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 喜欢吮吸手指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 喜欢吮吸手指
孩子喜欢吃大拇指很多情况其实就是想要寻求安慰,平常的生活氛围让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就会通过吮吸或者吃手指的方式来寻求安慰。
这种行为在3-5岁的孩子中最为常见,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拥有一定的主观意识会对不同的环境状况作出反应,而这个时候的孩子又不懂得掩饰自己所以会本能的暴露。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父母在与不在大不同
小多对妈妈非常依赖。只要跟妈妈在一起,就手舞足蹈的,可妈妈一离开,就大哭大闹。
建议:依赖父母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可能与获得关爱不够有关。建议首先多跟孩子做情感交流,不能把孩子甩给老人或保姆。
出现类似情况后,父母可采用触肤情感刺激帮孩子找回安全感。比如每天下班回家先抱抱孩子,睡前给孩子一个吻。
宝宝喜欢吃手指的原因 宝宝缺乏安全感
婴儿时期的宝宝,往往对这个世界既好奇又惊恐,如果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摔到地上,很容易使宝宝从此产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绪焦虑等现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而言,吸手指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吸手指的行为之所以会持续,一方面能给宝宝带来舒服感,降低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宝宝出生后,本来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而吸手指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吃母乳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和需要,所以即使是吃饱了,宝宝还是会有吸手指的行为。
孩子患上焦虑症会有哪些表现
一,让孩子心理压力大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如果经常是一副焦虑的面孔,会带给孩子心理压力。因为父母一旦焦虑,家庭氛围就紧张,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么是教训的口吻要么就会着急训斥,有的父母还可能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或者打骂孩子,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出现逆反情绪和行为。
二,让孩子心态变得不稳,脾气变坏
父母的焦虑呈现给孩子的是一种负面情绪,这种负面强化会让孩子变得心态不稳,脾气变得急躁。比如有的父母看见孩子的一些行为或过错,总容易上火,动不动就训斥或者责骂,孩子就会不知不觉习得这种负面行为。
三,让孩子缺乏自信
父母的焦虑会带给孩子心理负担,也会让孩子脾气变坏,孩子受挫时也会以这种焦虑的情绪对待。焦虑的情绪只会让他们陷入负面暗示的恶性循环,从而办不好事情,越是办不好事情就越是焦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得孩子在做人做事的时候缺乏自信。
四,增加孩子出错的机会
父母的焦虑由于强化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从而抑制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会让孩子因为父母焦虑的影子盘旋在脑海而在做事的时候分心,从而增加了孩子在工作生活中的出错机会。所以说,父母的焦虑实际上会让孩子不平安。
五,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变得自闭
父母的焦虑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们(虽然父母不这么认为,但行为效果却是这样),小一点的孩子会变得和父母疏远,从而缺乏安全感,总是爱哭爱任性;大了的孩子会选择远离父母,由于觉得父母都不爱他们,从而让他们在社会中不愿意相信其他人,更加缺乏安全感,变得自闭。
做到这几点 孩子安全感满分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孩子见到外人或者去到一些陌生的环境,就会变得很不适应,甚至表现出很异常的反应,这都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安全感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很重大的,如果缺乏安全感,那么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受到伤害的。
一、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1.突然变得很紧张害怕
很多孩子在刚接触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时候,就会表现的很紧张和害怕,这种怕生的心理特点,正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之一。
2.经常很害羞内敛
一些孩子在去到陌生地方之后,或者陌生人跟自己讲话的时候,会表现得很害羞内敛,甚至会一言不发,无论人家和自己说什么,孩子就是不出声,这是孩子在做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更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3.容易和小伙伴发生矛盾
孩子缺乏安全感,就会对身边充满了敌意,害怕受到身边其他人的伤害,因此,一旦有什么小误会,就容易和小伙伴发生矛盾的。
4.见到陌生人会藏在妈妈背后
妈妈带孩子出去,孩子藏在妈妈背后,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也是体现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个方面。
5.独自留在陌生环境会哭闹
有些家长会发现,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后,孩子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出现哭闹状态,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幼儿园里,这是孩子仍然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也是孩子没办法接受家长不在自己身边的生活。
二、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1.多接触外界和其他同龄孩子
孩子整天窝在家里,或者孩子与家长总是寸步不离,那么,孩子自然会习惯于依赖家长的保护,就会缺乏安全感,家长应该多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小伙伴玩耍,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不那么怕生了。
2.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应该适当地对孩子放手,让孩子懂得如何去照顾自己,如何去适应没有人保护的生活。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 极度认生
