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艾灸什么部位图解 艾灸颊车祛风清热
牙疼艾灸什么部位图解 艾灸颊车祛风清热
取穴:正坐或侧伏,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如上下齿用力咬紧,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取穴。
艾灸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主治:牙疼,牙髓炎,牙周炎,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等症。
面瘫能不能艾灸
面瘫能艾灸。
本病多由于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诅,面部少阳经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治疗以祛风通络,益气养血为主,通过艾灸相关穴位,有益风祛瘀,活血通络之功,对改善面瘫症状有明显效果。
面瘫常用艾灸部位
面瘫艾灸多以阳明经腧穴为主,足太阳经腧穴为辅。
治则:祛风通络,养血合营。
艾灸处方: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阳白,外关,足三里,下关。
艾灸方义:翳风,合谷,下关,外关疏散风邪,通经活血;颊车,地仓,阳白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足三里补益脾胃,益气生血。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4-7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用4-6个穴位,每穴灸50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祛湿的方法 中药艾条灸穴位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药灸的配方是多组方,而艾灸比较单一。 二、药灸具有针对性,而艾灸没有针对部位
三、药灸一般一次见效,而艾灸相对见效较慢。 在传统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 。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了解详情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经常艾灸可以让您轻松祛湿。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2、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如下图: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如下图:
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6、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如下图:
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如下图:
平时点按承山穴、俞府穴、三阴交穴,有健脾胃的作用,还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除了点按穴位,最重要的就是用艾灸了。进行艾灸操作时,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皮肤上2~3厘米处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现温热感、红晕,一个穴位施灸20分钟以上。
牙疼艾灸什么部位图解 牙疼怎么艾灸
艾条温和灸:悬灸合谷,每次10-20分钟,每日1-2次,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即可。效果不明显时加灸颊车,足三里,每次5-10分钟。
艾条雀啄灸:取颊车,外关,配伍合谷,大椎,将艾条的一段点燃,对准穴位像鸟雀啄食一般,一上一下的施灸,灸条距离皮肤0.5-1厘米,按照先灸头部穴位,再灸背部和四肢的顺序施灸,每穴10-15分钟,灸到局部红晕温热为止,每日1次,7日为一个疗程,疼痛消除即止。
风池痛最好自我治疗 风池痛怎么办
风池有疼痛感的时候,可以通过检查后,确定具体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用按摩,刮痧或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风池穴3-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配伍大椎,后溪,可祛风活络,止痛。
刮痧:用角刮法点按风池穴30次,以局部有酸痛感为度。配伍睛明,太阳,太冲,可明目止痛。
艾灸:用艾条温和灸法灸风池穴5-10分钟,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配伍阳白,颧髎,颊车,可行气活血。
咳嗽艾灸什么穴位
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表现症状:咳嗽,吐痰色黄戮稠,不易咳出,喉燥咽痛,鼻塞流黄涕,发热,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
艾灸穴位:大椎,风池,曲池,肺俞,列缺,合谷。咽喉肿痛加少商,尺泽;鼻塞加上星。
艾灸方法:解表清热止咳。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穴为主,艾柱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让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
风寒咳嗽艾灸
风寒咳嗽表现症状:多为受凉后或天气转变时起病,喉痒,咳嗽,咳声响亮。吐痰色白稀薄,伴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艾灸穴位:大椎,风门,风池,肺俞,列缺
艾灸方法:解表散寒止咳。取手太阴经、阳明经和足太阳经穴为主,艾柱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让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
肝火犯肺型咳嗽
肝火犯肺表现症状:气逆作咳,咳嗽时脑胁引痛,咽喉干燥,烦咳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
艾灸穴位:列缺,鱼际,尺泽,内关,阳陵泉,行间穴,如下图所示。
艾灸方法:泻肝清肺。取手太阴经、足胶阴经穴为主,艾炔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使穴下皮肢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清淤消解。
痰湿侵肺型咳嗽
表现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天气寒冷加剧,痰多色白而黏,胸闷,上腹部饱胀不胃纳不振,身体疲倦,舌苔白腻,脉滑。
艾灸穴位:中脘穴,足三里,丰隆,脾俞,胃俞,肺俞,列缺穴。
艾灸方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取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每穴灸疗的时间可灵活掌握,穴位下要有一定的刺激感,以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
中风艾灸哪里
艾灸治疗中风的效果
艾为温辛,阳热之药,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点燃后,热持久而深入,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治疗中风能够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平衡,能够激发人体正气,醒脑开窍,急救固脱,温经通络,活血止痛,消瘀散结。
中风艾灸的方法
将艾条点燃后,不断吹火,助艾火尽快燃尽,艾热迅速传入体内,不待燃至皮肉便扫除,火力壮而短促,灸后不按施灸部位,使体内蕴热之邪随艾火之热迅速发散,起到消散的目的。
中风艾灸取穴治疗
中经络
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言语不利加廉泉,哑门。
操作方法:艾条直接灸疗3-5壮。病久者用平补平泻法,有滋阴熄风,化痰通络之功。
中脏腑
脱证取穴:关元,神阙。
操作方法:隔盐灸,艾条雀啄灸,回旋灸等手法, 急灸3-5壮。有扶正固脱,益气回阳之功。
闭证取穴:水沟(捏按),合谷,劳宫,太冲,涌泉,丰隆。
操作方法:用艾条雀啄灸,回旋灸等手法急灸3-5壮急救,可起清热化痰,熄风开窍之功。
中风后遗症艾灸手法
方一:
取穴:主穴取曲池,外关,肩髃,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丰隆,昆仑,解溪;配穴胸满痞闷,不思饮食者加中脘,内关;便溏,纳呆者加天枢,中脘;语言不利者加哑门,廉泉;口眼歪斜者加阳白,下关,地仓,颊车,内庭等穴。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5-7穴,每穴灸20-30分钟,日灸1次,1周为一疗程。
2.艾炷灸,每次选用3-5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黄豆大,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方二:
取穴:中脘(单穴),足三里(双穴),神阙(单穴)。
灸法:每穴每次用艾条温和灸,或用艾绒温筒灸2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
方三:
取穴:环跳(双穴),阳陵泉(双穴 ),神阙(单穴)。
灸法:每穴每次用艾条温和灸,或用艾绒温筒灸2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
治疗牙痛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一、含漱方
盐水漱口:取盐1匙,开水小半杯,搅拌使其溶化,待冷却后,频频漱口,每可解燃眉之痛。因为盐水既可清除残留口腔内之食物残渣,又能消炎杀菌解毒。
蜂矾含漱方:露蜂房5克,白矾3克。水煎待温,含漱。1日4次,每日1剂,用至痛除。
二、冷敷
用湿冷毛巾或冰袋、冰块敷近牙痛部位的脸颊部。每次约15分钟,1天3~4次,可起缓解疼痛作用。
三、掐合谷穴
用指甲或指尖掐压合谷穴(拇指骨与食指骨交叉处),可使牙痛减轻或消除。左侧牙痛掐右合谷,右侧牙痛掐左合谷。
四、姜灸法
鲜姜1片,艾绒2~3壮。鲜姜片切成五分硬币大小,置合谷穴或牙痛穴(掌面第3、4掌骨距掌指纹1寸处),艾柱放姜片上,连灸2~3壮。左侧牙痛灸右侧穴,右侧牙痛灸左侧穴。仍不止,可同时灸颊车、下关、丝竹空,上颌牙痛还可配四白,下颌牙痛还可配承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