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的分类
高原病的分类
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包括高山和高原。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分压低。易使人缺氧。对高原低氧环境不能适应而发生的疾病称高原病。高原病分为哪几类呢?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
2、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
高原反应应该如何预防
为了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在进入高原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1、健康准备:
进入高原前首先要全面检测身体,把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患有严重心脏、肺部、肾部、肝部疾病以及高血压的游客是不适宜进入高原的。
适度锻炼提高身体适应能力,为高原旅游存储好“身体本钱”。在前往高原之前,通过游泳、骑自行车、跑步、间歇性低氧训练,提高身体适应低氧状态的能力。平时身体素质好,进入高原后一般少有高原反应或反应相对较轻。
同时,进入高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禁除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适当服西洋参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如有呼吸道感染,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带上必要的应急药品和其它物品,可向有高原生活经验的人员或医生请教,请他们讲一些高原特点和生活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紧张。
2、心理准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度紧张的话,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愈时间延长。
3、物资准备:
一般人登上海拔2700米左右,会有高原反应,体弱的人在入藏之前准备好氧气袋,以备不时之需。
个人自备物品:太阳镜、防晒霜、运动衣裤、羽绒服、旅游鞋、手电、雨具、日常洗刷用品,以及抗高原反应药物,治疗头疼、腹泻等的常备药物。高原早晚温差大,太阳下山后气温下降得很快,所以建议要加带外衣。
其他注意事项
1、应尽可能预备氧气和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如家和百服宁等,也需备有防治感冒的药物、抗菌素和维生素类药物等,以防万一。
2、由于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要注意准备足够的御寒衣服,以防受凉感冒。寒冷和呼吸道感染都有可能促发急性高原病。
3、在进入高原途中若出现比较严重的高山反应症状,应立即处理,及时服用家和百服宁1-2粒,严重者吸氧。若出现严重的胸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咳粉红泡沫痰,或反应迟钝、神志淡漠、甚至昏迷,除作上述处理外,应尽快到附近医院进行抢救,或尽快转往海拔较低的地区,以便治疗恢复。
4、由于乘车进入高原所需时间长,途中住宿条件差,体力消耗大,因此除了要准备以上各种物品外,还应该准备水或饮料以及可口易消化的食物,以便及时补充机体所必需的水和热量。
哮喘病分类
根据近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努力,《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哮喘分类理论研究》中指出在临床上对哮喘病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类,基本划分为过敏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妊娠性哮喘,感染性哮喘,职业性哮喘,药物性哮喘,运动诱发性哮喘等十几个类别。哮喘发作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影响。
第一,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其诱发的原因为被通俗的称为“过敏原(源)”,《过敏原检测内刊》中指出“德国BICOM2000生物共振治疗系统,电脑内存储500多种过敏原。患者只需坐在治疗椅上,手足接触几个特制微电极,就可以检测出过敏原是哪些。”
第二,咳嗽变异性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又称咳嗽型哮喘(Cough Type Asthma),过去又称为过敏性咳嗽、隐匿性哮喘、咳嗽性哮喘。在1972年Gluser首次报道了该病并命名为变异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在哮喘发病早期阶段,大约有5-6%是以持续性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常为刺激性咳嗽,此时往往被误诊为支气管炎。
第三,妊娠性哮喘
简而言之,患有哮喘的孕妇中约有23%在妊娠时症状加重或复发,这就称为“妊娠性哮喘”。妊娠期哮喘的发生率是1%~4%,1/3的妊娠哮喘患者中,哮喘可能加重,少数患者会影响到母亲和胎儿。30%孕妇有鼻炎样症状,还可表现鼻腔阻塞、鼻出血、发音改变等症状。
第四,感染性哮喘
近10年来有些研究者还发现感染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也涉及到IgE和I型变态反应,最近科研中心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发现支气管哮喘患者比正常人更易患呼吸道病毒感染。在儿童中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在成人中则以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和流感病毒较为常见。
第五,职业性哮喘
职业性哮喘属支气管哮喘的一种,是由于接触工作环境中职业性致喘物后引起的气道疾病。临床表现为接触职业致喘物后出现的发作性胸闷、气短、喘息、哮鸣,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发生与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
第六,药物性哮喘
所有由药物导致的哮喘发作统称药物性哮喘(drug-induced asthma),包括哮喘病患者由于应用某些药物诱发哮喘或使哮喘加剧和无哮喘病史的患者因使用某些药物后引起的哮喘,其中以阿司匹林类药物诱发的哮喘最为常见也最为典型。
第七,运动诱发性哮喘
运动诱发性哮喘又称为“运动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
癫痫病分类是根据什么分的
癫痫病分类是根据什么分的?癫痫病是一种临床综合症,它的特征是大脑神经细胞反复发作的异常放电大脑功能失调导致癫痫病发作。
癫痫病分类之一:按症状分类,可分为全身发作、部分发作等
1、反射性发作,又称感觉诱发癫痫
(1) 视觉性癫痫,如光源性、图形性、电视性(又称荧屏性癫痫,如电脑、游戏机等)、色调性癫痫等。
癫痫病分类是根据什么分的?