当然,认生很多小孩都有,我们不能仅仅将简单的不愿意和陌生人说话和不愿意和陌生人大招呼就定性为孩子缺乏安全感。
笔者所说的缺乏安全感造成的认生是极度的认生,甚至在有陌生人在的时候都不敢低头,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有眼睛四处观望或者不停的摆动小手等不自在的举动。
宝宝晚上要吃很多次奶怎么回事 宝宝吮吸需要
宝宝对奶嘴或乳头本身有依赖,需要满足吮吸需要。与其说宝宝夜里喜欢牛奶,不如说他喜欢奶嘴,喜欢吮吸带来的安全感。所以有很多宝宝喜欢含着奶头或奶瓶入睡,家长可以给宝宝吮吸安抚奶嘴,戒掉夜奶的习惯。
喜欢咬手指背后的秘密
一、从人格发展来看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和手指“接触”
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他们强烈需要一种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强烈,尤其在就寝时间更为明显。哺乳或吃奶瓶能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哺乳不仅给孩子以营养,而且暖暖的乳汁,母亲温暖可以给孩子心理上的慰籍。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不能强制剥夺,也不要大惊小怪。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从一开始吸吮整个手,到灵巧地吸吮某个手指,这说明:孩子大脑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促进大脑、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二、吸吮手指可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婴儿时期的宝宝,往往对这个世界既好奇又惊恐,在孩子感到压力和紧张,牙齿不舒服,想感受一下吸吮手指滋味的情况下,都会吮吸手指。
如果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摔倒,受惊吓。很容易使孩子从此产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绪焦虑等现象,所以我们从小就掌握了抵御恐惧和焦虑的“良方”,但这种习惯,应该随着我们的成长慢慢“升级”,到了成年,我们慢慢不太会用吮吸手指或者咬手指的方式去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至于那些还在用“老方法”的人群,是在婴儿期没有被足够的满足,如:妈妈喂奶方式不当,看护人的强制制止等。这些都会导致这个咬手指或吮吸手指的习惯伴随我们。
三、从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成年人吮吸手指也是正常行为
美国不少政治人物包括总统布什,在重要场合被注意到有吮拇指的表现,而这一做法还被美国学术界作为一种成人减压的方法推荐给政界。
其实,吮手指可以说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自助行为。婴儿的这个时期还完全没有自我的界限,自身和外界不和谐的东西会让婴儿十分困惑不安,而吮手指的功能是如此强大,让婴儿感受到宁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适应力。
随着长大,孩子的现实性越来越强,逐渐学会了很多处理冲突的方法,也就自觉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摒弃了吮手指的“幼稚”做法。但那些被强制或者恐吓下戒掉习惯的人群,在内心很可能留下阴影,如果不找到很好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模式去面对、处理自己焦虑,恐惧的情绪,这在以后面临严峻挑战或重大抉择的时候能产生巨大影响。不单对前面提到的政要人物重要,对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同样重要。婴儿可以通过吸吮一根手指把自己带入宁静之中,相比之下成年人却很难,因为他们已经不会吮手指了。这样看来那些仍然会吮手指的成人远比“成熟”了的成人幸福得多,而属于婴孩的东西也不见得就是要不得的东西。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既然已经“戒”了对手指的依赖,但必须找到让内心宁静与幸福感的途径。成年人还是应该用成年人的方式,事实上,在生活中诸如琴棋书画、各种体育运动,以及冥想、催眠,甚至有些看似怪癖的行为,这些都能让人进入忘我的境界。
一部经典电影《吮拇指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喜好。男主人公贾斯丁喜欢吮吸他的大拇指,包括她父母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贾斯丁吮吸拇指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可耻的。
电影一直围绕解决吮吸拇指这个习惯展开。影片最后在飞机上,贾斯丁含着大拇指的形象重现。在试了各种方法后,他依然靠着拇指度日。所以,贾斯丁又含起了大拇指,谁能说这不好呢?!
我想,只要我们还正常,就会有“怪癖”。要靠自我的力量克服困难,那是突破自己获得成长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有的怪癖就像是一个瓶子,将我们与外界分开,外边有着无限的可能。而透明的瓶壁提醒着我们的能力所受限的范围,是一个保护装置。如果靠外力打碎瓶子,我们就暴露在无限的可能中,这种可能蔓延到我们能力所能控制范围以外。一旦那样,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就无法收场。所以如果你没有能力突破这个瓶子,就暂时别打开它。它能保护你的安全,不受你自己的伤害
妈妈勿责备宝宝的4种“坏习惯”
“坏习惯”一:用手抓饭
一岁左右的宝宝经常用手抓饭吃,很多家长会立即制止这种“不规矩”的行为。其实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坏习惯。吃饭和读书都是需要慢慢培养兴趣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接触食物的颜色、形状和特质吧。
“坏习惯”二:吃手指
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喜欢吮吸手指,甚至凡是触手可及的物体总爱放到嘴巴里咬一咬。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孩子是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尝试认知事物、感知世界的。强硬地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坏习惯”三:到处乱爬
在地上爬来爬去多脏啊!妈妈们一般不喜欢让宝宝在地上乱爬。但爬行是宝宝行走的第一步,而且爬行还能加强宝宝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协调,能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对于陌生的环境,除了畏惧感,宝宝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自娱自乐。
“坏习惯”四:乱扔东西
你把玩具递给宝宝,他看都不看就扔到地上。你捡起来,他再扔。有时候宝宝抓到什么都扔,水杯、汤匙、饭碗……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基础。“扔”和“捡”之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与情绪发展,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