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不孕艾灸哪个位置图片 不孕症艾灸注意事项

不孕艾灸哪个位置图片 不孕症艾灸注意事项

1.引起不孕症的原因与很多,男女双方皆因查明原因,以便针对性治疗。艾灸主要对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性不孕有良好效果。

2.患者要注意调节情志及经期卫生,节欲,蓄精,掌握排卵日期,利于受精。

3.用灸保健,一定要持之以恒,常需保健1-2年,以期达到目的。

中医灸法是如何保健的

①无瘢痕灸 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或温水以增长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点燃,当病人觉得的痛时,即调换艾炷再灸。普通灸3~5次,以部分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本法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病人易于接收,利用普遍。

(2)艾卷灸。又称艾条灸或悬灸,此指将艾绒卷成条状施灸。艾条是用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圆柱形,越紧越好,封口而成。如在艾绒中掺入其它药物则成为药条。使用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置于离皮肤1~2寸之上而灸之。因为艾条悬于穴位之上,并不接触皮肤,故称悬灸。此种方式操作简便,不易烧的皮肤,可以本人施灸,故被广泛应用。

⑤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所谓直接灸,等于将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依据灸时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3)温针灸。此是针刺与艾灸联合使用的一种方法,使热力通过针身传人体内。实用于既须要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毫针固定在恰当的深度,用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燃完为止。也可在针柄上穿置一段艾条(长约1~2厘米)施灸。

.灸法保健的机理

首先要根据体质情形及所需的摄生请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至有平和的热力,以感到温热舒服,并能耐受为度。

④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次数。

③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概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次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咳嗽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内伤咳嗽艾灸

主要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其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大椎,风门穴,取仰卧位,取膻中,天突,丰隆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10-2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壮后换一次蒜片,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每穴5-7壮,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功效:祛痰除湿,止咳。

主要症状: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粘稠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肋胀满,或咳引胸疼,面赤,伴随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等症。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太渊,三阴交,俯卧取肺俞穴,丰隆穴,阴陵泉穴。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主要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肋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尺泽,三阴交,行间,俯卧位取肺俞穴。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理气化痰,肃肺止咳。

主要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舌上少津,脉细数。

艾灸取穴:患者仰卧屈膝取太渊,三阴交,孔最,俯卧位取肺俞,膏肓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滋阴润肺,敛肺止咳。

艾灸的基本方法

艾灸的基本用具

艾炷:由艾绒制成,呈圆锥状。在艾灸疗法中,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相应大小的艾炷。通常来说,较大的艾柱用来灸大面积的身体部位,如背部、腹部。较小的艾炷用来灸四肢或头面部。另外儿童宜用较小的艾炷。

使用艾炷灸时,将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

艾条:由艾绒卷材的棒状灸具。判断艾条的好坏主要依据艾绒的纯度。一般艾条的包装上会表明艾绒的等级,如艾绒等级为1:6,表明制成1千克艾绒,所需艾叶为6千克。等级越高,纯度越高,品质也越好。

使用艾条灸时,点燃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烤。

艾灸的辅助器具及使用步骤

艾灸盒:艾灸盒是艾灸的首选辅助器具,通常为木制或竹制。

艾灸盒的使用步骤:

①点燃艾条,让艾条充分燃烧。

②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灸盒盖上的卡子里。插入长度要小于艾灸盒的高度,又要和盒子保持一定距离。

③将艾灸盒盖按照正确的方向改好,艾条要靠近艾灸盒底部且不触及铁丝网。

④用艾灸盒上的绑带绑在需要施灸的身体部位。在艾灸过程中可通过艾灸盒上的孔眼随时观察艾条的燃烧状态,及时舔掉艾灰,并调整艾条的位置。

艾灸罐:艾灸罐可以在全身不同的部位使用,使用起来很方便。

艾灸罐的使用步骤:

①将艾灸罐打开,取出最里面的内罐,并准备一段长短合适的艾条。

②将艾条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留下一个小孔,点燃艾条有孔的一端,将点燃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上。

③盖上艾灸罐的盖子,装上艾灸罐的手柄就可以手持艾灸罐施灸。

④也可以用绑带将艾灸罐缚在身上施灸,这种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盖毛巾等隔热,避免烫伤。

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无瘢痕灸:施灸时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

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盐灸:又叫神阙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虚脱等。

艾条的常用艾灸方法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

艾灸的使用方法

,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温管艾灸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现代不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治疗病证亦有所扩展。另外,还出现了一种肛管灸法,亦属温管灸法。[1]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艾卷灸演示图艾卷灸(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 温针灸演示图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 温灸器灸演示图,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隔盐灸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隔盐灸参照图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隔姜灸隔姜灸演示图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隔蒜灸隔蒜灸演示图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艾灸对不孕有用吗

艾灸对不孕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不孕症主要是由于是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导致冲任胞宫阻滞,两精不能相合所致,通过艾灸疗法能达到扶正祛邪,补气养血,调理身体阴阳平衡,补肾益精之功,有效改善不孕症。