(2) 听觉性癫痫,如声源性(受惊吓)、音乐性癫痫病。
(3) 语言性癫痫,如阅读性、书写性或谈话性癫痫病等。
(4) 躯体感觉性癫痫,如触觉性或沐浴性癫痫病等。
2、特发性癫痫病,如腹痛性、头痛性、奔跑性、笑性、进餐性、注视性、计算性、弈棋性、麻将性癫痫等。
3、全身发作
(1)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2) 失神发作(小发作)。
癫痫病分类是根据什么分的?
4、部分发作
(1) 简单部分发作(局限性发作)。
(2) 复杂部分发作(精神运动型发作)。
癫痫病分类之二:按病因分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高原反应如何预防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
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
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
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高原肺水肿应该如何预防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笔者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进高原后充分休息预防高原病
有关专家表示,进高原后,应充分休息预防高原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首席高原病防治专家说,玉树震区平均海拔4493米,氧含量仅有平原地区的55%,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高达20%以上。下面,我们且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对此做解释的吧。
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气短等,重者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胸闷等。通常,在高原适应几天后,多数人不经治疗,急性高原反应症状也可自动消失。如需治疗时,只要诊断和治疗及时,3—7天可痊愈,不留后遗症。
初进高原八大生理变化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说,玉树震区空气稀薄,年均气温2.9℃,是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当前,抗震救灾队伍处于由平原快速集结高原初期,因高原低氧、干燥、大风等影响,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会发生八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呼吸频率加快。由于空气稀薄,氧含量降低,使人的肺泡氧分压和动脉血中的氧分压均随之降低。人体为了从外界获得足够的氧气,就必须通过增加肺通气量而实现。
二是心跳加快。正常人的心跳为每分钟60—80次,急速进驻高原地区,心跳加快,每分钟100次左右,并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快。初到高原者,要保证充足睡眠和正常进餐,作业动作要量力而行,避免剧烈活动。
三是腹胀和消化不良。由于高原大气压降低,机体内部的压力也随之降低,造成胃排空时间延长,形成胃肠道胀气。一般经过一周左右的高原生活后,会逐渐减轻和消失。
四是血压异常。部分人因机体缺氧,造成血管外周阻力异常变化,血压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也有部分人出现血压降低,在返回平原一段时间后,一般可自行恢复,不必药物治疗。
五是睡眠障碍。目前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调整心态,克服高原紧张情绪,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提倡午睡。
六是学习和记忆能力变化。在高海拔地区,所有人的学习和记忆正确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
七是视觉、听力和嗅觉变化。人们到达高原3000米高度后,视觉、听力普遍有所下降,嗅觉逐步降低,不易自我觉察,在返回平原后,这些感觉功能恢复正常。
八是情绪兴奋与抑制。多数人都会发生一些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情绪高涨,感情冲动,言语增多,情绪失控等;或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沉默寡言、行为缓慢等。
六类人群不宜参加救援
救援者的健康是保障救援的基础。凡有以下情形的,都不宜参加高原救灾工作:
一是有心脑血管疾病,比如严重高血压、脑血管畸形;二是有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支气管扩张症等;三是有血液系统疾病,比如严重贫血等;四是有消化系统疾病;五是有泌尿系统疾病,特别是急、慢性肾脏炎症患者;六是有内分泌系统疾病,比如糖尿病未获控制的。
急进高原后注意事项
急进高原地区几天内,一定注意做到减少活动、防寒、保证睡眠和调整心理状态等,以防急性高原病发生。
进入高原第一周内,在救灾之余,要尽可能充分休息。走路、运动时宜缓慢,勿大声讲话或放声唱歌,搬运物品或蹲下起立时,动作不要过快,要注意放慢日常生活节奏。在高原应随时注意保暖防寒,要根据天气情况调整适宜着装,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初到高原的人在适应过程中通常伴随有脱水,所以每天至少须喝3—4升水来保持水分,尿量应充分并保持清澈;条件允许时,可以吸氧。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如果症状持续无法消退或不良反应剧烈,建议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转向重症。
