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医生微课 小儿多汗应该怎么护理
谢医生微课 小儿多汗应该怎么护理
1.对于多汗的宝宝,家长们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及时在宝宝把衣裳汗湿后帮宝宝把身体擦干,避免宝宝着凉,不要让空调或者风扇对着宝宝直接吹。而且还要注意给宝宝及时补充水分。
2.如果是有佝偻病早期相关表现的宝宝,家长们就要注意了:鱼肝油要足量补充,出太阳时要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如果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家长们就要带宝宝到医院,行微量元素检测、维生素D含量检测等相关检查,并遵照医嘱进行相关治疗。
如果是怀疑结核病的宝宝,则要注意至医院行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疗。如果考虑其它疾病,也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
宝宝夏季出汗过多
孩子出汗多,一般分为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但是绝大多数小儿多汗为生理性。因为小儿的汗腺和交感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且皮肤血管分布多,体内水分含量大。加上活泼多动,出汗比成人多,所以容易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另外家长们总是怕孩子着凉给孩子穿衣过多,盖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多汗,给小儿吃过热的奶或其他饮食也可引起出汗。刚入睡时出汗可能是积蓄体内多余能量需要释放。为了减少幼儿睡觉时出汗,你可以睡前避免激烈的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新,被子盖薄一些。
病理性的出汗多也是有的,但是很少见的。病理性多汗在小儿常见为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如果婴儿一直服用维生素D预防量(每天400单位)或经常户外活动,孩子运动发育正常,骨骼未见异常则不必担心此病。其他疾病除出汗外,伴有其他症状,必要时找医生诊治。如果现在未曾服维生素D,应尽快服用。开始1个月,每天服依可欣2次,每次1粒。一个月后,改为每日1次。要经常户外活动晒太阳,对出汗多有益处。
宝宝爱出汗是为什么
小儿多汗的正常原因
宝宝多汗大多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多汗。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熟睡后汗就减少;宝宝游戏、跑跳后出汗多,一般情况很好;冬天宝宝衣服穿得过多,晚上被子盖得太厚,加上室内空调温度过高,使得宝宝过热而出汗多。有的宝宝出汗仅限于头部、额部,俗称“蒸笼头”,亦是生理性出汗,父母不必担心。
小儿多汗的非正常原因 Go Top
宝宝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过多,表现为安静时或晚上一入睡后就出很多汗,汗多可弄湿枕头、衣服,称之为“病理性出汗”。如婴幼儿活动性佝偻病、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小儿低血糖、吃退热药过量及精神因素,如过度兴奋、恐惧等。有的宝宝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引起病理性出汗。每种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父母需带宝宝去医院就医,进一步做有关的检查。
(1)活动性佝偻病 一岁以下的婴儿多汗,若缺少户外活动不晒太阳,没有及时添加鱼肝油、钙粉,父母则应观察宝宝除了多汗外,是否伴有佝偻病其他表现,如夜间哭闹、睡在枕头上边哭边摇头而导致后脑勺枕部出现脱发圈(又见枕秃)、乒乓头(枕骨处骨质变软,扪之似摸乒乓球的感觉)、方颅(前额部突起头型呈方盒状)、前囟门大且闭合晚等表现。父母应带宝宝去医院请医生检验,以明确诊断。
(2)小儿活动性结核病 宝宝往往不仅前半夜汗多,后半夜天亮之前也多汗,称之为“盗汗”。同时有胃纳欠佳,午后低热(有的高热),面孔潮红,消瘦,有的出现咳嗽、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往往有结核接触史,家中老人、父母或保姆患有结核病。
(3)低血糖 往往见于夏季天热,宝宝出汗多,夜间不肯吃饭,清晨醒来精神萎靡。患儿表现为难过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大汗淋漓,四肢发冷等。
(4)小儿内分泌疾病(这种疾病引起多汗较为少见)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多见学龄儿童,女孩为多。可表现为多汗、情绪急躁、食欲亢进而体重不增,心慌、心悸,甚至眼球突出等。肥胖症的宝宝也容易出汗,动一动或平时走走路就多汗。
(5)其他小儿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同时伴有其他的临床表现:如伤寒、败血症、类风湿病、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或血液病等。
多动症治疗费用高吗
第一,小儿多动症的治疗费用与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病时间长度有关。病史越长或病情越严重,治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需要的治疗周期就相对长,治疗费用自然也较长。
第二,小儿多动症的治疗费用与选择的医院有关。在此建议各位家长治疗孩子多动症,最好不要选择普通的医院,要选择专业的、医生技能高超的、治疗设备先进的医院。虽然治疗费用会贵些,但是绝对值得。
第三,小儿多动症的治疗费用与护理有关。除了在医院采用正规的治疗方法外,平日的护理对疾病的康复也有很大的帮助。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物质、精神和时间。
宝宝总是容易出汗是什么原因
小儿时期由于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大,毛细血管分布较多,且小儿多活泼好动,所以出汗一般比成人多。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衣被过厚、剧烈运动等原因导致多汗使机体调节体温所必须的过程,这种是生理性多汗,属于正常现象。但也有疾病导致的出汗过多,如婴幼儿活动性佝偻病、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小儿低血糖、吃退热药过量以及精神因素,如过度的兴奋、恐惧等,有的小孩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以引起病理性的出汗,这种病理性的出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谢医生微课 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区分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呢?
如果孩子是因为天气炎热、衣被过厚,或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或进食热量高的食物之后出汗,且没有其它疾病表现,一般属于生理性出汗。
宝宝睡着了容易出汗,如果多在上半夜刚入睡时出汗,深睡后汗液便会逐渐消退,这也属于生理性出汗,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病理性出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汗证”,是指小儿在正常环境和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
①盗汗:睡觉的时候出汗,醒来后汗止;
②自汗:在安静时且未着过多衣物,室内温度并不高的情况下出汗,不分昼夜。
①感染性疾病:如:伤寒、肺炎、结核病、疟疾等。
②营养性疾病和代谢疾病,如:佝偻病活动期,这是婴儿最常见的多汗原因,一般有未足量补充鱼肝油或少见阳光史;还有Ⅱ~Ⅲ度营养不良、糖尿病、低血糖等。
③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类风湿病、全身播散性红斑狼疮等。
④循环功能不全,如: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等危急重症,可出现全身湿冷。
⑤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⑥精神因素,如:小儿紧张、兴奋、感到恐惧或受到惊吓等。
⑦药物作用,如:使用解热镇痛药,布洛芬等药物后出汗。
以上疾病中,佝偻病的出汗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半夜,头部汗出明显为特点,且多伴有“枕秃”;结核病的出汗以整夜均可见汗出为特点,同时伴有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症状。
谢医生微课 小儿为什么更容易出汗
中医认为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汗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加之生机旺盛、清阳发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比成人更容易出汗。
也就是说,小孩子新陈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含水量及微血管的分布都比成人要多,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较多。且小孩子对寒热的调节能力比成人要差,所以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出汗是正常现象。
小儿盗汗的护理
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盗汗,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小儿受凉感 冒。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可以补充口服补液盐,简称“ORS”,或白开水加点食盐、糖,糖可以促进水和盐的吸收。被褥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此外,对易于盗汗的小儿,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随之而止,这将胜过大量药物治疗。