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鉴别诊断
肉芽肿性乳腺炎鉴别诊断
1、乳腺导管扩张症: ①好发于绝经期前后,多数患者有授乳困难史;②肿块位于乳晕周围,乳头溢液多见,为浆液性或脓性;③病变主要累及乳头、乳晕的大导管,不以小叶为中心;④早期仅见导管扩张,晚期导管周围可出现脂肪坏死周围炎性肉芽肿,以浆细胞浸润为主;⑤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大导管扩张。
2、乳腺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性乳腺炎,①多见于中青年,有结核病史;②乳腺组织中有典型结核结节,有干酪样坏死;③结节不以小叶为中心;④抗酸染色查见结核杆菌。
3、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①多数为绝经期后女性;②局限性乳腺肿块,有触痛,表面皮肤发硬呈红斑状;③病变位于乳房皮下脂肪组织内,乳腺实质一般不受累;④非坏死性肉芽肿和小血管炎为特点,一般不累及小叶及导管。
4、乳腺脂肪坏死:①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特别是体型肥胖者;②为外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③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空泡,周围围绕泡沫细胞、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多核巨细胞等;④典型的非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少见。
5、结节病:①界限清楚的上皮样细胞结节,且血管壁内有淋巴细胞浸润;②无干酪样坏死,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③镜下缺乏血管炎和脂肪坏死;④肺及纵隔常见受累。
6、Wenger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①主要累及中、小动脉;②常见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③病变不以小叶为中心。
甲状腺炎的诊断鉴别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凡中年女性,缓慢发展的甲状腺肿大,有结节质韧者应怀疑,有典型临床表现,只要TMA、TGA阳性可诊断,临床表现不典型时,高滴度TMA、TGA才能诊断,即两抗体放免法连续2次>60%,有甲亢时,高滴度抗体持续半年以上,当临床怀疑,抗体阴性或不高,必要时可穿刺活检,有确诊价值。
典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不难做出诊断。但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桥本病可以出现弥漫性或结节样改变,这时需要和结节甲状腺肿或腺瘤鉴别,但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腺瘤甲状腺功能正常,抗体滴度较高,不难鉴别。当出现功能亢进时需要鉴别是单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还是桥本甲亢,或者是桥本假性甲亢。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时肿大的甲状腺质地软,TGA 和TMA滴度低或持续时间短;桥本甲亢兼有桥本病和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特点;桥本假性甲亢病程短,甲状腺摄碘减少,容易出现甲减。桥本病偶然出现甲状腺迅速增大、疼痛时需要和亚甲炎鉴别,后者有发热、血沉快、抗体不高等特点。桥本病可伴淋巴癌、乳头状癌等,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
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甲状腺肿大、疼痛、质硬,伴全身症状,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血沉快,T3、T4高而甲状腺摄碘率降低可做诊断。若甲状腺穿刺活检有巨细胞和肉芽肿变进一步支持诊断。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甲状腺囊肿或腺瘤样结节急性出血可出现甲状腺增大,疼痛,但不发热,血沉不快,甲状腺功能正常,超声下为液性暗区。桥本病有时疼痛,但无血沉加速、发热,TMA 和TGA明显增高。甲状腺癌虽然甲状腺结节质地类似亚甲炎,很硬,但无临床症状,无触痛,血沉不快,结节持续存在,不会变软或消失,必要时甲状腺穿刺活检鉴别。无痛性甲状腺炎时无疼痛和甲状腺触痛,无病毒感染史,血沉不快,病理为淋巴细胞浸润(见表1)。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可出现高热、疼痛,但血象高,局部有波动感,抗生素治疗有效。
亚急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本病与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进行鉴别,后者有疼痛和压痛,复发率低,与病毒感染有关,血沉明显增快,活检为肉芽肿性改变。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鉴别的重要手段是后者甲状腺吸碘率增加,另外浸润性突眼、胫前黏液性水肿、持续性甲亢和甲状腺受体抗体阳性均有助于后者的诊断。桥本甲亢时甲状腺摄碘增加或正常,病理有嗜酸性粒细胞形成。
肉芽肿性乳腺炎如何与乳腺癌相鉴别
本病为发生在乳腺大导管的局部感染性病变,不同于一般乳腺炎。本病病因不详,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以乳腺肿块出现于临床,文献报道不多。 多发生于中年妇女,几乎均为经产妇,绝大多数曾有产后急性乳腺炎病史,发病多数在哺乳后期或断乳后不久。就诊原因为乳腺肿块,初起表现为乳晕部急性炎性肿胀,伴有疼痛,给予抗生素治疗后,虽可见不同程度的肿块缩小及不同程度的疼痛减轻,但炎症常不完全消退。有时可见少许脓液从乳腺导管口排出,脓肿淡破后,暂时愈合或形成窦道,不久又复红肿,此种反复性发作为本病特点。因此有人称之为“乳晕下慢性反复发作性脓肿”。 治疗为病变区乳腺区段切除,因按一般脓肿处理,如予以切开引流,大都难得治愈。
乳腺结核如何确诊
诊断检查:
早期的乳腺结核的肿块不易与乳腺癌鉴别,需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才能确诊。可行细胞学检查并做抗酸染色查结核杆菌,在检查过程中注意病灶中是否有明显的干酪样坏死区,另外要注意其他部位的组织器官有无结核病灶及结核菌素试验是舌阳性等情况。晚期有窦道或溃疡形成后。诊断不难。窦道口或溃疡面呈暗红色,潜行性皮肤边缘和松萎、苍白的肉芽组织,镜检脓液中仅见坏死组织碎屑而无脓细胞,脓液染色后有时可找到结核杆菌,这些都有助于乳腺结核的诊断。
鉴别诊断:
乳腺结核除要注意与结节病、霉菌性肉芽肿、丝虫病性肉芽肿、脂肪坏死和浆细胞性乳腺炎等鉴别外,首要的问题是应与乳腺癌相鉴别,其鉴别点为:①乳腺结核发病年龄较轻,较乳腺癌病人约年轻10~20岁;②除乳腺肿块以外,乳腺结核病人常可见其他的结核病灶,最常见的是肋骨结核、胸膜结核和肺门淋巴结结核,此外,颈部和腋窝的淋巴结结核也属常见,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如肺、骨、肾结核亦非罕见;⑧乳腺结核除肿块以外,即使其表面皮肤已经粘连并形成溃疡,也很少有水肿,特别是橘皮样变;④乳腺结核发展较快而病程长,除局部皮肤常有粘连、坏死和溃疡以外还常有窦道深入到肿块中心,有时可深入5cm以上;⑤除窦道中可有干酪样分泌物以外,乳腺结核乳头有异常分泌之机会亦较乳癌为多;⑥乳腺结核既使已经溃破并有多量渗液,也不象乳癌那样具有异常恶臭。而重要的可靠的鉴别是结核菌和活体组织学检查。此外,尚要想到乳腺结核可并发乳腺癌,但十分罕见,据统计约5%乳腺结核可同时并发乳腺癌,两者可能是巧合的。
乳腺炎鉴别诊断方法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在初产妇哺乳期,起病急,早期乳房内出现一局限性红、肿、热、痛肿块,伴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当急性炎症未能及时控制, 数天后迅速发展形成脓肿,局部穿刺抽到服液即可确诊。急性乳腺炎应注意与炎性乳癌鉴别:
✻急性乳腺炎初起多发生在乳腺某一区段,而炎性乳癌细胞广泛浸润皮肤网状淋巴管,所以病变累及大部分乳房,且皮肤呈桔皮样外观;
✻炎性乳腺癌乳房内可触及巨大肿块,皮肤红肿范围甚广,但局部压痛及全身中毒症状均较轻,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找到癌细胞确定诊断。
✻严重乳腺炎患者可伴有高烧,寒战,乳房肿痛明显,局部皮肤红肿,有硬结、压痛,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炎症在数天内软化,形成乳房脓肿,有波动感,脓肿深的皮肤发红及波动感不明显。破溃出脓后,脓液引流通畅,可肿消痛减而愈急性乳腺炎常伴有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触痛。
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原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非细菌感染,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也可能为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
2、可能由于导管内的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3、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局部感染、创伤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因炎性损伤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非细菌感染,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也可能为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医学|教育网整理,引起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
2、可能由于导管内的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3、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局部感染、创伤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因炎性损伤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易与慢性前列腺炎相混淆的2类疾病
1、慢性前列腺炎易与前列腺痛相混淆
前列腺痛是一种无实质性病变的疾病,主要以会阴部和耻骨上区的疼痛和压痛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和慢性前列腺炎相鉴别。另外,前列腺痛的前列腺触诊和前列腺液镜检都是显示正常的,且前列腺液及尿液培养均无细菌滋生,这一点也是可以与慢性前列腺炎相区分的。
2、慢性前列腺炎易与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相混淆
慢性前列腺炎易与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早期症状极为相似,且直肠指检结果也无明显差异。但是,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病情发展较为迅速,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尿储留和硬结生长的情况,这是与慢性前列腺炎的不同之处。另外,区别两者可以通过前列腺活体组织检查加以明确区分。
炎性肉芽肿是什么呢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类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乳腺慢性炎症,包括多个临床病种,肉芽肿性炎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故叫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
病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非细菌感染,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也可能为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