如果出现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症状,要大量吸氧,在服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迅速到低海拔地区治疗;救援人员在抢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注意休息。
高原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会伤害眼睛和皮肤,应准备墨镜和防晒霜。充足的睡眠可以减轻高原反应,睡前不要过多活动,用热水洗脚,保持情绪稳定。多喝水,晚餐不宜过饱,不可暴饮暴食。
要预防高原冻伤。高原冻伤可分为轻度冻伤和重度冻伤。伤员获救后应尽早脱离冷环境,进入温暖避风场所、采取保暖措施。条件允许应立即送医院,做温水快速复温救治。严禁用冰雪揉搓、冷水浸泡、按摩捶打患部的错误方法复温,也严禁采用明火烘烤的方法复温。这些错误的复温方法往往造成严重的组织丢失,预后极差。
以上,是专家们征对进高原后充分休息预防高原病的解析,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吧。专家提醒,今后赴高原地区学习工作的人们,先要补上预防高原反应这一课。最后,希望这篇小文章能够帮到你吧。
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几乎占90%以上,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之一。
1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据统计,有 50%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必须选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些药物主要是胰岛素增敏剂,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及根本上的治疗,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摄取和利用,使血糖下降,达到长期稳定和全面地控制血糖的目的,使人体可长久享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
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而不是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才能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如何预防高原反应
1、先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对高原的恐惧,避免精神压力过大,最好保持充分的休息时间。
2、避免受凉。高原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大,如果受凉了,会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引发急性高原病。
3、到高原地区前两天避免剧烈运动,登高时也要缓慢走,这是为了让身体适应高原地区的差异。
4、多吃高糖优质蛋白的食物,这是为了克服低氧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少喝酒,少抽烟,减轻对氧的消耗。
5、进入了高原地区,可以适当吃一些高原反应保健品,一直坚持3-5天。这对身体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疾病分类
副乳有三种情况:
副乳(1)有乳腺组织无乳头。
(2)有乳头无乳腺组织。
(3)有乳头又有乳腺组织。凡是有腺体组织的副乳,同正常乳房一样受性激素的影响,
呈周期性变化,经前期胀痛,还可发生与正常乳腺相同的常见疾病,如增生、囊肿、副乳腺癌等。先天性副乳摸起来里头硬硬的,有些会有一个小小的白点,称之为退化性的乳头。
后天性的副乳
假性副乳,多半是后天肥胖,或者穿衣不当所造成,例如:穿衣方式不对、内衣尺寸不合,或者是为了追求时髦经常使用无肩带、半罩式内衣,这些原因都可能使胸部无法集中,内衣太小或内衣的肩带过于紧绷,长期下来会在外胸部或腋下造成局部脂肪。
对西藏旅游高原反应的认识误区
“真想坐着火车去游西藏,可就是担心患
高原病!”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时间日益临近,不少游客在萌生进藏旅游念头的同时,对“急性高原反应”或“高原病”心存疑虑。专家指出,普通人对“急性高原反应”存在三
认识误区,只要能摒弃对“急性高原反应”的恐惧和误解,绝
部分游客都能享受高原旅游的快乐。
9成人有心理误区 “认识不足”成主因
近日,记者在北京、广西桂林、青海西宁等地做的随机调查表明,绝部分人对青藏旅游非常向往,但90%以的人对高原病心存疑虑。最普遍的想法是“我能不能适应高原环境”、“高原病会不会留下后遗症”。专家指出,这种心理误区外在表现是“盲目心理恐慌”、“过度兴奋”和“盲目乐观”。
心理恐慌源自对高原知识的匮乏。很多人因为对高原环境、高原病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才会产生盲目心理恐慌。中国科学院
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周兆年长期从事高原低氧研究工作,
说,很多人对高原低氧及高原病缺乏必要的了解,这种恐慌不仅不能帮助人适应高原环境,反而会带来焦虑、不安等
些不良情绪。即使有人
高原得“急性高原反应”,但下到低海拔地也就好了。
“过度兴奋”表现在对高原壮美景色的陶醉,忘记了自己身处只有平时60%氧气环境的高原,因为心理兴奋、活动加剧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造成身体急剧缺氧。
周兆年说:“多数急性高原反应是心理紧张或者过度兴奋造成的。”
说,青藏高原是各国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很多人来到高原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见到了神秘的雪域风情就过度兴奋。过度兴奋会让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这样极易导致急性高原反应。