不孕症艾灸常用穴位

艾灸取穴:气户,子宫,关元,命门,三阴交,中极,合谷,太冲

艾灸方义:阴交乃任脉,肾脉,冲任会聚之处,可调补冲任;气户,子宫为种子验穴;命门与关元,取其补肾精,助气化之功效。中极理冲任,调胞脉,通经化瘀浊,合谷配三阴交理气血,调月经;合谷,太冲配合开四关,调肝胃二经。

不孕症艾灸辩证疗法

肾虚型

主证:久婚不育,腰膝疲软,头晕,耳鸣;偏阳虚者,兼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闭经,面色晦暗,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则:温肾补阳益精;偏阴虚者,兼月经先期,量少色红,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养血填精。

施灸取穴:主穴:肾俞,大赫,关元;肾阳虚加灸命门,气海;肾阴虚加太溪,三阴交;头晕,耳鸣加百会,然谷;腰膝酸软加腰眼,阴谷。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15-20分钟,每日1-2次,5-10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枣核大,每穴可灸5-7壮,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3.无瘢痕灸:艾炷如麦粒大,每穴5-7壮,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肝郁型

主证:不孕,精神抑郁,月经后期量少,或月经先后无定期,经前乳房胀痛,胁肋撑胀,疼痛,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施灸取穴:主穴:气海,气穴,肝俞,三阴交,太冲,阳陵泉。胸胁胀痛加灸内关,膻中;腹胀加天枢。

施灸方法:1.温和灸:每穴可灸15-20分钟,每日1-2次,5-10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枣核大,每穴可灸5-7壮,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3.无瘢痕灸:艾炷如麦粒大,每穴5-7壮,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痰湿型

主证:形体肥胖,不孕,进行后期,量少或经闭,带多粘稠, 面色㿠白,头晕心悸,胸闷,纳呆,泛恶,便溏,舌苔白腻,脉滑。

治则: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施灸取穴:主穴:足三里,丰隆,四满,中极,气冲,中髎。经行涩滞加地机。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15-20分钟,每日1-2次,5-10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枣核大,每穴可灸5-7壮,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3.无瘢痕灸:艾炷如麦粒大,每穴5-7壮,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艾灸的制作方法是怎样的

一般情况下,每天灸一次,每次灸3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烧烫伤,皮肤距离身体有保持一定的位置,不能太近,以免烫伤,一般以局部感觉微微灼热为度。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孕妇的下腹部不能艾灸,颜面部禁忌艾灸,做艾灸的时候精力集中。

可以的,每天三十分钟艾灸

一般情况下,可以灸一次,每次灸10~20分钟。

艾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也就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

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

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

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上文就是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艾灸多长时间做一次的,一般都是一周一个疗程的,如果是想要养生的话就必须要坚持一个星期的时间去使用艾灸的,而且每次艾灸的时间最好是十至二十分钟左右的,那样才可以发挥功效。

孕妇能否用艾灸

艾灸是一种中医养生的疗法,它用艾条熏穴位以达到治病养生的功效,能治疗失眠、身体乏力、记忆力不集中、关节疼痛等症状。但是一般来说,普通孕妇是不适宜做艾灸的,特别是妊娠初期,艾灸讲究穴位疗法,可致动血,稍有不慎对胎儿反而有害无益。

但是,对于宫胞虚寒的孕妇,就可以通过艾灸来散寒安胎,妊娠晚期,孕妇可通过艾灸来纠正胎位不正,但艾灸必须在专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一般的孕妇在怀孕期间是不适宜做艾灸,那么在产后可以做艾灸吗?产后艾灸则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进行,时间也不宜过长,此外,做艾灸叶不宜过度,以免对身体造成不适。

多多按摩穴位可以调理月经

①三阴交

位置:位于小腿的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小腿内侧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作用:三阴交穴属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三经交汇之处,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又称为“调经要穴”。三阴交穴可以有效治疗各种妇科疾病,例如月经不调、手脚冰冷、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操作:痛经或月经不调者,在月经开始前一周左右,每天花1分钟刺激此穴,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者,常刺激此穴,能改善病情。但孕妇不宜刺激此穴。

②关元穴

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

作用: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治病范围广泛,包括妇科类的白带病、痛经、各种妇科炎症。

操作:每天坚持点按或灸此穴30分钟,有助提高性功能,对腰部发冷、体质虚弱者效果更好。还有个在家比较可行性的操作方法,是买个有一个或两个孔的艾灸盒,每个孔放一截艾条,点燃艾条后把灸盒放在下腹部(离肚脐大约4个手指头)的位置进行熏灸,每次30分钟左右,注意防止烫伤。

艾灸疗法穴位有哪些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疾病,但是艾灸的穴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每个人身体不同的穴位分管着不同的经络,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比如说艾灸的时候可以选用关元穴来治疗女性宫寒,再比如说肚脐上面的神阙穴能够治疗因为气血阴阳失调而导致的不同疾病。下面就来介绍艾灸疗法的有关穴位。

应用范围: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手上穴位;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操作: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 约推100~300次。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手掌穴位图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上面介绍了艾灸的适用范围以及艾灸的一些常见食用,并且粗略的介绍了艾灸的简单方法。其实艾灸的穴位还有很多,留在我们背部有一个穴位叫做命门穴,对女性进行这个穴位的艾灸能够治疗月经不调,还能够治疗习惯性流产。在我们的下腹部有一个气海穴,这个穴位的艾灸对于女性不孕有防治作用。

