、炙甘草、夜交藤、珍珠母、丹参、黄柏、大枣。

这些可以让湿疹不敢接近你

如话说:中医疗效慢但可以治本。就是因为中医可以治本,所以很多人喜欢用中医治病。而对于湿疹患者来说,也是可以用中医治疗湿疹的,因为这样可以治的彻底,不是吗?那有什么中药治疗湿疹的方法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1)热毒治法:清热解毒,佐以祛湿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荆芥7克,防风7克,牛蒡子12克,蝉衣6克,射干15克,栀子9克,丹参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加减:瘙痒剧烈酌加白藓皮、地肤子;抓后皮肤感染化脓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处。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共治疗364例,近期治愈354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9.2%。

常用成方:可用牛黄解毒片、银翘散、消风散、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等。

(2)湿热治法: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处方:萆薜30克,苍术15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生薏苡仁20克,黄柏12克,川牛膝12克,赤芍12克,苦参15克,黄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加减:若湿疹偏于上部加荆芥、防风,发于中部或肝经所分布者可酌加龙胆草、生山栀,糜烂渗出液甚者加用紫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部。

疗效:以上方化裁共治疗301例,近期痊愈28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3%。

常用成方: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

(3)血燥治法: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处方:生地15克,当归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防风6克,苦参15克,泽泻12克,黄芩12克,首乌12克,白藓皮12克,威灵仙12克,生甘草2克。

加减:瘙痒甚影响人眠者宜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口渴咽干酌加玄参、麦冬、石斛;目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大便艰涩加胡桃仁、核桃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75例,近期痊愈48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

常用成方:可选四物汤、清营汤、凉血地黄汤、当归补血汤等。

紫癜中医治疗方法

临证常分以下7型论治。

(1)风邪袭表,邪热内蕴:症见突然起病,两上下肢甚则少腹、臀部出现红色斑点,自觉经常瘙痒,继之斑点转为紫色,兼有腹痛或关节疼痛,尿赤,舌质淡红或略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滑有力。治宜散风祛邪,清营凉血。方选大连翘饮合清营汤加减:浮萍、柴胡、蝉蜕、水牛角、金银花、竹叶心、鲜茅根、连翘、紫草、丹皮、生地、小蓟,若瘙痒重,加防风、黄芩,腹痛重,加白芍、甘草,尿血重,加地榆。

(2)里热炽盛,血热妄行:症见紫癜反复不愈,以上下肢远端、少腹部及臀部为著,分布较密,此起彼伏,退后骤起,尿涩赤,或暗红,舌红或略暗,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斑,佐以利尿。方选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连翘、丹参、鲜茅根、败酱草、小蓟、车前于、地榆。若皮肤瘙痒,加白鲜皮、黄芩、防风,血尿重,加蒲黄炭,小蓟、三七粉。

(3)热灼津液,瘀血内阻;症见皮肤紫瘫,成批出现,色紫暗,此起彼伏,以上下肢伸侧、足背为稠密,白睛有紫红色血络,胞睑灰暗,腹痛夜重,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便血、尿血.舌质暗红,舌下青筋紫暗,舌苔薄黄,脉涩或弦数。治宜滋阴凉血、活血化瘀,佐以解毒。方选犀角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桃仁,红花、阿胶、玄参、当归、川芎、蒲公英、连翘、小蓟,茅根,热重,加石膏、知母,有荨麻疹,加防风、黄芩,阴虚重,加龟板、鳖甲。

(4)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症见皮肤紫斑,色红或紫红,以下肢、少腹为主,纳谷不香,伴头昏,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清热凉血.方选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知母、黄柏、生地、山萸肉、丹皮、茜草根、侧柏叶、黄芩、阿胶、甘草。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女贞子:血热甚者,加紫草、赤芍,尿血重者,加地榆、茅根、仙鹤草。

(5)脾气亏虚,气不摄血:症见上下肢皮肤散在紫斑,斑色暗淡,时起时消,劳则加重,心悸气短,尿赤尿血,头昏、倦怠乏力,纳呆,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弱。治宜健脾养血,益气摄血.方选归睥汤合黄芪建中汤:人参、白术、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桂枝、白芍、地榆、大枣.若尿血重,加仙鹤草,槐花,气虚重,重用人参、黄芪。