2、可能由于导管内的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3、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局部感染、创伤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因炎性损伤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病理改变:
巨检:大小不等的肿块,没有包膜,有的切面呈实性,色灰白、质硬,发污。散在烂肉馅状的坏死病灶,多发大小不等的脓肿,米汤样或黄白色稠脓,总之病变表现多种多样。光镜观察:见乳腺小叶结构尚有轮廓,低倍观察乳腺小叶有多数肉芽肿,有的相互融合。高倍观察有异物型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等构成肉芽肿病灶。抗酸染色未见结核杆菌,PAS霉菌染色阴性,镜下所见是乳腺组织慢性炎, 肉芽肿散在或大片坏死性融合 可见多核巨细胞反应,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伴有脓肿形成。
病理诊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英文缩写GLM。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
临床表现:平均年龄为30岁,病程较短,均在5个月以内。
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疼痛,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也可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发病突然或肿块突然增大,几天后皮肤发红形成小脓肿,破溃后脓液不多,久不愈合,红肿破溃此起彼伏。
初起肿块期酷似乳癌,易造成误诊误治。有人贸然行乳癌根治术,应当台上冰冻或耐心等待石蜡切片结果。本病还须与乳腺结核,乳房脂肪坏死等相鉴别。
当有红肿化脓时,可能误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扩张症,乳腺结核,或一般细菌性脓肿,错误的切开引流,
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1、病人若以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且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无压痛或轻压痛, 或发现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其特征酷似乳腺癌;
2、术前均未行肿块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若针吸细胞学检查为炎性细胞,有助于与乳腺癌鉴别;
3、由于本病少见,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缺乏警惕性;
为减少误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患者多为年轻女性,病程较短;
2、对于患乳腺肿块的病人,均应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助于临床的鉴别诊断;针吸多见炎细胞,无癌细胞;
3、手术台上有怀疑时应做台上冰冻或等石蜡结果,不可贸然切除乳房。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治疗
1、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一旦确诊,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而关键在于明确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既要彻底切除病变,防止复发,又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台上整形,尽量保持乳房的完美。
2、术后中药治疗至少半年,改变机体超敏状态,肃清残余病灶,减少复发。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
1、乳腺导管扩张症: ①好发于绝经期前后,多数患者有授乳困难史;②肿块位于乳晕周围,乳头溢液多见,为浆液性或脓性;③病变主要累及乳头、乳晕的大导管,不以小叶为中心;④ 早期仅见导管扩张,晚期导管周围可出现脂肪坏死周围炎性肉芽肿,以浆细胞浸润为主;⑤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大导管扩张。
2、乳腺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性乳腺炎,①多见于中青年,有结核病史;②乳腺组织中有典型结核结节,有干酪样坏死;③结节不以小叶为中心;④抗酸染色查见结核杆菌。
3、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①多数为绝经期后女性;②局限性乳腺肿块,有触痛,表面皮肤发硬呈红斑状;③病变位于乳房皮下脂肪组织内,乳腺实质一般不受累;④非坏死性肉芽肿和小血管炎为特点,一般不累及小叶及导管。
4、乳腺脂肪坏死:①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特别是体型肥胖者;②为外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③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空泡,周围围绕泡沫细胞、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多核巨细胞等;④典型的非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少见。
5、结节病:①界限清楚的上皮样细胞结节,且血管壁内有淋巴细胞浸润;②无干酪样坏死,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③镜下缺乏血管炎和脂肪坏死;④肺及纵隔常见受累。
6、Wenger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①主要累及中、小动脉;②常见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③病变不以小叶为中心。
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是否已经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希望会对你的健康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