艾灸治咳嗽灸哪些地方

风寒袭肺
主要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咙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灸大椎,风门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每穴灸10-15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的方法,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壮后换一次蒜片,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每穴5-7壮,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根据所选穴位进行无瘢痕灸,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待灸穴位皮肤表面,置麦粒大的艾炷于穴位上,每穴3-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功效:解表散寒止咳。

风热犯肺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粘稠,喉燥咽痛,常伴随恶风身热,头痛,鼻流黄体,口渴等表热症,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列缺穴,合谷穴,肺俞穴,大椎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风燥伤肺

主要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感,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取定喘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润燥,宣肺止咳。

相关推荐

拉肚子用艾灸肚脐眼吗

拉肚子也是可以艾灸肚脐眼的,但并非单独艾灸肚脐眼,还需要与其他穴位搭配,进行辨证灸治,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止泻效果。 【一、寒湿泄泻】 症状 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清稀,甚如水样,腹胀痛,肠鸣,胸闷食少,尿少,肢体倦怠,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表证,舌苔白腻。治疗以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配穴:大肠俞、神厥、中脘。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钟,若皮肤产生小的水疱,任其自然吸收,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隔姜

艾灸疗法可以治好不孕症吗

艾灸疗法可以治好不孕症吗?不孕症的治疗可以艾灸关元、神阙、中极、子宫、归来、八髎穴和三阴交。只要坚持艾灸,治疗妇科疾病或输卵管疾病,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艾灸可以治疗好不孕症,不孕症比较适合做艾灸,加上中药调理会更好。艾灸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增补阳气,暖宫养血。灸是用艾草、艾绒熏灸穴位,将艾的药效经过火的热力浸透到身体里来增补阳气的,阳气是我们身体的能量,阳气充裕了身体才会健康。 首先艾草是纯阳植物,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对女性的寒性 体质特别有效,特别是手脚冰凉、宫寒、胃寒等,艾灸把热力和阳

宫寒偏方

很多女性经常会感到手脚冰凉,月经不调,还会伴随着痛经,这些都是宫寒的现象。如果宫寒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不孕,流产等。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驱走宫寒,让子宫回温的小偏方吧。 1、艾条温灸:一般选取两个穴位:肚脐正中直下1.5寸处的气海穴、肚脐正中直下3寸处的关元穴。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即可进行艾灸。每日熏烤30分钟,长期坚持就可以有效。另外还可以配合温灸盒使用。 2、隔姜灸:用艾条混合姜片温热子宫外部。要注意的是,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这个疗法需要每晚坚持,持续半年

艾灸的方法

艾灸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详细操作方法如下: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

呕吐艾灸哪里图解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前列腺艾灸位置图片 前列腺艾灸位置

中极: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往上1/5处。 关元: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 气海: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接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志室: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四横指。 归来:位于人体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三角灸:以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将顶角置于肚脐中下,作等边三角形,底边成水平线,两底角处即为该穴位。 会阴:男性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

艾灸疗法治疗女性不孕

艾灸疗法治疗女性不孕 艾灸治疗不孕症取穴:关元、神阙、中极、子宫、归来、八髎穴和三阴交。 主穴:关元、神阙、子宫、三阴交、足三里 艾灸疗法治不孕 配穴:中级、归来(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八髎穴 治疗步骤:治疗时,病人首先选取仰卧位,使用随身灸器或艾条,在距离穴位约2公分的空中熏烤以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为度。然后改俯卧位,同法灸治背面的八髎穴。每天进行一次。也可配艾灸器使用,比较安全方便 穴位的选取,一般主穴每天使用。但配穴可每天轮换选取。 选择治疗时间:每日一次,每穴15-20分钟

祛湿的方法 中药艾条灸穴位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药灸的配方是多组方,而艾灸比较单一。 二、药灸具有针对性,而艾灸没有针对部位 三、药灸一般一次见效,而艾灸相对见效较慢。 在传统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 。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了解详情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经常艾灸可以让您轻松祛湿。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

艾灸的方法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灸腧穴部位涂上少量的大蒜汁,有些朋友觉得麻烦或者是嫌大蒜的味道难以接受,便会省略这一步骤,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

艾灸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一)直接灸: 1、无瘢痕灸:用较小的艾绒点燃,放在施灸的穴位,感觉到大热,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即可用镊子取下来,另换新柱。本疗法可连续三到七状。这种方法适合于成年人,感觉到烫,就取下,反复多次。 2、发泡灸:也是用小艾柱,对皮肤的灼烫程度较小艾柱深,当病人感觉皮肤发烫后,继续3-5秒钟,此时施灸部位可出现黄斑,且有汗出,隔一到两个小时后,会起泡。这种方法需要施灸者熟练掌握分寸,发泡后,小的水泡可以自然吸收,大一些的需要挑破。这种施灸方法比较适合较小的部位,如手指关节的疼痛,寒冷引起的疾病等。 3、瘢痕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