(6)阳虚失运,水湿停滞:症见紫癜消退,面色枫白,神倦乏力周身浮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尿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治宜温阳健脾,化气行水。方选真武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制附于、党参、黄芪、白术、云苓、山药、大腹皮、陈皮、当归,干姜。尿蛋白较多;加菟丝子、山萸肉、桑螵蛸、金樱子,血清蛋白低加紫河车、鹿角胶。

(7)脾肾阳衰,浊邪上逆:症见紫癜已退,但面色晦滞,精神萎靡,嗜睡,气短懒言,脘腹胀闷,纳呆食少,畏寒肢冷,腰膝酸痛,恶心呕吐,皮肤干燥瘙痒,浮肿,泄泻或大便不爽,尿少或尿闭,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治宜温阳散寒,通腑泄浊。方选真武汤合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制附子、干姜、白芍、白术、黄芪、大黄、茯苓、杜仲、牛膝、半夏。若大便次数多,大黄应改制用;浮肿甚,加桂枝、猪苓;纳呆,加鸡内金、砂仁。

玉屏风散是怎样预防感冒

“玉屏风散”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从元朝起就被用来预防感冒,直到如今,依然是一个常用且有效的处方。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程志强博士向大家推荐一种汤药,既好吃又能防感冒,它的功效和玉屏风散一样。

这种汤药叫防风黄芪牛肉汤,在这道汤的备料中,用药和玉屏风散完全相同,也是以黄芪、防风和白术为主药,只不过要做成的是药膳而不是汤药。

这道防风黄芪牛肉汤做起来并不麻烦,方法是:

1.先准备牛肉250克、黄芪10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红枣10枚。

2.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水中煮沸,把上面的血沫撇掉,3分钟后将牛肉捞起,在凉水里过一下。

3.在锅里放适量的水,将洗净的黄芪、白术、防风、红枣放进锅里,搅拌均匀,再用大火煎煮半小时。

4.把煮好的牛肉块,放入已经煮了半个小时的药汤锅里,改用小火再炖两小时,直到牛肉熟透。

5.将黄芪、防风、白术从汤中捞出,加入适量盐、葱、姜继续用大火再煮8分钟,放少许味精,防风黄芪牛肉汤就做好了。

这道药膳能益气补肺、养心安神,强身健体,平时容易感冒、体质虚弱、怕冷的人,可以每天喝一次,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预防感冒。

另外,由于黄芪具有增强人体肌表的防御功能,提高预防外感性疾病能力的作用。因此,体质虚弱易患感冒的人,平时经常用黄芪煎水代茶饮,也能有较好的防治感冒的作用。不过,程博士提醒,药膳只作预防用,如果已患了感冒,还是吃玉屏风散效果更好。

相关推荐

轻微脑梗塞的中医治疗有哪些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加减。本方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中怀牛膝归肝肾之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代赭石、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肝熄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滋阴柔肝熄风;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三味,配合牛膝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肝气之郁,有利于肝阳之平降潜镇;甘草调和诸药。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

艾草临床运用

1、治胎动不安,有下腹痛和阴道流血(先兆流产),常配阿胶止血,四物(去川芎)调和血脉,再加桑寄生、黄芩、续断等加强安胎作用,方入胶艾四物加减。 2、治虚寒出血,尤其妇科崩漏、月经过多。艾叶炭作为辅助药,与血余炭、陈棕炭、侧柏叶等同用,再随证配补益药和收涩药。 3、治寒证腹痛,例如妇女经痛而见证属寒者,可用艾叶、香附辅助四物温经止痛(寒甚可加干姜、肉桂)。 4、治湿疹癣癞等皮肤病,内痈艾叶祛寒湿,常配蝉蜕、蒺藜、防风、黄芪等水煎服;外用则以艾叶30g、雄黄0.6g,硫磺0.6g,制成艾卷炙患部,或煎水

什么治风湿最好呢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草药,按其主要功用分为以下几类: (1)疏风邪:独活、羌活、防风、麻黄。 (2)温经寒:熟附子、川乌、草乌、桂枝、细辛。 (3)除湿蠲痹:苡仁、防己、苍术、萆、蚕沙、木瓜、茯苓、猪苓、泽泻、滑石。 (4)清热通痹:知母、黄柏、石膏、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 (5)通经活络:莶草、络石藤、忍冬藤、秦艽、松节、伸筋草、木瓜、海枫藤、千年健、透骨草、鸡血藤、穿山龙、姜黄。 (6)搜风剔络:全蝎、蜈蚣、地龙、蕲蛇、乌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蚕、蜂房。 (7)

