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湿疹特效的方子 血虚风燥型湿疹
中药治湿疹特效的方子 血虚风燥型湿疹
症状:发病较缓,皮肤粗糙,时有鳞屑脱落,部分有苔藓样变,经久不愈,反复发作,自觉痒感时轻时重,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除湿。
方药:四物汤加减。生地,白芍,何首乌,丹参,桑葚子各15g,当归,白鲜皮,蛇床子各12g,沙参10g,茯苓皮,泽泻各9g,赤小豆30g,甘草5g,水煎服。
治皮肤病的中药有哪些 养血润燥类中药
用于血虚风燥或血燥引起的皮肤病,皮损可见干燥,脱屑,皲裂,苔藓样变等特点,如银屑病,慢性湿疹,鱼鳞病等,常用中药:当归,熟地黄,制何首乌,生地黄,麦冬,沙参等。
脸上湿疹怎么办
湿疹是由于营血不足、湿热逗留以致血虚伤阴化燥生风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中医医治湿疹的方针,是把体内积聚的热毒引发出来而予以排除,同时要改善体质,令机能回复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健脾、化湿、活血、清泻等,视乎病者的体质而定。中药医治湿疹是可以根治的,但由於医治的重点不是把表面的皮肤病病徵消除,而是要彻底改变体质,因此医治需时,并非一两个星期便能见效。
小儿湿疹的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皮损多发于颜面先自面颊开始继而延及头皮亦可泛发于全身,常有剧烈瘙痒,伴睡卧不安,神情烦躁,且迁延日久。
(2)皮损有湿性、干性之分,湿性者以红斑、水泡、糜烂、诊液为主要表现,多见于1—3岁,干性以皮肤干燥、脱屑为主无诊液,多见于1岁以上消瘦小儿。
(3)皮损时轻时重,时愈时发,常在发热,腹泻时症状突然消失,待热退,腹泻时症候突然消失,待热退腹泻停止后皮损出现。
(4)部分患儿和其他家族中有哮喘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常见过敏性皮疹,皮损多样,形态各异,伴有瘙痒、糜烂、结痂等症候的皮肤瘙痒,按症状可分为诊出血、干燥型、脂溢型、湿疹。
3、症候诊断
(1)湿热俱盛证渗出型:临床表现头面颈液皮损以红斑丘疹水疱,脂水渗溢明显继而结痂,瘙痒,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滑数。
(2)脾虚湿盛证脂溢型:皮损以大片红斑、丘疹,覆有油腻性或屑或痂皮皮肤粗糙瘙痒,部分合并消化不良,溢乳,稀溏或完谷不化。
(3)血虚风燥证干燥型:临床表现,皮疹反复疹块色淡,瘙痒不止。
治湿疹的办法有哪些
得了湿疹的人都对它谈虎色变,到底该如何治疗?有什么好的方法能治愈它的,无论哪种病的治疗都是没有捷径的,我们应该做的是综合多种治疗手段,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治疗,这让才能好得更快
1.温水治疗
湿疹患者用温水洗澡,这是一种比较有用得方法,因为这能够帮助清洁细菌,软化皮肤,但这又不是简单的温水洗澡而已,因为洗完澡后涂上一些乳液,这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持水分,不让水分白白流失,另外注意的是患有湿疹不过热或过冷的水洗澡。
2.食物治疗
享受温水的沐浴之后,我们还可以通过食物来治疗,比如可以用新鲜的莲藕和胡萝卜,将这两样东西都变成汁,然后添加蜂蜜饮食。这能够很好的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同时有助于润肠养肺
3.注意穿着
湿疹常常爆发的夏季,因为这个季节比较湿热,细菌容易滋生在人体身上,所以对我们的穿着要求比较高,相信没人会在夏季的时候穿上棉衣,也不要穿不透风的长袖,我们应该穿的是一些棉质和柔软的衣服,这样有利于避免皮肤瘙痒,通风透气的衣服在这个季节不可少。
茯苓可以治疗湿疹吗
有一定作用。
在中医上湿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湿热型、风热型、血虚风燥型。茯苓性平、味甘淡,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健脾益胃的功效,对于湿热型湿疹有一定疗效。
怎么样治疗慢性湿疹呢
1、寻找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接触,禁食酒类及易过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注意皮肤卫生,不用热水烫洗皮肤,不外用刺激性止痒药。积极治疗全身性疾患。
2、全身治疗:西药以止痒抗过敏为主,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钙剂。中药以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
3、特效疗法:
中医在临床上将湿疹分:湿热症,血虚风燥症。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
偏湿者皮肤的水泡较多,搔后泡破渗出黏体,患者会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症状,中医以除湿止痒汤治疗。
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的问题,病情日久,患者皮肤会呈现暗淡不红、渗液少、有淡黄色的脱屑或结痂的斑片,脸色也较苍白,胃口不好、腹胀、排便稀软,中医多采用除湿胃苓汤治疗。慢性湿疹的平时治理可以选用朴安堂化湿膏进行对湿疹皮肤的治理与修复。
此外,也有部分慢性湿疹患者属于“血燥”型,皮肤会变得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肤色暗淡甚至有色素沉淀。
肛门湿疹艾灸怎么治疗 血虚风燥型湿疹艾灸治疗
病程迁延,反复不愈,皮损常局限一处或几处,粗糙肥厚,或成苔藓样改变,表面覆有细薄鳞屑,兼有色素沉着或脱失,常伴剧烈瘙痒,舌质淡,苔薄白。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
位置: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功效:有补血养肝、滋润皮肤,有治疗雀斑、月经不调、痛经、贫血、腹痛等作用。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效: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功效:主治突发性的心绞痛。
选用艾条灸之雀啄灸。艾条火头像麻雀啄食一样,在穴位皮肤上上下移动,使局部产生温热感觉,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