“盲目乐观”也是重要误区。初
高原的人,由于身体内还有不少氧气存量,这些氧气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因此,初到高原内没有任何症状,不加注意,过1-2天后才逐渐感到头痛胸闷的人也不少。这是因为氧气存量已不足,
些不良反应也就随之而来。也要知道,到了这
高度的高原
没有反应,不等于到更高的高原也没有反应。
个体差异严重心态平稳关键
“
万个读者就有
万个哈姆雷特,
万个游客就有
万种高原体验”。资深老中医陈万泉这样评价“高原病”。
告诉记者,个体体质的差异很可能在具体的高原病中千差万别。
10年来几乎每年都要通过各种方式前往西藏旅游的营销专家于期霖就有这样的切身体验。第
次进西藏的5天游程几乎没有高原反应;第二次进西藏的7天旅途却让
头痛不堪;随后几次进入海拔4000多米的风景摄影历程又让
备受腰股疼痛、心跳加速的折磨;今年的7天西藏林芝之旅却又心情舒畅,身体安康。“既要靠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回顾这些年高原旅游的经历,于期霖深有感触地说。
标本兼治:享受高原乐趣
专家建议,来高原旅游,只要做到标本兼治,就可以快乐游高原。周兆年说,“标”强调对待高原低氧的正确心态,既重视又不盲目乐观,要将心态调整好。“本”则强调进行必要的锻炼,并利用药物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尊重医生的诊断,及时就医。
国际登山和高原旅游行业公认的高原旅游准备“行规”是:全面检测身体,把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患有严重心脏、肺部、肾部、肝部疾病以及高血压的游客是不适宜进入高原的。其余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则不必过度担忧高原反应。 适度锻炼提高身体适应能力,为高原旅游存储好“身体本钱”。在前往高原之前,通过游泳、骑自行车、跑步、间歇性低氧训练,提高身体适应低氧状态的能力。保持良好心态才能使高原适应“水到渠成”。“既要重视高原,也不要盲目乐观,调整好心态最为重要”,周兆年说,而后进行最基本的水土适应,初到高原不要太劳累,并要不断地调节自己。
专家建议,由于高原供氧量不足平原地区70%,在身体负荷加重的情况下,就要学会给身体“减负”。吃饭不要太饱,也不要吃难消化的东西;保证良好的睡眠,保存良好体力。服用
些抗缺氧药物,如红景天等等。
高原反应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大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多数作者认为,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呈正相关(p<0.05),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二)发病机制
低压性低氧是引起本病的基本原因。但它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相对性肺泡通气不足 肺通气是氧运输过程的第一步。高原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增加,肺泡氧分压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从而使机体摄取较多的氧。
2.体液潴留和体液重分配 Singh等观察到当平原人快速到达4500m高原后,多数人出现面部和踝部水肿,多尿和体重减轻,但一般在2~3天的高原习服后恢复正常。
3.颅内压增高 急性高原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及夜间周期性呼吸等神经系统的症状,这些症状与颅内压升高有关。
4.肺气体交换障碍 早期或轻度急性高原病的肺功能无明显改变。但中、重型者肺功能可出现异常,包括肺活量降低、残气量和闭合气量增加,肺部阻抗减弱。Kronenberg等报告,正常人从海平面快速到达3800m地区72h时,静态肺顺应性下降20%,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增加。
高原脑水肿治疗方法
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多数医者认为,该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呈正相关(p<0.05),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治疗
该病多半发生在特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交通及医疗条件较差。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就地进行抢救非常重要。当然如有条件,对病情严重者应及早转送至低海拔处为妥。治疗原则:
1.病人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以降低氧耗。
2.高浓度高流量吸氧(6~8L/min),有条件者可使用高压氧袋或高压氧舱。
3.口服乙酰唑胺(醋氮酰胺)。
4.地塞米松静滴。
5.以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可静滴20%甘露醇。
6.速尿稀释于25%葡萄糖静注。但特别要注意利尿过度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7.降温能减少脑血流量,降低脑代谢率,促进受伤细胞功能恢复。可使用体表冰袋,冰帽或冰水灌肠等法降温。
8.据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出现了高原脑水肿,千万不要忽视,因为出现这种疾病,会严重损伤自己的脑神经,所以在了解了治疗的方法后,最好是尽快的通过治疗,而且治疗的时候还要注意休息,这样才能通过正确的治疗让自己尽快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