紫癜的治疗

本病的治疗,实证以清热凉血为主;虚证以益气摄血、滋阴降火为主。临证须注意证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治疗时宜分清主次,统筹兼顾。 分证论治 1.风热伤络证候:起病较急,全身皮肤紫癜发,尤以下肢及臀部居多,呈对称分布,色泽鲜红,大小不一,或伴痒感,可有发热、腹痛、关节肿痛、尿血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邪。 方药:连翘败毒加减。常用药:薄荷、防风、牛蒡子、连翘、山栀、黄芩、升麻、玄参、桔梗、当归、赤芍、红花。 2.血热妄行证候: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伴鼻衄、齿衄、呕血

荨麻疹吃什么中药 风热相搏型荨麻疹

主证:风团色红,扪之热感,遇热增剧,得冷则缓,瘙痒难忍,恶风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热,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蝉蜕,金银花,连翘,牡丹皮,生石膏,生甘草,伴随发热加黄芩,栀子,咽喉肿痛加板蓝根,大青叶,桔梗。

小球肾炎的偏方

利肾利咽,金银花30g、连翘15g、板蓝根18g、牛蒡子9g、升麻12g、元参20g、桔梗12g、蝉蜕9g、山豆根9g、黄芩12g、甘草6g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连服14天为1疗程。 适用人群:急性肾小球肾炎。症见: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小便量减少、混浊,苔薄黄,脉滑。 功效:本方适宜风热毒邪侵袭所致的肾炎病症,治在疏风热、清热解毒。方中金银花、连翘清风热毒邪;元参清热凉血、消肿结;板蓝根、山豆根清热利咽;牛蒡子、蝉蜕既可疏风热、又可利咽,黄芩清热解毒;升麻清热

黑便中医辩证

① 肠道湿热:便盅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方剂:地榆合槐角丸加减。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等,每天2次。 ②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 少寐,舌质淡,脉细。 方剂:归脾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仙鹤草、木香、槐花、阿胶等,每天2次。 ③ 脾胃虚寒: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 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方剂:黄土

热伤风的中医疗法

治疗热伤风的中成药 常用的治疗热伤风的中成药有:1.抗病毒口服液,它含有生地黄、知母、广藿香、连翘、板蓝根等药物,可起到凉血、解毒、清热的作用。2.板蓝根颗粒,其主要成分为板蓝根,在凉血解毒的同时还能利咽,适合热伤风且咽喉疼痛的患者。3.牛黄解毒片,含有牛黄、大黄、桔梗、冰片等药材,能清热祛火,缓解热伤风带来的咽痛及牙痛。4.银翘解毒片,主要成份为金银花、连翘、桔梗、甘草等,能有效清热解毒,对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烧、咽痛、咳嗽很有疗效。 治疗热伤风的中药方 1.二陈:主要药材有半夏、甘草、橘红、白茯苓、

日本如何应用汉方和针刺治疗白塞氏病

现在日本治疗白塞氏病应用较广的是温清饮(四物合黄连解毒合方)浸膏剂。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治疗对眼部症状用洗肝明目(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黄芩、栀子,连翘。防风、决明子。黄连,荆芥、薄荷.羌活。蔓荆子、菊花、桔梗、白蒺藜、甘草,石膏),对口腔溃疡用半夏泻心(半夏、黄芩。千姜、人参、甘草,大枣,黄连),对皮肤损害用防风(当归,地黄。石膏、防风,苍术、牛蒡,木通.蝉退,苦参、荆芥,知母:胡麻仁),对生殖器溃疡用(薛氏)龙胆泻肝(车前子。黄芩、泽泻、木通、地黄、当归、栀子,甘草。龙胆),对下肢炎症用当归

中医怎样治三叉神经痛

一、肝胆郁热型三叉神经痛 疗效:疏肝清热,泻火止痛;方用龙胆泻肝加减。 药方:龙胆草12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12g、木通6g、车前子(包煎)10g、藁本10g。便秘者加大黄;头晕目眩者加钩藤、天麻、石决明。 二、风寒凝滞型三叉神经痛 疗效:疏风寒,缓急止痛;方用川芎茶调加减。 药方:川芎10g、荆芥10g、白芷10g、防风10g、细辛3g、甘草6g、薄荷10g。体寒者加制附子、麻黄,生姜;面部肌肉抽搐者加全蝎、蜈蚣。 三、风热侵袭型三叉神经痛 疗效:疏风清热,和络止痛;方用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